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彷徨之刃》:教育缺失及法律保护是助长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因素

《彷徨之刃》:教育缺失及法律保护是助长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因素

《彷徨之刃》是日本著名作家东野圭吾所著的一部揭露法律缺陷以及人性之恶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引发了人们对公平与正义的思考,是一部具有争议性的小说。

说到东野圭吾,可能都会想到“推理”这个标签,因为东野前期的作品都是以校园本格推理为主,偏重设迷、解谜和逻辑推理,代表作有《放学后》、《毕业前杀人游戏》、《以眨眼干杯》、《十一字杀人游戏》等。

后期则开始尝试将社会和人性主题与本格推理技巧进行融合,将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案件经过艺术处理后融入到小说中,如《白夜行》中的游戏卡带盗卖案,信用卡伪造案,信息犯罪案;《幻夜》中的珠宝抢劫案;《神探伽利略》中的科学犯罪案;《彷徨之刃》中的少年犯罪案等,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真实性,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写实本格派”

东野曾在访谈中谈道:“人性的独白、社会的炎凉,这些是人类永远需要关注的命题。”《彷徨之刃》这部小说的推理成分并不多,而是着重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从未成年犯罪的受害者家庭角度进行描述,一步步剖析着人性之恶,给读者深入心灵的震撼。

《彷徨之刃》讲述了与女儿相依为命的父亲长峰重树,在女儿长峰绘摩被两个未成年人菅野快儿和伴崎敦也凌虐杀害后,为复仇而成为被通缉的杀人犯的故事。

以理与法之间的冲突作为出发点,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保护与情感之间的悖论,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若法律无力惩治凶手,人们该何去何从?这就是这部小说的争议点,也是“彷徨”的原因之所在。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的社会问题。

2020年6月1日,中国最高检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14—2019)》披露,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有所回升,流动未成年人犯罪有所反弹,未成年人聚众斗殴、寻衅滋事、强奸犯罪人数上升。

2018年、2019年未成年人犯罪率同比上升5.87%、7.51%。

就日本而言,20世纪90年代,未成年犯罪现象屡有发生,尤其是恶性未成年犯罪案件特别突出,1992-2002年仅校园暴力案件就增加了两倍。《彷徨之刃》便是在此背景下创作的,作品深度揭露了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家庭教育;二是法律保护。

家庭教育缺失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

“我本就没抱太大的期望,只是去看看她长什么样子。自古以来不是常说吗,看到行径恶劣的坏小子,就想看看父母的模样。”

这是警察真野走访未成年罪犯伴崎敦也的父母后发表的感慨,明确反映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伴崎敦也有暴力倾向,曾多次对父母使用暴力,但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而是以让孩子专心念书的名义在外面给其另租房子,从此不闻不问。这是何其的不负责任!就像是把自己孕育出来的病毒释放到大自然中,让他肆无忌惮的传播自己的恶,去伤害更多的人。

对于伴崎敦也所犯下的罪行,母亲也是各种包庇,找尽理由为自己的儿子辩解,违心的把自己的儿子包装成一个心地善良又听话的好孩子,则把全部责任都推到同伙菅野快儿身上,殊不知造成这种悲剧的关键正是自己对儿子的教育不足,甚至可以说不懂得怎样去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缺失主要表现在对孩子过度保护和父母自身认知水平低下两个方面:

①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其实是一种伤害

保护孩子不受伤害是为人父母的本能,但对孩子的无理行为过度放纵不仅会伤害到别人,而且也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当一个孩子的行为侵犯到他人权益的时候,父母总会说“孩子还小”之类的话,好像小孩子就可以为所欲为。在这种不健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都会有很多毛病,如任性、占有欲强、暴力、啃老等不良现象,严重者会走向犯罪。

②父母认知水平低下给孩子的成长产生错误引导

其实认知低下和过度保护是因果关系。

认知水平低的父母总会觉得孩子犯一点小错没什么,甚至会觉得孩子并没有犯错误,都是别人无理取闹而已,比如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居民楼里乱跑乱跳乱扔东西、弄坏别人的东西或弄脏别人的衣服等。

这些事情看似很小,其实是会对别人造成很大困扰的,会不同程度影响他人的身心健康,也会对他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再上升一级就是时常动手打人、虐待动物等暴力行为。这些所谓的小事极能反映出孩子对他人以及生命的不尊重,对自我的约束力较低,久而久之这种不良习气便会被放大,会去犯更大的错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父母更低一级的认知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未成年人,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对后期发展造成影响。但未成年的孩子终有一天会成年,会脱离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在恶已经深入骨髓的时候,还认为他一定能够走上正途吗?

“合格的父母,不该以任何理由去传承恶。”显然,这种认知水平低下的父母就是在传承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害了别人,最终还会害了自己。

2020年5月26日,“建议父母持合格父母证上岗”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看似荒唐的议题,实则反映出了对当下家庭教育的迷茫。当然,这种“父母持证上岗”的制度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城乡环境、父母们的职业以及教育程度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个制度的实施很可能会剥夺一部分人做父母的权益以及一部分孩子入学的权益。

个人认为,就教育而言,重心不应该放在“证”上,而要放在“教育”本身,应该考虑如何去教育,而不应以做记号为目的,一纸文凭永远抵不过饱满的思想。当家庭教育不足时,学校就应该承担起这个重任,当学校无法管束时就应该启动社会教育,落实到规则与法度。

法律过度保护增进未成年人偏激认知

“少年法并非为被害人而制定,也不是用来防止犯罪,而是为了拯救少年犯而存在的。从这些法律条文中无法看见被害人的悲伤与不甘,只有无视现状的虚幻道德观而已。”

未成年人保护法出现的初衷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不知何时,未成年人保护法却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保护伞,即使被害者同样是未成人,法律也会对加害者树立起保护屏障。

就像小说里的主人公长峰重树所说的,“法院不会制裁罪犯。

说法院会拯救罪犯其实更恰当。

法院会给犯了罪的人重新做人的机会,然后将其藏到憎恨他们的人看不见的地方。

现实生活中,“2004年石景山四少年绑架杀人案”也是最好的例子,“在听到法庭判决时,4少年竟相视而笑,果然无一人被判死刑”,这样的场面甚至比杀人更可怕。

这样的过度保护会让未成年人认为在自己所处的这个年龄段是可以杀人的,这样的思想传输有悖于法律制度的初衷,也是一种最失败的教育形式。

法律制度本应是受害者最后的希望,但实际上却成了受害者的又一个恶梦,面对这种不合理,难免会引来反抗。若法律无力惩治凶手,人们该何去何从?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不能给出标准答案,每个人手中都握有一把“彷徨之刃”。

长峰重树的彷徨

“一想到妻子留给他的、他一直视若比性命还重要的女儿,他在这世上唯一的宝贝,竟然被这种只能称为畜生的人渣蹂躏,他就几欲疯狂。”

这部作品最成功的一面就是把受害人的痛苦表现的淋漓尽致,能够触及读者的内心,达到使人感同身受,发人深省的境界。

对于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来说,杀人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杀敦也是因为冲动,追杀菅野是因为目睹了女儿被奸杀的悲惨过程,并且深知菅野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连真实姓名都会被保护而感到愤恨。

长峰在复仇的过程中也曾想过放弃,甚至想过一死了之,但又觉得对不起女儿,所以他一遍遍的观看录像带,为的是“让憎恨燃烧起来,以战胜死亡的诱惑”

在这样不断的进退之中,握在他手中的利刃开始变得彷徨。

旁观者的彷徨

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实际上旁观者有时比当局者还迷惘。

小说中的丹泽和佳子是能够代表一大批人的,她善良、矛盾、过度自信,她对长峰重树的复仇行动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内心又一度认为应该报警,在经过几番心理斗争之后,她想到了一个可笑的方案——帮助长峰找到菅野,再阻止长峰复仇,让菅野道歉以求长峰原谅,再报警抓捕菅野,让长峰自首。

最终,这个可笑的方案不仅没有使菅野道歉,并且还害死了那个她一直想保护的人。

警察的彷徨

刑警织部是一个矛盾体,在阻止长峰复仇这件事情上,他持有很深的怀疑态度,一想到手中的枪是为了保护像菅野这样的恶劣少年时,他就感到无比失落。

他认为“只有逮捕犯法的人才可以消灭万恶”是冠冕堂皇的说法,有时把坏人抓起来其实就是在保护,最可怕的是他们自己也会这样认为。

所以,他不禁怀疑起自己手中的正义之刃是否真的朝着正确的方向。

而恰恰是这位内心正义感流露最多的员警,最后举起了他手中的“正义之刃”击毙了长峰重树。

多么讽刺的情节,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在不合理的法度之下,警察的无奈与彷徨。

日本亚马逊评论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是比现实更真实的小说,这要归功于东野圭吾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不合理、被害者家属的悲痛、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教育及社会因素的超写实描写。

不得不说,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当今社会尤为严重且沉重的问题,抛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引导,法律漏洞才是最令人痛心的存在。

在今年的两会上,30名人大代表联名提案,呼吁将未成年人刑责年龄降至12岁,这个提案如果能够实施,将是一个进步,但并不是治本的方法。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保护谁”比量刑年龄更重要,未成年人保护法应是保护未成年人不受伤害,而不是去保护犯了法的未成年人。

法律要给加害者重新做人的机会,那谁又有能力让被害致死者重新做回有血有肉的人呢?

《彷徨之刃》这部小说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那就是刑警久冢两次向长峰提供菅野的藏匿地点,希望长峰能够复仇成功。

久冢之前目睹过一个孩子被几个未成年人折磨致死,而那些犯罪者却一点惩罚没有受到,且毫无悔改之意。

他深知法律的不健全,也深知父母对儿女的爱,所以不希望危害社会的毒瘤存活下去。

他虽然违返了法制规则,但却维护了做为人本该应有的道义。

当然,关于久冢的行为体现,作者的本意并不是提倡以暴制暴,而是希望对于受害者的痛苦,我们都能感同身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k20220522094427ef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