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平沿口。声如扣。腹盛满月琼汁酒

平沿口。声如扣。腹盛满月琼汁酒

家櫪(艺术家 考古研究者 )

---原创作品

钗头凤 咏晚唐定窑白釉“官”字款长颈瓶

平沿口。声如扣。腹盛满月琼汁酒。

型不朽。千年寿。震撼官铭,匠心镌就。

胎无厚。白牙诱。精绝细腻难寻偶。

清平秀。绝无谬。典雅端庄,晚唐依旧。

定窑自隋唐以来不断烧造出领先于其它窑口的造型、纹饰的器物,定窑的窑工们善于吸取不同艺术品的营养,不仅远学越窑,进去河南、河北诸窑的长处,不断改良创新,到了晚唐基本上引领了整个北方白瓷的导向,取代了邢窑。

早期定窑多以青白釉、双色釉、姜黄釉等釉色为主,精粗悬殊,也有胎土灰白,常常施用白色化妆土,使釉色更加白,不施化妆土的,釉色显得青灰,早期色釉器物也多施化妆土,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胎体渐薄而精巧,白色化妆土已经基本不用。

通过定窑与其它各窑口产品对比,可以发现越窑早期影响了定窑,而定窑又影响了许多窑口。

定窑的直颈瓶在唐代已经出现,更准确地讲应该是中、晚唐,只是胎骨相对来讲比较厚重,造型尚且还不完美,有些已经开始有简单的装饰纹,到了九世纪末、十世纪初定窑一改浑厚纯朴的风格,大胆削减胎骨的厚度,造型也开始更加精巧、秀气,不仅胎骨旋削细薄,胎骨的纯净度也已经非常好,胎色基本上属于暖白色,而且坚硬无比,工艺上也做得更加细致,有些器物可以说是做到了完美的境界,虽然仍能找到一些工艺、制作上的瑕疵,但是整体的灵动、造型的优美、胎薄坚硬、釉质细腻滋润,可以说达到了定窑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当然,同时期还有些作品依然厚重,胎釉的纯净度依然不够理想,这是时代的局限性,由于定窑作品不只是一个作坊的产品,而是一个地区的产品,所有的作坊尽管相互学习、影响,但还是会有质量上的差具,这是很自然的事,所以,精粗兼备是符合时代背景的。

我们回顾一下八、九世纪北方白瓷长颈瓶就会发现,河南、河北都有生产这类作品,这么看这件九世纪定窑白釉折沿口白釉“官”字款长颈瓶就是一件极具时代特征,且又能代表那个时代的艺术最高水准的作品,这件折沿口长颈瓶端庄秀美,胎釉绝佳,造型稳重是一件官府订制的特殊作品,而非市场上的商品。

参见《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下册98-99页。

图1:晚唐定窑白釉“官”字款长颈瓶

那为什么说它是晚唐作品呢?这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对比考证,首先这种造型的作品在唐代北方窑口均有产品,比如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馆的八世纪北方白瓷长颈瓶为例,造型与上面这件晚唐定窑长颈瓶的造型大体一致,可以说是同一时代的作品,当然,作品的年代不能绝对精准,大体上说是中、晚唐的时代风格。

这件1964年入住美国波士顿艺术馆的长颈瓶被确定为八世纪。

图2:美国波士顿艺术馆藏八世纪白釉长颈瓶

那么我们对比一下它们的造型和圈足的处理便会发现,长颈瓶颈、腹衔接处略有不同,整体风格是极为相似的,尤其是直壁外撇的圈足处理,基本上是一个风格手法,这就是时代留给我们的印记,换句话说就是时代风格人,这种直壁外撇式圈足的年代是非常明显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圈足会随之改变。

图3:晚唐定窑白釉“官”字款长颈瓶圈足

尽管折沿口也有些不太一样,但是总体效果并没有改变它的时代气息,美国波士顿艺术馆藏的那件应该是河南巩县窑产品,胎骨比较厚而松软,胎釉结合不佳,胎釉的膨胀系数不一致,导致釉面开有细小的鱼子纹,它的口沿略微上凸,证明了胎骨的厚度,而定窑的折沿比较干净利落,口边的小凸唇和微微下塌的板沿,说明了这么薄的胎骨的强度非同一般,没有足够的强度是很难达到这种效果的。

图4:晚唐定窑白釉“官”字款长颈瓶折沿口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河南洛阳市博物馆藏的唐代巩县窑板沿长颈瓶,这件洛阳博物馆藏的巩县窑作品也应该是八、九世纪的作品,折沿口相对比美国波士顿艺术馆那件略微薄一些,说明他的胎骨相对质地好些,腹部滚圆、直壁式外撇圈足,胎骨依然相对较厚,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开细小的鱼子纹,釉色白中泛青,胎骨较白而不够坚硬,这是唐代巩县窑的特点。

图5:河南洛阳博物馆藏唐代巩县窑白釉长颈瓶

这种长颈瓶流行于晚唐至北宋早期,定窑北宋时期的长颈瓶现有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北宋定窑白釉刻螭纹“尚食局”款长颈瓶,不只是定窑长颈瓶的造型依旧,也就是说与晚唐定窑长颈瓶的造型没有太大的改变,虽然造型大体一致,但是时代风格已经不同了,晚唐定窑浑圆大气与北宋精巧偏于雕琢,晚唐长颈瓶的胎骨虽说较唐代前期的胎骨大刀阔斧地消减了很多,但是器物的圈足和下部分依然还是偏厚,到了北宋定窑长颈瓶的下部胎骨消减得更趋完美,胎薄的与器物上部近乎一致,我们发现它的圈足处理与晚唐定窑长颈瓶作品的区别开始显现。

图6:国家博物馆处北宋定窑白釉刻螭纹“尚食局”款长颈瓶

圈足的处理决定了时代的风格取向,北宋定窑的长颈瓶圈足开始从晚唐直壁外撇式转变为弧壁外撇式,其中一个与胎骨的薄厚有关系,再一个就是北宋人认为略带微弧更有味道,因此,时代的烙印便深深地烙在器物的身上,有些器物的局部改变不会影响时代的风格,但是有些部位的改变,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所谓万变不离其中就是从风格上没受到影响,可有些部位稍微一动,整体风格就会随之而变。

图7:安徽省博物馆藏安徽出土北宋定窑白釉长颈瓶一对

安徽省近年出土了北宋时期定窑白釉刻花长颈瓶一对,这对北宋定窑白釉刻花长颈瓶的出土进一步验证了北宋早期定窑琢器作品的丰富多彩,到了北宋中晚期这类琢器渐渐减少,而圆器类产量剧增,由于支圈组合覆烧的技术性革命,使在同等条件下产量可以成倍增长,既节约了燃料,又节省了空间,为不断需求的市场注入了动能。

这对安徽出土长颈瓶的圈足又有了些许变化,不再是单单的微弧外撇式,而是在圈足边缘又加了一个类似盘口一样的直立沿,这就是宋人的审美角度与唐代人的审美角度在之别。

图8:安徽出土北宋定窑长颈瓶与私人从北宋定窑长颈瓶对比

北宋时期的长颈瓶不仅有在圈足边沿加直立沿的,还有在上折沿口边加直立沿的,见右侧图,如同盘口效果,有些长颈瓶的颈部也多少带一点微微的弧度(安徽博物馆藏安徽出土的长颈瓶),但多数还是颈部比较直的,腹部的圆也有大小,有些偏扁一些,有些偏圆一些,但都离不开整体造型的时代风格,也就是说一眼看去,便知道它的时代风格,这也就是所谓的“第一感觉”。

图9:晚唐定窑白釉“官”字款长颈瓶底

“官”字款和“新官”款的定窑作品是自晚唐至北宋晚期都有烧造的,但是,晚唐的作品和北宋晚期的作品还是有相当的不同,不管是时代造型风格、工艺特点、胎骨差别,还是款字刻写的位置、书写风格都不一样,我们不能据此一概而论。

比如,晚唐定窑“官”字款大多字体比较小,而且多数居于左侧,慢慢字体变大,居于中心,到了北宋晚期字体很多几乎顶天立地,早期的字体相对来讲较为工整,我们称“正楷”,随后工整的正楷不再有了,以“行草”书流行于北宋时期。

还有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北宋定窑作品除组合支圈覆烧器外,大部分足底都是部分施釉,也就是足底釉局部露胎,而晚唐、五代的精品基本上底足是满釉的,这也是一个时代的痕迹,因此,细观一件器物的各个细节我们会发现很多细小的时代痕迹,这些痕迹给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用这些不起眼的信息,可以去区别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和工艺特征。

“官”字款作品按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完整的公私收藏不下208件,以圆器为主,琢器类不足百分之十五,参见《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上册213页,出土的残片那就多了,根据近年定州地区出土的“官”、“新官”残片不下三万多片,这是个非常震撼的数字,当然不是官方统计的,而是对于定窑爱好者们收集到的信息。

#定窑##唐代##五大名窑##宋瓷##官#


每周二 、每周五原创作品/网络作品转载分享,敬请期待~

传播正能量是一种智慧,不断更新现有知识,让爱好者了解不同视角的最新观点。 朋友如果你喜欢,最好的点赞就是转发到朋友圈让大家分享,欢迎打赏鼓励,评论交流!

欢迎批评指正,个人观点,有不同意见欢迎提出,你的意见可能就是我们忽略的,你的批评肯定就是我们改正错误的动力,多提意见就是对我们提高的鞭策。

语录网网友观点:集中外博物馆典型器比对详解,易懂且眼见扩展。

特别是晚唐官字偏左的知识点尤为珍贵。

向导师致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v20220909164017de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