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句子大全 评价儒家的句子,对儒家思想的评价用几句话概括?

评价儒家的句子,对儒家思想的评价用几句话概括?

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儒家五常的仁义礼智信,直到今天仍然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和待人接物的准则,是立身之本。试问,一个人不仁不义、无礼不信,你会与之交往吗?

不可否认,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有其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落后愚昧一面,也有必须摈弃的糟粕。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客观地去认识和对待,既要反对复古论,又要反对虚无论,延续文化血脉,增强文化自信。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作者:毛泽东)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作者: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作者:孔子)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作者:孔子)

孔子曰: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作者:孔子)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作者:孔子)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作者:孔子)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作者:孔子)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作者:孔子)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作者:孔子)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作者:孔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作者: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者:孟子)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作者:孔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作者:陶渊明)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作者:李白)

志当存高远。(作者:诸葛亮)

巧言令色,鲜矣仁。(作者:孔子)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作者:孔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者:孟子)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中国的儒家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学说,成形于汉朝,到宋朝时的程朱理学将儒家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儒家讲究忠,孝,理,义,廉,耻。这些都是儒家正的一面。但是儒家对人性的禁锢,对科学的进步毫无帮助。

世界如何看待中国,其实就是如何看待儒家文化。敬重者有之,不屑者有之,忽悠者亦有之。而我们呢?“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为之,方能让儒家文化真正为我所用′

儒家文化源于道,讲德讲三纲五常,故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之谓,尤其为统治阶级所推崇,以教导顺民利于统治为要,冠之以无数光环,尤其被历化统治者变异后的儒学,更是一副麻醉平民百姓得心应手之良药 。

综观现实,空气、水源、沙漠化、温室效应、厄尔尼诺、战争 、核武储备与太空竟争、食品危机、人心、生存环境、幸福指数、教育、医疗……,可以反证此文化属性之迷思。

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要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漫长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它既有过支撑中国传统文明灿烂发展的千年辉煌,也有过在西学东渐的现代化门槛上被新文化运动扫地出门的百年式微。

20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理性文明危机的加深和全球范围内对启蒙和现代性的反思,儒家文化在中国大陆逐渐开始复兴。

从20世纪后期学术界关于海外新儒学研究的兴起,到本世纪初国学热的出现,儒家文化在思想界和理论界重新恢复了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世界是这样看待儒家文化的:儒家文化构建在推己及人的基础上,由此思考人与自身、与家庭亲人、上下级乃至华夏民族、天地万物的关系。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强调律己的文化,希望人人好学求仁、各安其份,每个人都该正心然后诚意,然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样的文化,所提倡的观念属于现代意义上的道德范畴。道德律己不律人,所以强制层面需要法家。于是封建王朝有外儒内法的治理方式——倡导儒家学说,治理方式却采取法家理论。

其实严格来说,外儒内法应该改为外法内儒:法律约束人们外在的公共行为,儒家影响个人内在的心灵修为。

1、中国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2、那么世界是如何看待中国儒家文化的呢?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更是随着孔子学院的不断国际化走向全球各地,世界各地都掀起了汉语热,有次看到世界各国正在接受和喜欢中国的儒家文化。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主题是现代化,单靠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完成这一现代化的任务,单靠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但这绝不等于说只有打倒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现代化,才能实现民族复兴。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没有自发地引导中国走入近代化社会,但中国文化的传统不必然与模拟、学习现代的政治、经济制度相冲突,东亚各国在学习现代化中的成功就是证明。

如果从科学与民主来看,孔子本来非常重视好学博学,宋代以来的儒学特别强调格物致知,这些都为近代中国接引西方科学的输入奠定了基础。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虽然并未历史地发展为民主政治的设计,但在价值观上是可以通向民主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儒家思想与科学、民主没有冲突,是可以融合的。

尤其是,战后东亚儒学文化圈内各国的经济起飞和中国经济90年代以后的高速发展,证明了后发现代化国家并不需要先经过文化的自我革命才能实现现代化,受儒家文化滋养的社会完全有能力在开放的空间实现现代化。

当然,儒学不是鼓吹革命的意识形态,儒学也不是启动改革的精神动源,但儒家文化所熏陶的人士也重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近代以来的儒家士大夫如林则徐、魏源、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康有为、谭嗣同等都是主张开放改革的仁人志士,百年来追求救国救民、追求民族复兴的人往往都在其人生中践行了儒家倡导的精神价值。

更重要的是,儒学是探求“治国安邦”“长治久安”的思想体系,这一特点使得儒学在现代化之中的中国社会重新显现出其长久的意义和价值。

如社会学家所指出的,现代文明内在地包含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紧张,现代文明的突出特色是工具理性的发展,市场经济和功利主义成为主导,价值理性则相形萎缩。因而与一切古代文化传统如基督教、佛教传统一样,儒家思想与市场化和功利主义的现代化文明是有冲突的。

在中国,现代的市场经济与商业化趋势,已经导致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的大幅度扩张,而儒学的价值理性正可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于道德规范与精神文明的要求,以改善社会的伦理生活与精神生活,而使现代化趋向文化上平衡、结构上合理、伦理上合宜的发展,为现代化工程确立适当的人文环境。

所以儒学对现代化的作用主要不是工具意义上的助推,而是坚持倡导与现代化市场经济相补充、相制约的伦理价值和世界观。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的重要意义,除了确立民族文化根源和发展文化传承以外,主要不是为推动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而是在社会层面上,满足社会秩序、伦理、文化、心灵的需要,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在政治层面上,探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来构建共同价值观、巩固国家的凝聚力,积极地运用中国文化的资源以重建和巩固政治合法性。

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之前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

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道德秩序和个人安身立命的问题日益突出起来,市场经济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新的变化。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慰籍、精神的提升,道德的指引”方面,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中国人提供了主要的精神资源,在引导心灵稳定、精神向上、行为向善、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文化有其自己的价值领域,那种把文化问题总是联结到现代化、全球化的单一思维应当改变。

对于对儒家的认识:1、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

2、儒家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仁义之心是人之生命的根本,失去仁义之心也就等于丧失生命之根本。

3、儒家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在封建社会前期,对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逐渐僵化保守,禁锢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4、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其大加赞扬。东南亚从东西方文化中吸取营养,合理地处理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建立了令人称羡的东方工业模式、儒家资本主义,证明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1.积极影响:儒学是中国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1)以儒学为核心的思想是封建正统思想,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2)儒学成为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部分.其勤政爱民和任用贤才的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仍有很高的价值.“和为贵”和“君子和而不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思想至今仍体现其独特的魅力,显示其明显价值.

(3)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至今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2.消极影响:儒家思想对钳制人们思想,阻碍科学的发展等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1)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作为封建文化的载体,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

(2)倡导“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宣扬封建礼教,扼杀人性,负面作用极其明显.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l202208060112457ef3sg-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