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诗词 《中华词牌名家词选1500篇大全集》1101—1150篇

《中华词牌名家词选1500篇大全集》1101—1150篇

宋词(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宋词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形成于唐代而在宋代达到顶峰,与唐诗并称为双绝。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

词是一种 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 燕乐,又叫 宴乐,其主要成分是 北周和 隋以来由 西域 胡乐与民间 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 隋代已开始流行。

而配合 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 隋代。

宋人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 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 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 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 张志和、 韦应物、 白居易、 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到 晚唐 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 晚唐词人 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 花间派”词人以 李煜、 冯延巳为代表的 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 体裁之一。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 风格、 流派。

《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

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 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 唐诗、宋词”的说法。

注:每50篇为一卷,1500篇共30卷,定时更新,感谢支持。

目录:

卷二十三:

1101.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 (向子諲)

1102.卜算子·燕子不曾来 (蒋春霖)

1103.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1104.满庭芳·促织儿 (张鎡)

1105.桂枝香·观木犀有感寄吕郎中 (陈亮)

1106.水龙吟·春恨 (陈亮)

1107.浣溪沙·书虞元翁画 (苏庠)

1108.忆故人·烛影摇红 (王诜)

1109.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 (魏夫人)

1110.浪淘沙·疏雨洗天晴 (邓剡)

1111.西江月·夜半河痕依约 (赵与仁)

1112.南乡子·题南剑州妓馆 (潘牥)

1113.喜迁莺·凉生遥渚 (冯去非)

1114.忆王孙·春词 (李重元)

1115.绿头鸭·咏月 (晁元礼)

1116.青杏儿·风雨替花愁 (赵秉文)

1117.昭君怨·梅花 (郑域)

1118.长相思令·烟霏霏 (吴淑姬)

1119.清平乐·离肠宛转 (元好问)

1120.少年游·重阳过後 (晏殊)

1121.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晏殊)

1122.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 (晏几道)

1123.于中好·小构园林寂不哗 (纳兰容若)

1124.采桑子·那能寂寞芳菲节 (纳兰容若)

1125.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纳兰容若)

1126.浣溪沙·瓜陂铺题壁 (宋无名氏)

1127.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宋无名氏)

1128.南乡子·怅望送春杯 (苏轼)

1129.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 (陆游)

1130.芳心苦·杨柳回塘 (贺铸)

1131.浣溪沙·粉上依稀有泪痕 (薛昭蕴)

1132.虞美人·弄梅骑竹嬉游日 (王国维)

1133.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 (王国维)

1134.念奴娇·天南地北 (施耐庵)

1135.寿楼春·寻春服感念 (史达祖)

1136.浣溪沙·杨柳阴中驻彩旌 (晏殊)

1137.更漏子·柳丝长 (晏几道)

1138.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 (辛弃疾)

1139.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 (苏轼)

1140.如梦令·有寄 (苏轼)

1141.贺明朝·忆昔花间相见后 (欧阳炯)

1142.怨王孙·春暮 (李清照)

1143.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李煜)

1144.望江南·多少泪 (李煜)

1145.望江南·多少恨 (李煜)

1146.清平乐·别来春半 (李煜)

1147.更漏子·玉炉香 (温庭筠)

1148.更漏子·金雀钗 (温庭筠)

1149.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朱淑真)

1150.浣溪沙·酒醒香销愁不胜 (纳兰容若)

1101.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 (向子諲)

公下世。此词,公之绝笔也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是宋代词人向子諲创作的一首咏唱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景象的词。

红花多姿,绿叶茂密,是何处的花神前来呈献这一派祥瑞啊。(花草)那鲜明的衣服,真像是从织女那里割来了一织机的锦缎。

拥有真正馨香、美妙资质的花草,不能忍受人世间的风吹与日晒。(我)尽力遮拦围护花草,不想让春天的风光这样匆忙地归去。

1102.卜算子·燕子不曾来 (蒋春霖)

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一角阑干聚落花,此是春归处。

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

《卜算子·燕子不曾来》由清代词人蒋春霖所作的一首小令。上片写春归,暗喻岁月流逝之悲;下片写祭柳,突出自己身世飘零之感。全词以比兴寄托的手法,融情入景,借景抒情,把当时文人的凄苦处境表达得深情绵邈。

词中的意象“阴阴雨”、“落花”、“飞絮”、“浮萍”暗示了词人没落的情怀,而这种黯淡情绪又是咸丰兵事的折光。太平军所向披靡,癸丑年定鼎天京,这对清廷的打击极其沉重,隶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文人也由此产生了没落、迷惘之情。从词的意蕴看,《卜算子》恐亦是癸丑年作。

1103.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是南宋词人程珌的词作。这是一首登临抒怀之作,上片主要写作者登上多景楼,放眼望去,祖国沦陷的场景;下片主要写抗战名将的典故,借古讽今,对比中透露对南宋统治集团君昏、相奸、将懦的不满。该词词气纵横,锋芒犀利,感慨遥深。

嘉泰四年(1204)夏,刚刚出任镇江知府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在京口会见了作者,并给他分析论述了当时宋、金双方的形势以及宋军所需解决的一些迫切问题。细味此阕结拍,很可能是作者在京口会见辛弃疾期间,游北固山登多景楼时写的。

词人抒情,或肆意以言志,或借物以寓意,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路子。

程珌与辛弃疾交游,词风也入明白畅晓一流。

这首《水调歌头》的主要部分是内心情绪的直接抒发,但另外一些地方,却同时借助了比兴寄托。

如“点破水晶盆”暗指金瓯有缺,“鞭霆力”“正须雨”借喻抗金力量。

两种方法的交替使用,既避免了纯用比兴寄托可能造成的晦涩,也避免了一味直抒胸臆可能带来的质直,因此形成别具一格的词风。

此外,该篇包含寓意的句子都比较浅显易懂,这又使得全篇更加一致。

东南大学教授王步高《唐宋词鉴赏》:此词对宋金相持的局面表示不满,悲愦激烈,而又不过于直露,应是爱国词之佳篇。

吉林大学教授夏于全《宋词鉴赏大典 第三卷》:全词气势豪迈,境界壮阔,对北伐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体现了词人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不啻为一首激动人心的战歌,与辛弃疾的词风颇为相似。

1104.满庭芳·促织儿 (张鎡)

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沈。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满庭芳·促织儿》是南宋词人张镃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前五句刻画环境,后五句叙述静听蛩唱以及由此引起的联想。下阕转写人事与蟋蟀的对应关系。一气呵成,从蟋蟀而人,由“儿时”而老大,触动悲怀满腹。

据姜夔《齐天乐》咏蟋蟀的小序,张鎡这首词是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在张达可家与姜夔会饮时,听到屋壁间蟋蟀声,两人同时写来交给歌者演唱的。

1105.桂枝香·观木犀有感寄吕郎中 (陈亮)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秋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桂枝香·观木犀有感寄吕郎中》是南宋词人陈亮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上片借花言志,词旨高远,层层转进,曲折深沉。下片改为词人自己出面评说,进一步展示出更高的、晶莹澄沏的内心世界。全词处处摄花之魂,处处见我风骨,却又通篇无一字直诉我胸怀处,所谓若即若离,深得咏物神髓。结处暗寓平生意气,感慨遥深。

词题中的“木樨”是秋天开放的一种桂花,花瓣很小,但花香浓郁。

陈亮在词里借助木樨表达自己关于用世与忤世问题的一些看法。

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吕祖谦任礼部郎官,后因病辞官归隐。

他治学讲究“明理躬行”,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说,与陈亮观点一致。

吕祖谦归隐之后,陈亮曾去看望他,两人畅论时政,相谈甚欢。

之后,陈亮作词一曲,托物言志,寄于吕郎中。

原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赖汉屏:这阕《桂枝香》,就其语言论,句句当行本色;观其前后两结,语意尤其高远,逸响可歌,何尝有一句粗豪语?就其风格论,高华端凝,不仅远在“横肆”之外,抑且别具典雅幽秀之美。但这种“秀”,是其秀在神,秀而有骨,故终不失龙川气象。(《唐宋词鉴赏辞典》)

1106.水龙吟·春恨 (陈亮)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对泪,几多幽怨。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水龙吟·春恨》是南宋词人陈亮的作品。

词借写春景,抒发词人忧时伤国的情怀。

上片写春日清明旖旎的景色,以层楼画帘为立足点,由近而远,平莎花草,郊野云烟,春光无限。

下片写闺中寂寞、离愁别恨,由南楼雁鸣,引起对往昔“金钗斗草、青丝勒马”的追忆,而往事如烟,令人不胜幽怨。

最后又回到现实,疏烟淡月,子规悲啼,心境更加凄苦。

1107.浣溪沙·书虞元翁画 (苏庠)

水榭风微玉枕凉。牙床角簟藕花香。野塘烟雨罩鸳鸯。

红蓼渡头青嶂远,绿萍波上白鸥双。淋浪淡墨水云乡。

这是一首题画小词。它以形象化的文字,再现了原画的色彩、布局和意境,使未睹

其画的读者,犹如身临画前。末句点题,绾结入妙。

苏庠(1065~1147)南宋初词人。

字养直,初因病目,自号眚翁。

本泉州人,随父苏坚徙居丹阳(今属江苏)。

因卜居丹阳后湖,又自号后湖病民。

苏坚有诗名,曾与苏轼唱和,得苏轼赏识,并因苏轼称誉其诗而声名大振。

徽宗大观、政和之际,苏庠曾依苏固与徐俯、洪刍、洪炎、潘淳、吕本中、汪藻、向子諲等结诗社于江西。

在澧阳(今湖南澧县)筑别墅以供游憩。

其后居京口。

高宗绍兴年间,苏庠与徐俯同被征召,独不赴,隐逸以终。

1108.忆故人·烛影摇红 (王诜)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忆故人·烛影摇红》是北宋词人王诜(shēn)的词作。此词写宴别,上片写宴会上的情景。下片写别后相思,海棠开后,无人共赏,双燕来时,庭院寂然,时值黄昏,更觉凄凉。全词工丽婉曲,新颖别致。

按照常例,抒情词的主人公往往是词人自己,可是在唐宋中也有很多事代言体。宋词为应歌而作,而歌者多为女性。为了使演唱逼真,所以在词中不少词人往往以女性的角度去写景、状物、抒情。这首词中便是词人王诜以一个女子的角度写对故人的忆念。

这首《忆故人》词意与调名相仿佛,为代言体形式,写的是一个痴情女子对故人的忆念。全词深情谴绻,感人至深。全词工丽婉曲,深情缱绻,宛如出自一个失恋者之口。

黄山谷《宋词通论》云:晋卿乐府,清丽幽远,工在江南诸贤季孟之间。

吴曾《能改斋漫录》:都尉忆故人作,徽宗喜其词意。犹以不丰容宛转为憾。遂令大晟府别撰腔。周美成增益其词。而以首句为名,谓之烛影摇红云。

1109.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 (魏夫人)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是北宋词人魏玩所写的一首词。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亦以起兴,水上鸳鸯,墙头红杏,俱足以触起其对丈夫曾布的思念;下片着重写情,直抒离愁。寓时序变迁于景物硬化之中,暗示离思与日俱增。全词语淡而情深,意婉而不俗,不似花归派词人写离情必用艳语。

该词具体创作年份未知。相传曾布出仕在外,连赴秦州、陈州、蔡州、庆州等地,三年未归,魏夫人有感而写下这首词。

此词写景以抒情,情因景生,描绘了思妇盼望远行丈夫归来的情思。全词紧紧围绕一个“溪”字构图设色,表情达意,写得清新自然,不落俗套,饶有情韵,耐人寻味。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深得《国风·卷耳》之遗。”

1110.浪淘沙·疏雨洗天晴 (邓剡)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是南宋诗人邓剡所作的一首词。词中借景抒情,吊古伤今,既倾吐了内心的亡国之痛,又诉说了乱离中的人民之苦,全词感情沉郁,风格清奇。

元十六年(1279年),邓剡在厓山被俘虏,并与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在途经建康时,邓剡作了此词。

这首词寓含有怀古感今的浓浓深情,语言极为明快,堪称邓剡现存的词中的一篇佳作。

词的上片,“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

井桐一叶做秋声”。

暑退寒来之节气替代,说出盛极而衰的人生哲理。

宋室覆亡,故国不在,如瑟瑟寒秋,令人心灰神懒。

“疏雨洗天清”,然而天清世不清,能奈其何。

室内枕席生凉,是实写秋天到来天气生凉,气候更替,室外井桐落叶,既是报秋,又勾起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感叹。

给全词的气氛作了烘托,深含怀古的幽幽情感。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叶随风飘,说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对邦国沦亡悲哀之情。

“千里”是概括在广东被俘到建康的旅程。

词的下片,“梦断古台城。

月淡潮平。

”无限哀思难以排解。

邓剡把它带到梦乡,醒来却发觉古台城上梦凄凉。

词人的心境本来就很哀伤,但醒来见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怆。

梦醒之后,只能去“便须携酒访新亭”。

王导在当年的新亭会上,还主张“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但词人和文天祥都做了俘虏,宋王朝已彻底亡矣。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邓剡对世事无常、朝代兴亡的感慨,因为真实的遭遇而显得格外深沉,结句移情入景,寓激于婉,凄苦的亡国之音,袅袅不绝。

1111.西江月·夜半河痕依约 (赵与仁)

夜半河痕依约,雨余天气冥濛。起行微月偏池东。水影浮花、花影动帘栊。

量减难追醉白,恨长莫尽题红。雁声能到画楼中。也要玉人、知道有秋风。

《西江月·夜半河痕依约》是宋代词人赵与仁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为作者自道其对一位女子的相思之情。上片写景。“水影浮花、花影动帘栊”二句,以动显静,境极佳妙。下片抒情。先说自己因相思之苦而酒量大减;由于愁恨深长,写信题诗也难以传达。全词情感表露真切自然,词调优雅。

此词为作者自道其对一位女子的相思之情。

上片写景。

“水影浮花、花影动帘栊”二句,以动显静,境极佳妙。

下片抒情。

先说自己因相思之苦而酒量大减;由于愁恨深长,写信题诗也难以传达。

后寄希望于鸿雁,意谓雁声如能帮我把心事传达给远方的情人,那么也让她尝一尝相思的况味!末尾二句出语别致,把作者的一片痴情充分表露出来了。

1112.南乡子·题南剑州妓馆 (潘牥)

生怕倚阑干。阁下溪声阁外山。

惟有旧时山共水,依然。暮雨朝云去不还。

应是蹑飞鸾。月下时时整佩环。

月又渐低霜又下,更阑。折得梅花独自看。

《南乡子·题南剑州妓馆》是南宋词人潘牥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怀人之作,上片写景抒怀,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人去楼空的感慨,下片是写作者因思念而产生的幻觉,表示怀念之深,流露出孤独之感。这首词篇幅短小却多有转折,委婉曲折,哀感无限,凄切动人,韵味深远。

登进士第名列第三的福建才子潘牥,擅长诗词,也贪恋风月,这首词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词人当年定然较长时间地游冶于这家南剑州妓馆。今朝旧地重来,物是人非,自然不免触目伤怀,于是情不自禁地提笔在那粉墙上题写了这样的诗篇。

1113.喜迁莺·凉生遥渚 (冯去非)

凉生遥渚。正绿芰擎霜,黄花招雨。雁外渔村,蛩边蟹舍,绛叶满秋来路。世事不离双鬓,远梦偏欺孤旅。送望眼,但凭舷微笑,书空无语。

慵觑。清镜里,十载征尘,长把朱颜污。借箸青油,挥毫紫塞,旧事不堪重举。间阔故山猿鹤,冷落同盟鸥鹭。倦游也,便樯云柁月,浩歌归去。

《喜迁莺·凉生遥渚》是南宋文人冯去非所作的一首词。这是一篇羁旅词。上片采用触景生情的手法,写舟辑漂泊眼前所见景物,来表现词人迁谪之恨;下片采用夸张手法,写满面征尘的自我形象,进而转入对仕途往事的回忆。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功名未成的愤恨以及远离名利官场而隐居的决心。

这首词写于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十一月。当时词人因受专横恣肆的丁大全的排挤而被罢官,于是,乘船准备归返故里南康军(今江西省星子县)。在归途中词人触景生情,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词,来回顾他往日的宦海生涯。

这篇词“擎霜”、“招雨”,一“擎”一“招”,把“绿芰”、“黄花”、傲霜斗雨的精神状态写活了,“樯云舵月”句的“樯”、“舵”,皆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云为樯,以月为舵,形象丰富,造语空灵而秀美,给人以高逸骚雅、飘飘欲仙之感,与写归隐的内容极相贴合。

颇似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文和《归园田居》诗,但与词人表现出的感情有差距。

冯去非虽然“浩歌归去”,胸中多少有哀怨之情。

陶渊明离开尘网,有一种说不尽的解脱之感。

冯不如陶的洒脱,是在情理之中。

1114.忆王孙·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忆王孙·春词》是一首别具风格的小令。

作者李重元共作有四首《忆王孙》,分别题作“春词”、“夏词”、“秋词”、“冬词”。

此词是第一篇。

这首词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意绪,那一份杳渺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

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观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敛的特征。

全词用一连串带有伤感的暮春景物来衬托相思的伤感,深切动人。

李重元的《忆王孙》是一首描绘闺中少妇思念丈夫的“闺情”词。

词的首句“萋萋芳草忆王孙”是化用刘安《招隐士》赋中的“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之语,写出这是在芳草萋萋的暮春时节,点明了时间、季节。

“柳外楼高空断魂”谓登上高楼,凭窗远眺,盼望日夜思念的丈夫能出现在眼前,只是仍不见丈夫身影,不觉悲从中来,益觉伤悲。

“杜宇声声不忍闻”言杜鹃鸣声凄厉,更能引起思念亲人的悲凄之情。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时将黄昏,天又降雨,拍打梨花落地,伤情离绪更进一层。

少妇思夫的孤寂心情,伴随凄风厉雨,更加魂消肠断。

不忍再看落地梨花,遂关掩门户,不再见人。

给人以无穷遐思,悲苦难以尽言。

全诗一句一层渲染,层层推进,直至最后“深闭门”打住,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读来令人为之心恸。

小令如绝句,易成而难工,最重神韵。此词利用传统意象,将芳草、烟柳、杜鹃、春雨、梨花诸物与所抒离恨别绪结合在一起,使之情景交融,所以意境深远而韵味悠长。

1115.绿头鸭·咏月 (晁元礼)

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玉露初零,金风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瑶台冷,栏干凭暖,欲下迟迟。

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影偷移。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共凝恋、如今别后,还是隔年期。人强健,清尊素影,长愿相随。

《绿头鸭·咏月》由宋代词人晁元礼创作的一首中秋咏月词,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上阕由中秋明月夜月亮从海底跃出写起,引入关于月亮的神话与传说将赏月人带入静谧莹洁的境界,显得清凉而肃穆。

下阕由赏月而触动“念佳人”的离愁,进而念及“来宵”阴晴难料,再至今日与中秋明月告别后,下次再见又隔一年的惆怅,终以惟愿“人强健”,长与“清尊素影”相随的自我宽解作结。

全词语言雅丽,格调清婉,在咏月中抒离愁,既符合“团圆”意旨,又切入人们普遍心理,哀而不伤。

全词词意清婉,上阕写景言情,下阕抒情触景,层层铺陈,形散神聚,独具色彩。

晁端礼的词大约可分三类:一是应制颂圣之作,二是描写妇女主要是歌妓的心思情态之作。

三是抒发个人游宦生活感受之作,这类词多表现作者在政治上失意时,以酒自我麻醉或以隐遁寻求解脱的思想情趣。

但也有遒劲超旷之篇。

如名作〔绿头鸭〕写中秋赏月,境界爽净高远,抒情气氛很佳,前人誉为"清婉"(《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

1116.青杏儿·风雨替花愁 (赵秉文)

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劝君莫惜花前醉,今年花谢,明年花谢,白了人头。

乘兴两三瓯。拣溪山好处追游。但教有酒身无事,有花也好,无花也好,选甚春秋。

《青杏儿·风雨替花愁》是金代文学家赵秉文所写的一首游春词。词的上片作者感叹不要为风吹雨打下的花朵叹息,人生该尽情在花前醉饮,不负花期;下片写当前应乘着酒兴去找个美景游赏玩乐,不管有花无花,不管春夏秋冬。与古代众多的惜春词相比,该词写法流利自然,宛似天成,别有一番清新的韵味。

金哀宗即位元年(1224年),赵秉文拜辞礼部尚书乞求致仕,但皇帝不许,留他改任翰林学士,他久在金朝官场,倍受官事、心事之苦,晚年虽位高权重,自己已经是白发老人,年华难再,因而企望脱离樊笼,实现真正的身心无事,故自号“闲闲老人”,写下此词以抒怀。

古代诗词中,以“游春”、“咏春”为主题的作品何止千百篇,但内容大多不外乎“伤春”、“怅春”。赵秉文的这首《青杏儿》不与前人雷同,风格清新,语句明白如话,本色天然。

1117.昭君怨·梅花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昭君怨·梅花》是南宋词人郑域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上片描写出山野中梅花的姿态,较富有诗意。下片具体描写野人家的环境,与前面的一树寒梅掩以疏竹相互映发,形成一种优美恬静的境界。这首词以咏梅为题材,采用了比兴手法,表现出了一种清醒可喜的逸情雅趣,颇有发人深思的地方。

这首词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

自《国风·召南·摽有梅》以来,历代诗歌中咏梅之作就屡见不鲜,但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精粹雅逸,托意高远,如林逋的《梅花》诗,姜夔的咏梅词《暗香》、《疏影》;一种是巧喻谲譬,思致刻露,如晁补之的《盐角儿》。

郑域这首词为第二种,由于受到宋诗议论化的影响,这种倾向在诗歌的韵味上稍逊前者一筹。

宋人张炎说:“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物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一看意思,全在结句。”以词贵在神似与形似之间,它只抓住腊梅的特点,稍加点染,重在传神写意,与张炎所提出的要求,大概相近,风格质朴无华,落笔似不经意,小中见大,弦外有音,堪称佳作。

杨慎说此词“兴比甚佳”,主要是指善用比喻。

但它所用的不是明喻,而是隐喻,如同《文心雕龙·谐隐》所说:“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

在宋人咏物词中,这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像林逋的咏草词《点绛唇》、史达祖的咏春雨词《绮罗香》和咏燕词《双双燕》,他们尽管写得细腻传神,但从头到尾,都未提到“草”字,“雨”字和“燕”字。

这类词读起来颇似猜谜语,但谜底藏得很深,而所描写的景物却富有暗示性或形象性,既具体可感,又含蓄有味。

此词起首二句也是采用同样的手法,它不正面点破“梅”字,而是从开花的时间和花的色香等方面加以比较:说它是花么,春天还未到;说它是雪呢,却又香得出奇。

前者暗示它在腊月里开花,后者表明它颜色洁白,不言腊梅而腊梅自在。

从语言结构来看,则是每句之内,自问自答,音节上自然舒展而略带顿挫,如“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涵泳之中,别有一番情趣。

1118.长相思令·烟霏霏 (吴淑姬)

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

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催。

《长相思令·烟霏霏》是吴淑姬在脱枷侍后所作的词。这首词描绘了深冬残雪中梅花的遭遇,并与自己受污受屈的不幸命运作类比,委婉地表白了渴望申诉,要求自由的心情。

吴淑姬是湖州秀才之女,聪慧而能诗词。

貌美家贫,为富民之子所霸占。

却被人诬为有“奸情”逮捕审判,已定罪判刑。

衙中僚吏观审后,置酒席,命她脱枷侍饮,谕之曰:“知汝能长短句,宜以一章自咏,当宛转白侍制(知州王十朋)为汝解脱,不然危矣”。

女即请题。

时冬末雪消,春日且至,命道此景作《长相思令》,捉笔立成,即此词。

1119.清平乐·离肠宛转 (元好问)

离肠宛转,瘦觉妆痕浅。飞去飞来双语燕,消息知郎近远。

楼前小雨珊珊,海棠帘幕轻寒。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

《清平乐·离肠宛转》是金末元初的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主人公在情郎远去后愁肠欲断至颜色憔悴,登楼盼望音信却更觉孤寂;下片写暮春时细雨潺潺而主人公在杜鹃声中凭窗远望的景象。全词情景交融,流畅柔婉,语言清丽,韵味隽永。

此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词人关心国家兴亡,关心百姓疾苦,在政治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此词大概是在金国被元人所逼得危在旦夕时所作,旨在借男女离情喻家国之感。

文艺理论研究室研究员李元洛:不免英雄气短而儿女情长。(《历代文人爱情诗词曲三百首》)

1120.少年游·重阳过後 (晏殊)

重阳过後,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此词咏木芙蓉。秋风萧瑟,落叶纷纷,而芙蓉花却独自开得分外艳丽。这不畏严霜的木芙蓉象征着爱情的坚贞、高洁,因此词人要特地把它留赠给自己的意中人。

“重阳过后”三句为景语,写重阳过后自然景物的变化。西风凄紧,庭叶飘零,渲染出清秋萧索的气氛。紧接“朱阑”三句,作者在凄清的背景下,反出一艳笔:在这秋日的清晨,芙蓉(秋天开白、黄或淡红色花 )在枝梢簇集一处,淡雅美丽。这里用对比、反衬手法,益见出在清秋开放的芙蓉之可贵。

“霜前月下”三句着意刻画的是:在清霜中,在明月下,那微斜的红花、淡黄的小蕊,是多么鲜明美丽,真的要叫春天回转了。

“霜前月下”,泛写芙蓉开放的环境 ,从另一角度补充“ 朱阑向晓 ”句意:“斜红淡蕊”,具体刻画出芙蓉的“妖艳”;“明媚欲回春”,是芙蓉所引起的强烈感受,它似乎能把萧瑟的秋季化作美好的春天。

结拍二句承上抒怀:不要把这美玉般的花儿随便地摘下来,还是留着它赠送给意中人吧!因花及人,因人惜花,惜花亦惜人,此句为点睛之笔。

这首咏物词,在咏木芙蓉的同时,自有词人的感情在。词人要把这凌霜耐冷、独傲秋庭的花儿送给意中人,实际上寄托着作者对坚贞高洁之品德的肯定与赞赏。

1121.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晏殊)

燕鸿过后春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首词是作者慨叹人生苦短,主张及时行乐思想的词作,主要是写美景不长,春去难归的无奈及人去难留,只好借酒浇愁的心情。

上片写浮生如梦,梦破云散之悲;下片写爱侣之逝,旷达自解。

最后两句是词人看破红尘后的牢骚。

“莫作独醒人”,劝慰人及时行乐,但又主张“烂醉”而应“有数”,则是词人抒情有节制的表现。

全词用比兴手法抒情达意,用典娴熟贴切,艺术风格在大晏词中实不多见。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晏殊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握军政大权。

其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欧阳修、蔡襄为谏官,人才济济,盛极一时。

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断明察,又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则韩琦先被放出为外官,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也相继外放,晏殊则罢相。

此词即作于这种背景之下。

这首词借青春和爱情的消失,感慨美好生活的无常,细腻含蓄而婉转地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情感。这是一首优美动人而有寓有深意的词作,为晏殊词的另类作品。

1122.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 (晏几道)

卷絮风头寒欲尽。坠粉飘香,日日红成阵。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春不减前春恨。

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黄昏近。

《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是北宋词人赵令畤创作的一首春日怀人词。上片写暮春景色。落红成阵,柳絮纷飞。春色恼人,杯酒难解。新酒残酒,也难消新愁与旧愁。下片抒写怀人的情思。蝶去莺飞,江水隔阻,秋波望断,全无消息。而时近黄昏,更觉心绪烦乱。全词抒情细腻,婉丽多姿。

词是一首伤春怀人之作。词中以惜花托出别恨,以暮色渲染出音问断绝的愁苦,郁闷。全词情景交融,细腻地营造出清丽哀愁的词境。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此词妙在写情语,语不在多,而情更无穷。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恨春日又恨黄昏,黄昏滋味更觉难尝耳。“只与黄昏近”等句,句句沁入毛孔皆透。

薛砺若《宋词通论》:德麟词以婉柔胜,风格近少游。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起三句,言风吹花落之多。“新酒”两句,言愁恨之深。“蝶去”三句,言望信之切。“恼乱”两句,点出斜阳在目,感伤无限。盖风格清丽,绝似小山。若非小山之作,亦可追步小山。

1123.于中好·小构园林寂不哗 (纳兰容若)

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

添竹石,伴烟霞。拟凭樽酒慰年华。休嗟髀里今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

《于中好·小构园林寂不哗》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写隐者消闲自适的生活情景。静寂的园林,疏篱曲径,吟诗对弈,好不安闲。下片说如若再加以竹石和着烟霞的相伴,便是得到了人间的全福。最后二句则借典再伸赞羡与劝慰之意,此中有人有已,既是对隐者此时情景的由衷赞叹,又有自我倾心向往之情的坦露。

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载:“性德曾在其宅中筑茅屋,词即缘此事而作。草堂落成在康熙十七年(1679年)内,词即作于堂成之际。”

全词描绘了纳兰理想中的隐逸生活:竹篱、小径、饮洒、下棋,最重要的是与知心好友一起吟诗作对。这首词虽然明快,读起来却有点令人伤心,甚至会不由想到以纳兰容若所拥有的一切,要达成这样一点小小的梦想竟然也是艰难的。

现代作家徐燕婷、朱惠国《纳兰词评注》:“ 此词表达了纳兰的隐逸情怀。遗世独立,悠闲自得与清风明月为伴的逍遥正是纳兰心中所渴求的。全词幽静之景与安逸闲适之情相得益彰,静谧而和谐,令人心生向往。”

1124.采桑子·那能寂寞芳菲节 (纳兰容若)

那能寂寞芳菲节,欲话生平。夜已三更。一阕悲歌泪暗零。

须知秋叶春花促,点鬓星星。遇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

《采桑子·那能寂寞芳菲节》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写春天让人寂寥落寞,情思涌起,于是慨然高歌,暗自垂泪。下片写秋日落叶春日繁花年复一年地催促着人逐步迈向衰老,抒发世俗的感慨。全词虽写春,但意境苍凉,抒发了人生无常,转瞬即逝,不胜今昔的感慨。

容若自二十二岁起,便担任康熙侍卫,扈从銮驾南巡北征。他的年华和精力,都被耗费在无休无止的扈驾出巡中。如今又是一年一度的芳菲时节,但是诃人却因志不得伸、失去自由而终日悲愤哀伤不已。值此春夜,他却独自不成寐,挨到三更时分,愁情更浓,于是悲歌一曲,写下了这首词。

全词虽写春,感慨人生,轻叹岁月,但意境苍凉,抒发了人生无常,转瞬即逝,年华似水,不胜今昔的慨叹。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燕婷、朱惠国《纳兰词评注》:“词意伤感,有春光易老,年华易逝之叹,又有及时行乐之劝慰。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慰藉,颇有消极之意。”

1125.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纳兰容若)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作的一首词。

全词上片开篇三句凄美而清灵,说的是自己最怜爱那天空辛苦的月亮;后二句是纳兰对梦中亡妻所吟断句的直接回答;下片前三句睹物思人,由燕子的呢喃叙语想到与妻子昔日那段甜蜜而温馨的快乐时光;后二句是作者对亡妻的倾诉,表达了自己的一片痴心。

这首词悼念亡妻,凄美之中透着轻灵,通过对明月圆缺的观察,燕子呢喃的对语,蝴蝶双飞的描写,反映出了对亡妻刻骨铭心的哀念。

作者在康熙十九年(1680)重阳节前三日夜曾做过一个梦:“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

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而这首《蝶恋花》就从这个梦里的两句诗生发而来。

妻子卢氏去世后,作者生活便长期痛苦悲伤,他用月亮盈亏喻人生的聚散,希望月亮夜夜明亮,长圆不缺。

所以作者将天上的月亮,作为歌咏对象作词一首。

在这首词中,纳兰仅以明月、燕子、蝴蝶这三种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景物,就畅快淋漓地表达了妻子逝去后,自己内心难以消散的愁苦,正因为感同身受,才会写得如此情真意切,而尾句以喜语来强化悲情。

1126.浣溪沙·瓜陂铺题壁 (宋无名氏)

碎剪香罗浥泪痕。鹧鸪声断不堪闻。马嘶人去近黄昏。

整整斜斜扬柳陌,疏疏密密杏花村。一番风月更销魂。

《浣溪沙·瓜陂铺题壁》是一位未留名的姓的作者用篦刀刻在蔡州瓜陂铺的青泥壁上的。描写的是感触万千的离情别绪。词的上片是追忆与爱人别离时的情景,下片写与爱人别离后的愁思。通过对旅途中景象的描写,形象生动的表达出了自己内容的离别之情。

这首词是一位未留名的姓的作者用篦刀刻在蔡州瓜陂铺的青泥壁上的。

词的上片是追忆与爱人别离时的情景。

香罗帕一般是男女定情时馈赠的信物,现在将它剪碎来揩拭离人的眼泪,真是悲痛之极。

接下来两句用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和渲染别离的悲痛。

就在这剪碎香罗,泪眼相看,痛苦诀别之际,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哀鸣,和着催人远行的声声马嘶,又在黄昏的沉沉暮霭中断续相和,更使得这一对多情的离人肝肠寸断。

下片写与爱人别离后的愁思。

跟上片不同,没有从正面着笔,而只是写旅途风光,妙处就在从这一路风光中不难体味这可怜朋友的愁思。

他一路行来,走过种着或成行或斜出的杨柳树的道路,穿过傍着或疏或密杏花林的村庄,这些景色不可谓不清美宜人,可是在离开了心上人的男主人公眼中,它们只能更加勾起对已诀别的爱人梦幻般的思恋。

待到结束一天的旅途劳顿,投宿到乡间一所小旅店歇息下来,虽有清风明明,却丢失了花前月下的愉悦生活,真是感触万千。

1127.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宋无名氏)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为宋代词人王雱所著。触眼前之景,怀旧日之情,此词为王雱怀念妻子所作,表现了伤离的痛苦和不尽的深思。

王雱为王荆公的儿子,他身体虚弱缠绵病榻,于是与妻子分居,让妻子单独住在楼上。王荆公做主把他的妻子重新嫁给了别人,王雱因怀念妻子而为她写了这首词。

清人黄了翁:“此词亦为日月易逝而事多不偶,托闺情以写意耳。语语清新婉倩,后人争鲜斗艳,终不能及,数百年来,脱口如新。”(见《蓼园词选》)

1128.南乡子·怅望送春杯 (苏轼)

怅望送春杯,渐老逢春能几回。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

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南乡子·怅望送春杯》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是一首集句词,其体式源于集句诗。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的词作,既有他为人熟知的豁达开朗、处之泰然的一面,亦有痛苦、挣扎的灰暗一面。全词取唐人诗句不仅均符合词人当下的境遇、身世、心态,而且信手拈来,仿若己出,经过他贯注心血的再创造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这首词便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时期。

此词落墨于酒筵,中间写望乡,结穴于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反思,呈现出一个从向外观照而返听收视、反观内心的心灵活动过程。由外向转而内向,是此词特色之一。而此词则证明,东坡词横放杰出风格之外,更有内敛绵邈之一体。若进一步知人论世,则当时东坡之思想蕲向,实已从前期更多的向外用力,转变为更多的向内用力。

1129.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 (陆游)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

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

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

此词描绘了初夏季节树阴浓合,放晴时余凉余润尚在的闲散生活,创造出一种雅洁清远的闲适意境。

上片开头二句,以纨扇和纱巾两种应时的生活用品来表现初夏时节。

后二句写室外之景,树阴浓合,晴天清润,也是典型的初夏之景。

下片则由写景转到写人,表现作者闲适的生活。

起二句,写自己闲来无事,常常弄笔展纸作小草;喝酒至微醉,卷帘迎凉以便睡眠。

末二句写主人公自己舒舒服服地躺在洁净无尘的凉床上听新蝉,更是展示了一个清凉高迥的初夏境界。

全词寓情于事与景中,在情景交汇中抒发了作者流畅、舒适的情怀,情景轻快优美,笔调清疏自然,是陆游少见的闲适词。

这首小令是陆游于宋孝宗淳熙八年至十二年(1181~1185年)间闲居故乡山阴时的作品。

陆游在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四十一岁时,买宅于山阴(今绍兴)镜湖之滨、三山之下的西村,次年罢隆兴通判时,入居于此。

西村的居宅,依山临水,风景优美。

他受了山光水色的陶冶,心情也比较舒缓,所以自号渔隐。

在家住了四年,到乾道六年(1170年)他离家入蜀。

四年中写了几首描写村居生活的《鹧鸪天》词。

这首《乌夜啼》词,虽然也写村居生活,但与上述《鹧鸪天》词不同期。

《乌夜啼》词是他从蜀中归来,罢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再归山阴时写的,词写于初夏季节。

他这次归山阴,从淳熙八年(1181年)五十七岁起到淳熙十二年(1185年)六十一岁止,又住了五年。

他在淳熙十六年(1189年)写的《长短句序》,说他“绝笔”停止写词已有数年,因此词作于这几年中当可确定。

陆游是个爱国志士,不甘过闲散生活,他的诗词写闲适意境,同时又往往带有悲慨。而这首词却有些不同,整首都写闲适意境,看不到任何悲愤之情。所以必须要结合陆游的身世和思想,从词外去理解他并不是真正耽于词中的生活,这一时的闲适,反而让人去试着探究深藏于作者心中的忧国忧民之情。

1130.芳心苦·杨柳回塘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踏莎行·杨柳回塘》是北宋词人贺铸的词作。

这首词是咏荷花,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

词的上阕描画了一个详和而恬静的池塘。

而荷花却生长在池塘僻静处,只能寂寞地凋落。

就象一位美女,无人欣赏,无人爱慕,饱含零落的凄苦。

词人通过美人的自嗟自叹,也暗露了自己年华的虚度。

下阕仍借美人之口言志:即使凄风冷雨,我仍然不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开放,宁愿盛开在炎炎的夏日。

荷花、美人、君子,形成了完美和谐的统一。

《宋史·文苑传》载贺铸“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他出身高贵却长期屈居下僚,其心中的苦楚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这首词的荷花美丽清高,缺结局凄惨,作者可能也是在表达对自己早年过于孤高自傲的一种悔恨。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骚情雅意,哀怨无端。

沈祖棻《宋词赏析》:这首词是咏荷花的,暗中以荷花自比。诗人咏物很少止于描写物态,多半有所寄托。因为在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可以类比,情感可以相通,人们可以利用联想,由此及彼,发抒文外之意。

《宋史·文苑传》载贺铸“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此词全篇咏写荷花,借物言情。词中以荷花自况,以荷花的清亮绝俗不免凋零清苦,寄托个人身世的感喟,抒写怀才不遇的苦闷。

作者在词中隐然将荷花比作一位幽洁贞静、身世飘零的女子 ,借以抒发才士沦落不遇的感慨。《宋史·文苑传 》载贺氏“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

虽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这些记载,对于理解此词的深意颇有帮助。

1131.浣溪沙·粉上依稀有泪痕 (薛昭蕴)

粉上依稀有泪痕,郡庭花落欲黄昏,远情深恨与谁论?

记得去年寒食日,延秋门外卓金轮,日斜人散暗销魂。

此词写闺中怀人。又是落花满庭,夕阳斜照的时候了,而心上人却一去不归。远情深恨,无人可诉说。回想起来,不觉愁思百结,令人销魂。全词写得孤寂冷落。词中含蓄委婉地表露了离别相思之情。

1132.虞美人·弄梅骑竹嬉游日 (王国维)

弄梅骑竹嬉游日。门户初相识。未能羞涩但娇痴。却立风前散发衬凝脂。

近来瞥见都无语。但觉双眉聚。不知何日始工愁。记取那回花下一低头。

想起儿时弄梅骑竹,一起嬉戏的日子。当门对户,彼此相识未久。她还未懂得羞涩,只是一味娇痴。故意立向风前,让纷披的黑发衬着她洁白的肌肤。近来乍一看到她时,彼此都无一语。只觉得双眉悄然蹙聚。两句写日渐长成,开始避嫌了。不知什么时候她才真正懂得春愁———记得那回在花前相遇,含情低下头来。

“娇羞之态”是姗姗少女的特权,也是豆蔻年华的自由情态,以前有,而今只剩下“双眉聚”,念念不忘“那回花下一低头”,往深一层,是对“真理之美”的一往情深。

1133.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 (王国维)

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一曲阳关浑未彻。车声渐共歌声咽。

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

词的第一句作者上来就点明了时间,大雪飘零,万物冰冻,首先在时间上为作者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调。瘦马,残月,都是一组凄凉的意象,作者在这里用他们渲染气氛。阳关自古就是人们分别的地方,作者在这里使用主要是表明自己的离别之情,用了暗喻的手法。作者接下来说分别的时候,车轮呜咽的也哭泣了,暗含对分别的伤痛。

下句作者重点以情驭景,他开始感叹时间还在,但是物是人非,昔人不再。他开始回忆起自己以前与人相处的美好时光,想到这里,作者想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他突然发现自己什么也说不出,只能感慨的说一句:离别。

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静安曾奔父丧南归故里。这期间所写的诗词充满着悲凉的情调。本词写离别时的情景,残月出门,西风瘦马,词人不幸的遭遇加上他忧郁的天性,使他更感到人生的虚幻了。

1134.念奴娇·天南地北 (施耐庵)

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翠袖围香,绛绡笼雪,一笑千金值。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

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

小说《水浒传》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中,浪子燕青引宋江再次见到名妓李师师,李师师以酒食款待他们。席间,李师师低唱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宋江乘着酒兴,填写了这首词,呈给李师师。

该词上片前面四句描述了宋江自己曾为世道所不容纳,竟然到了无处安身的地步,后来投奔了梁山,做了梁山泊的寨主,现在来到东京,观赏灯景。

接着后面的五句,笔锋转向李师师,表述了宋江对这位名妓的倾慕之情。

先是描述了李师师的衣着服饰,“翠袖围香,绛绡笼雪”,衣袖散发着淡淡的香气,红色绢纱里笼罩着的是如雪的洁白肌肤。

面对这样一位佳丽,是值得掷干金来买她的一笑的。

像这样美如仙女的人,是薄幸的男人无缘消受的。

这首词下片前面的五句,回述了宋江身在粱山水泊的寂寞情怀,色沉雁杳,日夜盼望朝廷降旨招安的消息。

结尾五句描述了他满怀忠义之心,却不能够被理解,为此常只能是借酒浇愁,把头发都愁白了。

宋江这一次冒险来到东京观赏花灯的真实目的便是设法打通关系,想要通过名妓李师师能让宋徽宗体察到他宋江的”忠肝义胆”,殷切希望朝廷能够对梁山水泊的起义军进行招安。

这首词集中披露了宋江投奔梁山只是暂时栖身,最终将投降朝廷的用心。

1135.寿楼春·寻春服感念 (史达祖)

裁春衫寻芳。记金刀素手,同在晴窗。几度因风残絮,照花斜阳。谁念我,今无裳?自少年、消磨疏狂。但听雨挑灯,攲床病酒,多梦睡时妆。

飞花去,良宵长。有丝阑旧曲,金谱新腔。最恨湘云人散,楚兰魂伤。身是客、愁为乡。算玉箫、犹逢韦郎。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苹藻香。

《寿楼春·寻春服感念》是宋代词人史达祖创作的一首词。

全词分两片。

上片为忆旧,以两幅画面构成对比:从前,旭日临窗,伊人就为自己外出赏花裁剪衣裳;如今,寂寞无聊,无人惦记自己春服的有无。

下片直抒胸臆,重在表现自己对死者绵厚炽热的深挚感情,其中“最恨”二字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失去伊人的痛惜之情。

此词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韵律方面:首先是对词律的突破:用四平声句和五平声句,冲破了一句之中“一声不许四用”的戒律;其次是多用平声和拗句,声律舒徐平缓;第三是多用双声叠韵,声情低抑凄凉。

这首词为史达祖悼念其亡妻所作,可能作于词人任中书省堂吏、受韩侂胄重用以后,其具体创作年份难以确考。

《寿楼春》这个词调节奏舒缓,声情低抑,凄切悠远,适于抒发缠绵哀怨的悼亡之情。史达祖这首词就很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首词可能作于词人任中书省堂吏,受韩侂胄重用以后。

“寿楼”可能是其居所名。

《寿楼春》乃梅溪自度曲。

本来似乎是志得意满的心境,但车马轻裘,锦衣玉食,换不来佳人一盼,正是富贵景象,凄凉心境,两相对比,自然引发词人无限伤感。

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韵律方面:其一,此词冲破了一句之中“一声不许四用”的戒律,词中常出现四平声句和五平声句。

如“消磨疏狂”,“犹逢韦郎”均为四平声,而起句“裁春衫寻芳”则是一个五平声句。

这是对词律的大胆突破,这在婉约词人中更是极罕见的。

这是史达祖对婉约词的发展。

其二,此词多用平声和拗句。

全词一百零一字,平声字便占了六十四个。

拗调平声使声音舒徐平缓,也直接影响到词的艺术风格。

正如焦循所说:“词调愈平熟则其音急,愈生拗则其音缓。

急则繁,其声易淫,缓则庶乎雅耳。

如……吴梦窗、史梅溪等词,往往用长句……而其音以缓为顿挫。

”(《雕菰楼词话》)其三:运用双声叠韵。

《蕙风词话》云:“前段‘因风飞絮,照花斜阳’,后段‘湘云人散,楚兰魂伤’,风、飞,花、斜,云、人,兰、魂,并用双声叠韵字,是声律极细处。

”史达祖与其妻“十年未始轻分”的缠绵深厚的感情与词人独处异乡的孤寂之感揉合在一起,感人至深。

1136.浣溪沙·杨柳阴中驻彩旌 (晏殊)

杨柳阴中驻彩旌。芰荷香里劝金觥。小词流入管弦声。

只有醉吟宽别恨,不须朝暮促归程。雨条烟叶系人情。

《浣溪沙·杨柳阴中驻彩旌》是宋代词人晏殊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写夏日醉吟之趣。上片,描写“醉吟”的环境:柳阴深深,芰荷飘香,彩旌停驻,曲奏新歌,金觥勤劝。下片抒情,抒写醉吟解恨宽襟忘归之趣。末句“雨条烟叶”照应开头,渲染“醉吟”之乐。语言艺术清丽谐婉。

此词作于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秋,晏殊将离开商丘回京时。

天圣五年(1027年),三十七岁的晏殊因其刚峻的性格被免去了枢密副使之职,以刑部侍郎贬知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南)。

次年晏殊被召回京,拜御史中丞。

在回京之日的离筵上,金觥频劝,词人即席作词,令营妓奏乐歌唱。

此次饯别歌筵,晏殊共作词两首,一首是《浣溪沙·湖上西风急暮蝉》,另一首即为此词,只因本事失考,是送人还是别友已难于断定。

上片写柳阴宴别。夏日杨柳飘拂的时节,绿阴深处,送别友人,暂时挽留行人车骑,在荷花香郁的水边设宴送行,荷花芳香之中举杯畅饮,筵席上吟词配曲歌唱,酒宴间有管弦与小词助兴。“杨柳”,赠别之象征物,开头便暗点题旨。“驻彩旌”,中途驻车设宴饯别。

下片写深情话别。

词人对朋友的感情之真、之深,以及他们之间离情别恨,颇有动人心魄之处。

“只有醉吟宽别恨,不须朝暮促归程”,与刘梦得《赴连州途经洛阳诸公置酒相送张员外贾以诗见赠率尔酬之》的“如今暂寄尊前笑,明日辞君步步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词人劝慰行者,多饮酒能够纾解别恨,旅程中要放宽心情,不要朝暮惦记着归程。

结尾总束一句,烟雨㳽濛中的柳枝、柳叶,都牵系着离别的情思。

烟雨杨柳无边,离思也就漫无边际,那密如雨丝的烟叶柔条已经牵系住了人们的离情别绪。

在写法上,此词将景、事、情融合在一起来抒写,最后缴足“惜别”的题旨。

杨柳为古诗词中赠别、惜别的象征物,此词即用之作为贯穿首尾的抒情线索。

开篇即写在杨柳阴中暂驻车马,中间铺叙杨柳阴中开设的饯别酒筵,以及筵上的感情交流;末尾移情于杨柳的“雨条烟叶”,使之成了离愁别恨的负载物。

这样写,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含蕴无穷,耐人寻味。

1137.更漏子·柳丝长 (晏几道)

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红日淡,绿烟晴。流莺三两声。

雪香浓,檀晕少。枕上卧枝花好。春思重,晓妆迟。寻思残梦时。

《更漏子·柳丝长》是北宋词人晏几道的作品。全词以闲雅的笔调和深婉的情致,抒写了春日闺思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纯美的词境。

宋哲宗元祐初,词人已经到了晚年,独自一人深处闺房,为了描写自己内心的闺思之前,故写下了这首《更漏子》。

1138.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 (辛弃疾)

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

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岁去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是宋代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

该词上片重在写景,通过对狂风暴雨之后晴空万里美丽迷人景象的描写,寓含着经过风雨的洗礼后,将会有更美景色呈现在人间这样一个哲理。

下片引用吴越争霸的故事,抒发了对历史兴衰无常的感慨,暗示当局应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要耽于安乐。

只有像勾践那样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才能一雪国耻,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抗金前途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词作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景中有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苍茫壮阔,情寓景中,寄慨遥深。

嘉泰三年(1203)秋,辛弃疾被重新起用,任命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据《宝庆会稽续志》,为六月十一日到任,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即奉召赴临安,次年春改知镇江府,故知登蓬莱阁之举,必在嘉泰三年的下半年,辛弃疾登绍兴知府官署内的蓬莱阁,观狂风骤雨,兴思古幽情,慨然而有此作。

词题大德本原作“会稽蓬莱阁怀古”,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改为“会稽蓬莱阁观雨”。

这首词的题目,原作“会稽蓬莱阁怀古”。同调另有“亭上秋风”一首,题作“会稽秋风亭观雨”。唐圭璋先生谓,“秋风亭观雨”词中无雨中景象,而“蓬莱阁怀古”一首上片正写雨中景象,词题“观雨”与“怀古”前后颠倒,当系错简。说见《词学论丛·读词续记》。今据以订正词题。

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辛弃疾被重新起用,任命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据《宝庆会稽续志》,为六月十一日到任,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即奉召赴临安,次年春改知镇江府,故知登蓬莱阁之举,必在嘉泰三年的下半年,另据词中“西风”、“冷烟寒树”等语,可断定是作于晚秋。

清人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贵意藏于内,而迷离其言以出之。”为此,词家多刻意求其含蓄,而以词意太浅太露为大忌。这首词以自然喻人世,以历史比现实,托物言志,寄慨遥深。

汉宫春:词牌名,又名“汉宫春慢”“庆千秋”。双调九十六字,前后段各九句、四平韵。另有双调九十六字,前段十句五平韵,后段八句五平韵;双调九十四字,前段九句五仄韵,后段十句六仄韵等变体。

1139.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 (苏轼)

五月二十四日,会无咎之随斋。主人汲泉置大盆中,渍白芙蓉,坐客翛然,无复有病暑意。

回风落景。散乱东墙疏竹影。满坐清微。入袖寒泉不湿衣。

梦回酒醒。百尺飞澜鸣碧井。雪洒冰麾。攻落佳人白玉肌。

《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词上片写风吹日落,疏竹掩映,坐间寒泉一派清凉;下片写酒后清醒,飞澜发声,水洒荷花,宛如散落在美人肌肤。这里环境气氛宜人,毫无暑天的燥热之感。

此词充分体现出作者善譬巧喻,体物入微的艺术才能。

此词当作于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五月,当年二月苏轼以龙图阁大学士知扬州。晁补之时任扬州通判,为苏轼属吏。二人会于扬州晁氏随斋。晁补之,“苏门四学士”之一,五月底,天气已热,苏轼去访晁补之。晁补之在书斋里放了一盆白荷花,盆中清泉四溢,顿觉暑意全消。苏轼作《减字木兰花》词。

此词抒写宋人晁无咎于夏日汲寒泉浸白荷花以纳凉的妙想,和坐客皆爽快自在、称心如意的情景。生活小事,却描绘得绘形绘色,生动如画,表现出一一种清幽疏朗,意象流动,别造新境,快事洒落的美感境界。

1140.如梦令·有寄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如梦令·有寄》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是一首寄人词,但通首词都是请朋友代向东坡传语。

首句统领全篇,以下皆为传语内容。

“人在”句于轻描淡写中蕴含向往田园的深意。

“别后”两句是对自己走后,东坡冷清景象的揣度,隐含对东坡的眷念。

末三句表明自己将归耕东坡的心愿。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对黄州生活的深情回忆和无限神往,写得清新明快,语调亲切,真挚动人。

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清真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1141.贺明朝·忆昔花间相见后 (欧阳炯)

忆昔花间相见后,只凭纤手,暗抛红豆。人前不解,巧传心事,别来依旧,辜负春昼。

碧罗衣上蹙金绣,睹对对鸳鸯,空裛泪痕透。想韶颜非久,终是为伊,只恁偷瘦。

这首词是写女子思念男子。

上片“忆昔”直贯到“巧传心事”,追忆花间定情。“别来”二句是对现实即分别后的感叹:两情虽然深厚,可惜不能共处而辜负了春光。

下片也分两层,第一层是睹罗衣上的对对鸳鸯而怀念情人,泪湿衣襟;第二层从反面表达女主人公对男子的忠贞爱情,虽青春不常,但为他憔悴,也不后悔。语言坚决,情感真挚。

欧阳炯两首《贺明朝》都极为浓艳,上接温庭筠,下开柳屯田。

1142.怨王孙·春暮 (李清照)

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

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拚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怨王孙·春暮》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词作。此词主旨为思妇念远,通过描写春暮时节的景物以及女主人公对“远信”的痴想,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京城思妇独处深闺的形象。全词语言工巧,情感真挚,尤其是词的结尾以白描手法描摹月色,更见词人遣词之精工。

这首词当为李清照婚后作于汴京,或与《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于同时,是在暮春时节,赵明诚出游不归,李清照幽居独处所作。

明·杨慎:(评“多情自是多沾惹”句)至情。(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二)

明·沈际飞:贺词“多情多感”,犹少此“难拚舍”三字。又云:元人乐府率以“也”字叶成妙句,殆祖此。(《草堂诗余正集》卷一)

明·李攀龙:(眉批)以“多情”接“恨绵绵”,何组织之工!(评语)此词可以“王孙不归兮,春草萋萋兮”参看。(《草堂诗余隽》卷二)

明·卓人月:元词多以“也”字叶成妙句,殆祖此。(《古今词统》卷七)

清·王士禛:“皎月”“梨花”本是平平,得一“浸”字,妙绝千古,与“月明如水浸宫殿”同工。(《花草蒙拾》)

清·吴灏:易安以词擅长,挥洒俊逸,亦能琢炼。最爱其“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极似唐人。(《历朝名媛诗词》卷十一)

1143.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虞美人·春怨》是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书写伤春怀旧之情,上片写春景,并由此引出对过去的回忆;下片写往日的欢欣与今日的凄苦。这首词在对生机盎然、勃勃向上的春景中寄寓了作者的深沉怨痛,在对往昔的依恋怀念中也蕴含了作者不堪承受的痛悔之情。词写得情文悱恻,感情真挚,别有韵味。

1144.望江南·多少泪 (李煜)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

肠断更无疑。

《望江南·多少泪》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被囚后创作的一首词。此词正面写悲,通过描写词人思国流泪的情形,表达词人对故国的追恋,抒发亡国之痛。全词描摹细致,语言直朴,有直入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李煜另一首《望江南》(多少恨)用的是以反写正的艺术手法,以乐来反衬苦,笔意有曲婉之感。但这首《望江南》(多少泪)则不同,是直笔明写,正见正写,直抒胸臆,坦吐愁恨的艺术手法,因而有愈见沉痛之感。二词可同读,对作者的忧思愁恨则体会更深。

“多少泪”即“多少恨”之续写,“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后,悲情更苦,离恨更深,作者再也无法自制,只能任凭“多少泪,断脸复横颐”了。

眼泪纵横当不是抽泣哽咽,而是激情难收,也许有号啕之举,但是,泪可流,“心事”却不可说,一是满腔悔恨无法说,二是故国情怀不能说,自伤之情、囚居之苦,片言俱现,作者心中愁苦跃然纸上。

不但“心事”不可说,连往日可以寄托情思的凤笙也不能吹起,这种痛苦和不自由是非常地残酷。

古人悲思不可解,常有“欲将心思付瑶琴”(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之想,而这情此景,作者却连这一点奢望都不敢有。

况且,凤笙向来为欢歌之用,于此时吹奏,对李煜来讲,只是徒增感慨、更添思忆而已,所以一句“休向”,使作者的幽居无奈中又多添了几分不堪回首的痛苦。

于是乎,“肠断更无疑”但是惟一的结局了。

这首词正是李煜入宋后“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真实写照。

全词与“多少恨”同调,取笔不同但取意同。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深沉痛苦,描摹细致,语言直朴,较“多少恨”有更直入人心的感染力。

1145.望江南·多少恨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望江南·多少恨》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被囚后创作的一首记梦词。词人以词调名本意回忆江南旧游,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表达对故国繁华的追恋,抒发亡国之痛。全词语白意真,直叙深情,一气呵成,是一首情辞俱佳的小词。

全词仅五句二十七字,但内容丰富,寓意深刻。作者以反写正,以乐写悲,以欢情写凄苦,昔与今的对比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但也蕴寓了极深的用意,引人回味。全词一笔即成,语白意真,直叙深情,是一首情辞俱佳的小词。

1146.清平乐·别来春半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忆别》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

此词写怀人念远、忧思难禁之情,或为作者牵记其弟李从善入宋不得归,故触景生情而作。

上片点出春暮及相别时间,深切地刻画出主人公思念亲人的无奈之苦与企盼之情;下片由彼方措意,以亲人归梦难成的设想和春草滋生无际的比喻强烈地表现主人公对亲人的思念之切。

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心,线索明晰,结构浑成,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从动态写出离恨的随人而远,尤显生动,为人所称。

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心,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都十分到位。作者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使这首词具备了不同凡品的艺术魅力。

清平乐(yuè):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调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两乐调命名。双调,四十六字,八句,上片四仄韵,下片三平韵。

1147.更漏子·玉炉香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更漏子·玉炉香》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

此词抒写思妇的离愁。

上阕写室内物象,虽是温暖祥和的场景,但孤独的思妇辗转难眠而容颜不整,鬓发散乱,忍受着枕衾间的寒冷与痛苦;下阕通过写思妇在室内听到室外的雨声来描摹人物的心情。

全词从室内到室外,从视觉到听觉,从实到虚,构成一种浓郁的愁境。

上阕辞采密丽,下阕疏淡流畅,一密一疏,一浓一淡,情感变化发展自然。

这首词通首写画堂人的“秋思”“离情”,上阕的意境,在《花间集》中颇常见,下阕的写法则独辟蹊径。

陈廷焯说“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文章之厚。

其实,“用笔快”如果一泻千里,言尽意止,固然不好;但这里并非如此。

谭献说“梧桐树”以下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

书法中的所谓“垂”,指竖笔;在作竖笔时,最后须往上逆缩一下,使字体不失其气势。

比之于词,即是看似直率,纵笔而下,但须顿挫深厚,跌宕而有情致,似直而实纡也。

《更漏子》下阕,写梧桐夜语,正有此特色。

这里直接写雨声,间接写思妇,亦是“夜长衾枕寒”的进一步说明;但整夜不眠却仍用暗示,始终未曾点破,这就是直致中有含蓄之处。

所以说此词深得书家“无垂不缩”之法,即是指它“直说”中仍适当地配合以“含蓄”,否则便会使人有一览无余、索然寡味之感了。

宋人聂胜琼《鹧鸪天·别情》词有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当是从此词脱胎而来,写得语浅情深;但全词并不像此词上下片浓淡相间,又缺乏转折变化,相较之下,韵味亦是略逊一筹。

1148.更漏子·金雀钗 (温庭筠)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

珊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更漏子·金雀钗》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此词抒写主人公对情人的一往情深,以及对爱情的始终不渝。全词通过今昔鲜明的对比,描写出主人公相思之苦,使人的描写,情的抒发,更加楚楚动人,更见蕴藉。作品人物描绘细腻,形象历历可见,语言贴合温词造语精工、密丽浓艳的风格。

这阕词写的是梦醒之后的感觉和追忆,和另一首《更漏子·柳丝长》的手法近似又不似。

近似的是都是在最后一句点明是梦。

那里“梦长”是明说,而这里“觉来”则是暗示。

但都是从梦中醒来的这一点则是无疑的。

所不同的是:《更漏子·柳丝长》没有写梦境,只写梦醒后的苦苦难眠;而这一首却是专写梦境,而把醒时的苦况则轻轻一笔带过,章法极具变化。

1149.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是南宋女词人朱淑真所作。词上片写风和日丽,百花飘香,而转眼清明已过,落花飞絮,云锁朱楼,令人不堪回首。下片写午梦初醒,绿窗闻莺,声声唤起春愁。结尾三句,构思新巧,含蕴无限。词通过春景的描写,宛转地抒发了惜春情绪。全词语浅意深,辞淡情浓,清新和婉,别具一格。

这首词写一位闺中女子(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在明媚的春光中,回首往事而愁绪万端。

这首词笔触轻柔细腻,语言婉丽自然。

作者用鸟语花香来反衬自己的惆怅,这是以乐景写哀的手法。

作者在写景上不断变换画面,从明媚的春日,到阴霾的天气;时间上从清明之前,写到清明之后;有眼前的感受,也有往事的回忆。

既有感到的暖意,嗅到馨香,也有听到的莺啼,看到的色彩。

通过它们表现女主人公细腻的感情波澜。

下片词的自问自答,更是妙趣横生。

词人将静态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引入黄莺的巧啭,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化静态美为动态美,使读者仿佛听到莺啼之声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播到另一个地方,使鸟啼之声富于立体感和流动感。

这是非常美的意境创造。

以听觉写鸟声的流动,使人辨别不出鸟鸣何处,词人的春愁,也像飞鸣的流莺,忽儿在东,忽儿在西,说不清准确的位置。

这莫可名状的愁怨,词人并不说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

1150.浣溪沙·酒醒香销愁不胜 (纳兰容若)

酒醒香销愁不胜,如何更向落花行。去年高摘斗径盈,

夜雨几番销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人间何处问多情。

《浣溪沙·酒醒香销愁不胜》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一首词。该词是一首相思之作,描绘了一种多情无奈的阑珊意绪,表达了词人对伴侣的思念。

康熙十六年(1678年),词人的结发妻子卢氏猝然离世,她是词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妻子突然离世给词人巨大的打击,使词人长期陷入哀愁之中无法自拔。而该词是词人在妻子去世的第二年,祭奠妻子的时候,有感而发创作的。

此词起首句点明了词人写作的时间,是在一夜酒醒之后,发现柔弱的花儿已经凋零,只剩下片片花瓣残留,回忆起这些花儿仍在枝头绽放时的美丽容颜,不曾料到眼前这番颓败之景,不能迈步再去赏花,不舍得踏上这娇嫩的身躯,再给他们沉重的破坏。该句看似怜花,实际借花写出了对故人的思念。

第二句写了词人回想往昔快乐的时光,去年还在和妻子比赛攀高摘花看谁的身姿更加轻盈。想起了和妻子在一起快乐美好的时光。

第三句突然一个转折,美好时光戛然而止,转而写“夜雨几番销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

”风吹雨打,花儿怎禁得起如此,往日枝头的熙熙攘攘如烟如雾、如画如卷,如梦一场消逝了,不可依托。

残留的花瓣无言地展示着时间的无情,繁华亦如此,不过是梦一场,不过是过眼云烟,欲借酒消愁,却愁更愁,醒来不过是更残忍的世界,绵绵阴雨带来的压抑加重了内心的孤寂,屋檐的水珠滴滴敲在心上。

最后一句总结词人的心境,人间在哪里才能找回曾经的那一份真情,表达了词人无可奈何接受妻子亡故的现实。

全词有醉时的梦幻、酒后的残酷。夕阳慢慢爬上墙头,时光易逝,红颜老去,只留一地余香以缅怀,内心的孤寂只能独自品尝,何处问多情。

现代学者冯统:汪刻本题下双行小字‘此阕与前“伏雨朝寒”字句略同。顾刻本“西郊”二阅接录,故因之。

现代学者聂小晴:此词描绘了一种多情无奈的阑珊意绪。词中上下片之结句点出其情伤的底蕴,倘恍迷离,空灵清丽。

语录网网友观点:天高气肃。

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

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

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

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z202209172250081ad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