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神祇崇拜中固有的一种思维逻辑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神祇崇拜中固有的一种思维逻辑

只知道一味索取的句子-讽刺一味索取的人(图1)

龙王庙

Gibbon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描述了君士坦丁堡的地理环境:

博斯普鲁斯海峡不仅在历史上闻名于世,在古代神话中也广为人知。陡峭的、绿树成荫的海岸上到处都是寺庙和神圣的祭坛,这充分显示了希腊航海家的无能、恐惧和虔诚。我决心跟随阿戈莫特人英雄的脚步,重访险恶的黑海。(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II》,3页)

现实世界中有很多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常说世事无常,有很多事情总是让人无法掌握,无能为力,只能将自己的命运交给神灵来保佑,“寺庙和祭坛”就是自古以来人们对神灵崇拜的佐证,中国民间也有很多流行的信仰,人们不问各种神灵的来历。只要能在特定的场景中带来好运,守护人们的安宁,人们就会建造寺庙和庙宇,并恭敬地在其中放置各种神灵,接受人们的崇拜和崇拜。

但拜神的过程很可能会受到“取人财,替人消灾”的思维逻辑的制约,一旦神明不能带来足够的运气帮助人们避灾,其“权威”也会受到普通人的质疑和挑战,甚至拜神者会责怪、抱怨甚至鞭笞神明。

《齐庆楼杂记》记载张宗昌炮轰龙王:

张宗昌在山东做官时,是个干燥的日子,全国人民都希望他能参与求雨,张宗昌对此并不相信,但也不能太逆民意,他下令在龙王庙设坛念经,并将亲自前往祈福,百姓听说早早赶到龙王庙,看看张宗昌是如何祈雨的,非常高兴。

据《齐庆楼杂记》记载,张宗昌当时到了龙王庙。但他既不烧香,也不祈祷。他直接跑到龙王座位上,一巴掌打在龙王雕像的脸上。一边打骂:“X你这丫头,你不下雨,害得山东人民受苦!”骂完后,他转身上车离开。

心灰意冷的张宗昌吟诗一首《求雨》:玉皇大帝爷爷也姓张,何必为难我张宗昌,三天不下雨,先扒龙皇庙,再用大炮轰击你妈。

围观的其他官员和普通民众都吓得不敢说话,本以为这样会得罪龙公子,第二天,天气依然晴朗,似乎并没有什么下雨的意思。

张宗昌大怒,当即命令炮兵团在济南千佛山架起19门山炮,装满珍贵的实弹,连连轰击天空,这一招,谁都知道,不过是泄愤,却发现收到了奇效,前不久,倾盆大雨倾盆而下,百姓自然欢呼雀跃。

在当时,报纸称这是之前不听的艺术。

张宗昌虽然可以算得上是北洋军阀中最臭名昭著的,但他大无畏的炮轰龙王,也是一时佳话,此时的神明不再是神明,而是成为人们惩罚的对象。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也非常仔细地描述了阿加迪亚敬爱的牧神潘的遭遇:

居民崇拜牧民之神潘。他们有许多种丰收仪式,他们经常用一个方形的柱子代替神像来进行仪式。山羊是丰收的象征,因为农民太穷了,没有牛。当没有足够的食物时,人们殴打潘的神像(在偏远的中国村庄,今天仍然有类似的事情)(罗素:《西方哲学史》第36卷)

"吃不饱的时候,打潘的偶像"不能怪人太功利,生活中有太多糟心事,如果一个人只懂得索取和压榨,难免会遇到同样类似的"反动",这样看来"打"偶像,不过是人们内心长期积累的抗拒和抵触情绪的外化,这或许也是文化习俗形成的一般运行机制。通过这种神人之间的对抗和交流,他们逐渐被同构和同化,成为崇拜神灵的逻辑规范。

正如顾炎武在《明义待访》中所说:

古时候,全世界人民都爱他们的统治者,比他们的父亲,把他们比作天堂。诚实一点也不过分。今天,全世界人民都恨他们的统治者,视他们为敌人,称他们为“唯一的丈夫。”(顾炎武:《明义访问记录》,9页。)

为世界做实事、做好事的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喜爱,为一己私利剥削勒索世界的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反感。

这有点类似于神崇拜的逻辑。

只知道一味索取的句子-讽刺一味索取的人(图22)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62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