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句子大全 颠倒字序的句子,词序颠倒的病句及答案?

颠倒字序的句子,词序颠倒的病句及答案?

答案:我们决定并讨论了这次郊游的时间和地点。本句典型的词序颠倒。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应该是先讨论,然后做出决定。所以本句应该是:我们讨论并决定了这次郊游的时间和地点。

词序颠倒是指所用的词与事物发展规律矛盾或前后矛盾、不符合逻辑思维。

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颠倒后;我能每天早晨做你的听众吗?

其实这是一个故意颠倒字序的句子,顺着写应该是: 若在黄昏,相遇人海,你是否还记得我的眼神。

1、上联:雾锁山头山锁雾

下联:天连水尾水连天

2、上联:香山碧云寺云碧山香

下联: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这副回文联是一副写景的对联,“香山碧云寺/云碧山香;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颠倒过来读,字音都完全一样,非常奇妙,而且这副写景联本身也写的很好,道出了香山和黄山的不同景色和特点。

词序颠倒:词序是词语在句子中排列的顺序,这种顺序反映了词语在词句结

构中所处的地位。每一个词语在语言结构中都有它特定的位置,离开了自己的

位置,就犯了词序不当的毛病。如:

今年的麦子丰收在望,长势喜人。

小麦

长势喜人,才能丰收在望,词序颠倒了就不符合客观规律了

词序颠倒的妙处

唐诗中有些本来很普通的句子,在诗人的笔下,适当加以颠倒变化,往往化平淡为神奇,意趣横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意思不过是说: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很简单的一个叙事。然而一经颠倒词序,不但造语新颖得体,而且寓意深远,既蕴含了浓郁的怀乡思亲之情,也富有了深刻的哲理意义,成为千古名句。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秋兴八首》之八)更是词序颠倒的典型例子。

其正常语序本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诗人巧妙地将宾语前置,使后面组成“鹦鹉粒”“凤凰枝”,“ 鹦鹉”象征可爱,“凤凰”借喻美好。

这样,句意就强调了“香稻粒”的宝贵,“碧梧枝”的优美,从而引发了读者的想象,开拓了诗句的意境,情韵盎然。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路八千”应为“八千路”,可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非常顺口。又如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李白《古风》之三十四)正常语序应是“日月光晶惨”,可读起来远没有原诗有韵味。

这种颠倒目的是营造意境。

“诸天合在藤萝外,昏黑应须到上头。”( 杜甫《涪城县香极寺官阁》)后句的正常语序应是“到上头应须昏黑”, 平仄是:仄仄平平平平仄,而这首诗尾联对句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为了讲究平仄,所以颠倒了语序。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前句应为“旧时淮水东边月”,但在平仄上与后句不合适,而颠倒后,平仄正好对应,从而也使句子音律和谐,声调优美,抑扬顿挫。因平仄而颠倒

以上例子是因平仄而颠倒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李商隐《安定城楼》)前句的正常语序是“永忆江湖白发归”,但与后句的动词不对仗,为了形成对仗,诗人故意颠倒动词“归”,使句子工整精美。

又如: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杜甫《阁夜》)前句应是“(因)战伐闻千家哭”,与对句不能形成对偶,而颠倒后前后句互相对偶,琅琅上口,好读易记。

这是因对仗而颠倒。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白居易《长恨歌》)古诗七言音节多为二二三三,具体到诗应是: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这样的句子极富节奏感,音律美,如按顺序来写:行宫见月色伤心,夜雨闻铃声断肠,就有些散文化,而缺乏诗味。

又如:“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正常语序应是“人去后独寻秋草,日斜时空见寒林”,节奏是三二二,显然没有颠倒后的二二三有节奏感。

此为因节奏而颠倒。

可见,诗人通过颠倒诗句的词序,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增添了诗歌的神韵,也使诗歌富有节奏美。

古时候一个师爷将奏折上的“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从而救了一个将军的命。

两个词,仅仅是两个字的顺序调换了一下,表达效果截然不同。

“屡战屡败”有贬义,说明多次作战,每次都失败;“屡败屡战”是褒奖,说明很有勇气,虽然多次失败,但仍不气馁。

的确,有时调换一下词语或句子顺序,表达效果完全不同,尽显汉语言之妙。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达到课程要求?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时调换语序,再带领学生通过比较来发现语言之妙,能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1、调换词语,发现语言之妙

六年级课文《夹竹桃》一文中,季羡林老先生在描写夹竹桃的韧性时,写道“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这句话平淡质朴极了,好像只是在讲述一个夹竹桃开花的事实,学生能轻易地从这句话感受到夹竹桃花期长。

季老先生的这句话很怪,单看句子中每个半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

仔细推敲,发现这句话质朴不乏睿智,体现了语言之妙。

败与开,黄与长,是两组反义词,季老先生没有按照自然规律写作,而是巧妙地颠倒了词语顺序,突出了夹竹桃的花期长。

在教学中,不能忽略这一处语言之妙。

出示句子:然而,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师:这句话写夹竹桃开花,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这句话先写花败了再写花开了,先写花黄了再写花长出来。

师:一般都是先开再败,先长再黄,这是自然规律。可是季羡林先生却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把这句话改一改,两句话读一读,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改句:然而,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开了,又败了,一嘟噜花长出来了,又黄了。

原句:然而,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学生读句子后,思考)

生:改句写花开再败,花长出来再黄了,感觉花儿就开了一茬,后面就没有了;而原句写败了再开,黄了再长,感觉夹竹桃一茬接着一茬,生生不息,花开不断。

生:改句读起来心里不舒服,感觉花儿开过就没了;原句读起来很振奋,花败了还会再开,还会有希望。

生:写败了再开,黄了再长,说明夹竹桃的生命力是源源不断的,不像其他的花,谢了就谢了。

生:季羡林老先生这样写是在说明夹竹桃花期长,一朵花败了,就又开出一朵,花儿一直延续着开放,从不间断,好像是一场生命的接力赛。

我能读出夹竹桃具有可贵的韧性,读出季羡林老先生对夹竹桃的赞叹之情。

师:同样的词语,顺序一颠倒,含义和情感就截然不同。这,就是汉语表达的一个秘密!(学生感情朗读句子)

师:花品如人品。此时,这败了再开的夹竹桃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交流,再次齐读句子)

教师调换了“败”和“开”、“黄”和“长”的顺序,学生在比较中深刻感受到夹竹桃韧性的可贵,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在他们心中,夹竹桃是勇士,是英雄,坚韧不拔,枯萎再开,跌倒再爬,失败再战。这不屈的花将永远开在学生心中。

2、调换词组,发现语言之妙

课文《广玉兰》一文,作者写道,“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为了表现广玉兰的生命力,作者在描写花开的形态时,不仅写了含羞待放的、刚刚绽放的、完全盛开的广玉兰,还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凋谢了的广玉兰。

广玉兰凋谢了,不及前三种形态富有生命力,但作者偏偏让我们感受到凋谢了的生命力最旺盛。

作者如何表现出勃勃的生命力,这就需要带领学生发现语言之妙。

1、 师:比较一下,前三种形态每一种只写了一两句,而凋谢了的这一种形态写了三句,可以说得上是浓墨重彩地写。默读,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原句: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花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

改句: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花呢,花蕊依然挺立枝头,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花瓣却凋谢了。

学生交流,原句强调花蕊挺立,表现了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含有欣喜、赞叹之情;改句强调花瓣凋谢,含有惋惜之情。

教师小结:同样的语言,语言顺序不同,叙述重点和情感表达就不同。

2、 我们再体会体会,读一读,做一做填空题。第一组:

虽然你成绩进步了,但是还比较差。

虽然你成绩还比较差,但是你进步了。

第二组:

诗人望着渐渐下山的太阳,( )地说:“虽然夕阳无限好,但是已近黄昏。”

诗人望着渐渐下山的太阳,( )地说:“虽然已近黄昏,但是夕阳无限好。”

小结:希望同学们在读书时要体会这细微的差别,在说话写作时要恰当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关联词“虽然……但是……”表示转折关系,强调后半句。强调对象的不同,在于作者情感倾向的不同。调换关联词“虽然……但是……”前后两部分,学生在比较中不仅感受到广玉兰的旺盛生命力,还体会到说话的技巧。

没有调换,没有比较,也就没有发现。

语言的妙,不仅在于字面上所表现出的意思,还在于语言暗示出了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少信息。

阅读教学时,有时调换语序,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语言之妙,既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又能指导学生认识和学习文本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并从中内化语言,掌握表达技巧,达到“言意兼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o20220904084020eec8sg-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