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天地不仁与圣人不仁的含义,老子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其实不仁才是最大的仁爱

天地不仁与圣人不仁的含义,老子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其实不仁才是最大的仁爱

在《道德经》中,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很多人在提到这两句话时会说:“天地冷酷残暴,把万物看作草扎的狗一样;圣人冷酷无残暴,把老百姓也看作草扎的狗一样。

”有一部外国电影叫《稻草狗》,名字就来自这两句话中的“刍狗”一词,这部电影十分暴力,一度成为禁片,似乎成为了这两句话的一个注释。

那么,老子真的认为天地和圣人如此冷酷残暴吗?其实这样的解释完全是一种误解,违反了老子的本意。

老子说的“不仁”是什么意思?

“仁”显然指“仁爱”,这是儒家所提倡的东西。那么“不仁”是不是指仁爱的反面——残忍狠毒冷酷无情呢?显然不是,因为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在仁爱与残忍之间存在着一种中间状态,那就是无偏私的不仁。

爱的反面是恨,但不爱并不等于恨。每个人都爱自己的亲人朋友,恨自己的仇人敌人,但对于陌生人,却是不爱也不恨,即不仁爱,也不残忍,而是一视同仁,毫无偏私,一碗水平端。对于陌生人,你不会特意关爱他,也不会故意残害他。陌生人不论做什么,只要没有招惹到你,你都不会太关心。这种态度,就是老子说的“不仁”。

对于世间万物,不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来说,天地是不仁的,毫无偏私。

我们的祖先曾经认为,天地间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者,他是全能的,又是仁爱的,他像父母养育孩子一样关爱着万物,他洒下阳光温暖大地,降下雨露滋润万物,让世间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老子却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他说,在万物之上并没有一个仁爱的主宰者,天地没有感情,也没有人格。

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发育都是自然而然,顺应着自我的本性,而不是遵从外力的安排。

牛羊吃草,人吃牛羊,虎豹吃人,天地不会关爱草而不让牛羊吃草,也不会关爱人而不让虎豹吃人,因为这些都是万物的自然本性啊。

这种本性就是“道”,即“道法自然”。

因此,天地对万物毫无偏私,任其自由发展,绝不会袒护任何一方,这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意

天地是如此,人也应该如此,因为人要效法天地的法则。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法则是自然而然,天地的法则是无情无义。国家的统治者也要效法天地,自然而然,无情无义,毫无偏私地对待百姓,让他们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本性,这就是“不仁”,唯有不仁,才能成为圣人。

“不仁”就是“无为”,“圣人不仁”就是无为而治。

在上一篇文章中,居士我介绍过,《道德经》推崇“无为而治”,其实“无为”就是“不仁”。因为圣人对百姓不仁爱,不偏私,所以就不会强作妄为,不会指手画脚。而无为就是不妄为,就是顺应万物的自然规律,辅助百姓自我发展而不加制约。

《道德经》说:“为无为,则无不治。”只要采取“无为”的态度,所有的事都会水到渠成。如果君主以“无为”治天下,那么就能天下大治,百姓安康。

有很多统治者自以为是仁爱有为的君主,认为自己有责任去指导百姓。比如今天告诉农民,种水稻比种小麦赚钱,大家把麦子拔了种上稻子,明天告诉牧民,养羊比养牛效益高,赶紧把牛宰了买小羊羔。统治者这样指手画脚,越俎代庖,百姓必然越来越穷。

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方法就是不要替百姓操心,任他们自由发展,让他们自己繁衍。只要统治者能够顺应天地的自然之道,对待百姓毫无偏私和偏爱,任凭百姓自然发展,自然就能天下大治了,这样的统治者就是圣人。这正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比如汉代的文帝景帝用老子的学说让百姓休养生息,开创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老子说不仁,孔子说仁爱,但他们同样推崇“无为而治”。

比如《论语·卫灵公》中就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舜是孔子所推崇的圣人,孔子认为,舜只要端正地坐在王位上,根本不需要他亲自做什么,就可以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了。

这正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

”可见,“无为而治”是老子与孔子所共同推崇的,而“不仁”与“仁爱”也不是对立的两端,统治者“不仁”才是最大的“仁爱”。

不仅治理天下是这样,人做其他事情也应该“无为”、“不仁”,比如养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然了,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是绝对做不到对孩子不偏爱的。

但是有些父母爱孩子爱得太过分了,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个废物。

所以做父母的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对孩子太过偏爱,要给他们留出自由发展的空间。

家长要顺应孩子的天性,顺应教育孩子的自然规律,顺势利导,引导与辅助孩子自我发育自我成长。家长不应该用自己的主观意愿去生硬地规范孩子的行为,不应该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那样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a2022071718000908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