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不能云淡风轻,那就快意恩仇,名著中的詈语,教你骂个淋漓

不能云淡风轻,那就快意恩仇,名著中的詈语,教你骂个淋漓

有人曾说:”与文人交恶,死得看似体面,其实很惨!”此语可谓道出文人詈骂的凶狠和高妙,而说出此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台湾著名作家,以“骂”闻名于文坛的狂人李敖。是人就有七情六欲,是人就会怒发冲冠,道理只能说服懂道理的人,对于不讲道理的,无妨骂而唾之。

精心总结名著中的詈骂之语,可谑趣逗闷,亦能剑拔弩张。

《三国演义》

诸葛亮与王司徒的那一场口头对殴可谓一战封神,尤其是那最后的一刀"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更是直接将王司徒斩于马下。其实原著中是没有这一句的,不过有的可能比电视剧更加动人,王司徒能招架得住实在是硬朗!

孔明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

看人家诸葛亮,骂个人都能文采斐然,除被骂者外其余人都能享受其中,实在是高!不过也正是三国文学色彩太过浓厚,其诡骂之词并无市井之气。我们再来看水浒中的国骂,看完可能你会更加畅快。

《水浒传》

水浒的市井流氓文化就体现得很到位,大骂小骂几乎通篇都可见,打架之前先来一顿痛彻心扉的酣骂,恐怕是最舒服不过的了。

先来看雷横母亲骂白秀英的佳句:"你这千人骑、万人压、乱人入的贱母狗!做甚么倒骂我!"

当然这还算合理的,你看人家潘金莲骂武松那是即便理亏也要硬刚:"你这个腌臜混沌,有甚么言语在外人处,说来欺负老娘!我是一个不带头巾男子汉,叮叮当当响的婆娘,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的马,人面上行的人!不是那等搠不出的鳖老婆!"

做了亏心事还要理直气壮地骂别人,这是潘金莲人物性格,也是水浒精彩之处。

还有李逵大兄弟,他大字不识一个,但沟通技巧却强的出奇,骂人一套一套的,或许这就是中国市井文化的精髓吧。

《西游记》

大家对于西游的理解大多在于奇幻故事,或故事背后牵扯的各类关系,而没有注意人物都是怎么骂人的,拿悟空举例。

悟空是个毛头楞子,直来直去,骂人也是毫无遮拦、一吐为快。那么谁是悟空最喜欢骂的人呢?

毫无疑问是八戒!

什么"尖嘴的夯货"、"馕糠的夯货"、"泼懒的夯货"、"囔糟食的夯货"、"孽嘴孽舌的夯货"、"淫心不断的夯货"等,只要是能作为定语的骂人词汇,悟空都能用!

对于妖怪,悟空高兴了称呼别人儿子,如果怒了就叫人家"剥皮的畜生"、"讨死的怪物"、"作死的孽畜",而且可能是他被唐僧叫泼猴叫习惯了,他也喜欢在妖怪前面加个"泼",比如泼怪啊泼孽畜啊之类的。

唐僧在《西游记》是温文尔雅的得道高僧,很少发脾气,然而发起火来,则更是“大师风范”!

一次八戒嚷着要分行李回高老庄,唐僧怒喝道:“你这个槽里吃食圈里擦痒的畜生!“”

《红楼梦》

红楼的语言底蕴极为殷实,骂起人来也是狠毒无比,正所谓大俗大雅,拿王熙凤举例。

王熙凤骂尤氏:"你痰迷了心脂油蒙了窍,你昏了?……你又没才干又没口齿锯了嘴子的葫芦就只会一味瞎小心图贤良的名儿!"

跟说相声似的,一串串葡萄皮般的闲言碎语从嘴里窜出来,令人猝不及防!王熙凤还骂赵姨娘道:"糊涂油蒙了心,烂了舌头,不得好死的下作娼妇们,别作梦!

"王熙凤嘴上功夫甚是厉害,不仅能歪解曲意,更能把人怼得说不出话来!

金瓶梅

金瓶梅既是淫书,当然也少不了淫人浪种之间的互怼,也免不了“正人君子”的詈诟。

(1)西门庆道:“怪狗才,休要倡扬。

例(1)句中的“怪狗才”就是把人骂詈成狗,以达到骂詈的目的。把人骂詈成动物是很受骂詈者欢迎的一种骂詈方式。《金瓶梅》中还有“猪”“王八”“猴”“鸭”“猢狲”等一些被用来骂詈的动物名称。不同的动物可以表现不同的人物特性和不同的心理状态。如:

(2)武松道:“婆子休胡说,我武二就死也不怕!等我问了这淫妇,慢慢来问你这老猪狗!”

(3)别的春梅都教他袖在袖子里:“到家稍与你家老王八吃。”

例(2)剧中武松知道了虽然自己哥哥是被潘金莲和西门庆合伙害死,但是其中也少不了王婆的帮助,因此他对王婆的骂詈带有一种仇恨。猪是牲畜类,是低智商丑陋的动物。王婆在他眼中的形象已经和畜生一般无二了。

例(3)句中春梅把薛嫂子的丈夫比作老王八。王八这种动物最大的特性就是长寿。春梅在这里对薛嫂子只是一种昵骂,拿她丈夫年龄大了对她进行打趣。

以上可以看出,在骂詈语中被类比成什么样的动物要根据骂詈者对被骂詈者的仇恨度决定。骂詈者越痛恨被骂詈者,越会将被骂詈者比喻成下等生物。

(4)月娘道:“贼臭肉,还敢嚷些甚么?你每管着那一门儿?把壶不见了!”

(5)(潘金莲)叫道:“他大娘这般没人心仁义,自恃他身边养了个尿胞种,就把人踩到泥里。”

例(4)和(5)也都是把人比作污浊肮脏之物,以达到骂詈的作用。把人比作肮脏的污浊之物的时候,可以直接感受到骂詈者对被骂詈者的骂詈者不以为然和轻贱之意。

《金瓶梅》中用比喻骂人的种类繁多,游刃有余地变化各种形态以应付各种场景,不但让自己有了多样化的发挥,还增加了作品的文学性和趣味性。

(6)金莲道:“好秃子!把俺们都说在里头。那个外郎敢恁大胆!”

例(6)的“秃子”是把个人的缺陷放大了,以达到骂詈。秃子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头发的人。比如之前潘金莲和西门庆称呼武大郎为“矮子”。这都是具有极强针对性的,用局部缺陷直接代替个人的骂詈方式。

(7)郑爱月儿道:“有应二那花子,我不来,我不要见那丑冤家怪物。”

例(7)中的“丑冤家怪物”也是将局部的缺点放大,直接用“丑”和“怪物”这种词汇来代替那个貌丑的人,用来直接指向被骂詈者的。

骂詈语中的借代没有比喻那么直接地进行骂詈,一般都是借助不好的事物的特点,或者自己本身的缺陷和缺点,把一个点放大对被骂詈者直接的指向,更具针对性。

(8)西门庆听,跌脚笑道:“莫不是人叫他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么?”

例(8)句中,“三寸丁谷树皮”是西门庆形容武大郎的。武大郎虽然矮,但也不至于矮至三寸。这句话用了缩小式夸张。西门庆还把武大郎当成情敌,自然是不遗余力地贬低奚落他。因此用了这个夸张意味浓重的词。

(9)王姑子道:“你老人家作福,这老淫妇到明日堕阿鼻地狱。”

用死、下地狱这样的字眼来诅咒骂詈本身就是非常夸张的说法。李瓶儿和月娘都身处西门庆的后宅,王姑子清楚感知到她们之间的矛盾,在夸了李瓶儿的同时,用夸张的骂詈方式咒了月娘。這也是讨李瓶儿欢心的有效手段。

(10)韩玉钏道:“十分晚了,俺每不去,在爹这房子里睡。再不,叫爹差人送俺每,王妈妈支钱一百文,不在于你。好淡嘴女又十撇儿。”

(11)应伯爵骂道:“我把你这两个女又十撇儿,鸭胡石、影子布儿、朵朵云儿、了口恶心。”

例(10)和例(11)句中的“女又十撇儿”都是奴才这个词被拆开了。

这两句来源于韩玉钏和应伯爵斗嘴。

韩玉钏是个歌姬,但她伶牙俐齿,有自己的想法。

里面也提到她是唯一一个可以把应伯爵说得无话可说的人。

应伯爵之后的“鸭胡石、影子布儿、朵朵云儿、了口恶心”则是将“硬耍大屌”拆开,符合一个读过书,但又不是什么正人君子的人物形象。

(12)桂姐见把他家来伤了,便道:“我也有个笑话,回奉列位。有一孙真人,摆着筵席请人,却教座下老虎去请。那老虎把客人都路上一个个吃了。真人等至天晚,代写毕业论文,不见一客到。不一时老虎来,真人便问:‘你请的客人都那里去了?老虎口吐人言:‘告师父得知,我从来不晓得请人,只会白嚼人。

例(12)句中的“白嚼”音近“伯爵”。所以是隐晦地讽刺应伯爵。作者的取名和这段骂詈都是伏笔,应伯爵在西门庆发达的时候果断抱紧大腿,在西门庆没落的时候立刻翻脸不认人,也证明他确实是个“白嚼”人。

由上可以看出,古代骂人也有“十八班武艺”,要想骂得让人无从招架,俯首称臣,虽不至于学周星驰骂山,骂水,骂死人,也少不了下一番功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i202208311700117fd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