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学英语的八大傻事!英语低效学习大解析,看看你中了其中哪一条?

学英语的八大傻事!英语低效学习大解析,看看你中了其中哪一条?

#英语学习# 原创 by 不懂书的鱼

要说在我国哪门学科的学习效率最低,效果最差?英语如果排第二,就没有别的学科排第一。

不相信?来看看下面这八大学英语时的傻事,你有没有做过。

01

跟着学校或者培训班的节奏学

学英语的第一大误区,就是跟着学校或者培训班的节奏学。

这么说,很多人肯定对此不屑。不找组织,难道还自学?只有那些真正靠自学摸清了语言学习路数的人,才会觉得上培训班好傻啊,这得耽误多少时间?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学校和培训班的现状:

第一种,跟着学校进度走。

跟着学校课纲走,不自学,不报班,从7岁一年级到18岁高三,12年掌握3500-4000词,相当于欧美国家11岁小朋友水平。说是可以看懂高章,但实测下来怎么样,大家心知肚明。给一本哈利波特,或者大一的原版教材,孩子们基本是看不懂的。听说读写,“读”向来是中国学生最强项。“读”都justso so,更别说另三样。

课纲是怎么来的?这个我不知道,不能乱说。但有一点用脚指头想都可以确定,就是所有的课纲都是“一队专家”根据“国情”制定出来的。

顺着这个思路想开去,就会蹦出很多疑问。不过这些疑问和回答都不适合写在文字里。我唯一能说的是,大家要敢于想这个问题,敢于从源头上去想。

不过举点例子还是可以的:当很多学生长期在英语上花费大量精力,语文却不够重视时,教改来了。英语课时缩减,语文比重增加。到后来的禁赛,乃至摇号新政,英语在考试和升学层面上的比重不断下降。未来五年内,上海高考甚至可能采用全国卷(是否如此,大家拭目以待)。而对于想留学的孩子,国家外汇政策一收紧,人可以出去,钱不让出去,还搞啥?而且经过这次新冠疫情,人们忽然深刻意识到,出国不再是阳关道。这么一来,估计更多人觉得在英语上没必要忙活了。

可是,但凡政策层面有点风吹草动就调整学习策略的孩子,一定是没想明白为什么要学英语这件事。

学一门外语,实际上和你将来是否参加高考、要不要出国、甚至国家想要你学还是不学,都没多大关系。只要英语还是世界通用语言,那么学英语就能让人多一个维度看待世界,多一个工具获取信息。因为获取了这些信息,一个人才能和无法获取这些信息的人区分开,拥有更多维的思考角度。作为一把钥匙,你用它开了门,才知道门后的世界有多广阔。

第二种,跟着培训班的进度走

一线城市只跟着学校进度走的小朋友只怕微乎其微,大部分都在外面学,线上的、线下的、大机构的、自己团课的、全部算进去………我们找到具体比例,但就以身边实例看,这应该是主流。

首先明确一点,培训班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报班能帮助孩子通过考试。无论是学校考试、中高考,还是PET雅思托福。当目标锚定在通过考试这件事情上,上培训班肯定是有用的。

那报班能否让孩子在最短时间内达到听说读写自由?

什么叫听说读写自由?就是真正学会英语这门语言!

答案是,如果没有时间限制,一直报班,总有一天,一定能达到听说读写自由。

你必然已经看出了这里的悖论——很多人经常搞不清“有效”和“有效率”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也就是英语里的effective和efficient的区别。比如一个人想通过运动的方式来减肥,每天在小区里散步一个小时能不能减肥?肯定能!问题是和每天游泳一个小时比,哪一个减肥效果更好?

前者是有效,是关于“有没有”的问题;后者是有效率,是“有多少”的问题。

如果我们对时间无限可取,别说报班,就是跟着学校学个20年,肯定也能学成。

所以说报个班,有老师给强化、超前,这一定是有效的。但是否最有效率?那我们得来看一下培训班的底层逻辑。

我相信你一定赞同这个观点——所有的培训班都是商业实体,都是为其商业目的而服务。

而培训班的教纲,一定是对标学校教纲的。

你说不对啊!我们学的是新概念,是3L,是PET,是SBS,教纲都是这本教材的教纲,不是对标学校的啊!那我问你,为什么培训班的进度永远就比学校进度多这么一点点,能超前一两个学期就很好了?

真的是因为小朋友的认知有限?所以三年级的最多学到四五年级的内容就很不错了?

这是谁告诉你的?培训班告诉你的吧!

对培训班来说,只要教学进度优于学校进度,能让学生觉得自己进步了,能通过考试,就是成功的。但是它又不能太“成功”。如果哪个班跟你说,其实你只要花500个小时(一天学2小时,也就250天,一年都不到),就能从零基础到看懂学术论文,把英语这门语言学透,又如何能一期期地割韭菜呢?

这个话题也不能再写下去了,得罪人。

有的家长说,我不是不懂培训班为何存在,但还是得送啊。学校里教的浅,我英语水平又不够,不送培训班,难道还指望小朋友自学?而且周围人都报班,我们不报怎么行?、

不知道这段话说出了多少家长的心声。而对于那些掌握了正确学习方法,能以最高效率搞定英语的头部学生来说,谢天谢地这些家长有这样的想法,所以他们在K12期间少了很多竞争对手。

真相很扎心,但只要看一下报班后是什么情境就能明了:大部分培训班每周上一到两次课,每堂课学20个不到的生词,一篇课文。可是你要知道,如果你现在是小学二年级,读一本原版书,比如夏洛的网,读一页,差不多也是20个生词,即使全靠查字典,半天时间(报一个班基本就是半天时间),起码可以读五、六页。如果你没时间,每天就读一页,一周下来也有140个生词,7页文本,习得的词汇量和阅读数,不远远比报一个班强?

你可能会反驳,报班有人教,自己读没人教啊。

那你有没有想过,其实对词汇而言,能在文本里一遍又一遍读到它,远比听人说一遍学得透?

也许你还会反驳,我又不靠报班学单词,我只是希望孩子能系统学语法。

说到语法,是要系统学的,这点我赞同。但培训班的节奏,一课讲一个语法重点,所以至少得花三年时间学完小学语法,两年时间学习初中语法,一年时间学习高中语法。真是呵呵了,有这六年,市面上的语法书还不够刷三遍?

如果词汇和语法都有更有效率的学法,那报班图啥?

更要命的一点是,但凡报了班,很多人的目标不知不觉就变了,盯着的是这周课上完,背这周课文,默这周词汇,练这周语法,应付下周的课,然后想办法升创班。你看,培训班的进度在家长的脑海里铆定了小朋友学习的进度。于是大家就不再去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让孩子更高效率地学习,还有没有办法,能让他在两三年时间里真正掌握这门语言!

而培训班的进度是哪里来的?

这就又回到了上面那个得罪人的话题。

在美国有一个教派叫摩门教,为了传播教义,经常派遣一些年轻教徒去其他国家传教。去之前,教堂会组织他们学习外语。即使像中文这般公认难学的语言,他们也只需要三个月,就能从零基础到流利标普,一年就能完全掌握——若非我在美国时接触过摩门教徒,应该也会把这个当成传说。

而在很多中国一线城市,也是有9岁娃可以直接考出CAE,原版娃小学阶段直接达到听说读写自由的——我相信这肯定不是因为基因变异。

英语,之所以被选为全世界通用的语言,是因为它足够简单还足够严谨。比起汉语、西班牙语、甚至拉丁语,不知道简单到哪里去了。如果一个人学了十几年英语,居然还没学成,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反思的事!

不过对于报班,有一个说法倒是对的。

报比不报“安全”。

比起异军突起,大部分人更喜欢抱团死。

02

背单词书

谁在学英语的过程中没有背过单词书,请举手!

谁家里没屯过几本单词书的,也请举手!

估计大部分学生,这个手是举不起来的。

自从XDF二十年多前开创GRE托福雅思红绿宝书,给学生指出一条考试的明路,市面上的单词书开始层出不穷。“abandon”成了背书大军的接头暗号,甚至连学龄前都有相应的单词书。

背单词书有没有效?这又回到了我上面提到的概念。

答案肯定是有的!但凡背出一个单词,总是向英语的珠峰迈进一步,怎么会没有效?可问题是,背单词书有效率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学习单词的要求说清楚。一般来说,一个单词有读音、拼写、词义、应用和整体单词量几个维度。背单词书可以掌握一个词的读音和拼写,但多词义单词和词汇的应用靠单词书是根本解决不了的,要还原到语境中去。在词义和应用都没办法解决的前提下,背下5000个词,也不代表拥有5000的词汇量。

或者换个说法,我们为娱乐读一篇小说,为获取信息读一篇学术论文,为掌握一门学科读一本英语教材……通过不断阅读,单词的各种搭配会反复出现在不同语境中。大家的主要目的是娱乐、获取信息、掌握一门学科,只不过通过阅读,顺便解决了单词的问题。既然最终都要去语境习词,何不一开始就在语境中学呢?所谓效率最高,就是单位时间内解决的问题总量最大化——背单词书是花双份时间,只解决一个问题。而我们的终极目标毕竟不是背单词本身,而是为了通过听说读写四个维度学会英语。所以只有语境习词才是背单词边际成本最低的办法。

但凡觉得靠阅读解决不了背单词的人,先问自己一个关键问题——你有多少阅读量?如果你一整年的阅读量就局限在学校英语教材,加一本新概念,再加几十本分级读物,那的确是解决不了单词问题的。阅读量太小了!小到甚至不足以让很多单词出现第二遍。而如果一个人的年阅读量是50-100本中章或者20本以上高章,必然可以完全跳过背单词这个步骤,做到既识词又活用。这根本不需要拼天赋,只要量到那个份上,就必然水到渠成的事。

明明存在更有效率,且经过无数验证能成功的方法摆在那里,为什么仍有那么多人“弃明投暗”,喜欢捧单词书背?

审视两个原因:

1. 是谁在不断宣扬背单词书有效的?大家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自从这个方法“被证明有效”(而非"有效率")后,莘莘学子就开始纷纷仿效。而道理永远如此——一件事做的人多了,不管对错,必然出现无数维护该行为的主张。于是背单词书的攻略雪花般出现,让之后读其文章的人前赴后继死在沙滩上。同样,一件事做的人多了,思考其正确性的人就少了,犹如报班问题,单词书也成了商家们割韭菜的利器,和大家学英语道路上的绊脚石。诚然,买几本书费不了什么钱,只可惜了花出去的时间。

2. 很多人觉得背单词书本身是一件比阅读更有“成就感"的事。因为这类书的编排完全符合“游戏化”的模式:有总目标——背完整本书,有阶段目标——背完一个字母打头的词。再加上诸多群众发明的自我鼓励和娱乐的背书策略,不妥妥就是一个“游戏化”项目?而阅读呢?读完《神奇树屋》全套,你能知道自己背会了多少单词?能知道自己从初中水平进阶到高中水平?蓝思指数再风靡毕竟只是个指标,要说百分百投射到我们要经历的考试上,肯定比不过一本PET单词书在手让人安心。一个是黑暗森林模式,一个是明明白白的“游戏化”模式,你说哪一个更好操作呢?

03

学新概念英语

人人都在学的新概念有什么问题?

毕竟,SBS、WONDERS盛行的现今,仍然没有一种教材能成功撼动新概念在英语教学中的霸主地位,这一套完整的语法体系,帮助多少人一步步走向“成功”,岂容旁人置喙?

可我想说的是,也许很多人没意识到一个问题——新概念真的太老了!毕竟是20多年前出版的教材,里面的用语和表达以2020年的眼光看有多过时你知道吗?

不相信的话做个实验:找个老外,然后把课文念给他听。我这么做过,得到的一致评价是:这文章用语就像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说出来的话,现在国外真没人这么说。

其实这个问题只要多和老外交流自然就能发现,但我发觉很少有人提到这点。可能原因是大部分人学英语根本不是为了和老外交流,也不是为了出国,所以连让一个Nativespeaker对你说你的英语表达很过时的机会都没有。

这个真相扎心了,毕竟很多人是背着新概念长大的,背的越多,表达越深入骨髓。可是同学们,语言是要与时俱进的,即便是中文,把20多年前的报刊翻出来,都不是现在的味道了。

有人说,语言再过时,语法规则总是不变的。冲着语法去,新概念难道不是最好的选择?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不得不提边际收益这个概念了。语法问题用语法书解决,单词量、单词拼写,语法熟练度、写作等问题全部可以用原版阅读解决,这才是英语学习边际收益最大化,边际成本最小化的办法。所谓边际成本最小,就是看你在做一件事时,能把哪些事也顺便一起做了。明显,若光冲着语法去,我们真的不是必须选新概念的。

退一万步讲,即使选了新概念,也别那么卖力背诵课文了,学语法和词汇足矣。若花了很大力气把一篇篇课文都背熟,甚至到下笔如有神的地步,写出来的文章估计老外看了也是要摇头的。

小学低年级,在选择到底学哪一套教材时,可能大部分家长都纠结过要不要选新概念。让那么多家长如此纠结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周围大部分英语教学机构都开有新概念班。

为什么市面上有那么多班呢?

我们都知道,教学研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一套成功的教案需要多年积累,而新概念作为最早一批入中国的教材,那么多年下来,教案自然也是最成熟的,老师们教起来也得心应手。新概念老旧的问题机构不知道?但一边是拉起来就能上的课,一边是需要完全从头研发的教材,作为机构老板,你选哪一个?这大概便是新概念问题上创新者的窘境吧。

只要市面上新概念班依旧坚挺就不会缺报班的人。只是可惜了——毕竟要把四本新概念都啃下来,也要花不少精力的。

04

太注重语法概念

英语是西语里最简单的语言,不仅词语变化规则简单,语法更是简单。比如,我可以用几句话说清楚英语的句子构成:

1)任何一句英语句子,无论长难句还是短句,无非是在表达两个意思——要么“是什么”,要么“做什么”。

2)句1(见下图):一句句子什么要素都可以没有,但动词一定要有。所以分析句子的时候重点是抓主干,也就是句1的三种构成形式。

3)句2:为了解释名词的性质和数量,所以在名词前加冠词、数量词、形容词;为了解释动作的程度,所以用副词修饰动词。

4)句3:当修饰的内容比较长,需要用一个句子时,放在名词前就不好看,所以有了定语从句,放在名词后。副词成了状语从句,放在句尾。

5)句4:连接句子和句子用连词

是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事?若扩充开去,把细节捋一遍,比如定语从句用that和which开头,什么时候用that,什么时候用which;每种时态表达什么,如何构成。三个小时也能全部讲清楚了。思维导图一画,整个语法体系明明白白。

但是就这点内容,我们小朋友在课堂要学好几年。然后一遍遍刷题,为了分清什么是同位语从句,什么是定语从句。

其实从纯阅读角度讲,语法不是那么重要,给孩子花三个小时理清概念,已经足够看《老鼠记者》和《疯狂学校》这类原版小说。而到什么时候,语法开始变得重要了呢?到你开始读高中以上原版教材,或者有朝一日你成为了某个领域的专家,要读专业文献的时候。比如看一本原版哲学类教材,里面都是长难句,你会发觉可能句子里每个词都认得,连在一起,就是不明白这句话在讲什么。这时候就要用语法去分析了。但万变不离其宗,诀窍仍然是先找句子的主体——名词+动词+名词。找到了,就能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有一点要引起大家注意:很多时候看不懂长难句,不是因为语法不过关,而是因为逻辑不过关。去读一下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你就能明白我在说什么了。

最后总结一下,英语语法是要学的,而且要系统地学,但是一定要把精力用对地方。与其花几年时间学语法概念本身,不如用几个小时理清概念,然后在原版阅读时不断训练自己的句子分析能力。

05

花大量时间做事实性知识的笔记

做笔记这件事似乎是所有学生达成的共识——学习和上课不做笔记怎么行?

是的,一点不做笔记是不行,但也要看做什么笔记。有一类,说真的,不如不做——那就是把事实类知识罗列一遍的笔记

我读书的时候英语成绩挺好,得益于一个习惯。每上一篇课文,我就要把这篇文章里的生字全部查一遍字典,然后把不同意思、搭配、例句写在笔记本上。然后是语法重点,例句全部写清楚。一学期下来厚厚一本笔记。以当时的眼光看,这么做真的很用功了,可能秒杀80%的同龄人。但时过境迁,在走出校园十几年之后再回首,就会发现如果当时我把同样多的时间花在原版阅读上,也许英语会比现在更上几个台阶。那一本本让我“沾沾自喜"的笔记或许让我考了高分。但你知道的,在中国,英语考得好不等于英语好。

所以做笔记的一个危害是,它太容易让人产生“我在好好学习'的满足感。看着自己用工工整整的字迹,整整齐齐的排版,花了一个下午写出来的罗列着各类factualknowleged的笔记,真的是成就感爆棚。若还能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更是觉得自己读书很用功。

我甚至看到过有的孩子为了学原版,把文章打印出来,然后一段段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就为做个注释。这个做法的效果和直接在原版书上做注释到底有什么不同?花在打印、剪贴上的时间就为了搞这么一本笔记,何其冗余又低效?

那一份值得花时间去记的笔记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一份高效的笔记一定是记录而且只记录“以不同维度对知识点的总结”。

说通俗点,如果你不能把那么多的知识点用于骨图、思维导图、树状图、三维图、坐标图……等等思路清理工具来体现,就不要记笔记。而你要记的,一定是经过对比、推理、归纳之后成“体系”的知识块。

单一的知识点根本不重要。比如你新学一个单词,就是记不住它的意思,那么每次在文章里读到它,查下字典就好,多查几遍自然就记住了。其实别说记笔记了,即使是在教材和书上,不写这个单词的中文注释都比写上好。

而你真正需要花时间落在笔记本上的是和这个单词有逻辑联系的关联词,读音关联、意思关联,或者种类关联。比如下图,如果你的笔记是写成左边的样子,不如不记,因为写下这几个词的时间根本不足以让你搞清楚这些词的区别。相反,如果我们能把笔记记成右边样式,才代表真地理解了这些名词的含义。

学习单词有个诀窍:名词抓定义、动词抓动机、形容词抓程度、副词抓纽带、介词抓状态。如果能按照这个思路把生词分类列图,才叫学透了。

06

一种方法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下图是英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输出和输入关系图,这个想必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把输入和输出属性相离最远的两项结合在一起,其实是最难的。比如“读和说”,以及“听和写”。读了一本书,要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听到的事情,要能写出来是最难的。正是因为难度大,所以这样的组合训练效果更佳。

但很多人在多年学习中只会用一种方法。比如学校要求家默,一般就默单词和课文。所以学了那么多年,学生只会家默。

殊不知,不同的训练方法,训练的内容是不同的。

听写:听写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听音。英语是可以用字母拼读的语言,80%以上的词只要听其音,应该就能写出来。一个人在学习自然拼读阶段,加强听写训练是很重要的。但是当他的听音问题都解决之后,再进行听写训练意义就不大了。

跟读:读一篇文章时,若每个词都听得明白,但放在一起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就要多练跟读。

复述:很多人有能力把厚厚一本新概念背出来,但是发现写作文的时候还是下不了笔。还有那种读完整的篇章,每句话都能整明白,但放在一起总是忘记的,就应该练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话来重新组织一篇文章的逻辑,然后把它讲一遍。这个过程可以转变视角,如原本是第一人称文,现在可以转为第三人称。

翻译:有的家长希望用翻译来训练孩子的英语能力。但有一点要知道,翻译解决的是微观字词和句子的精准用法,但不解决篇章结构训练的问题。所以若能把翻译和复述连在一起,才能够解决大部分篇章和字词的问题。

有的人用了一种方法,也不知道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而那些完全不知道学习方法的,一般就会采用最原始的那种——背。好像只要能把学过的课文都背出来,就能把英语学好了,其实不然。

不信你试试,与其背新概念,不如课文读完后做复述。用自己的话把这篇文章复述出来,然后核对原文是如何表达这个意思,不断对比和纠正,久而久之这些用词才真正属于你。待写作时,才不用去所有背过的文章里解构你想写的句子。

这里提一个点,就是从脑科学角度来说,孩子在8岁前大量死记硬背,会妨碍其理解力的发育。这一点可能有悖于我们的常识,因为我们的常识和文化一直主张的是趁孩子还小,要多给他背诵,因为可以开发大脑。这点我就不展开了,想寻求答案的,可以关注一下脑科学。

07

只会learn to read,不会read to learn

learn to read,还是readto learn,通过阅读学英语,还是用英语阅读?

这个问题在学英语早期可能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当小朋友具备了初章阅读能力后,不同的学习思路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举个例子,RAZH级第一篇是“AbigailAdams”。Abigail是美国第二任总统的妻子,第六任总统的母亲。不了解美国史的小朋友,第一次读到她的故事会比较陌生。她之所以被后世铭记,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一家门都是总统,更因为Abigail本人传播了sharpthe history of America的thoughts。但是因为H级的文本比较简单,文章里并没有介绍是怎么样的thoughts。

如果是learnto read的思路,读完这篇后就不往下深究了,直接开读RAZ下一篇,因为你的目的只是学英文,而非学知识。但若是readtolearn的思路,既然已经读到了Abigail,那就百度一下她的生平吧。这时就会发现,搜出来的英语文章都是基于H级那篇故事,语言又高于H级水平的。不用多,只要读2-3篇,就能更深入地掌握Abigail对美国历史的贡献,便能回答刚才那个“她提供了怎样的thoughts”的问题。最后,把所有搜集到的知识按照时间顺序画个思维导图,列上三点她最大的成就,这个人物就算基本掌握了。即使将来学校考试碰到Abigail的阅读理解,也是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在这个自学过程中,引导行动的始终是对知识的追求,而非只为学一篇英语阅读。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看似花了双倍时间,但至始至终都是在主动探寻和总结,最后留在孩子脑海里的是这个人物的形象和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但若把文章只当阅读理解处理,那么我敢保证,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英语阅读技能可能提升了,但脑海里什么知识点都没留下。大家回想一下,自己从小到大做了那么多阅读理解,现在还记得几篇?再看一下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一直被人诟病思想深度不够?因为同样是12年,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在学习技能本身上,却花太少时间去用技能获取知识。我们要的是孩子通过学习一门语言进一步通晓生物科学、天文地理、社会人文。每学一篇文章都是打开一扇新大门的钥匙,与其天天研究钥匙,不如欣赏门后的风景。

08

把英语和语文割裂开来学

很多人从没想过把英语和语文放在一起学,总觉得丁是丁、卯是卯,。

其实不然。

英语和语文同属文科,自有其文科的学习逻辑。比如语文和英语都会考到的语序排列,

语文:满天的狂风 乌云 了 吹散

英语:abig and two coaches small has it engine and

请用以上单词排列成句

一样的思路——先找动词,再找名词,最后处理形容词或动词。

这两句话的主干是:

狂风吹散了乌云

it has engine and coaches

这两句句子还相对简单,有人一碰到语文和英文的长难句就蒙圈。道理不是一样的吗?先找谓语动词,再找名词主语。英语从句的放置和汉语不同,但大部分有其相通之处。对比不同处,归纳相同处,把两门语言放在一起学,才节省时间又学得通透。要搞定中英语序的对比,就多做做中翻英或者英翻中,可以同时解决两个问题。

再举个例子:所有的文章都逃不出三个模式——要么叙述一件事、要么描述一件事,要么论述一件事。叙述讲究时间地点人物、起承转合;描述讲究的是描述与描述对象之间的距离;论述讲究的是论点和论据。这些知识中英是完全相通的。有时候我都觉得奇怪,想学写议论文,为什么要中文学一遍,英文再学一遍。原本就是一样的知识点,只是因为一个属于语文学科,一个属于英语学科,所以就要学两遍。

09

最后

还是那句话,如果我们有无穷尽的时间,那么根本无需讨论方法问题,因为没有价值。正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时间有限,对他们设定的考核更是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所以才有必要去探讨学习方法,才必须去提升做事效率。而提升效率之前,我们要先想想,现在做的事是不是正确,一个人的学习效果是看单位时间里往正确方向上砸多少努力,我们往往只注重努力,不关心是不是砸对地方。所以英语这样一门明明可以用两三年时间就攻下来的学科,我们的小朋友花了12年甚至更多,竟然还没学成。

不知道不等于不存在,没意识到的问题不代表没问题。在探讨什么是正确的方法之前,大家先想想怎么把错误的观念破除。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时间回到正轨上来,不是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692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