语录网随笔 陋室铭刘禹锡的思想(唐刘禹锡《陋室铭》)

陋室铭刘禹锡的思想(唐刘禹锡《陋室铭》)

有网友问陋室铭刘禹锡的思想,下面小编就以1315字给大家详细介绍唐刘禹锡《陋室铭》,预计阅读需要4分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思为卑室,有我贤;上阶苔痕青,荫草青青;有鸿儒谈笑,无白丁往来;可调素琴,读金经;无丝竹耳,无文书;南阳诸葛录,西蜀紫云阁;子曰"什么是卑?"

每每读到此处,都不由得感慨万千,深深敬佩古人的坦荡,敬佩先贤的启迪,真让今天的人汗颜。在这个世俗繁华,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渐渐迷失在物质享受的诱惑中,古人先贤的遗风渐行渐远。每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远离城市的喧嚣之后,读到这篇《陋室铭》,神清气爽,一切功利心,物欲心都归于平静,所以对此文的主人有敬佩之情。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洛阳,相传为汉代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唐代刘禹锡被誉为文化气息浓厚的诗人,其精品诗作有《拙屋铭》、《竹枝词》、《杨柳枝词》、《武夷巷》等名著,其哲学著作有《天伦》等多部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名著,是深入剖析天命论根源的杰作。

刘禹锡天资聪颖,少年时游历长安等地,一时功成名就,至镇元九年(公元793年),加入刘宗元等人为进士,当了官,并与韩愈、王叔文、刘宗元组成维新集团,希望通过变法治好唐朝日益衰弱的症状,重现盛唐的辉煌,但变法触动了唐朝诸侯贵族的利益,最后变法失败,王叔文被杀,刘禹锡、刘宗元等人被流放。其中,刘禹锡被流放到元州太守,后又被流放到元州司马,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学识渊博,心胸开阔,一生为大唐帝国的复兴而奋斗却屡遭厄运,从第一次被贬到天宝二年(公元826年),被圣旨遣送回朝鲜,前后历时23年,这23年是刘禹锡心智和精力俱佳的黄金时代,却在流亡中被无情抛弃。

但刘禹锡并没有向命运屈服,面对不公平的待遇,他大度不卑不亢,充分体现了他不骄不躁的气节,他利用这段时间创作了大量的名诗,其中这首深刻震耳欲聋的《拙堂铭》就是在那种逆境中创作出来的。

刘禹锡一路被贬,参加永镇创新,最后被贬到与国家的一般判决,他是政府官员,本应住在政府办公室,但见他被贬,故意刁难刘禹锡,安排他住在城外的江边,刘禹锡不同意,而是写了一副对联“面朝大江,望白帆,与国家争论”,贴在门上。有权有势的知县见他没能达到羞辱刘禹锡的目的,便把他逼到了更偏僻、居住面积更小的德胜河边。这里虽小但环境幽静,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下了一副极具诗意的对联"垂柳青青河,人在溧阳,心在北京"。而县长却恼羞成怒,把他搬到了一个只能容纳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房间里。面对这样的困难,刘禹锡愤然写下了这幅超凡脱俗的杰作"陋室铭"。

本文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刘禹锡才华横溢,忧国忧民,但生不逢时,不被朝廷所用,屡遭打击,最后只能寄情山水......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刘禹锡病逝洛阳,被追封为户部尚书,葬于河南邢阳。一代诗人逝去,但他的先贤留给世人的遗产却传给后人,“天道,随性”古人早已有了遗产,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仅存的文明,中华民族一定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种文化底蕴也必将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a2203271600214a0de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