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黄沙莽莽,驼铃声声……敦煌,神秘而璀璨的城市

黄沙莽莽,驼铃声声……敦煌,神秘而璀璨的城市

汽车驶过一望无际的沙漠后,进入一片绿洲,道路两旁是葡萄园,葡萄挂在枝头,天气也开始转热,司机告诉我们:敦煌来了!

敦煌,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一座有着千年历史传说的古城,突然出现在我们眼前。

我到敦煌的那天,恰逢农历七月十四,对于广西人来说,这是一年中的大节日,朋友圈里都是美食,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气氛;而我在敦煌,满城尽是汉唐飞天,入眼黄沙茫茫,入耳是驼铃声。

我对敦煌并不陌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敦煌,作为一个纪录片爱好者,我看过纪录片《敦煌》、《莫高窟》、《河西走廊》,对于这片离广西千里之外的土地,我是向往的,就像粉丝对偶像狂热崇拜一样。

敦煌因为历史悠久,光听名字,就感觉笼罩着一层朦胧的神秘,有了覆盖,可能几年后月牙泉因为风化消失得无影无踪,莫高窟因为保护不再对外开放,如果有生之年看不到这两个世界奇观,人生会不会有遗憾,所以神秘的敦煌值得有生之年去一趟。

敦煌天黑得晚,当我们到达敦煌时,已经是晚上7点多了,太阳还高高挂在天空中,在进入敦煌的路上,道路两旁随处可见葡萄园,高大的白桦树和枣树默默地站着守护着这座城市。

客栈位于月牙泉景区旁边,离景区只有几百米,景区周边餐馆、商店林立,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客栈很安静,周围几乎全是枣树,绿油油的小枣挂在枝头,很快"啪"的一声落了下来,吓了那些觅食的鸟儿一跳,如果不是看到窗外的沙山,我差点以为我的地方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庄。我从树上摘了一颗枣尝了尝,可能是因为缺水的缘故,果实根本没有水分,味道又干又沙。

来到敦煌,就不能错过沙漠中的日出,凌晨四点,和小伙伴们洗漱完毕,一群人睡眼惺惺的朝着月牙泉景区走去,鸣沙山在月牙泉景区,当地人说在鸣沙山顶可以看到最美的日出,这天是中元节,月圆之时,敦煌四点半还在沉睡,路上唯一的声音就是我们走路的声音,还有头顶的明月。不知千年前,在敦煌守城的军士和在沙漠中奔波的步行者,是不是同样的月光。

夜晚仰望鸣沙山,似乎并不高,但爬山时,却觉得山顶遥不可及,沙子很细很软,用丝绒般的触感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静静地走在上面;清晨的沙子特别冷,踩一脚下沉一点,虽然有木头做的简易梯子,但还是很难爬上去,再加上现在是清晨,困了又累,如果不是为了看沙漠日出的愿望支撑,半路就放弃了。登山队里有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前段的登山风,爬到半山腰时累了就哭着放弃了。

花了半个小时,我们终于爬上了鸣沙山顶。夜凉如水,远远望去,月光洒在沙丘上,安详而静谧。俯瞰山峰,月牙泉还在灯光下沉睡,碧蓝的水映着天空中的月亮和星星,像一个少女,温柔地依偎在爱人的怀里。山顶的风很凉爽,五湖四海的人们聚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在沙漠中等待日出。

六点钟,月亮下山了,东方的天空开始出现微光,人群开始骚动起来,慢慢地,天空开始变红,在山顶观光点看日出的人越来越多,天空中的红光越来越丰富,太阳像一个害羞的小女孩,一点一点探出头来,像一颗咸蛋黄挂在天空,清晨的阳光洒在沙丘上,泛着金光,“平沙茫茫黄入云霄”的景色不过如此。太阳升起,月牙泉边的灯熄灭,景区人头攒动,城市苏醒,新的一天开始了。

然而,早上八点多,月牙泉景区已经熙熙攘攘,鸣沙山上玩沙的游客络绎不绝,驼铃声,一行行的骆驼载着游客,从远处缓缓走来,朝霞洒在骆驼队上,像一幅会动的油画,霞光太刺眼了,恍惚间还以为看到了一支来自西域的古老骆驼队。

来到敦煌,怎能错过莫高窟这颗璀璨的明珠。莫高窟成就了一个彩绘的敦煌。在敦煌的莫高窟,有雕像画、佛像故事画、本生故事画、因果报应故事画、神话故事画......不是不生气自以为是,就是带着鲜花微笑的雕像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影视中的莫高窟已经足够令人震惊,但是在与千年文明面对面的对话中,亲自看过莫高窟和它的雕像,它的壁画,扑面而来的震撼很难抑制。

莫高窟外,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白桦林,天公不作美,午后,风吹起了沙子,沙子扫过白桦林,树叶嘎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莫高窟几千年来发生的故事。洞口不远处,有一片干涸的河床,被绿树和沙尘消音。几千年前,不知道这里是否也水灵灵,鸟语花香,人来人往。千年来的那些人和事,化作了历史的尘埃,留给后人无限遐想。

自汉武帝建立敦煌县以来,敦煌经历了2130年的风风雨雨。两千多年来,这个地方一直繁荣昌盛,没有倒下。丝绸之路商队、精神僧侣、卫士、外国政权、边防士兵、移民、学者和画家、粉丝和游客以及各种各样的人滑过敦煌,留下创伤的,还有产品、方言、人物和民间艺术。黄沙覆盖不了月牙泉,也覆盖不了朱砂、青色和云母的壁画。敦煌是中国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我心中最明亮的明珠。

敦,大业;煌,盛业,敦煌,叫宏大的辉煌,希望敦煌一直都在,它是中华文明千年的命运,是奇迹,是虔诚信仰的力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y20220412010633cfb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