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孩子读几遍课文就能背过是聪明吗?“背过的课文,你最喜欢哪句话?”20万人回答的排行前十

孩子读几遍课文就能背过是聪明吗?“背过的课文,你最喜欢哪句话?”20万人回答的排行前十

一个平台上有个问题:想起背过的课文,你脱口而出的是哪句话?

这里选入前十名的句子,看看哪一句是你此刻所想。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历经战乱,几经辗转到了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茅屋作为栖身之所,这年,杜甫48岁。次年,看着风雨中破败不堪的茅屋,想起无数流离失所的百姓,诗人彻夜难眠,他就把无尽的忧愁和深切的希望倾注于笔端了。

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刘备临终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那时,张飞遇害,关羽已逝。而后,诸葛亮南征,胜利后,刚好魏帝新立,于是决定此时北上伐魏,临行前上表后主,开篇一句便是这句。想起过往辉煌和蜀汉结局,这11个字,实在令人动容。

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的这句话深入人心的原因,主要是它经常存在于我们背诵之外的很多场合。比如,学习上遭遇挫折的时候,工作上特别迷惘的时候,感情失意的时候,等等,这句话就会钻出来抚慰我们的心灵。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

刘禹锡曾在安徽和州为官,和州知县欺负他是贬谪之人,让他三次搬家,最后的住处就是这间只容得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刘禹锡对住处并不以为意,但对知县的行为很是愤慨,就写了这篇清雅别致的铭文,并刻于石碑,立在门前。第一句起兴,清新可爱。

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

这一首诗就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句子,像“此时无声胜有声”“相逢何必曾相识”等,这些句子都很有生命力,句句都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将进酒》,境界宏大,气势磅礴,豪迈不群,它是想象也是真实,它写的是自然也是人。不管你喝不喝酒,想不想消愁,不管你是东北大汉,还是江南女子,都会在里面看到自己。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北宋文学家周敦颐酷爱白莲。他为官正直,勤政爱民,也洁身自爱,写莲,就是明志。他有一首《题莲》诗也赞美了莲的清新脱俗,诗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

8.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

在茫茫天地间,人是渺小的,生命是短暂的。这句话中包含着大智慧,不同境遇的人会读出不一样的意思。

9.噫嘘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16个字,每一个字都在说山的“高”,包括那个“之”,而且,没有重复的感觉。就是绝。

10.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有的人》

重读此诗,发现每一句话都直白又深邃,特别是在经历了这场新冠疫情之后。

当然,排行只是小范围的。你喜欢的那一句(篇)是?

语录网网友观点: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没有王勃的滕王阁序名句,能行吗。

随便找一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天水共长天一色,就不必说了。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竟然没有《陈情表》,我最喜欢的三篇古文:《出师表》《滕王阁序》,1~7都是我喜欢的哎,尤其是第七句。

周敦颐的《爱莲说》,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q2022052920520695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