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慢慢来,比较快什么意思(慢慢来,比较快是谁说的)

慢慢来,比较快什么意思(慢慢来,比较快是谁说的)

有网友问慢慢来,比较快什么意思,下面小编就以4818字给大家详细介绍慢慢来,比较快是谁说的,预计阅读需要13分钟!

新商业进化论 第17篇

吃快餐、工作、匆忙结婚...我们需要时刻看着时钟,规划我们的生活:一步一个脚印,名利双收,嫁入豪门,一夜暴富,35岁退休...

我们过度追求速度和效率,不断地削、削、略、略太多的流程,车票、房子、车子、座位把我们的生命绷得紧紧的。

从什么时间开始,我们的生活被按下了快进键?

1.快,始料未及

改革开放后,“抢回被耽误的时间”成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我们的生活被按下了快进键。

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亚西尔·汉斯密斯曾写过一本书《中国人的性格》,书中专门用了一章论述无视时间。

"对中国人来说,盎格鲁撒克逊人频繁的急躁不仅让人无法理解,而且完全不理智。

显然,中国人不喜欢我们人格中的这种品质,就像我们不喜欢他们缺乏正直一样。

无论如何,一个中国人很难感受到速战速决的重要性。

史密斯把他观察到的中国人的缓慢行为归结为:

中国人民的历史是在大洪水之前。它可以追溯到早期,然后有泥泞、舒缓、漫长的河流,其中不仅有高大挺拔的树木,还有枯萎的植被。

除了时间意识较弱的国家,没有人会写或读这样的历史。

最有趣的是,史密斯认为中国人对时间的漠视表现在他们的努力工作上,他们不停地工作,但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他们根本不担心做无用功或返工。

几十年后,这种状态发生了逆转,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急躁变成了中国人的急躁。

特别是五四以后,启蒙派越是痛恨泥泞的状态,改变现状的愿望就越强烈。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十年,也就是改革开放后,“抢回被耽误的时间”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心声。它已经成为时代的关键词。

21世纪,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现代与后现代语境交织,工业化、电子化、网络化社会正在形成,资源短缺导致竞争,速度带来烦躁,加剧急躁,时代心态不再愿意等待。

2.快,却没有了方向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鸾表示,中国可能还不具备实现慢生活的社会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经历了100多年,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赶上了发展中的经济大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然而,因为发展节奏快,也留下了问题,人们浮躁的心态越来越强,而欲望就是点燃浮躁内心的火炬,焦虑的生活,焦虑的追求,焦虑的心态。

再加上互联网技术浪潮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是在大城市,越是“快”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趋势。

调查显示,84%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紧迫的时代,其中71.1%的人认为精神压力大是他们焦虑和愤怒的主要原因。

对于急迫时代最突出的表现,60.2%的人认为是生活节奏加快,54.7%的人认为是浮躁,无法踏实。

尤其是年轻人,更是浮躁,刚踏入社会没几年,就想一夜暴富。

一言不合就裸辞、闪辞、趁早成名、爬上青云的阶梯、这山望那山高,缺乏定力,频繁跳槽,希望增加收入或谋求高职,很快就会陷入不平衡的心态。

错的不是“快”,是急功近利,是急躁......节奏可能是最重要的。

3.慢,也是快,人生,不是一条直线。

在武侠小说中,少林派有一种非常厉害的功夫叫做一指出招,一根手指就能把人打死。

但这一招不好练:入师后,先学少林长拳,再学罗汉拳,再学伏虎拳,内外功底打好后,开始学韦陀掌,再学散花掌,再学波罗米尔手,学完这一系列的功夫,总算弄个手指头玩玩。

一路下来要学多久《鹿和鸭》中的城管对韦小宝说:我侄子11岁就开始学少林,最后运气大好,学得比同门弟子快多了,到53岁的时候,就已经凭这指法窥见门道了。

可见,43年才能入门,无怪是少林七十二绝学之一!

一门绝学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呢?

① 褚时健:你想心急,这事就做不成

"现在社会上太多的人想一夜之间做一件事,都想找到一条直线"褚时健说。"其实不是这样的,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一条直线。

曾经掌舵玉溪卷烟厂、被誉为亚洲烟草之王的褚时健,在经历人生低谷后,在74岁高龄再次出发,在晚年创立个人品牌褚橙,实现了从烟草之王到橙子之王的蜕变。

褚时健,1928年出生于云南一个农村家庭,15岁丧父,辍学,烧酒,种地......

1979年,他开始担任玉溪卷烟厂厂长,并用了17年时间,把关闭的卷烟厂做到全国第1.世界第五的位置,年纳税占云南财政收入的60%,成立了云南红塔山集团有限公司。

仅“红塔山”卷烟的品牌,无形资产就高达332亿元人民币。

1994年,褚时健被匿名指控贪污受贿,1999年1月,褚时健被判贪污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直到2011年才出狱,那年他74岁,很多人都认为褚时健的人生已经结束了。

但在74岁那年,他选择以柑橘种植为项目进行第二次创业,开启第二人生。

“橙子挂果要6年,他那时已经75岁了。”王石后来感慨道。

想象一下,一个75岁的老人,戴着大墨镜,穿着破T恤,兴致勃勃地和王石聊起橘子挂果的事情。

褚时健就是这样一个生命力特别旺盛,内心特别纯净的人,他一直比较淡定,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

一次,一个年轻人从福建来到云南,找到褚时健,说他大学毕业已经六七年了,一件事都没有成功,褚时健对他说:“你才做了六七年,我种果树都十多年了,你急什么?

“困难多了,做好了,就更有信心了,只有这样做,循序渐进,比如橘子,只要一公斤能赚一分钱,几万吨就能多赚一点,要心急,做不到”褚时健的名句激励了很多人。

② 俞敏洪:急事慢做,把眼前的事做好,一切就都好了

新东方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的成长故事也是如此。

俞敏洪从小学习不好,连续三次参加高考,英语从33分55分考到了98分,意外考上了北大。

北大是什么,人人都是学霸,人人都比俞敏洪更聪明更有能力,所以俞敏洪经常成为大家调侃的对象。

更不幸的是,到了大学三年级,俞敏洪也生了一场大病,肺结核,他吐血辍学一年,辍学意味着留级,和原来的同学差距很大,又一次打击。

他总结了上大学的三件事:知识、友谊和爱情。但是他不如人有知识,不如人聪明,不如人健康,不如有女朋友......他也很沮丧。

不过,俞敏洪在医院里做了两件对他的人生产生很大影响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读书。

住院期间,他几乎每天读一本书,读完200本书;包括文学、哲学、诗歌、散文、历史名著等。

第二件事情:背单词。

为了打发时间,他平均每天背50个单词,到年底,他的词汇量从8000多上升到2万多,回到学校时,他已经成为同学们身边的“活字典”。

俞敏洪说:“当时我不知道看书和背单词有什么用,我只是想保持自己的进步,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构成了新东方诞生的原因。”

上世纪80年代,出国几乎成了成功的标志,大学生都有一个留学梦。

国外GRE考试要求学生词汇量达到2万以上才有资格参考,但当年北大词汇量超过1.5万的老师很少,而俞敏洪当时词汇量超过2万。

因此,凭借扎实的外语基础,俞敏洪留在了北大,毕业时当上了英语老师。

老师的生活很平淡,看着以前的同学出国深造,俞敏洪也萌生了出国的想法。

他努力准备,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1988年,俞敏洪托福考出了高分,但就在他苦苦出国的时候,美国收紧了对中国的留学政策。

这次政策调整,让未来两年赴美留学的中国人大大减少,经过三年半的努力,赴美留学的梦想付诸东流,连同他所有的积蓄一起付诸东流。

雪上加霜的是,为了筹集留学学费,俞敏洪以北大西语系老师的身份去校外兼职教书,还约了几个同学出去办托福补习班。

1990年秋,办补习班的事情被学校发现,北大在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和著名的三角窗口高调公布了俞敏洪打着学校招牌私自办学的处罚决定,俞敏洪对此毫无准备。

1991年,俞敏洪被迫辞去北大英语教师的职务,生活愈加艰难,前途似乎一片黑暗。

但正是这些折磨让他找到了新的机会,尽管留学失败,俞敏洪对出国的考试和手续了如指掌,对培训行业也非常熟悉,所以他决定彻底投身培训行业。

后来才有了新东方赴美上市的故事……

俞敏洪说:“做任何一件匆忙的事情都要慢慢来,你可以加快过程,但不能省略过程。”

他说,西方的一些奢侈品,日本的一些工匠制作的产品,让大家觉得非常惊艳,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非常用心地雕琢一个东西,达到无与伦比的完美境界。

4.节奏,更重要

古人云:“学如弩,唯如箭。”意思是必须有深度的学习和积累,才能把箭射得更准、更远。

可见要修炼内功,长期打牢基础,才会有持续的爆发力,这是自古就有的道理。

任何爆发都需要一个阶段的沉淀,既要着眼于质变的突破性工作,又要注重量变的累积性工作。

保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有可能收获不平凡。

正视自己,注重积累,循序渐进是必经之路,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毕竟一根手指不是一天炼成的。

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从青年到暮年,一心研究核潜艇,成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中科院院士薛其坤在年轻时苦心钻研量子物理,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攻克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世界难题。可见,欲成大器,必先修“内功”。

内功的修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北京仁义成立之初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排练,而是去工厂、去农村。

所有的导演、演员、编导都在工厂或农村生活了半年,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

正是得益于深厚的生活积淀,北京人艺的演出才能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修炼内功不容易,面对陌生纷扰的世界,静下心来屏住呼吸不容易。

目前,不求全己,而求全外的现象并不少见。有些人把大量精力投入社交,却拒绝很好地提高自己;

有些人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成功学,却不想读一本著名的经典......这样的行为实在是本末倒置。

修炼内功并不是一件耸人听闻的事情。世界上伟大的事情必须做得很详细。伟大实际上是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出来的。

说到底,那些真正的人生积累,决定人生高度的东西,都需要自己慢慢努力去充实,所以与其焦虑,不如用心修炼内功。

速度的重要性并不高于节奏

为什么跑得快、融资本快的企业,最后似乎都没有成为赢家?

大姨妈创始人柴可说,我身边有一些企业或创业企业,喜欢不假思索地跟着别人的步伐走,直呼“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我们要快一点,快一点,融资要快一点,抢市场要快一点,好像不开心就会倾家荡产。

在快速的过程中,没有时间去沉淀和思考,团队快速搭建,所谓的商业模式和数据结构还没有经过提炼和验证。

连数据结构都没有,更多的是靠创始人和创始人团队的嗅觉和直觉来判断。

还有一些竞争对手盲目学习别人的方法,也是很快的,但是没有具体的数据证明这是对还是错,只是表面上盲目学习他们的方法和方法。

结果就是,做事的方法、团队的架构、招人的方法,都会产生很大的惯性,最后发现放出来了,但效率不一定高,不如沉下心来,静心观察学习。

如果你不考虑自己的方式,一味的跟风别人的推广方式和产品模式,团队就会很懒惰,只会抄袭。

总有一天会发现,当初用快钱打造的快速团队、快速做事方法,都成了寒冬里的掣肘和累赘。

招聘也会变得很笨,只用猎头公司,只用角落三倍的工资招聘人才。

企业文化也可能变得很懒惰,因为只关心岗位的人会更快到位,产品也会更快做出来,人们没有时间去退缩,去思考背后用户的意义,所以他们会发现,自己不一定会快速胜出。

就像田忌赛马:什么时候放什么马,当你的竞争对手放快马的时候,你是不是要放快马;或者根据你的判断,这个时候要忍;当它的快马跑出来,只剩下慢马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放你的快马,摊牌了。

所以,速度的重要性有时候并不比节奏高。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微信搜索关注笔记侠公众号,回复福利包,即可领取笔记侠独家整理的柳传志、雷军、孙正义、董明珠40篇演讲思维导图

90万-1~6岁CEO都在看的新商业知识干货平台

语录网网友总结:保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有可能收获不平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829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