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诗词 下马闲行伊水头 凉风清景胜春游意思,诗意陆浑:下马闲行伊水头,凉风清景胜春游

下马闲行伊水头 凉风清景胜春游意思,诗意陆浑:下马闲行伊水头,凉风清景胜春游

文字:吴建设

我常常在陆浑湖岸边徘徊,感受着陆浑戎地的历史苍桑,透过迷迷蒙蒙的烟雨,会把我的思绪牵向很远、很远的历史深处………

二千七百年前,即公元前770年的一天,一队车马涉过苍浪滚滚的洛河,进入了洛阳城。从车轿上下来的就是东迁洛邑的周平王。随着周平王进入洛阳城的脚步,历史也就跨入东周时代。

此后不久,有一个叫辛有的朝中大臣路过伊川,看见田野上有人面向上苍在虔诚地祁祷上天降福。便说:不到一百年之后,这儿大概就会成为戎人居住的地方了。

戎人,是古代对居住在边塞之地的民族的称呼。

周平王东迁之后的第二十年,当时的秦国、晋国把居住在甘肃敦煌县的陆浑戎允姓迁居到嵩县。

从此之后,这些从漠漠风沙中迁来的戎人,便生长在气候湿润的环境里,一代一代繁衍生息,创造着灿烂的古代文明。

陆浑便以最早的县置,出现在嵩县历史上,陆浑之戎也出现在《辞海》里。

当我第一次见到陆浑之戎这个名字时,心中便生疑惑,这个分明生活在西北边远塞外的游牧民族,怎么会出现在中原腹地呢?原来答案就在这里。

说到陆浑之戎,不能不提到同样悠久的三涂山。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晋国曾攻打陆浑,并先对三涂山进行祭祀。

三涂山在今县城西南。

《周书》曾记载:周武王对姜太公说:我将沿用夏朝的居地,向南可望到三涂更远的地方。

由于有了上述两处记载,便奠定了三涂山的历史文化地位。

到了宋哲宗元佑年间。

哲宗赵熙于1086年曾写了封三涂山神敕一文,封三涂山为“义应候”,嘉赞三涂山“能出云雨,殖财用,有功烈于民”。

当我在陆浑古城徘徊,脚踏着历经二千年历史风霜而遗留下来的城垣遗址,触目四围山川,深感陆浑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之深厚。

由陆浑又想到嵩县蛮峪村,栾川的蛮子营,疑惑不解这些南方的蛮人怎么来到北方安家落户?后来终于在《嵩县志》中找到了答案:二千年前的远古南方楚国攻打如今古宜阳一带的韩国,很多人就滞留在这一带地方了。

由北方的陆浑之戎,到南方的蛮人,我们在这里不也是看到了南北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吗?

陆浑一带的文化底蕴是十分深厚的,可谓源远流长。

二十年前,当我在开封师范学院读书时,在课堂上聆听教师讲解《诗经》,至今还清楚的记得,随着老师吟颂“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兮”,仿佛穿越历史烟云看到二千年前的一群奴隶在山上伐木归来,放下沉重的木头,望着清清的河水,坐在石头上休息。

每当我从洛阳城下走过,联想到周朝建都洛阳,周王室派乐官到民间采风而整理成《诗经》,当我望着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伊河水,便突发奇想:这地处伊河流域中游的嵩县,当年也算是周王室的京畿之地,那些到民间采风的“乐官”想必也会到过伊河上游采风,这首《伐檀》说不定就是伊河一带的奴隶创作和传唱的。

真正找到《诗经》的一些篇章就是收集于伊河流域民间创作佐证的,是我从康熙年间版嵩县志上读到《鹤鸣》之后。

《鹤呜》是《诗经小雅》中的一个篇名。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游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奚有树檀,其下维择。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九皋山,就在陆浑东面,九皋山因《诗经》而声名显赫,当地人取“鹤鸣九皋”中的“鸣皋”为地名,即今天伊川县的鸣皋镇。

今天,当你在鸣皋镇徘徊,仰望对面雾笼云罩的九皋山,你会仿佛看到一只冲天大鹤从二千多年前飞来,展翅腾空,向着东方飞去。

当我读到“乐彼之园,奚有树檀”时,更欣喜找到了《伐檀》一诗中佐证:尽管目前在伊河流域一带的山上很难找到檀树,但二千年前这里可能并不少见。

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在灿烂的唐诗奏鸣曲中,我却惊喜地发现,嵩县也有遗落的音符!李白、杜甫、白居易、岑参这些唐诗大家在游历名山大川之余,在古都长安、洛阳寻朋访友之时,都把目光投向云遮雾罩的九皋山,和九皋山下那片神秘的陆浑戎地,倘徉在山水之间,写下了不少咏赞的诗篇。

第一位向陆浑走来的是唐诗大家李白。

李白峨冠博带,意气飞扬。

此时正是春日,伊水波光闪闪,两岸杨柳依依,一路鸟声啁啾。

李白顺着从历史深处流出来的伊河,出龙门,过伊川,逆流而上,来到了陆浑古城,登上了古城对面的九皋山,当时的九皋山“青松来风吹古道,绿萝飞花覆烟草”,李白游览之余应当地僧人所邀,题写了“鹤鸣九皋”。

李白十分喜爱九皋山,随后所写的《鸣皋歌》中,表达了一种魂牵梦绕的思情:“忆昨鸣皋梦里还,手弄素月清溪间。

觉时枕席非碧山,侧身西望阻秦关。

麒麟阁上春还早,著书却忆伊阳好,青松来风吹古道,绿萝飞花覆烟草。

…………鸣皋微茫在何处?欲卧鸣皋绝世尘。

”李白在梦中好像又回到了九皋山,此时九皋山上素月朗照,九皋山脚下的伊河汇一汪清溪,李白披一身清辉,“手弄素月清溪间”,好一处清凉世界!怪不得李白说“著书却忆伊阳好(随唐时嵩县称伊阳),欲卧鸣皋绝世尘。

”在另一首《送岑徽君》中,作者用惯常的夸张手法为我们描绘了冰雪覆盖之下的九皋山的景象:“若有人兮思鸣皋,阻积雪兮心烦劳。

洪河凌竞不可以径,度小龙鳞兮难容船。

邈仙山之峻极兮,闻天籁之嘈嘈。

霜崖缟皓以白沓兮,若长风扇海。

”从这首诗中,可知李白确实是为鸣皋所作,也知道诗中的鸣皋就是今天的九皋山,“送君之归兮,动鸣皋之新作。

君不行兮何进,若反顾之黄鹤。

扫梁园之群英,振大雅于东洛。

”这里是说岑参不忍离开洛阳,象黄鹤一样一步三回头;你的文才扫梁园之群英,振名声于东都洛阳。

岑参,这位唐时有名的边塞诗人,我们却并不陌生。“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塞外冬雪风光。令人称奇的是,这位边塞诗人在陆浑一带也有别墅,上面提到李白曾写诗两次记述送他归鸣皋的情形。他在四

川巴南道中常思陆浑别业,“梦魂知忆处,无夜不先归”。

他在《郑杜庄下弟归陆浑别业》中,描绘了初春时的陆浑景象:“正月今欲半,陆浑花未开。

出关见奇草,春色正东来。

”在另一道《送陈子归陆浑别业》中作者表达了对陆浑的思恋之情:“虽不旧相识,知君丞相家。

故园伊川上,夜梦方山花”。

“故园伊川上”,岑参本为南阳人,因在陆浑建有别墅,就把这里视为故园。

夜梦方山花,《广舆记》中,称陆浑山为方山,故园山花入梦,可见思念之深。

杜甫,这位与李白齐名的诗人,也在陆浑建有别墅,称陆浑山庄为“故园”。

安史之乱后,杜甫由四川回到洛阳,在《归河南陆浑庄忆弟》中,作者写道:“……且喜河南定,不问邺城围。

百战今谁在?三年望当归。

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

断绝人烟久,东西消息稀”。

战乱之后,杜甫回到陆浑山庄,却牵挂着留在山东的弟弟,故园春花始荣,小鸟飞还,可弟弟却不见归还。

宋之问,也在陆浑建有别墅,且留下了三首描写陆浑山水的诗篇。

在《寒食还陆浑别业》中,作者写道:“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臾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这是一首即景诗。

早晨,作者由洛阳城出发,尽管是早春,洛阳已是花团绵簇,在古天津桥辞别青青杨柳,日暮时分就来到伊川。

古时陆浑一带统称伊川,由于陆浑山中气候稍寒,春花始发,只是桃花李花点缀春色。

晚年在龙门居住的白居易,也被陆浑胜景吸引,沿着伊水而上,向着南山漫游:“下马闲行伊水头,凉风清景胜春游。何事古今诗句里,不多说著洛阳秋。”白老先生不愧为唐诗大家,他认为伊水秋色胜春色,他更认为洛阳的秋色之美,在洛阳的后花园:在白云悠悠,红叶烁烁,伊水汤汤的山水之间。

我在陆浑湖边徘徊,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伊河水,在这儿汇成一湖碧水,波平浪静,涌动着一湖诗意,依偎在古九皋山下,日日夜夜在浅吟低唱。

我拭目远眺,透过细雨,分明看到了陆浑之戎从敦煌迁徙伊河岸边的车队;看到了李白、杜甫、岑参、宋之问涉过伊河,登上九皋山的身影;我侧耳倾听,随着湖水的低吟,分明听到了历代文人骚客的吟唱;掬一捧湖水撒向湖面,仿佛能抖落出唐诗散句;陆浑湖,一湖沉淀着历史文化的湖!

作者简介:吴建设,男,汉族,1957年出生,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

嵩县人社局干部。

利用业余时间致力于二程理学文化的研究,2009年由文心出版社出版了文学传记《河洛大儒》(程颢、程颐传记),被评为洛阳市2011年五个一工程奖。

编写的二程理学文化丛书《二程理学思想新解》、《两程故里 理学圣地》和《河洛大儒》(再版)分别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和文心出版社出版。

在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拍摄的《中原文化博览》程颢程颐文化专题片中担任顾问,接受专访。

另出版有纪实文学《镇嵩军》《烽火河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q202209200604251ae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