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句子大全 古代行军打仗的句子,书愤中描述陆游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

古代行军打仗的句子,书愤中描述陆游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

一、书愤中描述陆游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

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 大散关。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书愤》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诗,描写陆游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句子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

[宋]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正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1180)始,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诗人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岁月不居,壮志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

二、形容小说军威强盛的句子?

雷霆从无尽虚空之中爆发而出涌入到了乾羽的身体之中。

刹那间,这一道道狂暴的雷霆就开始在乾羽的身体之中疯狂的游走了起来。

随着雷霆之力的游走乾羽能感觉到自己和这一道雷霆之力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密切。

1.有一种绿草叫军人,他是希望,他是氧气,他是世界和平的守护神。

2.这些坚强的战士像一棵棵独立山巅的苍松。

3.军人啊!祖国需要你,时代呼唤你,你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是亿万人民的守护神。

4.解放军军人为国家,惊涛险浪不怕它。

5.当敌人用鹰一般的眼神想侵犯我们,你便用军人的猎枪把那畜生打下来。

6.如果说,战乱纷飞的峥嵘岁月里,舍生忘死、奋勇杀敌是军人价值的最好体现,那么和平年代里,默默奉献是军人最好的写照。

7.抢险救人,保卫国家,不畏艰辛,唯解放军。

8.你们是祖国边防线闪亮的眼睛,你们一伸手就能摘下天上的繁星,你们是军旗上最明亮的星。

9.那个年轻的战士立在门口,红脸蛋上飞舞着一片光彩。

10.看,看,看,身穿绿军装,飒飒女英姿。

风吹人不动,军姿似如松。

脚下踏山川,心怀大河山。

春去容颜在,鲜花怎如她。

虽是女儿身,心比海更宽!11.军人是坚强的,他是大山;军人是宽广的,他是大海;军人是飞翔的鹰,从天到地都充满他战斗的勇气;军人是奔腾的豹,每一步都洋溢他生命的气息;军人还是诗,为我们诠释男儿深情,军人更是歌,把真爱播撒每一寸土地。

12.军人是大山,他是坚强的;军人是大海,他有宽广的胸怀;军人是飞翔的鹰,从天到地都充满他战斗的勇气;军人是奔腾的豹,每一步都洋溢他生命的气息;军人还是一首诗,为我们诠释男儿深情,军人更是一首歌,把真爱播撒每一寸土地。

13.这个年轻解放军战士长得像秋天原野上的一棵白杨,魁梧挺拔,朴实健壮。

他站在哨位上,就像一根立在地上的木桩子。

14.他们是一个平凡而敢作敢为的群体,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聪明机智、不怕困难的性格,在中国军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

15.他穿着上绿下蓝的军装,领上佩着红领章,大檐军帽正中嵌着鲜艳的国徽,腰束武装带,手持冲锋枪,挺立岗位上。

多么精神,多么威武。

军威远扬国防固,佳期盛世延绵长。

出自:酬王继军老师

2岳家一军威天下,金兵闻名心胆惊。

出自:赠岳将军

3双方集结壮军威,调兵遣将帅居中。

出自:观棋

4用此之工事抗击匈奴,使敌大量玉碎于长城之下,方可显我军之军威也!

出自:游长城

5双方集结壮军威,调兵遣将帅居中。

6用此之工事抗击匈奴,使敌大量玉碎于长城之下,方可显我军之军威也!

7用此之工事抗击匈奴,使敌大量玉碎于长城之下,方可显我军之军威也!

出自:游长城_150字

8我爱你,我的好朋友——沙雨佳(女的),刘军威(女的)…

出自:我真是缺乏锻炼

9英国大将军威灵顿七败七战,于是有了用垂千古的美名;

出自:挫折

10所谓大阅兵就是一项及其隆重的军事仪式,是体现一个国家的国威、一支军队的军威、一个民族的浩然正气的重要形式。

出自:十月一日——国庆节

三、三国演义的打斗场景的描写?

1·三英战吕布

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

2.赵云单骑救主

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后人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3.关公斩颜良

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

三国演义曹操败走华容道被关羽放走那情节非常的让人感到人情事令人敬佩

简单摘录两段原文,希望能用: 《三国演义》 三英战吕布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马超大战葭萌关 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孔明令魏延带五百哨马先行,张飞第二,玄德后队,望葭萌关进发。魏延哨马先到关下,正遇杨柏。魏延与杨柏交战,不十合,杨柏败走。魏延要夺张飞头功,乘势赶去。前面一军摆开,为首乃是马岱。魏延只道是马超,舞刀跃马迎之。与岱战不十合,岱败走。延赶去,被岱回身一箭,中了魏延左臂。延急回马走。马岱赶到关前,只见一将喊声如雷,从关上飞奔至面前。原来是张飞初到关上,听得关前厮杀,便来看时,正见魏延中箭,因骤马下关,救了魏延。飞喝马岱曰:“汝是何人?先通姓名,然后厮杀?”马岱曰:“吾乃西凉马 岱是也。”张飞曰:“你原来不是马超,快回去!非吾对手!只令马超那厮自来,说道燕人张飞在此!”马岱大怒曰:“汝焉敢小觑我!”挺枪跃马,直取张飞。战不十合,马岱败走。张飞欲待追赶,关上一骑马到来,叫:“兄弟且休去!”飞回视之,原来是玄德到来。飞遂不赶,一同上关。玄德曰:“恐怕你性躁,故我随后赶来到此。既然胜了马岱,且歇一宵,来日战马超。”次日天明,关下鼓声大震,马超兵到。玄德在关上看时,门旗影里,马超纵骑持枪而出;狮盔兽带,银甲白袍:一来结束非凡,二者人才出众。玄德叹曰:“人言锦马超,名不虚传!”张飞便要下关。玄德急止之曰:“且休出战。先当避其锐气。”关下马超单搦张飞出马,关上张飞恨不得平吞马超,三五番皆被玄德当住。看看午后,玄德望见马超阵上人马皆倦,遂选五百骑,跟着张飞,冲下关来。马超见张飞军到,把枪望后一招,约退军有一箭之地。张飞军马一齐扎住;关上军马,陆续下来。张飞挺枪出马,大呼:“认得燕人张翼德么!”马超曰:“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张飞大怒。两马齐出,二枪并举。约战百余合,不分胜负。玄德观之,叹曰:“真虎将也!”恐张飞有失,急鸣金收军。两将各回。张飞回到阵中,略歇马片时,不用头盔,只裹包巾上马,又出阵前搦马超厮杀。超又出,两个再战。玄德恐张飞有失,自披挂下关,直至阵前;看张飞与马超又斗百余合,两个精神倍加。玄德教鸣金收军。二将分开,各回本阵。 是日天色已晚,玄德谓张飞曰:“马超英勇,不可轻敌,且退上关。来日再战。”张飞杀得性起,那里肯休?大叫曰:“誓死不回!”玄德曰:“今日天晚,不可战矣。”飞曰:“多点火把,安排夜战!”马超亦换了马,再出阵前,大叫曰:“张飞!敢夜战么?张飞性起,问玄德换了坐下马,抢出阵来,叫曰:“我捉你不得,誓不上关!”超曰:“我胜你不得,誓不回寨!”两军呐喊,点起千百火把,照耀如同白日。两将又向阵前鏖战。到二十余合,马超拨回马便走。张飞大叫曰:“走那里去!”原来马超见赢不得张飞,心生一计:诈败佯输,赚张飞赶来,暗掣铜锤在手,扭回身觑着张飞便打将来。张飞见马超走,心中也提防;比及铜锤打来时,张飞一闪,从耳朵边过去。张飞便勒回马走时,马超却又赶来。张飞带住马,拈弓搭箭,回射马超;超却闪过。二将各自回阵。玄德自于阵前叫曰:“吾以仁义待人。不施谲诈。马孟起,你收兵歇息,我不乘势赶你。”马超闻言,亲自断后,诸军渐退。玄德亦收军上关。

四、描写红军长征夸张句子?

《七律 长征》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长征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

这首诗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头作为总起,其中“万水千山”一词概括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种种困难,而“不怕、只等闲”两个词则写出了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

五、长征第十章摘抄?

1.

当我们提到那场战争史上的艺术杰作时,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四渡赤水的起点,并不是以一次惊人的谋划、出奇的策略开始的。

相反,它是在红军吃了败仗,走入绝境,士气低迷,前途渺茫的困境之中诞生出来的光辉篇章。

所以,提起四渡赤水,我们就不得不提在一渡赤水之前的那场失败的战役——土城战役,因为那场失败的战役,正是一渡赤水的导火索。

当红军刚刚占领完遵义的时候,关于接下来的红军去向问题,看上去好像有三个选择:

第一:继续留在遵义,以遵义为中心建立黔北根据地,再谋求战略上的发展。

第二:折而向东,也就是按照原路返回去,再沿湖南边界往北去寻找贺龙、萧克部的红2.六军团汇合。

第三:北渡长江,从泸州至宜宾段渡江,然后沿四川边界往北,去川陕一带寻找张国焘、徐向前部汇合。

那么,我们依次来分析一下,这几个选择哪个最靠谱?

首先,在黔北建立根据地,实际上是在强渡乌江之前的黎平会议上就作出的决定,可是当红军渡过乌江、打下遵义以后就发现,贵州一带不仅地瘠民贫、难以扩展,而且从四面八方压迫而来的敌军,根本不会给我们喘息和立足的机会,因此这条路实际上是行不通了。

那么,第二条路,便是从我们来遵义的方向返回去,折而向东,然后再往北谋求与红2.六军团汇合。

这可以说是一个选择,但是却有一个大难题,因为当湖南的何健在湘江一战中把红军送出湖南境内以后,便在乌江以东,湖南的边境线上,开始大力构建碉堡,防止红军再次进入他的湖南地盘。

且不说何健构筑的这个堡垒线多么难以突破,就算是真的与红2.六军团汇合,局面依然不乐观,因为此时红2.六军团也是处于流动状态,并没有非常稳固的根据地。

除掉以上两条路,那么就还剩下第三条路,北渡长江,去寻找张国焘、徐向前部,也就是红四方面军,这条路为什么最靠谱呢?

是因为我们在遵义得到一个消息,川陕一带的红四方面军不仅有可以依托的根据地,而且部队已经发展到近十万之众。

这样看来的话,选择并不困难,进入四川,去川陕一带寻求与红四方面军汇合是当下最合理的一个方案。

因此,这个方案在遵义会议上并没有太大的争论便明确了下来,即:接下来的红军战略目标,就是北渡长江进入四川境内,寻求与红四方面军汇合。

这个战略目标很快传达到了各级军团干部,当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要往哪去的时候,心中就会充满信心和希望,以往的焦虑和不安也减少了许多。

然而,战略意图太过明显带来的是另外一个极其不利的局面,就是你的移动方向将变得毫无隐蔽性。

当红军离开遵义,准备开始朝着长江天堑行军的时候,别说老蒋和各路军阀知晓,就连四川边界线上的地主、土豪们都知道了。

这些四川的地主、土豪们纷纷开始举家迁徙,尤其是川东南一带的富裕乡绅们更是纷纷转移财产,把自己的资金首先汇进了上海。

这样一来可就把四川的大军阀兼省府主席的刘湘急坏了,咱好歹代表的是大地主阶级,你们现在纷纷携资潜逃,我以后的财源怎么办?

而且对于刘湘来讲,更为让他担忧的是,如果中央红军进入四川,一旦将来同在川陕一带的红四方面军汇合,那以后他的境内将再无安生之日。

再加上一旦红军入川,那么老蒋同样有可能借此理由举大军入川剿共,顺便跟他抢点地盘,综合以上种种原因,刘湘决定倾尽兵力、誓死抵抗红军入川。

在这种背景之下,就爆发了那场四渡赤水的导火索战役——土城战役。

2.

当还在召开遵义会议的时候,红军四个主力军团中,红1.红九军团位于北面左右两侧,红3.红五军团位于南面左右两侧,共同担负着守卫中央纵队的任务。

因此此时,当遵义会议决定北渡长江,那么首先开始行动并往北试图打通北进要道的就是林彪的红一军团。

他们得到的作战任务是:迅速占领赤水县城。

赤水县城位于贵州的西北角,坐落在贵州与四川的边界处,只有打下这里中央红军才能走出黔北,进入川南。

原本林彪认为川军就算不像黔军那般一触即溃,但是战斗力也不会太强,他派出红一军团主力第一师、第二师分两路包抄,试图尽快打下赤水县城。

可是当他们同川军真正交战的时候,方才发现这支部队的战斗力远远强于黔军,实不可同日而语。

很快双方打成了对峙局面。

而且川军同黔军还有一处大大的不同,川军远比黔军团结,只要一个地方发生战斗,那么如果你不能尽快吃掉这个地方,迅速就会有驻扎在其他地方的部队赶来增援。

当林彪红一军团同川军的对峙局面还在继续之中,源源不断的川军已经赶来驰援,最终赤水县城没有拿下。

而在林彪的右侧,是罗炳辉任军团长的红九军团,他们在往赤水县城增援林彪的时候,也迅速遭遇到了川军的阻击,并同样的吃了一场败仗。

更加令人感到恐惧和不安的是,川军郭勋祺部,居然已经直接深入到了贵州黔北腹地,从中央纵队的后侧追剿而来。

或许当时连毛泽东都没有想到,为什么川军非要致红军于死地?这是他们第一次遇到地方军阀,跑到别人的地盘上玩命追剿。

原本毛泽东想的是,即便赤水县城没有拿下来,待红3.红五两个军团主力赶到以后,大家齐心协力,打下一个赤水县城还是很有把握的。

可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郭勋祺部就尾追在中央纵队的后方,不吃掉这支川军,如何能安心继续向北移动,去打赤水县城呢?

于是当中央纵队行进至土城的时候,毛泽东决定集中红3.红五军团主力,打掉郭勋祺部这个跟屁虫。

之所以决定打这一仗,除了战略上的需要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毛泽东是有相当程度的把握吃掉郭勋祺部的。

当时我方收获到的情报,郭勋祺这支部队大概有3-4个团,那么即使就按照4个团算,我方目前是两个军团,虽然经过了湘江战役之后,军团进行了整编,实际兵力已经大大缩水,但是两个军团加起来,兵力仍旧是超过郭勋祺部的。

其二,距离土城三公里外有一处天险,名曰:青杠坡,此处是一个由两座山峰对峙而成的险要关隘,一条弯曲的山路沿着关口而去,川军要进占到土城,就必须经过青杠坡。

我军有青杠坡这样的地形优势、兵力上又占据同样的优势,那么吃掉郭勋祺四个团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因此,围绕着土城之外的青杠坡一带的一场“伏击战”就要拉开序幕了,这场战役的结局固然是毛泽东没有预料到的。

就连郭勋祺也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名字将会因为这场战役而载入史册。

3.

土城一战对于毛泽东来讲,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是他在遵义会议上复出以后,亲自决定并指挥的第一仗。

不仅对于鼓舞士气、突破川军阻截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重新找回部队的信心和勇气也有很大的意义。

可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三年没有亲自指挥打仗了,在这次土城战役中,他忽略了三点,而这三点中的每一点,都是致命的。

第一:情报并不准确,当实际战斗打响之后,我军才发现郭勋祺部根本不是4个团,而是至少6个团参加了战斗。不仅如此,在战斗进入拉锯战的时刻,还有两个旅的川军不断的朝着土城一带增援过来。

第二:川军的战斗力远远超过黔军,其战斗意志也十分坚定,非但不会一触即溃,而且即使肉搏也丝毫没有惧色。

第三:这次同红军作战的指挥官郭勋祺,是一个难得的将才,或许因为熟知红军擅打伏击,因此他根本就没有安然的从青杠坡下的蜿蜒小路上行军,而是直接把军队开上了青杠坡上的制高点,单单是露出这一手,我们就知道这个郭勋祺绝不是一个省油的灯。

1月28日凌晨,一幅奇特诡异的战斗画面映入眼前,两支军队没有在开阔平坦的土城附近开打,也没有在青杠坡脚下的蜿蜒小路上开战,而是同时出现在了青杠坡的山顶制高点——营盘顶上。

两军力量势均力敌,因此营盘顶不断地在红军的冲锋与反冲锋中,失而复得、得而复失。

可是在这样的得失之间,红军却是必然逐渐走向被动的,因为红军一来打不起消耗战,二来时间拖得越久,敌人前来增援的部队就越多,那时红军就有覆灭的危险。

为了尽快摆脱困境,毛泽东命令沿着赤水河行军的红一军团第二师立刻返回土城一带,参与到战斗中来,力求尽快歼灭郭勋祺部。

可是距离第二师前来增援至少还有三个小时,而这三个小时里,成为了这场战斗最为残酷的时刻,红三军团开始出现大量的伤亡,川军因为增援部队陆续赶来,越战越勇,不仅占领了青杠坡的制高点,还几乎就要突破红军防线,打到军委指挥所里来了。

这真真是红军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时刻,居然让敌军如此的接近军委指挥部,任谁都无法想象,如果郭勋祺的部队再往前一步,真的打进了军委指挥部,那中国历史将会如何改写?

面对严峻的形势,朱德提出亲自上前线指挥。

毛泽东不同意,他便对毛泽东说道:“老伙计,不要考虑我个人的安全,只要红军能够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

毛泽东心下黯然,这是他遵义会议以后,指挥的第一场战斗,可是眼下的局面来看,这无论如何都算得上是一场败仗了。

现在他要考虑的,已经不是能不能吃掉郭勋祺部,而是如何从目前的泥潭之中摆脱出来,否则长久的拉锯和消耗战打下去,红军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的。

毛泽东问道:“身边还有什么其余的部队吗?”

陈赓回答:“还有我们干部团。”

毛泽东说:“上去,跟着总司令把敌人压下去。”

这个干部团并不是指的各军团干部组成的一个团,它其实是在长征前夕,把所有红军学校的学员组织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团。

这类干部学校的学员,就类似于黄埔军校的学员一样,训练和培养出来以后,将来都是要充当到各军团去担负重要职责的。

可以说是红军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了,不到万不得已,是绝对不会让干部团去冒险的,但是此刻已然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了。

头戴钢盔、手持步枪的干部团,果然是一支英勇无比的队伍,他们迎着川军的火力,不曾有过丝毫的犹豫和停顿,而朱德亲自在战场出现,也使得战士们勇气倍增。

川军也被这群头戴钢盔的红军给震慑住了,之前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还有装备那么优良的红军队伍。

紧接着,干部团的迫击炮直接轰到了川军指挥所,令郭勋祺也大惊失色。

在干部团的冲锋和随后赶到的红一军团第二师的增援之下,川军终于退开了,与红军在土城一带暂时形成了对峙局面。

4.

战斗如果再打下去,已然是凶多吉少。

此刻所有的人都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此前制定的沿着赤水北上进入四川,从泸州至宜宾一带渡过长江的计划已再无实现之可能。

为了保存红军的实力,眼下必须迅速组织部队脱离战场,求得修整和补充,然后再寻找作战机会打开局面。

那么往哪里退呢?

北面是密密麻麻的川军;

东面是走过的老路,湘军已经构筑好了堡垒封锁线;

南面是薛岳驻扎在贵阳的八个师;

综合对比一下,似乎只有往西朝着云南方向,敌情并不算很严重,红军才能在运动中寻找机会进行修整。

而如果要向西的话,那么就要渡过他们身后的赤水河。

于是当晚,由周恩来负责组织部队,于天亮之前在赤水河上架好浮桥,由陈云负责安置伤员和处理那些不符合轻装原则的物资。

毛泽东、朱德、刘伯承开始指挥部队向着赤水河岸的渡口前进。

就是这样,历史终于迎来了战争史上的艺术杰作四渡赤水里的第一渡,也就是一渡赤水。

应该说,一渡赤水根本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土城战役失败以后被迫之下作出的无奈之举。

也正是因为如此,后来毛泽东带着红军于绝境之中翻盘的那一刻,才会显得异常的动人心魄。

真正优秀的军事家,绝不是常胜将军,而是能在无尽的绝望和艰险的环境之中,带领部队走出困境的人。

而一渡赤水之后的红军,显然已经走进了这样的绝望之中。

当所有红军主力部队渡过赤水以后,其实还有一条备用路线可以选择,也就是打下叙永,然后从北面的金沙江渡江北山,然后沿着四川边缘的山地去寻找红四方面军。

可是历史有时候是非常捉弄人的,刚刚经过了土城一战之后,红军元气大伤,在尝试性的对叙永进行了一次攻击之后,便立刻意识到,这个小小的叙永县城,眼下的红军也根本拿不下来。

这样一来,红军只得一路西进,数日之后,来到了云南东北部的扎西一带。

5.

土城战役的失败和北渡长江的夭折,令所有红军官兵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和迷茫之中。

回想一路走来,实在是举步维艰。

从一开始计划着去找红2.六军团汇合,然而湘江一战彻底抹杀了这个可能性。

随后红军计划占领遵义,在黔北一带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可是终于还是无法实现。

当他们知悉红四方面军正在川陕一带活动的时候,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极大的振奋,终于又有了新的目标,可是土城一战之后,这一切似乎又化为泡影。

而且此刻严峻的形势并没有得到丝毫的缓解,扎西一带仅仅有三百多户人家,这意味着红军根本没有任何的粮食来源,蒋介石只需要围而不打,要不了多久红军就自己走向灭亡了。

于是那个长期困扰着所有人的问题又涌上来了:红军到底该向何处去?

蒋介石不会留给红军思考的时间,四面八方的敌军再次朝着扎西一带涌上来。

北面川军层层逼近,西面和南面是云南的滇军,东南方向的薛岳八个师也朝着扎西开始推进,东面已经被黔军封锁。

这并不是最致命的,因为按照红军以往的神仙操作,哪怕处于四面合围之下,只要让他们逮到一个缝隙,哪怕这个缝隙只有十公里,他们都能神不知鬼不觉的穿插而去。

眼下真正致命的问题是,红军经过土城一战,弹药匮乏、粮食短缺,而扎西根本没有任何的群众条件,你连信息的截获都变得异常困难,更不用说补充了。

此刻的红军完全可以说是处于极度的残血状态,不开战则已,只要一开战就必须要有缴获,否则就要直接把残血打成无血了。

毛泽东曾想过,用当初第三次反围剿时候的声东击西的方法,派出一部兵力佯攻云南,希望可以把固守金沙江的滇军调出来,然后迅速往金沙江一带奔袭,希望可以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

可是这一次声东击西的策略并没有用,因为一来国民党军已经比较地熟悉我军的套路,这次调动滇军的意图太过明显,滇军很难上当。

其次,对于国民党军来讲,现在最保险的方式并不是急进消灭共军,而是逐渐合围,最后把他们消灭在扎西一带。所以他们绝不会轻易冒进。

如此局势,红军已然是命悬一线了,他们接下来该往哪走?

六、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完整句子?

完整句子: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将不在勇,而在于谋。

出自:明·徐渭《英烈传》第七十一回,原文为“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

“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的意思是将领的好坏在于打仗用谋略而不是勇猛,士兵打仗是要精干而不是靠质量取胜。打仗既要讲究如何带将,还要讲究如何带兵。

七、红星照耀中国7-8句子赏析20句?

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赏析:160多年前,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撞开了古老中国沉重的大门,我国财富任人掠夺、文化任 人摧残,人民任人宰割,是无数共产党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2.只内战,不抗日,难道这是爱国? 赏析:张学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搞国家分裂,原则面前不让步,才有了我们今天和平地生活。

3.一边是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之所以能 在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赏析:红军远征的困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饿得不行就啃树皮,煮皮鞋,嚼石子……脚上惨不忍睹的 血泡和老茧,路上倒下的红军越来越多。

可是,红军战士却以乐观、坚定的态度精神面对,他们相 互扶持,互相帮助,至死不愿拖累战友,正是这样,长征才得继续和成功! 4.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 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

赏析: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不畏不惧,冲锋陷阵,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中国工农红军的长 征是当之无愧奇迹。

5.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 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 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赏析: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不畏不惧,冲锋陷阵,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红军们给我们留下 的是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这些都是创造人类奇迹的精神。

八、兄弟出生入死的句子?

兄弟出生入死的句子。

兄弟相逢,三碗酒,兄弟论道,两杯茶,兄弟投缘四海情,兄弟交心五车话,兄弟思念三更梦,兄弟怀旧半天霞,兄弟今生两家姓,兄弟来世一个妈,兄弟护国三军壮,兄弟安民万世夸,兄弟上阵一群狼,兄弟拉车八匹马,兄弟水战千艘艇,兄弟出赛百只笳,兄弟生离两行泪,兄弟死别一支花,兄弟请,夜空中万千星点,兄弟情,红尘里无限光华,兄弟情是没有色的酒,兄弟情是没有墙的家。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1解放军战士出生入死,抢救遇险的群众。

2.两个战友在出生入死的战斗中结下了情同手足的友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859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