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对刘禹锡的感悟(解读刘禹锡)

对刘禹锡的感悟(解读刘禹锡)

有网友问对刘禹锡的感悟,下面小编就以3598字给大家详细介绍解读刘禹锡,预计阅读需要9分钟!

多年以后,谈及2020年的生活经历,在我们自己看来不仅是经历一场与病毒斗争的灾难,也完成了一次在人生逆境中的生活洗礼。尤其当我们面对事业上的欺骗与纠结,承受着落难后又被人落井下石的苦难,这才发现对自我人生的经营还是不够完善。

如何才能坦然面对余下人生,我们需要识别险恶的人心、预知风险与反思经历。

刘禹锡与他的善恶二重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刘禹锡涉猎题材广泛,诗文俱佳,与柳宗元、韩愈等人关系甚好,还留下很多不朽之作《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但是这位大家却也与苏轼、欧阳修一样都经历着贬谪。但也因为这些经历使得他对人性进行思考与总结,同时还留下很多警示的句子,如:“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看到自然界的山水暗礁、惊涛骇浪的凶险想到自己被贬的人生,从而思索人性相对遵循自然规律的水要多出多倍的险恶。

唐代刘禹锡为什么多次被陷害?这与其职业生涯丰富,涉猎范围广;其精神性格表现铁骨铮铮、胸襟旷达有关系。

他生活范围宽广,喜好也多,朋友也都是大家。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自然也会经常遇到小人。他又是喜欢改革、创新,看不惯丑恶、欺骗。当然这些条件也能促使他完成一部总结人性善恶二重论。

刘禹锡的山水诗通常会写出超出现有想象空间的意境,他高扬开朗的精神喜欢把山水融入主观情感中。这些都让我们感觉这个人倔强的性格,但也会懂得调节自身情感,从细节来看也表现其对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研究,喜好用以自然与人性相对比。

所以读他的作品,让人能够感受到一种苦闷,但也激起他的激愤与反抗。从不同方面强化了他追求精神生活的本质。刘禹锡伦“天”是反对天命之天,主张自然规律与人的结合,与道家所述的“自然”相关

刘禹锡认为客观条件中天就是自然。既包括四季循环,万物生发;又表现出身边一切有规律运作的事物。

天不会干涉人的生活,人更不能操纵天的运作。

而现实中有些人却喜欢利用迷信方式以天命强制影响人的行为,这并不是天与人的一种交融,而是一种用人的思想限制人行为的手段,这个手段不仅破坏他人的行为,还会破坏整个社会对自然的理解。想要看清人性,首先得明确与理解刘禹锡的:“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

所以在识别人性论的时候必须有一个基本的客观认知,即理解自我心中天命观念,是自然规律,而非天决定人的命运。比如我们不能信奉封建社会的那一套迷信理论,同时还有把赌博心理纳入正常的生活中来,这样就认定一种天命决定人性,是不可取的。

刘禹锡在其“天人交相胜”的理论中表明了:天能做的事情,人未必可以;人能做的事情,天有时候也不能做到。

他认为“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进而对天之道与人之道进行论述,天道运作论的就是天道自然之道有强弱,人道则是管制人的行为与内心运作是非。所以刘禹锡的人性伦理论述中心就是“天”也可表述为人的自然本性,这个自然本性就是自身有规律运作的事物,当然现有的所有社会形成的规则都是与我们人的自然本性所违背的,即人的天性不是被管制的,而是自然存在合理规律。

所以我们生活在社会管理之中,就存在与自然本性相违背的管制,被管了有些人不懂得释放,所以才会诞生人性“恶”的本性,而完全的人性伦理自然则是“善”的本性。

【总结】理解生活中的险恶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得理解自身在什么样的“管理”之下,这样就知道自己或者他人会诞生什么样的“恶”,同时我们也得明白吃喝拉撒就是人类自然本性作用下,我们受到无论受到身体或者心理的伤害都得排解出来。

如果发现自己不能及时排解,我们可能就会延伸“恶”的后果,可能导致身体的病患,也可能出现对他人的伤害。同样发现别人不能排解,也是一样。

刘禹锡所经历的人生百态让他能够在适时的发泄出来,并把这些识别人心的经验通过诗文告诉我们。所以我们也可以模仿他多把心情记录下来,及时总结讨论。

疫情期间,很多人都失业了,心态上肯定有所顾忌。有些人感觉自己被老板放逐了,觉得是老板不够仁义,被骗了;而有些人虽然还在正常工作中,但心里极度纠结,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长此已久与家人相处的情感也出了问题。

不过有些人却能及时反省自己能力不足。懂得预知自己的风险,从刘禹锡的善恶论中,我认为从二个方面考虑:

1.自身检查:我们可以找下自己哪些工作是被规格化了,即自己把控不了。哪些工作则是偶尔出点成绩,不能保持长久。只要及时对相关事件进行思考,我相信可以抓住其中的险恶,

2.周边检查:及时发现生活工作的环境变化,甚至包括大家最近的消费情况。还有身边人对自己的关注度,尤其是上司与下属之间语言变化。这些都表明环境正在被人为改变,即要发生一些与自我相关的事情,值得我们注意。

从以上几点,我们也只是寻找从刘禹锡的经历中理解人性确实存在善恶的险恶,但是想要预知人性的一面,能更好看清现实状态下的行动,我们还需要借助加缪的《鼠疫》来分析。

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经历过反思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鼠疫》为啥能成功塑造恒久不变的人性,并被大家称作预知并看清2020疫情的人性诚与欺。

《鼠疫》讲的是在地中海一个小城市奥兰发生的瘟疫,用突如其来形容这场瘟疫不为过。

但是面对这种突发事件,当权人的却为自身利益考虑,掩饰真相导致与疫情相关百姓都倾向于自私贪婪、颓废不振的生活。而在重重封锁之下,原本的小人物凭借自己的门路获取违禁品,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大人物。但总有一些人会自愿加入管理疫情的小组,更重要还有部分医生挺身而出救助病人。在这场鼠疫之中发生的故事最终指向了人性复杂与险恶,诚实与欺诈背后的勇敢与后悔。

虽然鼠疫慢慢地退掉了,但是很多人却忘记这场灾难过后的反思。尤其是他们不愿意提起曾经遇到的人与事,也不去反思哪些思考与行动是真实能帮助自身的,哪些又是浪费时间或者导致家庭面临困境的。

《鼠疫》里说“本来天灾人祸是人间常事,然而一旦落到头上,人们就难以相信是真的。”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时候,我们只是看到和修复破碎的那几块“瓦片”,却不曾经注意是哪些行为导致破碎的发生以及通过系统思考理解到这个行为与个人的关系。

这本书加缪特别强调了客观性,并没有过多描绘英雄主义伟大与小人可恨,更多叙述了真情实感,不同价值观所体现的敌对与联合。这些叙述就是加缪所观点:在真实背后的人性的诚实与欺骗才是我们值得反思的。

【总结】灾难与我相关,每个人都值得反思

《鼠疫》中放弃生命的描述形象反应了人对于“活着”的理解,对比着我们当下对于“咳嗽”的恐惧,这又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

人们经常以活着来告知自己,懒得去思考怎么才能更好活下去,所以会想:那些死去的事情以及正在发生的灾难与自己无关。而偏偏对迷信手段获得命运而感兴趣,对小广告的谣言而点赞。

如果不能看清楚自身所处环境是这样一种孤立的世界,那就会永远被恐惧所支配,最终脑海中出现活着有啥意义的精神放纵思想。对他人所处的困境也会逐渐失去同情,最终导致麻木不仁、冷淡与漠然。

在现实的疫情中,一个地方发生的一切好像与他们都没有关系,世界与人性出现了荒诞性。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全球其它地方对于疫情发生的态度:并非是对几种方法左右为难,而是惶恐绝望后的无所作为。明明有更好的预防方法,但是因为要服从资本主义的操纵与管制,就得表现对违反他们行为的反抗、对抗式的行为。这也恰恰体现在现实社会中,某一人群中被人性伦理扭曲的那一面,就如前面讲到刘禹锡所述的“恶”。

所以当我们看不到这种“恶”的时候,也不会反思,将会失去比金钱更重要生命。

就如资本家操作股票制定规则,表面为了满足人性自由的精神,却无意中扩散这种“恶”带来的仇恨。使得一切反对规则的行为成为敌对的,无用的措施,并且还要用此要挟与批判。

当我们看清楚一些国外议员这种思想的时候,才知道欺骗并不只是骗感情、骗钱,而是有时候会把坏事、恶事当做正当的、善良的事情去做,也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所以通过阅读、理解《鼠疫》能更好识别险恶与预知人性。

给自己的反思设定个范围圈

如果想要更好地活着,我们总归要反思,而这个反思必须是从理解善恶到看清楚诚实与欺骗中开始。

回头看看我们自己,有没有把家人保护好,比如简单的建立一个可以把控的疫情活动时间表,把家庭活动进行规范:吃多少、运动多少、心情如何释放等放在这个表里,执行这个表的过程也是给自我行为画了一个圈,利用人为去改变不良的命运,这就是我们该去反思的。

而如果疫情可能再次爆发,我们除了关注小个体受到冲击以外,还要对社区甚至城市进行关系,因为题目也会受到强大的冲击。此时我们就该扩大我们的圈子,参与社区邻居们的共同沟通环境,参与志愿者救助行动中。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的建立善的一面,同时摆脱欺的行为发生。

至此,我们在用善恶的理论与《鼠疫》的经验去回顾自身的遇到失业、还不了贷款、交不起房租等事情,这些本身就是人性“恶”的表现:自身懒惰与自欺欺人。

未来,预知险恶,识别风险是每家庭都应该具备的生存之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732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