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马说》新悟

《马说》新悟

“世界上有伯乐,然后有马克西玛,马克西玛经常有,但伯乐不经常有......”这是唐宋八大家家的掌门人韩愈的名诗《马说》。

韩愈一生坎坷,事业不顺,早年丧父,由哥哥韩晖抚养长大,韩晖去世后,随寡妇回合阳老家安葬哥哥,却不能长久生活,在困苦和迷茫中度过青春,韩愈自认为是孤儿,从小努力学习,不需要别人的赞美和鼓励。

贞元八年,她考上进士,但第二年在官部博学宏观字考试(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中落榜,生活艰难,多次给宰相写信无果后无奈加入幕府当幕僚。

后来他入朝为官,因为人杰地灵,就是开不了口,思想纯洁,做什么事都有原则,我行我素,得罪了不少人,官职一次又一次被贬,最终在长安静安家中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众所周知,韩愈在文学领域有着不朽的成就。他的文章气势磅礴,透彻而富有逻辑性,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更有苏轼称他为“文气八代衰落”。在政治上,他反对封建城镇的分裂。甚至有一代无能为力的作家单枪匹马地去封建城镇的分裂势力——淮西节度使阵营游说。在韩愈的激烈言论下,封建国王最终撤军,将战争变成了玉石和丝绸。

都说这样一个低调又有军事谋略的男人,应该得到皇帝的赏识,得到国家的重用,发挥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更多的造福社会,怎么会发出"他真的没有马邪?他真的不知道马邪!"悲哀的叹息呢?根源是时代的悲哀。封建社会有多少统治者能够卑微任人唯贤?

当我把这篇文章讲给同学们听的时候,我在课后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结合现代社会谈谈你对韩愈《马说》中的人才观的看法。为了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人才观,我对此做了充分的备课反思。仅仅从问题来看,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答案并不唯一。首先,我们来看看韩愈的人才观是什么。他说,世界上有伯乐,然后有马克西玛。也就是说,韩愈认为博学多才的伯乐发现,以伯乐的慧眼,马克西玛就是马克西玛,否则马克西玛就是急于与昌马等不到,何来千里之外的安宁?每次说到这,我都为韩愈这个伟人感到悲哀,也为现在的我们感到欢喜,韩愈生活在一个皇权雄霸天下的封建社会。“马克西玛”韩愈要发挥“马克西玛”的才能,唯一的办法就是得到封建统治者的赏识,这会让“马克西玛”变得非常被动。“伯乐”的约束太大了,如果上级领导有“伯乐”的能力,而且还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伯乐”,那么这个马克西玛是幸运的,比如欧阳修对苏轼。因为欧阳修是伯乐,而他是一个谦逊大度的伯乐,所以他让苏轼成为了马克西玛。但如果不是呢?上级领导没有伯乐的能力,或者他有伯乐的能力却没有伯乐的胸怀?这不就是封建王朝时代千里的悲哀吗!也是时代的悲哀!

我和孩子们讨论,我们需要学以致用,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在现实社会中,有时候可能还有上级不具备伯乐的能力,但我们不能像韩愈那样等待伯乐的赏识来发挥自己的才能,如果没有伯乐的赏识,我们就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另辟蹊径,毕竟古语有云“夜明珠不能埋在土里”,更何况是信息时代的今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y2022042007121743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