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老年贫困潦倒,他的后人现状如何了?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老年贫困潦倒,他的后人现状如何?

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老年贫困潦倒,他的后人现状如何了?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老年贫困潦倒,他的后人现状如何?

谈秦说汉(435)少年润土质朴无邪,老年润土贫困潦倒,其孙却与鲁迅结下他的后人现状如何?不解之缘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摸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鲁迅用寥寥数语将少年时期最好的伙伴润土描写得惟妙惟肖,十分生动。算命先生说润土的“八字”五行缺水,所以他的父亲给他取名为“章运水”,乳名叫“阿水”。农村人对取名非常讲究,“润土”也就是表示泥土里长期被水浸润的意思。

章家与周家在鲁迅的曾祖父一代就已经有很熟稔的交情了,少年时期鲁迅的祖上留下四、五十亩土地,出租给那些没地的农民耕种,还有一处包括了“百草园”的大宅子。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在北京做官,家境十分殷实,所以周家很让人尊重。

润土的家住在绍兴临近海边的杜浦村,家里也有五、六亩沙地,他的父亲名叫章福庆,耕种之余,利用祖辈传下来的“竹匠”手艺帮别人编织草席竹篓等工具来补贴家用,所以章家的日子虽然不算是大富大贵,但在当时起码也能够勤俭持家。

旧社会的浙江绍兴一带比较富裕的家庭都或多或少会请工人干活。一般整年给别人干活的叫长工,偶尔临时给别人干活的叫短工,在农忙时期整月帮别人干活的叫忙月。章福庆是个不错的手艺人,常在周家揽活干,渐渐也成了周家的忙月工。

1893年春节,鲁迅的曾祖母去世了,而周家正好又碰上了三十年才能轮得上一次的“大祭祀”,所以这个春节的祭祀活动非常隆重,祭祀品也很多,于是周家又请章福庆过来帮忙。因事太多,章福庆又提议让他的儿子润土来帮忙看祭祀品。

鲁迅与润土是在这个时候认识的,当时润土12岁,比鲁迅年长两、三岁的样子,所以润土称鲁迅为“大阿官”,鲁迅则叫他为“阿水哥”,两个人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种毫无贵贱尊卑的朋友关系在封建旧社会里是难能可贵的

虽然少年润土出身于农村,家境不算是十分富裕,但鲁迅看得出来,他的父亲对这个儿子是非常宠爱的。为不让润土遭受灾祸,还在神仙面前为他求了一把“银锁”挂于脖项,祈求为其灭病消灾。少年润土在父亲的照顾下脸色红润,健康强壮

少年润土纯真无邪与率性健谈,让鲁迅了解到了乡下无比开阔的视野,他告诉鲁迅可以在下雪后捕鸟、在海边拾贝壳、在退潮后捕鱼、在种西瓜的沙地里叉猹等新鲜事物。而这些,都是在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中听不到的。

当鲁迅听到润土经常要晚上去海边的沙地里看西瓜地,以为是有贼偷瓜。润土却告诉他,过路的人渴了,摘一个瓜吃,这不算偷,他是去防守那些半夜出来偷吃的猹等野生动物。润土年纪轻轻,但质朴善良,明辨是非,让鲁迅对他刮目相看

鲁迅从小在城里长大,却十分向往润土在乡下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从润土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根本就看不到的知识。因此,短短一个月的相处时间里,少年润土给鲁迅留下的健康、勤劳、善良、淳朴的第一印象,直至终生,难以磨灭

祭祀月结束了,润土要跟父亲回乡下,鲁迅不舍得他走而大哭了一场,而润土也躲在厨房哭着不肯出门,可见他们短时间内结下的友谊,是多少的厚重。

润土回到乡下后,曾托他的父亲给鲁迅带来一包贝壳和几支好看的鸟毛,而鲁迅也回赐过润土一两次东西。但一直到少年时期结束,虽然彼此心中挂念,他们却不曾再见。

随后鲁迅去了南京读书,学业结束后在北京教育部工作。而润土在乡下也娶了妻子,先后生下了五个儿女,生活压力突然增加。不久之后,润土的父亲去世了,他不得不一个人挑起了一家的生活重担,为了生计,他像个陀螺一样,不停地劳作。

1919年12月14日,鲁迅回绍兴,他让人告诉润土,这次回来一定要见到少年时间的伙伴,分别了26年的润土。于是,润土就带着他的大儿子章启生来看望儿时的伙伴鲁迅。章启生就是鲁迅笔下的“水生”原型,当年尚年幼的章贵的父亲。

这时的润土大约40来岁,黑瘦的脸庞上刻满了艰苦生活的印记,为了便于劳作,他剃了个光头;中等个子,曾经厚实的肩膀略向前倾,背部稍有些佝偻;他的脚上穿着一双破草鞋,头戴一顶旧毡帽,身上披着一件土布做成的蓝黑色大襟衣裳。

这个少年时期跟鲁迅话语特别多的中年男人,这时却显得木讷沉闷,甚至有些拘谨,并称呼鲁迅为“老爷”。章启生告诉鲁迅,父亲在家平时不爱多说话,整日里只知道挑土、摇船、做农活儿,手脚从不肯停歇,是一个勤快老实的庄稼汉。

这是鲁迅与润土第二次见面,当他满怀期待地看到昔日无话不谈的伙伴时,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润土早已被岁月折磨得沉默寡言,甚至有些陌生。鲁迅深知,不是岁月无情的变迁产生了彼此的隔阂,而是面对不堪重负的现实生活的无奈

鲁迅返回北京后,时政局动荡,鲁迅的绍兴老家也渐渐败落,不能再请工人干活。而润土的家里虽然有几亩沙地,但收获的粮食缴完租税后所剩不多,几个孩子天天叫着吃不饱肚子。所以尽管每天润土起早摸黑地干活,根本就养不活一家人。

1934年,是个旱灾之年,地里颗粒无收,而放高利贷的,收捐的轮翻上门,被生活所迫的润土别无他法,只得把地给卖了,先还上之前欠的高利贷,补齐各种捐款,彻底成了一个失去了土地的农民,跟乡下大多数农民一样,日子更加拮据了。

晚年的润土只能强撑着疲惫的躯壳,卑微地租种了富人的土地,他的几个儿子四处打零工,儿媳妇也出去帮别人家当保姆。然而,一家人从年头干到年尾,生活仍然没有得到改善,而润土一家的生活不幸,正是旧社会苦难底层的缩影

由于营养不良与得不到正常休养,五十多岁的润土积劳成疾,倒在床上,他的背上生了一个恶疮,家里却没钱医治,伤口一直恶化,越来越严重。而这个时候,润土也没有向少年时的伙伴鲁迅求助,在疼痛难忍中,无奈地离开了这个的世界。

二年之后,在北京工作的鲁迅也因长期点灯熬夜,著书批判这个吃人的社会而身体每况愈下,尾随润土而去。虽然都是染病身亡,润土是没钱治病,而鲁迅则是不愿医治,都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无奈。但鲁迅临死之际,仍然在为新生而呐喊

几年之后,润土的大儿子章启生也因生活不堪重负染病去世,年仅3岁的孙子章贵不得不寄养在叔父家。章贵自幼帮人放牛,种地。再后来,也成为了别人家的长工,章贵的幼年,甚至不如他的爷爷润土的少年,这个社会是越来越腐朽了。

如果社会没有变革,也许章贵会跟他的爷爷润土、父亲章启生一样,过早地重蹈祖辈覆辙的命运,被生活折磨而不堪重负。

1949年,新中国成立,社会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革,腐朽与没落终于被打倒,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章贵也重新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再也不用向富人逆来顺受,忍气吞声了,生活终于开始好起来了。

1953年,这个以种地为生的农民之命运再一次发生了惊天的逆变。绍兴地方政府为纪念鲁迅先生,特地在鲁迅的家乡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而章贵作为鲁迅与润土之间有直接渊源的见证人,被邀请到纪念馆工作。

章贵自幼务农,大字不识几个,他来到鲁迅纪念馆之后,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在同志们的帮助下,刻苦地学习文化,潜心于研究鲁迅著作。章贵的日夜努力再一次获得了回报,被任命为鲁迅纪念馆的副馆长。

于是,五、六十年代的鲁迅纪念馆内,经常会看到一个精力充沛的小伙子,他以亲身回忆的方式,向来参观的人们介绍鲁迅及其文化作品,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总能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而且,后来章贵还与鲁迅之子周海婴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周海婴是是鲁迅的独子,辈份比章贵要大,实际上周海婴却比章贵大不了几岁,但他们相处得十分融洽,有如少年润土与鲁迅。周海婴还在鲁迅逝世40周年之际,带着章贵一同去了日本,而且章贵的儿女也与周海婴的儿女们交情非常好。

章贵在鲁迅纪念馆工作中,渐渐地从一个大字不识的耕种人变成一个文化人,他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而且还先后写出了几十万字的鲁迅研究资料,为后人研究鲁迅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

章贵有一对儿女,他们也因鲁迅文化的影响而改变了命运。

章贵的儿子章洲原本只有高中文化,被分配到绍兴的一个纺织厂工作,他读了许多鲁迅的作品之后,明白了“没有文化的可悲”的道理,便选择在在电视大学深造,学习企业管理,后来成为了绍兴信托投资公司的证券交易部经理。

章贵的女儿也在鲁迅文学的影响下,学习努力,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

少年润土质朴无邪,老年润土贫困潦倒,鲁迅活着的时候没有能帮上儿时伙伴,但润土的后人却与鲁迅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由地地道道的庄稼人,转变为受人敬仰的知识分子,可见,鲁迅文学的影响力之巨大

晚年的章贵从鲁迅纪念馆退休之后,仍没有停止对鲁迅文学的研究,他经常回到纪念馆翻看鲁迅文集,为游人解说鲁迅的故事。他用一生守护鲁迅纪念馆,其实也是为了延续了爷爷润土与鲁迅未尽的缘分

2021-4-9

语录网网友观点:温铁军 圈教主 温铁军 温铁军 温铁军 温铁军 圈教主 有温铁军 温铁军 X。

圈教主 温铁军 温铁军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h2022082601200531a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