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经典语录 汉书晁错传阅读答案,国学经典之《汉书》导读第六十讲:晁错传中

汉书晁错传阅读答案,国学经典之《汉书》导读第六十讲:晁错传中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历史#

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

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岁。

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州虎落。

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

皆赐高爵,复其家。

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

郡县之民得买其爵,以自赠至卿。

其亡夫若妻者,县官买与之。

人情非有匹敌,不能久安其处。

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

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

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

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

此与东方之戍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胡者,功相万也。

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其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

【译】陛下幸好担忧边界,遣将派兵整治边塞,大有好处。

然而让远道而来的士卒守边塞,一年便轮换,不了解胡人的特长,不如选拔常居的士卒,建立家室,耕种田地,就此守边。

为了防守之便,就建造高城深沟。

准备垒石,布下铁蒺藜,再造一城于城内,两城之间相距一百五十步。

要害之处,河流经的路口,规划并建立城邑,计算城邑中居民不少于千家,城周围应设置防盗用的竹篾,先造居室,准备好农具,然后招募罪人及免去徒刑处罚一年劳役的人居住下来;不够数,招募用成丁奴婢赎罪的和用奴婢买爵的;再不够,便招募百姓想去的,一律赐给高爵位,免除全家赋役。

发给冬夏衣服,供给饮食,能自给时停止供应。

郡县百姓可以买爵位,可以买到高级爵位,可同列卿。

他们有丧失丈夫或妻子的,由官府给买奴、买妻子、买衣服。

人情上说,非有匹配,不能久居其处。

塞下之民,利禄不厚,不可让他们永久居住在危难之地。

胡人入侵抢掠,能阻止其抢掠的将被抢的一半财物奖给他,官府出价赎回被抢掳的百姓。

这样,邑里就会互相救助,与胡人去交战就不怕死。

所有这些,并不是让皇上立德义的,而是想保护亲戚生命财产。

与东方戍卒不熟习地势又心畏胡人的情况相比,功劳要高出万倍。

陛下这个时候,徙民充实边塞,让远方的百姓没有屯戍负担,边塞的百姓又父子相保,没有被俘虏的后患,好处流传给后世,陛下就是圣明之君,这和秦朝去服役的怨民相比,利害相差太大了。

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

错复言:陛下幸募民相徒以实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甚大惠也。

下吏诚能称厚惠,奉明法,存恤所徙之老弱,善遇其壮士,和辑其心而勿侵刻,使先至者安乐而不思故乡,则贫民相募而劝往矣。

臣闻古之徙远方以实广虚也,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轻去故乡而劝之新邑也。

为置医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昏,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种树畜长,室屋完安,此所以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也。

臣又闻古之制边县以备敌也,使五家为伍,伍有长;十长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连,连有假五百;十连一邑,邑有假候:皆择其邑之贤材有护,习地形知民心者,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应敌。

故卒伍成于内,则军正定于外。

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幼则同游,长则共事。

夜战声相知,则足以相救;昼战目相见,则足以相识;欢爱之心,足以相思。

如此而劝以厚赏,威以重罚,则前死不还踵矣。

所徙之民非壮有材力,但费衣粮,不可用也;虽有材力,不得良吏,犹亡功也。

陛下绝匈奴不与和亲,臣窃意其冬来南也,壹大治,则终身创矣。

欲立威者,始于折胶,来而不能困,使得气去,后未易服也。

愚臣亡识,唯陛下财察。

【译】皇上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募民迁徙到边塞去。

晁错又说:陛下幸好募民迁徙到边塞去,使屯戍之事大大节省,运送物资的费用更加减少,益处显著。

下面官吏真能称得起厚惠,执行英明办法,关心迁来的老弱,善待壮士,对他们宽柔和睦而不侵害,让先来的安乐而不思念故土,那么贫民便互相招请、勉励。

臣闻古代迁徙到远方去充实空虚之地,要察看阴阳的调和,尝尝水泉之味,查一查土地好坏,观察草木的长势,然后营造城邑,编制里区,划割住宅,开通通向田地的道路,确定田间边界,先造住室,一家有一堂二室,有门窗的开闭,设置家具,百姓来就可以居住,耕作有农具,这就是百姓所以肯轻易离乡而乐意到新邑去的原因。

要给他们准备医生巫师,以便治疗疾病,祭祀祖先、神灵,男婚女嫁,生死相照应,坟墓相跟从,种树养畜,室屋完整安全,这些足以让百姓乐于居其处而有长住久留之心。

臣又听说古代设置边地县城是为了防备敌人侵犯的,让五家为一伍,有伍长;十长为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连,连有假五百;十连一邑,邑有假侯:各长都是邑中贤才又有保护能力,熟习地形和民心,闲居就让百姓练习射箭,外出就教民如何应敌。

因此对内是队伍编制,对外就是军政制度。

训练完成之后,就不许再迁徙,幼年时同游,成年后就共事。

夜战凭声音认出自己人,便足以互相救护;白天作战眼睛能看到,便足以相认;爱护之心,足以拼死相救。

这样,用厚赏劝导,用重罚威慑,那么死亡在前面也不会转回身退逃。

所迁徙之民不是健壮有材力的人,衹是消耗衣粮者,不能使用;虽然有勇力,没有良好官吏,和武功是一样的。

陛下断绝与匈奴和亲,臣估计今冬胡人会南来,重创胡人一次,便永久受创。

想确立威严,必须从使用弓弩开始,来犯而不能重创,让敌人得胜而去,以后就不易降服了。

愚臣无识,希望陛下裁察。

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

上亲策诏之,曰:惟十有五年九月壬子,皇帝曰:“昔者大禹勤求贤士,施及方外,四极之内,舟车所至,人迹所及,靡不闻命,以辅其不逮;近者献其明,远者通厥聪,比善戮力,以翼天子。

是以大禹能亡失德,夏以长楙。

高皇帝亲除大害,去乱从,并建豪英,以为官师,为谏争,辅天子之阙,而翼戴汉宗也。

赖天之灵,宗庙之福,方内以安,泽及四夷。

今朕获执天子之正,以承宗庙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明弗能烛,而智不能治,此大夫之所著闻也。

故诏有司、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各帅其志,以选贤良明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言极谏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

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朕甚嘉之,故登大夫于朝,亲谕朕志。

大夫其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四者之阙,悉陈其志,毋有所隐。

上以荐先帝之宗庙,下以兴愚民之休利,著之于篇,朕亲览焉,观大夫所以佐朕,至与不至。

书之,周之密之,重之闭之。

兴自朕躬,大夫其正论,毋枉执事。

乌乎,戒之!二三大夫其帅志毋怠!”

【译】后来下诏朝廷官员推荐贤良文学之士,晁错在推举之列。

皇上亲自策马,说:十五年九月壬子曰,皇帝说:“以前大禹广求贤士,扩及到境外,四方边远的尽头以内,舟车所能达到的地方,人迹能去之处,无不听命,以弥补其施政之缺陷;近者献出明亮,远者献出智慧,和善勉力,以助天子。

所以大禹能不失去德政,夏朝长久盛美。

高皇帝亲除大害,去祸乱之踪迹,选拔豪杰英才,作为一官之长,极尽力争提出劝谏,弥补天子朝政的缺陷,而拥戴汉家王朝。

幸赖上天之灵,宗庙之福,天下安定,延及到四方边界各民族。

今朕即天子正位,以继承宗庙的祭祀,朕既没有高德,又不聪敏,明亮度不能照射、洞察,智慧不能使国家大治,这是诸大夫看得见的。

因此下诏有司、诸侯王、三公、九卿及郡守,各凭自己的意志,选出贤良优秀人才,深明国家大体,通晓人事的变化,敢于直言极力劝谏的,各有若干人数,将用来辅佐匡正朕的不完备之处。

有二三名大夫可以论述国体、人事、劝谏三方面的道理,朕十分嘉许,因此让诸大夫登朝,亲自告谕朕的旨意。

大夫应陈述国体、人事、直谏三道要领,深思朕德之缺乏之处,官吏办事不公正,政事不宣通,百姓不安宁,四者缺漏、错误之处,全部讲出自己的意见,不要隐瞒。

上可以进献先帝之宗庙,下可以兴办愚民的美好利益,写成篇章,朕要亲自阅览,观察大夫用来辅佐朕的建议,是尽到了责任还是没有把话说完、说透。

写下,周密慎重地封闭起来,由朕亲自拆封,大夫们应正言直论,不要顾忌当权官吏的阻挠。

啊,要切戒啊!被推荐来的二三位大夫应抒发自己的意志,不要怠慢!”

错对曰:平阳侯臣窋、汝阴侯臣灶、颍阴侯臣何、廷尉臣宜昌、陇西太守臣昆邪所选贤良太子家令臣错昧死再拜言:臣窃闻古之贤主莫不求贤以为辅翼,故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大禹得咎繇而为三王祖,齐桓得管子而为五伯长。

今陛下讲于大禹及高皇帝之建豪英也,退托于不明,以求贤良,让之至也。

臣窃观上世之传,若高皇帝之建功业,陛下之德厚而得贤佐,皆有司之所览,刻于玉版,藏于金匮,历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

今臣窋等乃以臣错充赋,甚不称明诏求贤之意。

臣错草茅臣,亡识知,昧死上愚对,曰:诏策曰“明于国家大体”,愚臣窃以古之五帝明之。

臣闻五帝神对,其臣莫能及,故自亲事,处于法官之中,明堂之上;动静上配天,下顺地,中得人。

故众生之类亡下覆也,根著之徒亡不载也;烛以光明,亡偏异也;德上及飞鸟,下至水虫草木诸产,皆被其泽。

然后阴阳调,四时节,日月光,风雨时,膏露降,五谷熟,袄孽灭,贼气息,民不疾疫,河出图,洛出书,神龙至,凤鸟翔,德泽满天下,灵光施四海。

此谓配天地,治国大体之功也。

【译】晁错回答说:平阳侯臣曹亩、汝阴侯臣夏侯宠、颖阴侯臣灌何、廷尉臣宜昌、陇西太守臣公孙昆邪所推荐贤良太子家令臣晁错冒死再拜说:臣听说古代英贤之主无不求贤士来辅佐自己,因此黄帝得力牧而在五帝中名列首位,大禹得咎繇成了三王的鼻祖,齐桓公得管仲成了五霸之长。

今陛下讲到从大禹至高皇帝之选拔豪杰英才,自谦不明,以求贤士辅佐,责备之至。

臣观上世史传,像高皇帝一样建功立业,陛下之大德从而得到贤士辅佐,都是有司看到的,刻在记录功勋的玉版上,藏在金匮之中,经历年月,传至后世,为帝王所宗仰,与天地相终始。

今臣曹操等把晁错拿来充数,很不合明诏寻求贤良的旨意。

臣晁错草茅之臣,没有见识,冒死献上愚对,说:诏策日:“明于国家大体”,愚臣自以古代的五帝来说明它。

臣闻五帝神智圣明,那些大臣都不如五帝圣明,因此亲自处理政务,在正殿之中,宣明政教的明堂之上。

处事上符合天时,下顺应地利,中得人和。

因此众生之类无不被覆盖,生长在土地中的万物无不被托载;用光明来照耀,没有偏异;恩德上及飞鸟,下至水虫,草木诸产物,都受到润泽。

然后阴阳调和,四季有节,曰月生光,风雨适时,膏露普降,五谷丰登,妖孽灭绝,毒气息灭,民不生疾病,黄河现出图,洛水现出书,神龙到来,凤凰飞翔,德泽遍布天下,灵光施至四海。

造就是配天应地,治国大体的基本内容。

诏策曰“通于人事终始”,愚臣窃以古之三王明之。

臣闻三王臣主俱贤,故合谋相辅,计安天下,莫不本于人情。

人情莫不欲寿,三王生而不伤也;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而不困也;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而不危也;人情莫不欲逸,三王节其力而不尽也。

其为法令也,合于人情而后行之;其动众使民也,本于人事然后为之。

取人以己,内心及人。

情之所恶,不以强人;情之所欲,不以禁民。

是以天下乐其政,归其德,望之若父母,从之若流水;百姓和亲,国家安宁,名位不失,施及后世。

此明于人情终始之功也。

诏策曰“直言极谏”,愚臣窃以五伯之臣明之。

臣闻五伯不及其臣,故属之以国,任之以事。

五伯之佐之为人臣也,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亡能居尊显之位。

自行若此,可谓方正之士矣。

其立法也,非以苦民伤众而为之机陷也,以之兴利除害,尊主安民而救暴乱也。

其行赏也,非虚取民财妄予人也,以劝天下之忠孝而明其功也。

故功多者赏厚,功少者赏薄。

如此,敛民财以顾其功,而民不恨者,知与而安己也。

其行罚也,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以禁天下不忠不孝而害国者也。

故罪大者罚重,罪小者罚轻。

如此,民虽伏罪至死而不怨者,知罪罚之至,自取之也。

立法若此,可谓平正之吏矣。

法之逆者,请而更之,不以伤民;主行之暴者,逆而复之,不以伤国。

救主之失,补主之过,扬主之美,明主之功,使主内亡邪辟之行,外亡骞污之名。

事君若此,可谓直言极谏之士矣。

此五伯之所以德匡天下,威正诸侯,功业甚美,名声章明。

举天下之贤主,五伯与焉,此身不及其臣而使得直言极谏补其不逮之功也。

今陛下人民之众,威武之重,德惠之厚,令行禁止之势,万万于五伯,而赐愚臣策曰“匡朕之不逮”,愚臣何足以识陛下之高明而奉承之!

【译】诏策曰“通于人事终始”,愚臣用古代三王来说明。

臣闻三王君臣都贤明,因此合谋相辅助,计谋安定天下,、无不从人情出发。

人情无不想长寿,三王保护人们的生命而不加以伤害;人情无不想富,三王让人们财富丰厚而不使人穷困;人情无不想安宁,三王维持社会秩序而不去危害人民;人情无不想舒适,三王节省人力而不竭尽民力。

三王制订法令,合于人情然后执行;发动民众兴办事业,从人事出发然后去实行。

以己之心为根据来要求别人,把自己的好恶也用到别人身上。

自己心裹讨厌的,不可强加于人;自己心裹想要办的,不要禁止人们去办。

这样的话天下就欢迎政府的政令,佩服政府的恩德,敬仰他们就像父母一样,像流水一样跟从他们;百姓和睦亲爱,国家安宁,名分地位的秩序不混乱,延续到后代。

这些就是明了人事终始的人事之道。

诏策曰“直言极谏”,愚臣认为五霸之臣能明了。

臣闻五霸不如他们的大臣,因此把国家托付给大臣,把大事交由大臣办理。

五霸的辅佐大臣作为人臣,省察己身而不敢逾越诬上,遵守法令不容私情,尽心力而不敢自夸,遭遇灾难不避死亡,见贤人而不抢占在上位,受禄不超过法定的标准,不用无能者居尊显之位。

自己的行为就是这样,可以说是按规矩办事的臣子。

他们制订法律,不是为伤害民众设置陷阱,而是用来兴利除害,尊主安民而免除暴躁。

他们进行奖赏,不是白白收取民财妄自送人的,是用来鼓励天下忠孝而宣扬其功劳的。

因此功多的人赏厚,功少者赏薄。

如此,收取民财报赏其功劳,百姓之所以不痛恨,是知道付出的是为了自己的安定。

他们实行处罚,不是用愤怒妄加诛杀来放纵暴躁之心,而是为了禁绝不忠不孝甚至是危害国家的行为。

因此,罪大的重罚,罪小的轻罚。

这样,百姓犯了罪至死也不会怨恨,知道招来对犯罪的处罚,是咎由自取。

制订法律如果是这样,可以说是公平正直的官吏了。

法律违背了情理,请求修改,不要用来伤民;君主执行的暴烈,就反过来恢复正确作法,不要用来伤害国家。

补救国君的过失,发扬国君的美德,彰明国君的功劳,使国君内无邪僻行为,外无损害污秽的坏名声。

侍奉国君到这种地步,可谓直言极力劝谏之士了。

这正是五霸之所以用德政来扶正天下,威势校正诸侯,功业盛美,名声显赫的原因,举出天下贤明君主的话,五霸就是突出的代表,这是自己不如其臣而能用直言极谏弥补不足的办法。

今天陛下统领人民的众多,威武的庄重,德惠的深厚,令行禁止之势,超过五霸万万倍,然而赐给愚臣的诏策说‘弥补朕的不足,愚臣怎么还能够认识到陛下的高明而要去奉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s202208031140097bf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