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流金岁月简述(流金岁月主要内容)

流金岁月简述(流金岁月主要内容)

有网友问流金岁月简述,下面小编就以2889字给大家详细介绍流金岁月主要内容,预计阅读需要8分钟!

文 | 李玉国

民以食为天,也就是说吃是重中之重,虽然作为70后的我,没有经历过60年代那三年的自然灾害,但是说到吃,确实有很多难忘的吃爱岁月,有的甚至已经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至死不渝。

一、 叉苹果

如今,在众多国外水果乃至国外水果的强势攻势下,苹果早已成为稀松平常的东西,不再是孩子们的最爱,在七八十年代,它才是我梦寐以求的美食。

记得10岁那年的冬天,亲戚送给我家一筐苹果。母亲说,慢慢吃,最好能留到过年。但苹果散发出的香味对我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诱惑。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拿着吃,大人不在家时就更是不加控制地吃。母亲发现后就把苹果锁在了西屋里。但吃的欲望大概最能激发出超凡的智慧吧!通过观察,我很快就想到了办法:西屋门虽锁着,但窗户上有窗棂子进不去人,因此母亲并没关窗。我就找了一根细长竹竿,绑上一根一端磨细的粗铁丝,像叉鱼那样把苹果从窗户里轻而易举地叉出来。如此这般,一筐苹果就让我偷吃了一半,要不是筐底的那一半因为角度问题叉不着了,或许我能全偷吃光了。直到有一天,母亲进西屋拿东西时,才发现少了许多。母亲感到奇怪,门锁得好好的,没见破坏,怎么就少了呢?虽然知道是我干的好事,但就是不知道我是怎么拿出来的。事后得知真相的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地对我说:“如果这些心思用在学习上,想学不好都难!……”

现在的孩子如果看到自己爱吃的水果,只能霸气地说:"都是我的!你们谁都不许吃!"他们绝不会那么大费周章地制作工具,想方设法得到自己想吃的东西,也不会像我们小时候那样把一些好吃的藏起来当小金库,等全家人吃光了再拿出来给自己吃。在他们这一代人眼里,水果都是超市生产的,在那里想买就能买到,不值得大费周章。

我记得伟人说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枷锁和使命。事实上,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记忆和乐趣,偷苹果和吃苹果产品的快乐是一样的,它都构成了一个人的童年。

二、鱼的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是没有饥饿感的,但也没有80后、90后那种食不厌精的经历。现在无论商厦超市还是乡村小卖铺里的任何一种食品都远胜过我小时候过年的食品。至于什么膨化系列、“派”系列以及三明治、汉堡包等等外来的食品,更是我们那代人梦中都想不到的东西。

至今我都记得我七八岁时的一个关于鱼的故事:

那是在过年的前一天,我回家的时候,发现爸爸在屋里切了一个大冰块,走近一看,原来大冰块里有冻鱼,我脱口而出:"啊!还有这样的鱼,我第一次见到!"其实我的意思是第一次见到冰块冻鱼的形式,但正是这句无心之语,把爸爸妈妈带到了几乎要吵架的地步,收拾年货的节日气氛消失了。

原来,一旁的妈妈听到这句话,红着眼骂爸爸:"看你怎么过日子?这孩子连鱼都没见过,更别说吃了!"爸爸红着脸说"胡说,他没见过鱼吗?"妈妈生气地说"他说的是这样的鱼,不是河里的小鱼小虾。"一句话哽咽了爸爸不再说话,任由妈妈唠叨。毕竟以前家里也没买什么像样的鱼,虽然每年都有鱼,但那时候买的都叫狗康子鱼(梭子鱼干)小咸鱼;剑鱼(扇贝)很少有人买,像现在,连三岁的孩子都知道炒你;就连海参鲍鱼也早已在寻常百姓家,不再是欲罢不能的稀罕物。

然而,那天我了解了冷库、冻鱼、冻肉等这些家常便饭;晚上,父亲第一次吃了提前准备过年的鱼......这么多年过去了,鱼的味道早已消失在记忆深处,只有这个故事没有忘记。

时代在进步,食品在丰富。我相信,所有的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三、努力加餐饭

那一年,我毕业了,被分配到淄博日用百货大楼。我茫然地环顾四周,才明白什么是没有朋友;才明白为什么我的父母曾经如此唠叨:在外面注意身体,多吃饭,多穿衣......

有一天,我发烧了,食欲不振,我知道如果不能吃东西,身体只会越来越差。于是我"恶狠狠"地要了两个菜和两个馒头。馒头吃了大半,我就再也吃不下了。我不忍心放下筷子和馒头。强迫自己继续吃,我慢慢地吃着。这时,我突然想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那句话:"无论你吃多少,你都必须吃下去。吃就是力量。一个人不是天生就会被打败的。你可以摧毁他,但你不能打败他。“一口,一口,就像是把满是腥味的生鱼塞进嘴里,一点一点的在时间里煎熬,最后两个包子吃进肚子里,放眼望去,偌大的食堂里只剩下我一个人,连食堂的工作人员都已经回家了。

试加一餐,出了自助餐厅的门,《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诗浮出水面。现在想来,当年唱这首诗的人肯定在那里胃口不好,也许也是一个思想和不能独自吃天涯的旅行者。

唯有真情相通,爱情的存在,让平凡的诗篇穿越时空隧道,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时时刻刻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真所谓“一代又一代逝去,清音远矣”。

四、“处女作”也离不开吃

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经常在我的作文评语里说:文笔好,我经常把我的作文作为范文,可能每个人都有虚荣心,所以高中的时候迷恋文学,关键是投稿要自信。

你别说付出就有回报,我居然发表了一件让我既开心又郁闷的小事——我向南京的《青春文艺》杂志投稿了一篇习作,觉得文具挺空白的,就赶快写了一篇我创作的小幽默,结果编辑恰恰用了这篇小幽默,所以我才既开心又郁闷,开心的是不管我说什么,名字都变成了打字,郁闷的是那是我的填充物。

这则小东西如下:

《来客的好处》

叔叔问小侄子:你最喜欢什么

小侄子:我最喜欢家里来客人

叔叔:为什么

小侄子:因为客人来时都带好吃的,而且家里也做好吃的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潜意识对吃的反应,这篇小幽默竟也与吃有关。而且,说实话,还带有自己的影子:“最喜欢家里来客人,因为客人来时都带好吃的。”就真是出自我之口。不过,“家里也做好吃的”却是我的发挥与引申。不过说实话我觉得我的演绎也很合乎现实情况,与我原话浑然天成。行文至此,我自己都好笑:小时候的我得多贪吃啊!

甭管贪吃不贪吃,稿费8元却是板上钉钉真真切切的事。在1993年,对于学生而言,8元也算一笔大钱了,记得当时班里正每人收4元,具体什么费用忘记了。但夸海口请同桌吃面包的豪言壮语却是说下了。于是乎拿着汇款单让同桌陪我去学校办公室盖上章,然后一起去邮局取了稿费,留下4元交费——这大概是整个中学时代唯一没向家里要钱交费的一次了!剩下的4元则去商店买了面包,跟同桌大嚼着回了班里。用一位女同学半是带酸半是调侃的话说就是:“你俩那大嘴张得,能一口吃俩面包!”

以后的写作路上,也曾多次拿稿费请客,也曾多次让人拿稿费请我,虽说吃的也大快朵颐,乃至酒酣耳热,但拿处女作稿费请同桌吃面包的那种香甜享受、满足和骄傲却再也没有过。时移世易,或许此时填满一肚子美酒佳肴的我早已经将味蕾熏坏,那种出自内心的幸福是再也感受不到了。

作者简介:李玉国,1972年7月生,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在《诗刊》、《阅读》、《星诗刊》、《诗歌月刊》、《诗潮》、《中国国博》、《大众读书报》、《中国国土报》等数十家报刊发表,出版诗集《谁的过去谁的回忆》。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寻找记者,寻求报道和帮助,各大应用商店下载“齐鲁一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一点情报站”。全省600多家主流媒体记者等你在线报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758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