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齐桓公问管仲短句,齐桓公问管仲的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短句,齐桓公问管仲的译文?

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作为君主,应该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该把天当作最宝贵的。”齐桓公于是仰头看天。

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这无边无际的天。作百姓君主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百姓亲附,国家就安定;百姓辅助,国家就强盛;百姓反对,国家就危险;百姓背弃,国家就灭亡。《诗经》上说:‘君主如果不够仁慈善良,地方百姓就会怨恨。’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国家最终不灭亡,这是从来没有过的。”

鲍叔牙扶持幼子小白知道这个道理,聪明的管仲当然也知道这个道理。

当他知道齐国需要一个国君的消息后,马上建议鲁国护送太子纠前去继位,因为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比鲁国离齐国近,他们必须快马加鞭才能赶在鲍叔牙和小白的前面。

可是鲁国留有私心,他们想带兵拿下齐国的国都,然后再立公子纠为君王,这样齐国就掌握在鲁国的手里了,不愿意急匆匆的送太子纠回国。

可是另一边鲍叔牙带着公子小白已经在去往齐国的路上了。

管仲看着着急,只能设法从鲁国借了快马,带着少许随从去半道截鲍叔牙和公子小白。快马加鞭,终于在半道截住了公子小白的队伍。管仲怒斥鲍叔牙怎么能不尊长幼有序之礼,赶着去继承王位呢?鲍叔牙不予他争辩,只说:“各为其主,何必多言。”说着就摆开了阵势。

仲见状,讲理是讲不通了,只能用武力了。假装要走的时候,突然翻身拉起弓箭就朝小白射去。管仲神射,远近闻名。这一箭射得又猛又突然,小白来不及躲避,中箭倒下,口吐鲜血。管仲见小白已死,说一句也是天随人意,合该公子纠继位,扬长而去。

鲍叔牙痛心疾首,扑在小白身上大哭。

突然,小白却睁开了眼,叫了一声“鲍师傅!

”原来管仲一箭射并没有射中小白,只是射在了小白的衣钩上。

小白怕管仲再射,就咬破了舌头吐血炸死。

这一招不仅骗过了管仲,就连鲍叔牙也感叹小白的果断勇敢。

小白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说到:“也是天随人意,合该我小白继位!

”带着鲍叔牙快马加鞭来到齐国。

管仲自以为射死了小白,带着公子纠和鲁候悠哉悠哉的准备去齐国继位。快到齐国国都的时候,却被告知,小白已经登上王位,请鲁国的军队不要再靠近齐国。管仲这才知道上了当了。

鲁国不肯罢休,以公子小白不分长幼之序为由,攻打齐国。齐国整装待发,鲍叔牙率兵打败了鲁国。齐桓公让鲍叔牙带回自己的哥哥,以及那个和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可是来迟一步,公子纠已经被鲁国处死,以免后患也准备把管仲处死,幸亏被齐军救下。管仲被囚车押回齐国,等候齐桓公发落。

鲍叔牙前来给管仲说情,他给齐桓公说,如果这个时候杀死了管仲,天下会认为国君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如果国君正的是这样一个人的话,鲍叔牙宁愿去乡下种地。齐桓公是个好面子的人,不想落这样一个名声就答应鲍叔牙不杀管仲。

齐桓公深知鲍叔牙才能,想要封鲍叔牙为相国,主张朝政。可是鲍叔牙却推辞,说有一个人比我更适合这个位置,那就是管仲。齐桓公怎么会答应呢?一箭之仇,饶了他的性命已经不错了,还要封管仲为相国,怎么可能。可是鲍叔牙屡次三番的强力举荐,于是齐桓公就问了鲍叔牙三个问题。

第一,早年二人做生意的时候,管仲是不是在每次分红的时候都比你鲍叔牙多拿一倍的钱?第二,是不是在每次冲锋打仗的时候,管仲总是缩在后面,而在凯旋时却冲在前面?第三,是不是每次二人辩论,多有不和,但是管仲却总是失误?鲍叔牙如实回答说这都是事实。

解释道:“之所以每次分红管仲多大一倍于我的钱,是因为我知道他家境贫寒,自愿多给的,而不是管仲贪财。

每次打仗冲锋都缩在后面,是因为他家中还有个老母亲要抚养,不敢舍命。

辩论失误多是因为他没有遇到明君。

齐桓公三问已罢,鲍叔牙却只问了齐桓公一问就打动了齐桓公。

鲍叔牙问齐桓公:“不知国君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国家还是称霸天下?”桓公答:“当然不是只治理一个国家。

”鲍叔牙说:“这就是了,如果是治理一个国家,那么我本人还可以胜任,但是如果国君要称霸天下,那么普天之下就只有管仲一人可以担此相国大任。

”这一下打动了齐桓公。

于是齐桓公亲自去请管仲,一改往日仇恨,拜管仲为相国,想他请教称霸诸侯之道。

从此以后,明君遇到了贤臣,贤臣遇到了明君。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完美配合,齐国走上霸主之位指日可待。这就是被传为美谈的管鲍之交的鲍叔牙举荐管仲为相的故事。希望我们后人也能像鲍叔牙一样能理解朋友,像管仲一样能兢兢业业,像齐桓公一样宽容大度!

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

1、小白与纠争国君王位:

鲍叔牙生在富裕人家,是齐公子小白的老师,管仲家贫,是公子纠的老师。管仲才华出众,智慧超人,鲍叔牙对他赞赏不已,两人虽家境不同,但自小就是很好的朋友,彼此相知相识,成为莫逆之交。

齐国当时很乱,为避祸,公子小白随鲍叔牙出奔莒国,公子纠随管仲出奔鲁国。管鲍两人相约,将来不论两位公子谁做了齐国国君,我们都要合力辅佐,务使齐成为最强的一个国家。

得悉齐襄公故世,管鲍两人,各陪着公子小白和纠回齐国争夺王位。

路上四人相遇,素有神箭手之称的管仲,为护主举箭射向小白,小白口吐鲜血,应声而倒。

这一箭其实并未射中小白,机智的小白,假装被射中,他咬破舌头,倒地不起,骗过了聪明的管仲,以为小白已死。

小白这一瞬间的反应,其聪明就非常人所及。

等管仲和纠到了齐国,小白早已登上了君位。

2、知贤、荐贤、让贤的鲍叔牙:

面对一个要射杀死自己的凶手,小白要杀之而后快的心情是值得体谅的。

鲍叔牙站在辅佐小白的立场,力加劝止,认为建国之初,得一人才不易,何况当时各为其主,情有可原。

更对小白说:「如果国君胸无大志,只想把齐治好,我鲍叔牙就有这个能力,如果你要称霸称王,则非管仲不可」小白是胸有大志的人,最终接受了管仲,但并未重用,才有不听管仲之言而善自伐鲁之举。

3、伐鲁大败:

鲁是一小国,自知不敌齐国,但齐既主动来犯,战是败,不战也是败。这时有一乡野村夫,曹刿(音贵)自荐称懂兵法,鲁王情急无人敢战之下,就用其为三军统帅,战场上齐军一再击鼓攻击,曹刿皆不出战,即使齐军极尽辱骂挑衅,曹刿仍不下令出战。直到齐军三通攻击鼓起,曹刿乃下令击鼓迎战,大败齐军,鲁王大喜。

曹刿说这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

齐军丢盔卸甲大败而归,齐国民众扶老携幼在城门口翘首以待亲人归来,迎到的却是一具具尸体,顿时人们声声呼唤阵亡将士的名字,那副景像,撕人心肺!管仲此时才惊觉管仲阻他伐鲁是有先见之明的。

4、金台拜相:

这一战齐军死了三千将士,小白深感无法向国人交待,回国后,始感受到管仲劝阻他伐鲁之用心。

但此时的管仲心灰意冷,气小白刚愎自用,听不进忠言,心生辞去之意他现在唯一可做的就是写下他的治国策略,请鲍叔牙转交给小白。

他从牧民、形势、权修、立政、到兵法、霸形、霸言。

桓公看后惊讶管仲的奇才,乃亲自向管仲请罪。

继而就有金台隆重拜相之举,拜管仲为仲父。

齐桓公对管仲从「仇人」到「任而不用」到「金台拜相」最后「拜为仲父」,完成他一生伟大的事业。

5、管鲍之交----管仲口中的鲍叔牙:

管仲说:

我曾经替鲍叔牙策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挫败,陷于困境,鲍叔牙不以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顺与不顺。

我曾多次作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以为我无能,他知道我没有遇上好时机。

我曾多次打仗多次怯战,鲍叔牙不以为我胆小,他知道我母亲需要我奉养。

公子纠失败,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牙不以为我无耻,知道我有胸怀天下的大志。

真所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啊!

鲍叔牙对管仲那种知贤、荐贤、让贤从不为流言中伤的友情,一直流传后世,为大家交友的典范。管仲病危时,桓公问管仲鲍叔牙可继宰相否?管仲却说,鲍叔牙太正直,见不得人身有一点瑕疵,这种性格,律己则可,责人则不可,水至清不养鱼啊!鲍叔牙听后笑说,管仲公而忘私,不讲私人交情,这正是我尊敬他推荐他的原因。

6、齐桓公悲惨的人生结局:

管仲临终之时,一再劝桓公「去竖刁、除易牙、远公子开方」其理由是:竖刁自宫入事桓公,身且不爱安能爱君!易牙烹其子以膳公,弗爱其子,安能爱君!公子开方,弃母久宦,其母不爱,安能爱君!

但桓公在生活上仍然离不开这三个弄臣,最终齐桓公还是败在这三个小人身上。

管仲死,桓公请鲍叔牙为相,鲍叔牙以将此三人赶出宫为条件,桓公乃令三人离开宫中,后来因在饮食起居上不能少了这三人,乃私自将其招回,鲍叔牙怒而辞官而去。

最后桓公身体日衰,三人专权,众人皆不得接近桓公,桓公之子又争执不断,桓公死后十一日,尸虫爬出才知桓公已死,但诸公子仍争立不休,死后六十七日始得入殓,春秋五霸之首,何等强悍!

何等风光!

孰能料最后的人生结局竟是如此的凄惨!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

”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

”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

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 鲁君必诺。

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

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

”公曰:“然则夷吾受乎?”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

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

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仲病,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者?”

管仲曰:“知臣莫如君。”

公曰:“易牙如何?”

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

公曰:“开方如何?”

对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

公曰:“竖刀如何?”

对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

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专权。

“一箭之仇”的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最佳拍档齐桓公与管仲身上。

其中故事为: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另一个叫公子小白,他们各有一个很有才能的师傅。

由于襄公荒淫无道,公元前686年,公子纠跟着他的师傅管仲到鲁国去避难,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师傅鲍叔牙逃往莒国。

不久,襄公被杀,另立新君。

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新君,派使者到鲁国去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到君位。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坚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管仲以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回齐国。

不料,公子小白并未被射死,反而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说服大臣们迎立公子小白为国君,这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之后,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

结果鲁军大败,只得答应齐国的条件,将公子纠逼死,又把管仲抓了起来。

齐国的使者表示,管仲射过他们的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亲手杀了他不可,于是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往齐国。

行至绮乌,守卫边界的官员竟跪在地上,端饭给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又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管仲的副手。

老马识途这个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说林上》。该成语意思是指老马认识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故事说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于春天出征,到凯旋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出现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找不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管仲思索良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 “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让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时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才干。

管仲因贫穷,经常沾鲍叔的便宜,鲍叔始终能很好地对待他,不因此而说他的闲话。

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当小白被立为齐国国君的时候,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管仲被齐桓公任用,在齐国主持政事,齐桓公因此也成霸业,多次联合各国诸侯主持盟会,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这都是管仲的谋划。

管仲说:“我当初贫穷时,曾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啊!

我曾经替鲍叔办事,结果使他处境更难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利有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

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

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之而死,我却被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不懂得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是以功名没有显露于天下为耻。

鲍叔推荐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属。鲍叔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吃俸禄,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能了解人。

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 贤才。

管仲家境贫困,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 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辅佐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 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 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 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 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划策,结 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 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 利。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 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 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 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 耀于天下而耻。

”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 心位居管仲之下。

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齐国的俸禄,有封地的就有十几代人, 常常是著名的大夫。

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善于识别人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n20220529174021ea26zu-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