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卡耐基魅力口才与沟通艺术,愉快的沟通,高情商的修炼秘籍——卡耐基口才的艺术(一)

卡耐基魅力口才与沟通艺术,愉快的沟通,高情商的修炼秘籍——卡耐基口才的艺术(一)

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令人窒息的聊天方式呢?或者说你有没有无意间扮演过反面角色呢?如果你想要学会更好地与人沟通,或者想要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的话,就一起看下去吧!

一、尊重别人,不要当面指正他人的错误

无论你用什么方式指责别人,你以为他会同意你吗?不会的。永远不要说,“我要给你证明这样……”那等于在说,我比你聪明,我要告诉你怎样做。那是一种挑战,只会引起争端和反抗,使对方甚至根本不听你下面的话,就和你争论起来。

詹姆斯哈维鲁宾逊教授,在《决策的过程》中写了下面一段话,对我们也很有启迪意义,“我们会在无意识中改变自己的观念。

这种改变完全是潜移默化而不被我们自己注意的。

但是一旦有人来指正这种观点。

我们一般会极力的维护它。

很明显,这并不是因为观念本身的可贵,而是因为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我们总是愿意相信我们所习惯的东西。

事实上,面对指责和否定,大多数人都不会进行逻辑性的思考,常常会因为受伤、嫉妒、猜疑、恐惧以及傲慢的心理,影响人们的判断。

柏拉图曾经告诉人们这样一个方法,“当你在教导他人时,不要使他发现自己在被教导,指出人们所不知的事情,是要使他感到,那只是提醒他一时忽略了的事情。

你不可能教会他所有的东西,而只能告诉他怎么处理这种事情。

”英国19世纪的著名政治家查斯特费尔德对他的儿子这样说:“如果可能,你应该比别人聪明,但绝不能对别人说你更加聪明。

那么你应该怎样表达你自己的看法呢?卡耐基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在判断别人的对错前,第一时间不是进行判断与评价,而是试着去理解对方的立场和原则。

其次,如果一个人说了一句你认为肯定错误的话,而且指出来对你们的交流会有好处的话,你当然可以指出来。

但是你应该换一种说话方式,“原来是这样的,不过我还有另外一种想法。

当然,我可能不对,如果我错了,请你务必毫不客气地指出来,让我们看看问题所在。

”当你想要证明什么时,你大可不必大声声张,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不会有人反对你说“我也许不对,让我们看看问题所在。

二、坦诚错误,以退为进掌握主动权

人们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当别人因为做错事而开始责怪他自己的时候,通常会表现的宽宏大度。有个朋友在考驾照的过程中,因为自己多次出错向教练道歉并承认自己的错误,教练并没有生气,反而仔细将要点又讲了一遍。反之,你是否见过违反交通规则与交警争辩,拒不认错甚至阻碍交警执法而被处以更重处罚的例子呢?

乔治华盛顿总统有一个我们熟知的例子,小时候,他曾经砍了他父亲一棵心爱的樱桃树,小乔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向父亲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他的父亲很开心说:“比起樱桃树,我宁愿要一个勇敢、诚实的孩子,一定要记住这一点。”乔治华盛顿从未忘记这一点,他一直像小时候那样勇敢,那样诚实,因此受人尊敬,直到生命结束。

我们大多数人都像乔治华盛顿一样,从小就被教育要诚实,很遗憾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做不到这一点。

我们找出各种理由来为自己辩解,来使自己能够撒谎又心安理得,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或者出于自我保护而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

即使承认错误,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惩罚,拒绝承认错误好像成为了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不要害怕别人会笑话你,主动承认错误。

事实上,如果你不承认的话,人们不但会给你指出来,而且更容易讥笑你的怯懦和虚伪。

三、避免争论,反驳别人最令人反感

辩论永远无法获胜,天下只有一种方法,能得到辩论的最大胜利,那就是尽量去避免它。

在辩论之后,十有八九的人还是会坚持自己的观点,相信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你赢不了争论。

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但是,即使你胜了,你还是失败的。

因为即使你战胜了对方,把他驳得体无完肤、千疮百孔,证明他毫无是处,那又能怎样呢?你也许会洋洋得意,但是他却因为受到了羞辱而怨恨你的胜利。

一个人即使口头认输,但心里根本不服。

正如睿智的富兰克林常说的,“如果你争强好胜,喜欢与人争执,以反驳他人为乐趣,或许能赢得一时的胜利,但这种胜利毫无意义和价值,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所以,你应该仔细思考,你是要一个毫无实质意义的表面上的胜利,还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好感,要知道,你不能两者兼得。”

人性中存在着这么一个弱点——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

释迦牟尼说过,“恨不止恨,唯爱能止。”因此,冲突不能用争论来解决,而必须运用一定的外交方法和给予别人认同来解决,求同存异的原则就是同样的道理。

在你打算开口反驳对方观点之前,想想对方说的,或者确实也有几分道理。真理,有时候并非是争辩得来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q2022092801040535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