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做坏事的人终将受到惩罚,做坏事最大的惩罚,是内心不安,做善事最大的奖励,是灵魂安乐。

做坏事的人终将受到惩罚,做坏事最大的惩罚,是内心不安,做善事最大的奖励,是灵魂安乐。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其意思是说,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才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

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的意思是唯有女子和小人是最不好相处的,你如果和他关系太近,他就不把你当回事,如果和他关系太远,他就抱怨你。

而老子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凡是都是有着字节对立面,有阴就有阳,有善就有恶。那么理所当然的是有小人就会有君子。

可是自古以来,能够看清自己,战胜自己的人并不多。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对孔子说过:“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为人之子,切勿以己为高。”

有人说世间万物皆为虚幻,谁能透过虚幻看到事物的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而这两种人之间的区别,都是往往与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关。只有那些一眼就洞穿事物本质的人,才能事事抢得先机。

大多数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产生“天下舍我其谁”的“豪迈”之气,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这,正为接下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福气,可以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一帆风顺。古人云:命自我立,福自己求。人的福气不是天定的,而是自己求来的,或者说,是自己修来的。

一个人的福报,源于自己往昔的善业,就像手机充电,今天的电是昨天充的。而电用尽就没了,明天若想打,就要今天充,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未来的安乐,来自于当下的断恶行善。

世间之人,多有善心,有的人是发自内心的善,有的人却是表面上的善,前者能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后者,很可能只是图一时心安,或者无意而为。很多人赞扬前者,蔑视后者,但我觉得,两种善其实都是有必要存在的。

一个人是否善良,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所体现,这通常与家境无关,而与良好的家教有关,贫寒之家,常能生出善良的人,富有之家,也常有背德之人。

所以,家教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些人因为家庭的原因,自幼接受的教育就是以自己为中心,然后,在某一个阶段,可能会因为某一种触动,有了向往善的念头,或者行善的行为,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一种进步,是值得赞扬的。

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是没有错的。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大众来说,能顺利地生活着,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别听信有些人所说的,要先人后己,说这话的人,自私起来往往更甚。人得先保证自己活着,并且幸福地活着,然后有了空暇再去想别的,当然,这个前提是不违背道德,不违法。在这个基础上,先爱自己,再爱他人,没什么不妥。

也就是说,我们要在不违法、不背德的前提下,保证了自己的生活质量,然后,有了条件再去行善。哪怕这善并非出自于你本意,哪怕,这善很微小,也是值得赞扬的。因为,你的善是真真正正地帮助了别人。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金钱、地位、权利,而是见识和格局。曾国藩说: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凡是办大事,首先需要的见识和眼光,才能只是辅助。

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会遇到寒心的事,被信任的人欺骗了,被深爱的人辜负了。因为善良,常常吃亏上当,因为心软,总是处处受伤。即使伤痕累累,也别把善良丢弃,就算心有百孔,也别把善良更改。

人与人之间交往,彼此都是相互的,倘若你用五分真心对我,我必用十分真心还你,做人择善而交,做事择诚而处,只有经历过悲喜,才懂得情重的意义,只有体验过痛苦别离,才会珍惜难得的真诚。只有人心换人心,才会你真我也真。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还,善良之人有福报,真诚之人好运随。生活所给予我们的,喜忧参半,不管我们从事何种工作,经历怎样疲惫的人生,都要保持初心,心怀善念,其实,看一个人能否走多远,不是由他的眼睛决定的,而是由他的善良来决定的,因为善良是唯一永远不会失败的投资,你有多善良,就能走多远。

人如果做善事,虽然暂时没有看到福分来临,但是灾祸却已经远离你了;人如果做坏事,虽然还没有看到灾祸的到来,但是福分却已经早已远离你!

做人,善良一点并不会吃亏,即使吃了小亏,也会有大福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那些总想着算计别人的人,即使得到了好处,也是暂时的。你算得了一时,算不了一世,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很多人总是占人便宜,以为别人都是傻的,但你能占到便宜,是别人让的,是别人不想计较、不屑于你的这种行为而已。不要以为别人的便宜好占,总有一天,会付出代价,失去所有。

心存善意,老实做人,福气便会常伴。老实人是世上最好的一种人,他们不耍手段,不玩心眼,他们真诚做人,他们并不是所谓的“傻”,只是“难得糊涂”!

善良的人,一生内心无愧,一辈子都会睡得安稳,在善良的人眼里,钱财虽好,却比不上朋友相伴, 利益再重,也比不上家人的可靠!金钱与利益算得了什么,百年之后,不过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

善良的人,老天眷恋,真诚的人,终有好福!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善良做人是修养,懂得感恩是美德,人要想让自己的一生过得快乐和幸福,要学会放下与知足,这不仅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境界。

你有多善良,就能走多远,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相处,也许攻于心计的多,真诚交心的少,或许虚伪做作的多,友善待人的少,但我仍然相信,世间多良善,正义始初心,善心之人处处有,为你争做领路人。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做人,一定要善良人,心存善念之人必有福报,世间事,人在做,天在看,只有心善之人才会让身心愉快,才会让生活更加和谐与美丽,因为善良是天性,真诚是初心。

你的善良,就是你的福报!因为善良吃的亏上的当,因为善良留的痛受的伤,上天都会把它们变成福气,悄悄的降临在你身旁。

人永远争不过天,善永远压得住恶。为人行善,就是积德,一心向善,就有福报!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默默地向前走着,陪着时间,陪着生命向前走着,一不小心,就会白了头。

生而为人,也许苦难就是人生,逃不过的劫,看似一件坏事,实则是修行福报的机会,人生陷入困境,生活需要重新洗牌和选择。

若是选择善良,不畏惧苦难,用一颗善良的心,踏过所有的苦,翻过所有的磨难,你将会重启新的人生,进入新的人生阶梯,得到深厚的福报。

我们不能只知道消福,不知道积福。如果我们没有慈悲心、没有菩提心,一直在贪嗔痴慢疑的状态中吃喝玩乐,这一切都是在造业,都是在减福。等到福报穷尽,业力现前,我们只能堕落恶趣,再也没有解脱的机会了。

没有积福,天天奔忙也发不了财。有人说,“钱是我自己做生意、自己工作挣来的。”实际上,这都是你以前修过的福报,种过的因。这些都存于你的阿赖耶识中。做生意、工作只是一种缘,因缘具足而且成熟的时候,就会得果。

我们也可以享受福报,但是不能浪费福报。

浪费自己的时间、财产、功德和一些好的机缘,都是浪费福报。

你所得的、所享用的、所占有的这些,都是自己的福报,不能浪费。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别人的、是公家的,就随便用、随便花,一点点也不在乎。

殊不知你有这样使用的权利,也是你生生世世修来的福报。

随便浪费别人的、公家的财产就是在浪费自己的福报,这个道理一定要清楚。

在寺院里也是,所有财物都是十方的供养,如果随便吃、随便扔、随便用,福报消耗得非常快。

有的学佛人知道节俭,不敢浪费东西。

烂了、坏了的东西也吃,这样做对身体肯定有伤害。

我们可以把它们扔掉,布施给其他的众生。

念咒语、念佛号,发一个清净心,发一个好愿,愿这些都能够变成其他众生所需要的东西,让他们得到。

还有我们的唾液、排泄物,对我们来说是特别脏的东西,但是很多众生都喜欢,他们可以吃、可以用,尤其是饿鬼道的众生,他们只有这样的福报。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饿鬼一直没有得到食物,有一天,他终于得到一点点痰,因为有个修行比较好的比丘吐痰的时候发了慈悲心,于是他的痰就变成了饿鬼的食物。

饿鬼得到了这口痰,但是还舍不得吃,想留给他的孩子们。

我们修金刚萨垛除障法的仪轨里也有:我们排出来的脏东西都是业障、魔障、罪障,形象上也是脓血、小含生、烟气,但是这都可以布施给那些冤亲债主,也能变成他们喜欢的东西。

我们扔剩饭菜、变质的食物,吐痰的时候,先念一遍“嗡阿吽”。

“嗡阿吽”代表一切诸佛的身口意:“嗡”能清净;“阿”能增长;“吽”能变化。

我们所布施的这些东西,念“嗡”的时候,通过诸佛身的加持,不清净的东西都能变为清净;念“阿”的时候,通过诸佛口的加持,就能遍满整个虚空。

我们所布施的东西原本非常少、不圆满,但是一念“吽”的时候,通过诸佛意的加持,都能变成冤亲债主需要、喜欢的东西。

所以只要我们发一个清净心,我们扔掉的东西,就能利益很多众生。

该花的花,该用的用。有的人贪心、吝啬心特别强,什么也舍不得,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舍不得吃、舍不得用、舍不得花。这种人不可能发财,暂时发财也留不住,肯定会越来越穷。

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财富,留着它有什么用?吝啬心那么强,活着就变成饿鬼了。人间也有饿鬼,就是跟饿鬼特别相似的人。

正道来的东西会去正道,邪道来的东西会去邪道。没有吝啬心、没有贪心的人肯定能发财,福报是修来的,不是求来的。

若是在困境里,失了心智,丢了善良,为了生活不择手段;为了财富,昧着良心;为了自私的利益,出卖朋友;那么他就逃不掉,恶运的枷锁。

人之初,性本善,也许人生的每一步,老天都在考验人心,坚持自己的善良,熬过该有的苦,便能得到满满的幸福人生。

所以,生活中,安排几次劫难,历经几次风雨,并非是坏事,能更看清一个人到底有多深的福报。

善良的人,必有福报,老天看在眼里,熬过人生的苦,继续坚持善良,福报更深远。

天降大任于你,必先苦其心志,考验善良,善良者,才得人心,才能当大任,善良者才能得以厚福。

他必须经历人生劫难的考验,熬过所有的苦,才能得到想要的福报。老天只会善待,善良的人;老天只会考验,善良的人;老天只会让福报,给善良的人。

善有善报,如果没报,只是时候没到;恶有恶报,如果没报,也是时候没到。

天道有轮回,好人终有好报,坏人终有坏报,老天不会放过坏人,也不会亏待好人。

只要做个善良的人,活的心安理得,生活就是甜美的,人生就是灿烂的,更多的福报,就在后面等着的。

也许善良的人,也并不是个个权高位重,大富大贵,但是善良的人,绝对是幸福指数高,人缘好,得人心。

善良的人,才能得人心,人心才是最宝贵的东西。它可以让,不可能的人生变成可能;它可以让,没钱的你,活的比家财万贯的人还幸福。

善良的人,不但可以得人心,还可以得天下,得善良者得天下。人活的好不好,不是物质,而是心态,善良的人,都有颗好心态,保持自己的善良,老天会回报你,穷也会让你穷的幸福,富也会让你富的有意义。

善有善报,心底善良之人,老天从来都不会辜负,即便现在让你历经人生考验,在岁月里艰难的蹉跎,那么你也别气馁,也别害怕,苦难迟早会过去,福报会深一层。

上天是公平的,得到多少,就要付出多了,知道付出,才有回报。所以,每个人的福报,都是靠自己努力付出换来的,没有谁的人生,真的会不劳而获,也能光彩,都是经过几次劫难重生。

今天的你,过的怎么样,都与曾经的你有关,曾经的你吃的苦中苦,现在的你,就享得福中福。

现在的你,坚持善良,不怕苦难,以后的你就会蒸蒸日上,经得住苦难的洗礼,才能得到人生的不同凡响的待遇。

做人一定要尽管善良,只有善良的人,才有福报,只有懂得付出的人,才能得到回报,记住:善良的人,人若负你,老天定不负你。

佛说众生在娑婆世界沉沦,每一次生命的结束,又是下一次生命旅程的开始。佛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因缘的生灭中,我们总是苦苦的追求,苦苦的执著,忘记了自己的从前,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却又在其中,如痴如醉,似颠成狂。

佛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然而我们总也放不下心底的欲望。在一次次的悲欢离合中,让我们那颗易碎、易动、易沉迷的心,反复折磨,反复欢喜,又反复忧伤,总无终尽。

世事浮沉,人生如梦。在欢喜悲伤的每一个人生间歇,我们不妨读读佛经,让我们的心,得暂时的清净,得暂时的忘我。让自己的心灵,在那一时刻,闪现圣洁的辉光。现世此处悲,死后他处悲,作诸恶业者,两处俱忧悲。见自恶业已,他悲他苦恼。

佛陀让我们行善,实在是因为作恶能让人增加苦恼,能让人增加爱欲。但我们双眼所见,皆是名利,又如何能够放得下?所以,我们要修行,我们要诸恶不作,我们要众善奉行。现世此处乐,死后他处乐,作诸善业者,两处俱受乐。见自善业已,他乐他极乐。

人生总在苦乐中颠倒,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总也无法给它一个清晰的界定。于是我们在生命的长河中,如花开花谢般反复不断的生灭,却总也找不到一个归宿。为了有一个归宿,我们应心无所住,我们应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此心随欲转,轻躁难捉摸。

善哉心调伏,心调得安乐。

你可看见远方的山,你可看见远方的水?你若都看见,你的心就没有清净,你就没有降伏其心。

因为你所见的山,不是山,而是欲;你所见的水,亦不是水,而是欲。

当你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你就懂得了如何调心。

懂得调心,心自安乐。

僧与俗共知:此事由我作,事无论大小,皆由我做主。

愚人作此想,贪与慢增长。

我们常常思考,到底命运是否由我不由天?如若由我,为何我的喜怒哀乐我无法控制?为何我的愿望总是成空?如若不由我,为何我的努力,我的付出,都在未来某个时候有所回报?越是思索,越是沉迷,越多妄想执著。虽诵一千言,若无义理者,不如一义语,闻已得清净。

有人穷尽一生的时光,想要寻获一个答案,有人穷尽一生的时光,想要寻获一个真理。于是,他们不断地诵经念佛。然而,佛经的深奥,想要真正明白,哪有那么容易?于是,就有了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于是,就有了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若人作善已,应复数数作,当喜于作善,积善则受乐。

我们时常由着我们的心念,做自己爱做的事,却不知约束。

我们又时常违逆我们的心,做自己不爱做的事。

可见,无论自己愿意不愿意,我们都要去做。

然而,行善得福,作恶得苦。

不若我们由着我们的心念,行善积德;不若我们违逆我们的心念,行善积德。

行善积德,终有福报。

因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无始以来,生命便在娑婆世界流转,总像漂浮的树叶,无法做到叶落归根。

由于种种愚痴,我们无法遇值佛世,我们无法得遇正法,我们无法究竟涅槃。我们一日一日的盼着,从未磨灭心底的信念。因为我们深信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终有一天,如来会带着他无边佛法,前来度我。

眼界和格局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的收益,但是眼界和格局会决定你的个人天花板的高度。

《三国演义》当中,官渡一战,曹操以少胜多,就是能得到许攸的帮助。许攸本是袁绍帐下谋士,因为屡次谏言被远离,一气之下来到曹操军中。

曹操正为粮草发愁,知道好友许攸来此,衣未披,鞋未穿,跑到大门迎接,许攸感恩曹操的赏识,建议火烧袁绍粮草,袁绍一时大军混乱,曹操趁乱杀入,大获全胜。

许攸是敌人,对敌人也能如此关怀备至,有此可见,曹操的见识和眼光。大事,以识为主,见识上高瞻远瞻,才能先人一步,成就大事。

人性就是一个双面的皮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即使是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的杨绛钱钟书,即使顿无人性、豁达通透,也会因为一只猫咪和邻居林徽因反目成仇不能免俗。

世间哪来的完美,即使是精英、社会的名流,站在人类智慧的顶端,依然保留着人性的残损和缺憾。

佛说,看透生死,也不一定能放下得失的地方才叫尘世;承认并改过人性的另一面才叫度化。

7个戳心的人性故事,让你看透人性真相:人可以防御他人的攻击,但对他人的赞美却无能无力。世界上最好的声音是赞美,试想一下,谁会抵挡别人天天对自己的夸赞,一开始可能还不信,但是说的多了,假的都会说成真的。

人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赞美,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小孩,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都会希望获得来自社会的或他人的赞美,从而让自己的自尊心和荣誉感获得满足。

赞美是最便宜的糖衣炮弹,但是却往往最有效,很多人,在别人恶言相向时可以抵御,但是面对被人的夸赞往往容易迷失自我。

对方的批评,讲的没道理时我们会不舒服;对方的赞美,无论对错,我们都会很欢喜。人心有一种不良的倾向,即只把摧残人心的东西称作命运。

网上有一个段子:你看起不太开心,说说你有什么不高兴的事,让我高兴一下。以前看时,觉得很搞笑,挺幽默的,经常见到班里的几个调皮的男同学,拿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快乐的源泉。

《道德经》:人生的结局,取决于德行的宽厚。《道德经》之中说: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那么一个时代的品德就归于善良了。守信任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任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一个时代的品德就归于诚信了。

老子提倡的“道”是一种无为的智慧,“无为”就是没有自己主观的偏见,对待任何事情都能以善心去包容和对待。

无论对方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呈现,都能够包容和善待,那么这样一个德行就是符合大道,这也是人生最高的修养。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都是认为“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让我不舒服,我会加倍的偿还”,所以很难理解宽容的对待别人,其中的意味何在?

这也是很多人所奉行的一个条例和准则,从来没有意识到需要以德报怨,以德服人,以宽厚仁慈之心去包容别人的邪恶和错误。

但是一个人的德行修养,当能够到达以善良去包容邪恶的时候,这便是最高的一个境界。

个人的涵养有多深,就会有多么大的成就。在国学智慧《菜根谭》之中说: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切怨恨都是因为行善而更加的明显,所以有的人会感谢我,而有的人会怨恨我,与其让人感谢我的德行,倒不如把赞扬和怨恨都忘掉。一切仇恨都是因为恩惠而产生的,所以与其让人知道我的恩惠,还不如让别人把恩惠和仇恨都忘掉。

古人云,一笑泯恩仇,当你用善行学会感恩和融化仇恨的时候,升华的是自己的内心,因为你学会了宽容。

当你在原谅对方的时候,成就的不是对方,而是你自己,因为你得到了升华和境界的提升,一个人当你能够容纳多少事物的时候,才能够成就更多的事物。

比如说,一个最好的管理者是能够容纳员工的个性,而不是刻意找出员工的个性并且计较问题。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个性的存在,一个好的领导者懂得容纳不同的个性存在于集体之中,发挥各自最好的力量扬长避短,来为这个团队释放自己的力量。

但是不好的领导者只知道去挑员工的问题,这就是宽容与计较之间的对比。古代有一个妇女,经常为了一些小事生气,她知道这样不好,但是也不知道怎么改正。

有一天,她去找禅师为自己解决心中的苦闷,禅师听了讲述,一言不发,就把她领到柴房中,锁上门就走了。妇女这个时候气得大骂,骂了很久,这个禅师也不搭理她,

妇女过来一会儿就哀求禅师,这个禅师仍然不搭理她,妇女最后沉默了。禅师来到门口问妇人:“你还生气吗?”妇人说:“我只是为自己生气,怎么会来到这个地方受罪?”

禅师就说:“连自己都不能原谅,怎么清静如水呢,转身就离开了。过一会儿禅师又过来问她:“你还生气吗?”

夫人说:“不生气了,生气也没有办法呀。禅师就对她说:“你的气并没有消,还压在心里,爆发之后还会更加剧烈。”

过了一会儿禅师第三次来到柴房门口,夫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生气。”

禅师说:“还知道不值得,说明你的内心还是有衡量标准的,还是有气的根存在。”

于是转身又走了。稍后妇女在背后喊禅师,问他:“什么是气。禅师把手里的茶水撒在地上,夫人看了一会儿,突然有所感悟,于是叩谢而去。

当我们生气的时候,就由别人来掌控自己的情绪,本身就已经成了一个受害者,那一些抱怨和愤怒只是释放的选择。当你抱怨的时候,只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而但是当你学会原谅和宽容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成就自己。

选择宽容的时候,成就的是自己的心性,升华的是自己的灵魂。而且当你选择宽容,说明你能够把情绪把控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交给别人。没有让别人来控制你的内心,更不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你自己,你觉得哪个更划算?

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与年龄性别无关,与思想思维,经历阅历,心理心态有关。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就看Ta为人处世,能不能换位思考,有没有责任感和担当能力。

真正成熟的人,不是处事圆滑世故,而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丰盈与宽厚。

真正成熟的人,所具备的第一大特征:懂得付出不急于求回报。成熟的人懂得,只有春种才有秋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想要得到什么就要先付出什么,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至,一切根源在自己。

就像我们做生意一样,投资后开始可能收获很少,甚至是没有收获。这时候,不成熟的人就会放弃。

而成熟的人,在投资前就已经考虑周全。做生意,我们首先考虑的不是赚钱,而是赔钱,赔到什么程度,怎么样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即使在经营其间效益不理想,也不会轻易放弃,而是不断地从中找原因摸索经验,如此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是必然。

成功从来没有捷径,唯有坚持才是最佳途径,走捷径只会与成功背道而驰。真正成熟的人,所具备的第二大特征:自律。一个成熟的人一定是一个自律的人,Ta愿意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Ta愿意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养成好习惯,让自己逐渐趋势于完善。

时刻保持精神明亮、心理健康。即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也能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其实,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并没有太大区别,区别就在于思考方式的不同。

同样的问题,你去请教成功者和失败者,答案是不一样的也是相违背的。成熟的人,严以律己宽待他人,常思己过不论人非,不消极不抱怨。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如何待它,它便如何待你。消极和抱怨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只有积极面对才是真理。就像马云说的那样:“成功者永不抱怨,抱怨者永不成功。

真正成熟的人,所具备的第三大特征:不被情绪所左右。一个成熟的人懂得控制情绪,不被情绪所左右,懂得拥有健康的身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合理管理好时间和财务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把情绪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呢?是因为,情绪不好就会影响身体健康,只有控制好情绪才会有一个好的身体。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养成"三不"和"三多": 不批评、不抱怨、不指责; 多鼓励、多表扬、多赞美。你也会因此而成为一个阳光明媚的人,既能温暖自己又能照亮他人。你身边的人也会因你的赞美和激励而变成更优秀的人。

赞美不是吹捧和拍马。赞美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是没有目的性的无私。而如果你带有目的性的去赞美,那就是吹捧和拍马。

真正成熟的人,所具备的第四大特征:愿意学习,不自以为是,让心态归零。我们生长在这样一个经济知识发达的时代,处处充满危机感和竞争力,我们唯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充实自己,把自己的潜能和天赋发挥到一种极致,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是通向未来的唯一途径。

我们要屏蔽那些消极负能量的东西。一旦我们吸收了那些有毒的思想思维,它就会慢慢腐蚀你的灵魂和人性,因而影响你的整个人生。

我们要用空杯以对的心态,去学习吸收积极正能量的东西,谦卑做人,"三人行,必有我师"!

真正成熟的人,所具备的第五大特征:做人、做事靠信念,不靠人言。我们做人、做事要靠信念不靠人言。对自己所做的事业,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坚定信念不断前行,才能支撑起梦想成就梦想。相信是起点,坚持是终点。

相信和信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相信是可见的,而信念是隐秘的。信念,是人类灵魂的一种高度,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态度。我们要登上山峰,就要问那些爬到山顶的人,而不能问那些没有爬过山的人。

我们只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后,就不要再去别人嘴里寻求答案。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在别人的嘴里有多少个版本的你。人言可畏,靠信念做自己。

我们,唯有在不断地经历和阅历中,才能逐渐地丰盈完善自己。我们唯有在不断地坚持和学习中,才能逐渐地成长、成熟起来。因而实现自己的梦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成熟的人,他会懂得什么样的事情该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该做;而不成熟的人,他总在考虑什么样的事情是他想做的,什么样的事情又是他特别排斥的。

这就是一个人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区别。而这个世界只属于成熟的人,无关年龄,无关地位,无关于身份和背景,只有成熟的人,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游刃有余。

比如说我们在和别人接触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对于那些成熟稳重的人较有好感,对于毛毛躁躁的人特别的排斥,这就是成熟的魅力与影响,所以成熟也是我们追逐的一个方向。

在佛家之中,所谓的成熟叫做一切随缘;在儒家之中,所谓的成熟叫做中庸之道;而在道家中,所谓的成熟叫做顺应自然。

庄子所说的《庖丁解牛》的一个故事,其中蕴藏的正是道家“顺应自然”道理。有一天庖丁给文惠君宰牛,手碰到牛的时候,肩抵住,脚踩着,腿顶着,刀子宰牛的声音发出的声响没有不符合音节的,也合于舞曲的舞步,也和音乐曲的节奏。

文惠君就说:“太好了,你的技术怎么这么好呢?庖丁放下刀,就说:“我所爱好的是自然之道,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技术上。”

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是一头,三年过去,已经不止一头了,而现在我心领会神,而不是眼睛去看,只是内心的活动,依靠牛的天然纹理来劈开筋骨的空隙,把刀放入骨节的空隙之中,顺着牛的自然结构去操作,即便有筋骨的地方也没有妨碍,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他们用刀去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因为他们用刀砍骨头。

我这把刀用了十九年,杀了有几千头了,可是刀还像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是有空隙的,我的刀刃薄的没有厚度,把没有厚度的刀刃放在有缝隙的骨节之中是宽敞的,空间有余,这一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

文惠君听了之后就说:“好极了,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在庄子所说的故事之中,所谓的”养生“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调养自己的身体,而是养自己的心神。

庖丁用十九年的经验来宰牛,除了我们所理解的熟能生巧之外,而更重要的是庖丁能够根据牛的骨骼脉络进行自然的操作,而不是强硬的宰牛。

而人生也是如此,人生要想活得好,就要根据合理适度的原则去处事,碰到强硬的骨头,锋利的刀也要躲着,一切秉持着中庸合理的制度,对于任何事情找准切入点,操作起来就能够非常轻松。

一切顺应自然,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事情本身的一个规律和原则。任何事物,根据本身的一个规律和状态去行使智慧,而不是根据自己主观的妄想。

就好像我们开篇所说,要想想“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去做”?而不是要想“自己想去怎么做”?

看似一个简单的转变,却代表着不同的心性根源,也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就如同找到牛的骨骼脉络,顺应自然的操作,不但能够非常省力气,而且还能让事物有着更好的收获,这个就是道家中所说的顺应自然的智慧。

当一切懂得顺应事物的规律,而不是依靠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妄图改变的时候,你的人生也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惊喜,符合了事物的规律,才有诸事皆顺的地步和状态。

人生的德行来源于自己的责任心,以责任心为人生的基础,逐渐丰厚自己的人生,这样才会有一个理想的状态。

曾经有两个空布袋想站起来,就一同去请教上帝。上帝就对他们说:“你们两个要想站起来,要么是肚子里有东西把口袋撑起来,另一个就是让别人看上你,用手把你提起来。”

于是这两个布袋非常高兴,一个布袋兴冲冲的往自己肚子里装东西,等袋子东西快装满的时候,自己稳当当的站了起来。但是另一个空布袋就想,自己往袋子里装东西多辛苦,不如等人过来直接提自己就走了。

于是那个布袋就等啊等,终于有一天,有一个人从他们两个身边经过,那个人本来先把空布袋提起来,空布袋非常高兴,以为有人眷顾自己,但是那个人一看里面什么也没有,就把它扔掉了,拿来那个有东西满满的口袋回家了。

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就是因为自身的丰满,用责任感当成自己修养人生的基石,才能够真正的达到人生良好的结局。

一个人竖立于天地之间,必须要自重修养自身,才能够具备价值与意义。《易经》之中有这样一句话:贲:亨。小利有攸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贲卦,恒通,有所往则有小利。

谋取小利就会损害自己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光辉形象,因此领导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多为老百姓做实事,谋实利,这样才会得到百姓的衷心拥护。

在这个世界上,利益只是其中一个支点与层面,人生需要靠外在的物质来撑起自己人生的幸福。

但是人生不能完全的依靠利益,如果太过于依赖利益,而忽略了为别人着想的责任感,责任心,那么这样的人生是空虚,没有任何意义的。

古代时候的王莽是最具争议的一个皇帝,他只在位15年。王莽是皇太后弟弟王曼的儿子,父辈中9人封侯,他从小的身世比较孤苦伶仃,和同族同辈中的顽固子弟相比,非常聪明伶俐,生活简朴,也饱读诗书,非常有才华。

王莽曾经几个月也不脱去照顾自己的伯父王凤,很得这位大司马将军的疼爱。后来加官进爵之后,他依旧行为朴素。

后来只有年仅9岁的汉平帝继位,王莽将军国大权独揽一身,这个时候野心就开始膨胀。再后来,他当上皇帝之后,宣布接受天命,改国号为“新”。仿照周朝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还剥夺了刘氏贵族的权利,引发豪强不满。

他又采取了削王为侯的政策,导致边疆战乱不断加重,税赋苛暴,加之黄河改道导致民不聊生,后来被人起义所杀,新朝也随之覆灭。

一个人无论身居何位,都应该有志得天下的责任心,为他人着想,这才是一种正确的三观与态度,不能因为只顾着取一己私利而谋天下大众的利益,更不能把自己的利益在建立在别人的利益之上。

古人常说这样一句话,身轻失天下,自重方存身。想要傲然于天地之间,做一个正义的人,就要学会自重,具备为他人着想的心思,这才是一个君子作风。

流年似水,太过匆忙,一些事来不及开始,就已成了昨天;一些人来不及相处,就已转身离去。我们总在留恋前面的风景,却忘了我们曾经走过的山水,旖旎的风光看得见,也留得住;有一种美丽,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用心去感受,这种美丽,就是你的善良。

因为善良,我欣赏到了你做人的味道;因为善良,我对你舍不下,也忘不掉。善良,像一缕洞穿黑暗的阳光,有一种亲和柔美的温暖。每一次与你交往,能感受到一种真诚和信赖,从不担心你的欺骗;善良,就像风雨中撑的一把伞,能够遮风挡雨,能够挡住风寒。

危难时,你毫不犹豫伸出的双手,温暖而又感人;无路可走时,你为我敞开的一扇门,明亮而温馨。

时光若水,从眉心跌落,打湿了记忆,常怀念那个经常被你感动的自己。那些心情舒畅的美好时光,干净而难忘。我喜欢与你交往,是因为你的率真;我无法将你忘记,是因为你的善良。

你像寒冬里的一团火,你是天气酷热时的一股清凉,总在需要的时候,从天而降。你心中的善良,就像雪山脚下的细流,每一滴蕴含着圣洁和纯净;你心中流淌的善良,一路欢歌,荡涤着污流,洗刷着灰尘,风清气正地汇入人生的江河。

一颗善心,胜似一座寺庙。善良的心,像甘露一样晶莹剔透,像宇宙一样包容万物;善良的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积德行善,必有福报。

你的善良,与我的生命同在,你的善良,教会我理解和宽容;你的善良,是一种高雅和成熟,始终让人保持好心情。水的清澈来自雪山之巅,你的善良来自心底的纯洁。

《周易·系辞下》中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一个人的德行里,藏着他的人生起落。若是一个人名不副实,只会压垮自己。德薄而财厚,财必移其位。

古人云:“无德无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祸;善行善德而受磨难,多有后福。一个人得到了和自己品德不相符的财富,只会让这些财富压垮自己。

因为没有品德的人,在过多或者来得容易的财富面前,会迷失自己的心智,让欲望吞噬自己。

一夜暴富,是很多人的梦想,小何因为一张彩票实现了这个梦想,可是因为德行浅薄,这突如其来的财富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

有了钱的他沉不住气,出门大手大脚,迅速引来了一群狐朋狗友,也引来了一些贪慕钱财的女人。

听着身边人的恭维,他格外厌烦妻子的唠叨,最终在纸醉金迷里迷失了自己,执意要和妻子离婚。

甚至,他还被所谓朋友带去做各种投资,不懂这些的小何最终中了别人的圈套,不仅被骗光了所有的钱,还背上了巨额欠款。

短短时间,如同黄粱一梦。很多德行不够的人,都会像小何一样,当财富来临时,就会把自己迷失在里面,忘记什么是对错,忘记谁才是自己最重要的人。还有那些不从正道获取财富的人,也会这条“人生捷径”上,付出了代价。

和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著名的贪官,也得乾隆皇帝的信任,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完美的“人生赢家”。虽然和珅在没有成功之前很勤奋,但是在成功后他没有抵制住金钱的诱惑。

他会利用职务之便,私吞贡品;他按钱卖官,掀起了朝中的贿赂之风;他还趁人之危,在别人落难的时候低价买进土地等,并以此获利。

可和珅哪里知道,他风头的背后,一把致命的刺刀已经悬起。护着和珅的乾隆皇帝一死,嘉庆皇帝就对和珅动了手。

和珅经营了那么久的财富,尽数归到了嘉庆皇帝的口袋,据记载,和珅的家产相当于清政府十五年的总收入。

尽管和珅有一时的风光,但还是因为德不配财,最终落地“和珅倒,嘉庆饱”的下场。一个人有多大的德行,就承载多大的财富,否则,财必移位。

就如《了凡四训》中说:“百金财富必定是百金人物,千金财富必定是千金人物。的确,外财不富德穷人,只有在德行的依托下,才能真正的拥有财富。

德薄而位尊,灾祸则临身。俗话说:“德不称,其祸必酷;能不称,其殃必大。”如果一个人的道德和所处的位置不成正比,那灾祸必然就来了。

秦始皇时期的李斯便是一个例子。李斯是一个没有道德品行的政客,为了得到高位,害了很多人,尤其是自己的同窗韩非子。

韩非子不善于表达,所以不被韩王看重,但是他所写的《孤愤》、《五蠹》、《内外储说》等书,得到了秦王的赞赏,并感叹“如果可以见到这位作者,和他交流该多好呀”!

秦王的感慨让李斯很嫉妒,便在背地里说了很多韩非子的坏话,还想方设法陷害韩非子,最终逼韩非子在狱中服药自尽了。

在秦始皇死后,李斯又在赵高的威胁和诱惑下,与人一起合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让胡亥成为了皇帝。

从此秦国政权岌岌可危,而靠陷害别人成功的李斯,也被比自己更诡计多端的赵高所害,最终“具五刑”并腰斩。

当一个人不看重自身的德行,只顾追求自我利益,那灾祸也就不远了。《庄子·让王》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楚国有一个屠夫叫屠羊说,在楚昭王逃亡的时候,他帮楚昭王解决了很多问题。

后来楚昭王复国了,很感谢屠羊说,问他想要什么赏赐,他却表示自己只想要自己的羊肉摊。

楚昭王的执意要给他一个大官,屠羊说说:“这职位,我知道比宰羊的工作更高贵;这万钟俸禄,也比宰羊的收入多很多,但是,我怎么可以贪图爵禄而使君王有行赏不当的声名呢?我只想恢复我的羊肉摊。”

在高位面前能有如此清醒的人很少,但也只有明白位需配德,才能远离灾祸。修德惜福之人,必能厚德载物。那怎么样才可以做到德以配位、德以配财呢?《周易》中这样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谓德,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就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工作、生活、做人等。

比如,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在我们做一些好事、善事的时候,就是在为自己修德。

这样,就可以承载到金钱、权力、名望等这些“万物”。也就是说,你的品德越好,你所能承载的财富和地位越高。

古有“三不朽”的说法,即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德便排在第一位,我们可以回溯历史,那些流芳百世的人,无不是有品德的人。

一代名将曾国藩也这样告诫过自己的弟弟:“德不配位,是最危险的!那些靠吹捧和糊弄老百姓,神化自己的人,一定会摔的很惨!”

所以曾国藩很重视自己的德行,每次去办事,他都会送上一份随手礼,包括门房在内,而礼物也是用心挑选的。

但别人送礼的时候,他总是会婉拒,实在拒绝不了,就收一份最少的,并给对方一份回礼。

他更不会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去报复别人,也不会利用权力去搞小动作让自己家财万贯。久而久之,文武百官越来越尊重曾国藩,下属也心甘情愿听从曾国藩的指挥。

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一个人先修自己的德行,事业和财富,便都会随之而来。因为一个人品德,也是他运气,也是他的福报。

《老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上天并没有偏袒的心,但会爱护真心行善的人,正所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一个人只要行善积德,福运就会不请自来。

唐朝第一宰相裴度,年轻的时候,一贫如洗。在乡下的私塾中以教书为生,他虽然学问渊博,却时运不济,屡试不中。

有天,他请一行禅师为自己面相,禅师摇头说:你天生贱相,今生不但没有希望考取功名,而且眼光外浮,纵纹入口,是一种乞食街头、饥饿而死之相!

裴度听了非常伤心,整天垂头丧气,连教书都无精打采。几天后,他去香山寺散心,途中无意捡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个翠玉带。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大笔横财,但是他却不为所动,在原地等人来认领,他从早上等到下午,终于等来了心急如焚的失主。

失主是一位妇人,她家中父亲病重,当尽家产请名医为父亲医治,刚有好转,那天她跑到亲戚家借了条玉带准备典当了买药材,途径香山寺,想为父亲祈福,没想到半路丢了玉带。

裴度听了将失物奉还,妇人拜谢而去。后来,裴度又遇到了一行禅师,禅师惊讶道:你必定是做了一件很大阴德的事,我看你容貌,蛇入口变为玉带纹,将来有无量福报,可能会出将入相。

裴度听了笑道:大师怎么说话前后矛盾呢?禅师说道:七尺长的身体不如一尺长的脸,一尺长的脸不如三寸长的鼻子,三寸长的鼻子不如一点心!

意思是只要有一颗善心,行善积德,人的面相就会逐渐改变,福禄就会来临。后来,裴度果然考取进士,官运亨通,成了唐朝第一宰相。人行善,天必佑之,人作恶,天必惩之。庞涓和孙膑同为鬼谷子的学生,一起学习兵法,本该感情深厚。

但是庞涓却沉迷于权势,提前出山,魏王任命他为帅,执掌魏国兵权,他不久便入侵魏国周围的诸侯小国,连连得胜。

庞涓认为自己取得了盖世大功,经常向人夸耀。当有人向魏王推荐孙膑,孙膑随魏国的使臣下山,这让庞涓非常的不安,因为孙膑比他学的扎实,又得到鬼谷子的秘传,他害怕孙膑抢夺了他的位置。

于是,庞涓动了歪心思,他在魏王面前诬陷孙膑,使得孙膑承受刖刑及鲸面的酷刑,丝毫不念及同窗之情。

后来,孙膑识破了庞涓的诡计,装疯卖傻,被齐国的大将田忌救出魏国,孙膑到齐国后,齐王对他十分的敬重。

最终,庞涓、孙膑二人在战场上兵戈相见,孙膑在马陵道设下埋伏,庞涓万箭穿心而亡。如果不是庞涓的不仁,孙膑也不会对他不义,他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古语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害人终将害己。作恶之人,终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承担自己种下的苦果。

人只有行善,才会有好运。《周易》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行善的人家一定会有好事等着他,可见人生的福运是修来的。《三字经》上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说的是窦燕山,有五个儿子,都高中进士,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他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人们争相效仿的榜样。

其实,窦燕山在年轻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家庭“好运”,他虽然家境富裕,但是他那时不懂得接济穷人,广行善事,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儿子。

直到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已故的祖父和父亲聚在一起教训他要多做救人济世的善事,这样才能改变命运。

从此,他行善积德,亲友中有丧事无钱买棺者,他出钱买棺葬殓;有家贫子女无法婚嫁者,他出资助其婚嫁。对于贫困得无法生活的人,他借钱给他们,使他们有做生意的资本。

后来,窦燕山连生五个儿子,个个聪明绝顶。司马温公在《家训》中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一个家庭留给后辈最好的财富不是金钱也不是书本,而是平时的行善所积累的阴德。

善恶福祸往往都是在一念之间,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天道轮回,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句话恰好也表达了这一现象,道尽人情冷暖。有的时候经历过的人会觉得可悲,甚至对人性丧失美好的信任。

因为大多数人都喜欢拿一个人是否拥有物质,来判断一个人的意义和价值。就好像现在有一个畸形的观念,总把一个人拥有权势富贵作为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很多人对待别人的一个态度,都是根据他事业是否成功而取决的。正是这个世俗的价值观,也让很多人感受到了人心薄凉。

这是人性的弱点,人性弱点,本身就存在着趋炎附势的问题。但是他们更多的并不是针对你本人,而是针对的是你外在拥有的变化。

所以,我们要学会适应人性的弱点,而非是单纯的和人性的弱点做斗争。在人的性格之中,本身就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问题。你要学会适应,而不是一味的抱怨为什么人性没你想的那么美好和伟大。

所以在《菜根谭》中就说,所有人趋炎附势的时候,依附的并非是你本人,而是你外在的权势。当你遇到变故,被人看不起甚至落井下石的时候,他针对的也并非是你本人,而是你失去的那些功名利禄。

如果你拥有这样的一种心态,以这样的角度,去看问题的时候,还有什么想不明白的呢。

人生在世,于自身条件,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与麻烦,但之所以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是因为大部分成功的人都选择了变通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所谓变通。就是做事情能够做到足够灵活,不拘泥於常规。变通,变则通,通则达。

即便是有人在你面前阿谀奉承,也不会被他的巧言令色所迷惑。即便是有人在你面前落井下石,你也不会因为人心薄凉,而感到对人性失望。更少了些许痛苦,多了更多的释怀和坦然。

共勉!

语录网网友观点:做坏事最大的惩罚,是内心不安,做善事最大的奖励,是灵魂安乐。

恶之虚弹弹不安。

终有报应,善之源佛为怀、心安理得。

即便是有人在你面前阿谀奉承,也不会被他的巧言令色所迷惑。

即便是有人在你面前落井下石,你也不会因为人心薄凉,而感到对人性失望。

更少了些许痛苦,多了更多的释怀和坦然。

❤️ 存良善

活 出信仰

看淡 得失

路 天 行 健

能做坏事者心都是静下来做的,自古成大事者,无不心黑手狠,借刀杀人。

品,细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v20220925140409ecd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