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趣,透过令人迷醉的《醉翁亭记》,看一个尚美求真的欧阳修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趣,透过令人迷醉的《醉翁亭记》,看一个尚美求真的欧阳修

《醉翁亭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近千年来,无数读者在品读《醉翁亭记》时,被文中秀丽的山水,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相处,率真自然、清闲洒脱的生活所迷醉,而透过文章之美,我们还能看到欧阳修的追求之美,所以,《醉翁亭记》是欧阳修文美与人美共同生辉的杰作。

一、《醉翁亭记》的文章美

(一)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欧阳修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形神俱佳,意趣横生。全文以醉翁亭的亭名由来为开始,以醉后与民同乐的思想为主线,用及其简洁清丽的笔调,写出了醉翁亭周围的山水之美。文章结尾以游乐结束自然收笔,却留给读者无数回味的余地。

此文写山水,画面清晰却意蕴深远,读者在阅读中,会很自然地想象出滁州山水的秀美。

如“环滁皆山也……酿泉也。

”我们在阅读中,会随着文中句子的变化,勾勒出不同的景物画面。

《醉翁亭记》在表现与时间推移和四季变幻相随的景物变化时,可谓色调明快,昏暗有别,准确把握景物变化的特点,用极其有表现力的词句,刻画出富有神韵的意境,读来令人耳目清新,心旷神怡。

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而在表现景物动静时,则巧用对比,让景物在宁静、平淡中有一种灵动之美,反而更显自然和谐。

(二)充满和谐融洽的自然美

1、景与景之间和谐自然之美

《醉翁亭记》作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其美不仅在于用明快的笔调,表现了景色的明丽多姿、清新幽雅,更在写景中蕴含一种自然天成,浑然一体的和谐。

首先是山水相处的和谐自然。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正所谓山水一体,水润山秀,二者缺一不可,相互映衬,确实妙不可言。

其次是早晚景物变化和四时变幻中的和谐自然。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的确,每当太阳一出就雾气消散,云雾聚拢时则山谷昏暗,春日里山花吐芳,夏日里浓阴溢翠,秋日里风霜相催,在作者眼中,却是宁静中的高洁。

而冬日里万物休眠,水落石出,却又有一种回归本真和安宁的充实。

在欧阳修笔下,大自然自有规律,一切都顺其自然变化,彼此之间不争、不抢,不冲突、不排挤,各尽其美,何其融洽。

2、人与景之间和谐自然之美

全文在开始时,并没有出现对人物活动的直接描写,而先出现景物描写,真乃欧阳修之匠心独运。

先有景,则说明景给人以乐,颇显只有尊重自然,大自然才慷慨回报的意味。

“醉翁之意不在……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更将对山水的喜爱和赞美提高新的高度。

第二段描写景物变化,仍然没有人物出现,实际上是欧阳修没有把自己当成旁观者,而是当成景物中的一份子,以无我写有我的方法,才将景物变化描绘得如此真切又细腻。

面对四时之景,作者并没有以“偷窥者”的姿态来面对,所以面对这份难得的宁静和喧闹,能在其中悠然自得。

而四时之景若通人情,亦可因为欧阳修的对它们的赞赏而平添乐趣,两者相处,何其浪漫自然也!

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只有真正融入到自然中,才被这份融洽迷醉,感受无穷之乐。

再如“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大自然像招待亲朋一样款待游人,其慷慨无私,只有真正喜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才会有别样的体验。

这一切都没有强迫和掠夺,完全是两厢情愿,各享其乐,美的不仅是景物,更是人与景相处的和谐自然。

3、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之美

文章第四自然段重点写人物活动。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游山的滁人,或因美景而歌,或因生活惬意而歌,玩累了就随便休息,不因生活的琐碎而放弃对美好的追求。

游人们相互之间热情温暖,这淳朴的人情,和美好的自然山水一样让人感叹。

再说太守和众人,同为游人,没有地位之分,没有身份贵贱,投壶下棋、喝酒聊天,彼此亲如兄弟,毫无拘束,兴来同饮,饮而同醉,醉而共欢。

封建时代的尊卑之分和冷酷隔阂,在《醉翁亭记》中丝毫看不到影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更是含蓄地表现出欧阳修“乐”的原因,是因为造福百姓,心底充实,所以才颓然而醉。

颓然一词何其妙哉,看似作者没有精神,实则因为做了该做的事,才有“与民同乐”的底气和从容。

从《醉翁亭记》,我们可以看到,欧阳修追求一种将儒家的积极作为和道家的自然求真有效结合的处事风范,使人在积极作为中,保持自我的独立和性情的舒畅。接下来,我结合欧阳修的人格和政治作为、文学创作来谈谈欧阳修的追求美。

二、欧阳修的追求美

欧阳修是北宋人品和文品俱佳的真君子和真学士。他在人格上的魅力、政治上的作为和他的文学成就一样熠熠生辉,光耀后人。

(一) 求真务实、自由洒脱;胸怀宽广、奖掖后进的人格追求美

欧阳修是把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很好结合的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典型代表。

欧阳修少时就有才华,靠着天资聪慧和孜孜以求的治学态度,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走上仕途之路。

西京留守钱惟演非常赏识欧阳修,慷慨资助他在洛阳吃喝玩乐和进行诗文创作。

欧阳修也非常乐于此间,在他看来,在政治上积极作为和追求自我人格的独立,性情的舒畅并不是矛盾的。

所以,他一方面非常求真务实,面对北宋看似“百年无事”的表面繁荣,在深入的思考中,认识到 “冗官冗员”是北宋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这比范仲淹将矛盾的原因简单归咎于腐败则更深一层。

欧阳修虽然深得朝廷器重,但却毫不因为个人荣辱而装聋作哑,而是积极响应并参与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此不惜得罪权贵和守旧派,被贬为滁州太守,才有了后来的《醉翁亭记》。

但可贵之处在于,他并不因为贬谪而放弃理想,改变自我,仍然一心一意为滁州百姓办实事。

求真务实的欧阳修,将儒家积极作为和道家清静无为思想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所以他为政“宽简,不重于“雷厉风行”,反而把滁州治理得井然有序,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护,达到了真心为民,与民同乐的和谐美好之境。颇有“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判竹十余日,一朝风化清”的洒脱和率真。

在滁州任上是如此,在做扬州太守和颍州太守时,欧阳修照样在勤政爱民之余,好诗酒、游乐,琴棋书画样样投入。不管生活是苦是甜,他总能在儒家和道家思想中找到一种平衡,让自己活出真我,活出洒脱。

而到了王安石变法时,欧阳修对“青苗法”等新法的弊端也毫不避讳,直言批评,此时他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岁月的变迁和宦海的沉浮,却丝毫没有改变他求真务实的本色,实乃真丈夫也!

欧阳修不仅求真务实,自由洒脱,其宽广的胸怀和对人才的大力奖掖,也被后人称颂不已。

正是在他主考礼部的时候,才华横溢的苏轼的文章被欧阳修看中,他以为是学生曾巩的文章,害怕给人“科考不公”的嫌疑,就没有评为第一名,改为第二名。

后来发现是苏轼的文章,从此对苏轼非常赏识。

当然,和苏轼一起被欧阳修慧眼赏识、大力扶持的,还有苏辙、王安石、张载、程颢等人,他们后来都成为北宋的政治明星和中华文学史上光彩夺目的名人。

后人评价欧阳修为“千古伯乐”,的确名符其实。

可以说,北宋文化的繁荣,欧阳修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欧阳公道德之高尚,足为后世楷模,故而曾国藩评价为:“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

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所以,欧阳修乃真君子也!

(二)崇尚自然,平淡简远的文学追求美

欧阳修一辈子尚美求真,这不仅反映在他的人格追求和政治作为上,也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方面。

欧阳修推崇韩愈的文学思想,是因为韩愈的古文运动,是想通过文风的改革,在回归自然,回归真实中带来整个社会风气的变革。

所以同样求真务实的欧阳修,也在面对浮靡晦涩的“西昆体”、“太学体“时再次倡导古文运动。

而追求自然的他,却让其文章有韩愈的务实,却没有其峭拔冷峻,开启了一种新的文风——内容充实、思想鲜明;自然流畅、平淡简远;情文并茂,韵味十足的宋代文风。

这不仅是他个人的突破,也为宋代散文的总体风格奠定基础。

《醉翁亭记》是如此,《丰乐亭记》、《秋声赋》等也是如此。

如果看苏轼的《喜雨亭记》,我们会发现许多地方与欧阳修的文风相似,足见欧阳修对后人的影响。

不仅散文如此,欧阳修的诗词等,也总在平淡简远的表达中流露他对自然之道、自然之美的追求。比如其诗《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此诗语言上自然流畅,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密,环环相扣,却没有生硬拼凑之感。

虽看似平淡,但平淡中自有韵味,饱含理趣,将写景和抒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在读其诗的时候,自然会体味诗句背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人格追求。

而“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一句,则直接表明他对曾今洒脱率真生活的怀念。

实乃真性情抒发,丝毫没有道貌岸然的虚伪和遮掩。

读其诗,品其文,可见其人风貌。

其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在我看来,欧阳修的词总是越品越有味,比如这首词,开始时“庭院深深深几许……”一句,用极其有力的环境描写,衬托出女主人公心情的幽深孤苦,让我们在品味此句时,自然想到一个女子在院中守望丈夫,孤苦凄凉的情景。

而与她的处境形成对比的,是丈夫在“玉勒雕鞍游冶处,”的快活。

但自己却“楼高不见章台路,”连人家的影子都见不到。

雨横风狂的三月,只能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叹,任凭春去而无可奈何。

泪眼面对落花,此情诉于何人?花开花落,韶华飞逝,留我独自悲伤。

读此词,我们不仅为女子的深情得不到回报而感伤,更会联想到人世间时光的飞逝,命运的无常等。

而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词仍然体现了欧阳修崇尚自然,平淡简远的风格。景与情融合得非常好,可谓浑然天成。流畅浅显的词句,却蕴含及其深刻的情感和意趣,真是大家手笔,简约而不简单,平淡而不平庸。

总之,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以追求自然真趣为美,而不刻意雕琢词句,却倒有一种别样的理趣和意蕴,其根本原因,是他能将高尚道德追求和人格独立能很好地协调在一起,所以既能做真丈夫、真君子,又能自带风流,文如其人,德艺双馨。

这也是宋代士大夫总体的风貌,苏轼如此,王安石如此,后来的李清照、辛弃疾等也是如此。

在宋代许多文人身上,没有人品和文品的分裂,这是宋代一个独有的现象,也是宋代文化高度繁荣的一个扎实根基。

《醉翁亭记》,醉了欧阳修,醉了读者,在品味醉美散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道德高尚、求真务实、追求自然、人格独立的欧阳修,也看到了宋瓷一样秀美淡雅,却又真切自然的宋代文人风貌。“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此间之乐,只有欧阳修一样尚美求真的真君子、真风流之人才能拥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g20220827152020f7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