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千手观音修复记(千手观音的历史故事)

千手观音修复记(千手观音的历史故事)

有网友问千手观音修复记,下面小编就以3509字给大家详细介绍千手观音的历史故事,预计阅读需要9分钟!

千手观音像大足石雕出土于南宋时期,该像是在15-30米高的悬崖上用830只手雕刻而成,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集雕刻、绘画、烫金于一体的摩崖石雕像,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雕的核心部分,但千手观音像历经800多年风雨,因人为、环境、气候等因素长期患病,陈慧丽和她的团队花了8年时间,终于修复了千手观音。

修复后的千手观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从“纺织女”到“文物工作者”

记者:你是如何开始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

陈会丽:我原本从事纺织工作,和爱人结婚后,我就两地分居了。1995年初,在组织的照顾下,我从家乡四川调到爱人的单位——大足石雕博物馆(现大足石雕研究所)工作。很快,我有了材料分析和化学的背景,被分配到保护工程中心工作。

当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那些不会说话的石菩萨时,我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这或许就是我和他们的缘分吧,或许正是因为我的个性坚强,我绝不允许自己哪怕是一点点的不负责任去工作,或许每天看着那尊历经千年风雨侵蚀的绝壁上的精美菩萨像,慈悲心虽在,容貌却变了,触动了一个女人内心的柔情。我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些不会说话的石菩萨,从此与文物保护修复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为担当,所以要创新

记者: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有什么特点?

陈会礼:文物价值的多样性和文物的独特性决定了文物保护需要科学的保护修复理论、原则和方法,需要在其指导下进行科学的保护修复;同时,要根据文物的特点,不断探索文物保护、艺术效果和公众需求之间的平衡。

此外,文物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疾病研究、保护修复技术与操作、材料与设备、环境分析与控制、档案建设、美学探讨等内容的系统工作,是考古、艺术、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环境、地质等多学科分工协作的过程,需要通过跨学科的融合来支撑文物保护工作。

而且,保护工程的实施坚持想、做的工作思路,采取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方法,结合传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开展文物保护工程,有效遏制文物病害,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记者:在修复千手观音的时候遇到过什么困难?如何克服的?

陈会礼:文物修复不是自然的摆设,在修复中要坚持文物真实性第一的原则;就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没有准确的依据是不允许“创新”的,否则就是对文物历史真实性的破坏,正是因为这样苛刻的要求,文物修复工作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在修复千手观音石胎体残缺部位时,要根据史料和造型本身的对称性来辨别残缺手的原貌,然后对缺失的部位进行延伸修复,如果找不到依据,只能原封不动,不能擅自发挥。

然而,我们在修复千手观音主像时遇到了新的困难,我们发现主像右侧向前延伸的主手从手腕处是不完整的,现有的手掌和布料是为后人重建的,后人重建的手帕形状不仅改变了文物的历史真实性,也极大地影响了雕像的美观性。

为了修复这只手,我和同事们反复调查研究千手观音的手形,查阅了大量文献和佛经,找不到修复的依据,于是,我带领同事们对四川、重庆、河北、山东三十多个石窟的观音造像进行实地考察,试图找到其修复的依据,可惜最后没有找到可靠的依据,这时我觉得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是徒劳的,真的好像山穷水尽,身心俱疲。我对修复这只手没有信心,我决定放弃修复这只手。让我们的后代在实施修复之前找到科学依据...

虽然我有放弃修复这只手的想法,但我心里总是担心这只手的修复,这也让我夜不能寐。这时,我想到了郭向英先生和詹长发先生,他们退休后一直关注文物保护工作。我不能因为困难而轻言放弃;这次修复是800多年来第一次全面、系统和科学地修复千手观音像。如果我们这次不能修复这只手,我们将留下终生的遗憾;同时,很抱歉关心社会各界的我们文物保护工作者,因为每个人都想看到修复后完整的千手观音像...

为此,我和我的同事们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和讨论修复的各种利弊。修复还是不修复?成为一个难题也触动了每个人的心。修复将违反真实性原则;不修复将极大地影响雕像的完整性。最后,基于文物修复的真实性要求,在综合考虑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基础上,我提出:根据千手观音塑像的对称原则,根据另一侧对应手的形状,采用可拆卸的修复方法修复手,以便于后期的修复处理,我的创新理念得到了文物专家的一致认可。于是根据另一侧对应手的形状,在千手观音上安装了一只可拆卸的手,既保证了雕像的艺术完整性,又为后人留下了修复的空间。

因为爱而担当

记者:能否讲述一下工作中最难忘的一两件事。

陈卉丽:2008年5月,国家文物局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修复列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而那时,千手观音造像病害已达34种,拯救“千手观音”刻不容缓。

我清楚地记得,2008年6月12日上午,当领导安排我作为大足石雕研究所现场技术负责人带队参加"一号工程"时,我心里非常激动,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自豪。说实话,老一辈文物保护专家中,有很多人做了一辈子的文物保护工作,却没能遇到修复大足千手观音这样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保护工程,而我很幸运能够参与修复这个国家的一号工程。同时,我感到压力巨大,因为项目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迄今为止在国际上尚无可供参考的案例,修复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将是世界级的问题,而且更让我惊讶的是,项目负责人、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詹长发研究员提出由我担任石材修复团队的负责人,这意味着我们团队将承担修复项目中最重要的石体修复任务,这种巨大的压力和发自内心的信任让我终生难忘。

修复千手观音等大型不可移动的露天文物,作为修复人员,会遇到许多身体和技术上的困难。在石雕修复现场狭窄的空间里,修复人员每天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长时间闻到材料的刺鼻气味,粘满灰尘,或站着,或蹲着,或躺着,一个姿势就是一整天,就像医生在手术台上救病人一样,不敢有丝毫的疏忽,因为文物的生命只有一次!再加上文物保护环境的局限性,再热也不能吹空调,再冷也不能用烤箱,我们要克服冻疮、蚊虫叮咬、化学过敏等身体上的折磨,由于修复工作的特殊性,需要长时间固定一个姿势,所以颈椎病、腰椎病也在所难免。

记得2011年6月的那个夏天,比记忆中任何一个夏天都闷热,按照项目的时间安排,那段时间,我们要对修复材料进行大漆实验,但很快我们就发现,由于长期接触大漆材料,加上天气闷热,大部分工作人员的皮肤开始出现大片的红疹,甚至开始慢慢溃烂,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一个同志主动请假或休息,他们都静静地熬过了那个不一样的夏天。

我仍然记得团队中的彭柳生同志,他的家乡湖南,他的母亲于2012年因病去世,因为他坚持工作,没有送老人最后一程,到目前为止,他仍然在心里留下了对母亲的无限愧疚......

队里的张俊杰、苏冬丽、李元涛、韩秀兰、冯太斌等人,有说不完的故事。

2015年6月13日,对我和团队来说,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日子,当我们看到千手观音“金光再现”的那一刻,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泪水不自觉地顺着脸颊淌下,8年来的修复工作历历在目:15个参建单位、100多名工作人员,花费了3200多个日夜。

记者:你怎么理解文物修复工作?

陈会礼:文物修复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倾注了时间、精力、情感和责任,而它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而我更深刻地知道,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我们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

文物修复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更需要超强的耐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强的毅力。

在漫长的与文物打交道的时间里,我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我心中,他们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鲜活的生命,一个成功的文物修复师,能与他们交朋友,能与他们用心交谈,每当他看着他们的时候,仿佛听到他们一个个在谈论自己的病情,文物修复师用专注和热情,驱散他们的痛苦,恢复他们的健康,延年益寿。

对我自己来说,只有文物修复才能让我的内心真正平静,我愿意坚持一辈子。

因为长期暴露在狭小的空间,长期固定姿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病或腰椎病。也许你不知道,其实我们还患上了一种更严重的职业病,那就是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只要看到文物,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盯着文物看,看看有没有什么疾病,如果有,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治疗它们,让它们恢复健康,延年益寿,在别人看来我们似乎有点神经质,其实这是我们对文物的热爱和责任下的一种职业本能的自然表现。

也希望更多耐得住寂寞、练好功夫、有责任担当的年轻人能够加入我们这个行业,让文物有限的生命得到更好的延续。

语录网网友观点:2013年底去的大足,那时千手观音在修复,一晃7年了,完全是因缘巧合走进了大足石刻, 历历在目,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功德无量!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土音菩萨摩荷萨!

四十五年前见过残破的大足千手观音,看的是满心凄凉;五年前又见到修复后灵动的大足千手观音,看的是趣味盎然。

致敬大足石刻的保护神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a2203241700452ad8f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