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诗词 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到死丝方尽,动人又朦胧的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到死丝方尽,动人又朦胧的李商隐

说起李商隐,大家一定第一反应就是他那悲惨又动人的情诗,相思之至的语句,和富有才华的写作能力,那么除了这些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以外,李商隐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一、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少年

在贫文富武的时代,李商隐只能拼命的学习,想要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得不说,李商隐确实是极富才华的,“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就很好的诠释了他幼时的聪慧,且据史书上记载,当时李商隐的古文是写的极其好的。

在有一次,李商隐献上自己的文章给令狐楚,并得到了他的赏识。

但你们以为就是这么轻松的改变了命运吗?并不是。

李商隐考几次进士就落榜几次,放在其他人身上,也早就心灰意冷了,但李商隐虽然焦虑,并忧心忡忡,但也从不停下学习的步伐,不断求教老师令狐楚,在经过八九年的努力下,终于考中了进士。

二、一步走错,不留余地

这样的坚持是何等的厉害,而李商隐确实就是一个这样不服输的人,他甚至在期间写了一首以女子代为自己的无题诗,来抒发自己不得志的当下,“十四藏六亲,悬知尤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我认为他的无助和焦虑来源于他对自己才华的自信,而且还来源于急于在政治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志向。

不得不说,李商隐的官路可谓是太不顺利了,而就因为李商隐娶了王氏,被卷入了牛李两党之相争之中。

他的处境十分尴尬,夫人王氏的父亲与李德裕交好,是“李党”的成员,而他的老师令狐楚则是“牛党”成员。

因为唐代受儒家思想,忠义不全,难成大事,李商隐被视为对令狐楚父子的背叛,成了不忠不孝的人。

不用说,虽然中了进士,但不但没当成官,反而又拖延了一年,最后才得到了校书郎这个职务。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并没有,说这校书郎虽然品阶不低也不高,但确是个远离朝政和权利中心的职务,李商隐不仅感到十分憋屈,在我看来甚至是愤怒的,难以忍受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你有学历,有能力的时候,你却被领导派去保安亭站岗,这一定是非常压抑且难受的,李商隐最后终于交了辞职信。

三、以诗咏志

而在难以忍受的官场经历下,可以说李商隐最被世人们所熟知的一点,就是他的诗歌才能,而不得不说的,就是他与妻子王氏的感情非常好,而他的诗词则更是独树一帜,前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后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些都充分的说明了李商隐内心是多少纯粹与细腻。

而在李商隐的诗词中,我们常常看到的都是不可言传,既没有言明对象,又没有具体的朦胧,让世人都醉了心,而反观李商隐的一路,我觉得除了对妻子王氏的爱意,更有对妻子的愧疚。

怎么说呢?因为官场不顺,东调西跑,奔波辗转离开家去过很多地方,而妻子不但没有怪他,反而是更好的照顾了家庭也照顾了丈夫。这一点是李商隐的愧疚,除去愧疚,就是思念的感情了,比如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当我读到这一段是,我心里所想的也是不愧是爱情高手李商隐。

四、总结

而在我看来,李商隐似乎特别喜欢蚕,蚕的娇弱,蚕的生命力,蚕的用处,以我的拙见,李商隐其实是用蚕来比喻自己,在官场上的无依无靠,不断努力下有可能的成功和有远大抱负的自己,希望自己能得到重用,却一直做着看似有用却无法帮助朝廷和黎明百姓的工作。

用他写的一首《作蚕丝》来打比方,“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其实这首诗在大家分析下是一首爱情诗,而我认为是一语双关,李商隐认为自己宝刀未老,就算年数已长,但依旧是有理想有抱负,才能依旧在,而他的才华不光是他的诗词歌赋才华,更是隐藏在心中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和作用。

蚕从小到老,从生到死,肚子里都是丝,而不管他是“怀思”(指思念)还是“怀思”(指思想),都是他的终身遗憾,愧疚,无法帮助社会,各种想法,满肚子委屈,但还是写出这样委婉又优美的诗。

情不知道所起,一往而深。一个专情的诗人。

不逢伯乐休骧首。一个官场失意之人。

情深不寿,因为妻子的家庭让他卷入了政治斗争,而他也从来不去说,只想用行动说话,无半句怨言。

来让我们再看一句诗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无时无刻的不在思华年,伤感自己的身世,伤感自己的漂流不定,伤感自己的不成大事而在美丽的锦瑟面前,更显得悲哀。

这个锦瑟用的到底有多好,让我们来看一看。

我们已经知道了他是悲哀的,那么对比之下,这个锦瑟我认为就是描写童年时期伟大的理想,期望自己能成为大唐盛世的一弦一柱,他总是用最简单的词,描绘了最深层的意思。

被时代所辜负的才子,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光发亮,留下更多的佳话,笔尖情深也话不出当时的心境,他的路走得是曲径的小道,他的诗更像是谜语。要我来说的话,李商隐更像是一扇曲径通幽处的破旧的小门,进入这道门会发现不一样的绿树掩映的世界。

努力,深情,无助,焦虑,压抑,委婉,柔美。

哪一个才是他的代名词,看上去哪个都是,但实际上哪个都不是。

他不是一个能用单独词汇描写的晚唐诗人,他更是一个用任何词汇都描写不出的人,他的诗是朦胧的,他的人也是朦胧的,使得无数人研究他,却始终没有彻底明白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望帝春心托杜鹃”,唏嘘的一叹,也随着时间充满着回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y202205121004071c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