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晋文公攻原翻译短句,《晋文公首信的原,卫》的翻译?

晋文公攻原翻译短句,《晋文公首信的原,卫》的翻译?

晋文公守信得原卫

【原文】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这里特指大夫黄越)期②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③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④吾信也。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卫人⑤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注释】

①原:原国。

②期:约定。

③金:钟。

④亡:失去。

⑤卫人:卫国人。

【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黄越大夫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

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

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

”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

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暂且等待一些时日吧!

”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黄越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

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

”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

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晋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

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

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原文: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绝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客无从乎!”乃降公。

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

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

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

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撤兵回晋国去了。

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归顺了晋国。

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

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

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晋文公既受原于王,难其守。问寺人勃鞮,以畀赵衰。 

    余谓守原,政之大者也。

所以承天子,树霸功,致命诸侯。

不宜谋及媟近,以忝王命。

而晋君择大任,不公议于朝,而私议于宫;不博谋于卿相,而独谋于寺人。

虽或衰之贤足以守,国之政不为败,而贼贤失政之端,由是滋□。

况当其时不乏言议之臣乎!

狐偃为谋臣,先轸将中军。

晋君疏而不咨,外而不求,乃卒定于内竖,其可以为法乎? 

    且晋君将袭齐桓之业,以翼天子,乃大志也。

然而齐桓任管仲以兴,进竖刁以败。

则获原启疆,适其始政,所以观视诸侯也;而乃背其所以兴,迹其所以败。

然而能霸诸侯者,以土则大,以力则强,以义则天子之册也。

诚畏之矣,乌能得其心服哉?其后景监得以相卫鞅,弘、石得以杀望之,误之者,晋文公也。

 

    呜呼!得贤臣以守大邑,则问非失举也,盖失问也。然犹羞当时,陷后代若此;况于问与举两失者,其何以救之哉?余故著晋君之罪。 

亡在这句话里的意思是逃跑

退避三舍和罢兵而去是两个概念。

晋楚战争实际上奠定了晋楚两个大国的霸主地位。

晋国无法完胜楚国。

所以只需要取得一定的胜利就见好而收。

赚足自己的面子也给楚国面子。

以成为中原地区名义上的霸主。

而楚成王时期,楚国也无意成为中原霸主,只要维系南方霸主的地位就可以所以也选择和谈,这就和普奥战争一样。

普鲁士战胜奥地利后并没有乘胜追击。

而是互相承认对方为德意志帝国和奥地利帝国的君主。

并且结成同盟化敌为友。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

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

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

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

至死不复见。

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

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

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

文公出,见书曰:“嗟!

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

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高标绝世不容亲,识面无由况卜邻

:您(指湖中隐者)风格高标,遗世独立,不容许俗人亲近。我连见您的面都没有缘由,何况是想和您做邻居呢?

万顷烟波鸥境界,九霄风露鹤精神

是说:您驾着一只小船在万顷烟波、九霄风露中流浪,很有鸥鸟一样的境界(天地一沙鸥),和白鹤(遗世独立,高洁)一样的精神。

子推绵上终身隐

子推

:介之推又名介子推,晋文公称霸后,功不言禄,携老母隐居

绵上

。晋文公放火逼母子下山,反将介子推烧死于山中。

此处以

介子推

比喻湖中隐者,说他有像子推一样

终身隐

居,不问功名的志向。

叔度颜回一辈人

叔度

:黄宪,字叔度。《后汉书·黄宪传》:颍川荀淑至慎阳,遇宪于逆旅,时年十四,淑竦然异之,揖与语,移日不能去。谓宪曰: “子,吾之师表也。”既而前至袁阆所,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阆曰:“见吾叔度邪?”

(颍川人荀淑来到慎阳,在旅店遇到黄宪,黄宪当时十四岁,荀淑对他大感惊异,拱手为礼而交谈,很久都不肯离去。他对黄宪说:“您就是我的老师。”接着他前往袁阆处,没来得及讲寒暄的话,迎面便说:“贵郡有个像孔子学生颜回那样的人,你可认识他?”袁阆说:“是遇到了我们的黄叔度吗?”)

此处作者以

黄宪

比自己,

颜回

比湖中隐者,巧用典故,说明自己和隐者都是同一类人,都向往隐士生活。

无地得申床下拜

:床下拜:典故名。“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诸葛亮以师礼对待德公,每次来访,独拜于床下。德公——即慧眼识人,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的庞德公,又叫庞公。刘表曾数次请他进府做官,皆不就。后隐居于鹿门山,采药以终。孟浩然有诗云“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无地得申床下拜

:即我无法像诸葛亮一样当面对您表达我最崇高的敬意。此处以庞公比湖中隐者,诸葛亮比自己。

夜闻吹笛度烟津

:是说:我恍惚中好像看见您吹着笛子,驾着小舟,在烟雾笼罩的江水上漂流。(此处是作者的想象,湖中隐者的“吹笛度烟津”颇类似于东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洒脱隐逸之情。其实这种生活也是作者十分向往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w202206021912262c110zu-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