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短语说说 歧义短语,句子歧义常见类型?

歧义短语,句子歧义常见类型?

1、同读音易造成歧义

(1)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我想起来了。(“起来”读qǐ lái 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ái时,表示“我想到了”。)

(2)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逻辑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3)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例如:他在办公室看材料。(“看”读kān 时,表示“看守”;读kàn 时,表示“阅览”。)

2、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

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或读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例如:

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好)

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不好)

3、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

(1)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例如:他在天然居宾馆前一站下车。(A、未到宾馆; B、过了宾馆; C、宾馆对面)

(2)相对意义之间有中间概念,容易出现歧义。例如:这局棋我不赢。(虽然排除了“赢”意,但 不一定就表示“输”,因为还有“不输不赢”,即和局。)

4、词语含义的多义性造成歧义

(1)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有时易产生歧义。例如:小王租小周二间房子。(“租”兼有施动和受动意义,因此可理解为:A、租房给小周;B、向小周租房)

(2)兼类词易造成歧义。

例如:思维科学。(A、“科学”为名词,关于思维方面的科学;B、“科学”为形容词,思维方式很正确)

再如:他爬过山没有?(A、他爬过去这座山没有?过,动词;B、他以前有没有爬山?过,助词)

(3)多义词产生歧义。在某种情况下,一个词可作几个义项理解,便会产生歧义。

例如:我要炒白菜。(“要”可以是:A、将要;B、需要)

再如: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走”可理解为“行走”、“离开”。)

(4)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

例如:他的故事讲不完。(A、他讲的故事;B、关于他的故事)

再如:他的小说看不完。(A、他收藏的小说多,看不完;B、他写的小说多,看不完。)

5、不同的层次和结构关系易造成歧义

(1) 数量定语易产生歧义。

例如:两个师范的学生来到劳动公园。(A、两个学校;B、两个学生)

再如: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A、学校来的医生只有三个,是一个医院的;B、学校来的医生共三个,来自三个医院。)

(2)多个定语或状语易产生搭配上的歧义。例如:大红皮箱拿来了。(A、大红色的皮箱;B、又大又红的皮箱)

① 介词短语做定语常产生歧义。(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例如:对大家的批评。(A、对大家的/批评;B、对/大家的批评)

再如:对老师的看法如何?(A、老师的看法;即看法是老师的;B.对老师的 看法;即看法不是老师的)

② 并列短语的搭配易产生歧义。(连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如:主要的领导和记者都来了。(A.主要的领导/和记者;B.主要的/领导和记者)

(3)动词与名词搭配,即可以构成动宾结构,也可构成偏正结构,因此易产生歧义。例如:爱护人民的军队。(A.爱护/人民的军队——动宾结构;B.爱护人民的/军队——偏正结构)

(4)“动词+名词(的)+名词”易造成歧义。(动词的支配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例如:发现了敌人的哨兵。(A、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即哨兵发现了敌人的;B、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即发现了哨兵)

6、 指代与省略等易造成歧义

(1)“的”字结构指代不清引起歧义。例如:开刀的是他的父亲。(A、父亲是医生,由他主刀;B、父亲是病人,要开刀)

(2)代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如:当他把钱还给张明时,他对他笑了笑。(A、他对张明笑了笑;B、张明对他笑了笑。)

(3)省略造成的歧义。例如:曾记否,我与你相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A、我十来岁;B、你十来岁)

(4)施事者和受事者不清造成歧义。例如: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A、“这个人”为施事者,这个人不认识老张;B、“这个人”为受事者,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5)数量词和有关词汇不明产生歧义。例如: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校门。(A、两位同学守卫在校门的两侧;B、只有一位同学站在校门的一侧。)

是的,上课是一个歧义短语。所谓歧义短语是指一个短语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给人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甚至误解。

上课,在不添加修饰语的情况下,可以理解为听课人在听课,也可以理解为讲课人在讲课,二者实施的行为都是属于“上课”的范畴。

要消除歧义,就必须使表达的语言环境具体化。例如,1、上课、科研两手抓,使他在教授群体中小有名气。2、上课,他有点心不在焉,听得稀里糊涂,以致作业不会作。

上课是歧义短语。

例一:上课了。这儿“课”是名词,作了动词“上”的宾语,上课是动宾结构。

例二:去上课。在这儿“去”是动词,“上课”是动词“去”的宾语,是名词。

所以,“上课”是歧义短语。

就是对它的意义可以有多种理解的短语,也就是传统所谓的歧义结构。

在语境不明的情况下,它会造成理解上的分歧。

比如: 他和我的朋友——理解(1):【他】和【我的朋友】 理解(2):【他和我】的【朋友】 如果补足语境或增加某些词语,歧义就会消除: 小明是他和我的朋友。

他昨天和我的朋友上街了。

“他谁都认识”是个有歧义的短语。

一个意思是说“人人都认识他”,按这个意来说,“他谁都认识”是个宾语前置的短语结构,强调“他”。

另一个意思是说“他认识的人很多,人人他都认识”。

按这个意思来说,“他谁都认识”是一个主谓短语,主语是代词“他”,谓语是“谁都认识”。

1、语序不当

1、多项定语的位置不当

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一般是:①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②指称代词或数量词;③动词或动词性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⑤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带“的”的定语应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2、多项状语的次序不当

复杂状语的排列顺序一般是:

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②表时间的名词或介宾短语;③表处所的名词或介宾短语;④表范围、频率等的副词;④表情态的形容词;⑤表对象的介宾短语。

3、虚词位置不当

①两个分句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之后;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之前。②否定副词,一般紧挨着介宾短语,且放在介宾短语的前面。③介宾短语是介词和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代词组成的短语,在句子中充当定语、状语或补语,一般不能作谓语,如果介宾短语放在谓语位置上,会导致谓语残缺,可将它移到主语前面去。

4、并列词语排列顺序不当

并列词语的各项,要注意其轻重、先后、大小的关系,否则容易出现错误。

2、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主要分为:

1、主谓搭配不当

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怎么能“浮现”呢?应把“品质”改为“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

如:第二课堂的活动推动了同学们积极自学的热情。(“热情”不能“推动”,应把“热情”改为“积极性”,或把“推动”改为“激发”)

3、主宾搭配不当

例如:世界是一个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的过程。(“世界”怎么会是“过程”呢?应在“世界”后面加上“的发展”)

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如: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做好”是一面性,“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另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有两种改法:①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不是深入群众。②干部深入群众是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条件。)

5、肯定与否定不搭配

例如: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原意应是“谁都能想象出”。)

3、句子成分残缺或赘余

1、缺主语

如:经过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对大家的启发”的主语是什么?显然应该是“这次讲课”,加了“经过”以后,造成缺主语,应去掉“经过”)

2、缺谓语

如: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建立”前缺少谓语,应加动词“完成”)

3、缺宾语

如: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推广”的应是“经验”,应在“为了全面推广……喂猪”后加“的经验”)

4、附加成分残缺

如: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应是“付出艰辛的劳动”)

5、成分赘余

成分赘余是指成分累赘多余,造成重复啰嗦。常见的有主语、谓语、定语等成分及助词“的”的赘余。

如: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虑”就是想法,应删去“的想法”)

4、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把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混杂在一个表达式中,结果造成语句结构混乱、语意纠缠。

如:关键在于人生观起决定作用。(把“关键在于人生观”和“人生观起决定作用”两个句子杂糅在一起)

2、藕断丝连,一句话结构已经完整,却将其作为后一句话的起头。

如: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凑在一块儿了,应删去“我们”)

3、中途易辙,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又去说另一句,造成前后脱节。

如: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以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大大改变了样子。(“中国人民”怎么样了,没接着说下去,却用“中国的革命”另起一句。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列主义以后”)

4、反客为主,是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作下半句的主语。

如: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歼灭了无数匪军。(首先,它主语残缺,应在“被”前加上“他们”。“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是游击队。应把末一分句改作“歼灭了一大部分”)

5、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所以不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应改为“他是多少个遭遇灾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2、范围不清

如:从事业发展的角度看,还缺乏各项人才与各项科学家。(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二者取其一)

3、强加因果

例如: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的结果呢)

4、不合事理

如:天上皓月当空,地上灯火辉煌,千家万户都沉浸在除夕之夜的欢乐之中。(“除夕之夜”哪来的“皓月”呢?)

6、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就是句子表达的意思不清楚,不明了。造成歧义的主要原因有数量词语的位置不对、并列短语关联不明确、省略不当、停顿不当等。

如:采访这位先进工作者的是三个报社的记者。(“三个报社”还是“三个记者”?应该把“三个”放在“记者”前,或把“三个”改成“三位”或“三家”)

句子中出现歧义,肯定是语病。

语病中的一种就是表意不明,而歧义就是表意不明的一种情况。一个句子表达,如果出现两种意思,那么读者就无法准确理作者的意思。如:两个报社的记者。这个短语表示的是两个记者属于同一个报社,还是来自两个报社的记者。这样表意不明的句子在文章中或说话时肯定要杜绝的,要不然让听不懂。

不是病句!顾名思义,就是指对词语的解释产生了偏差,出现了问题。

人生出现的歧途有这个意思的。

歧义属于语义表达不清楚,属于语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i202209270300087556sg-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