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学校家长群的马屁精,家长群里的“马屁精”让人反感,老师发的“消息”更让人气愤

学校家长群的马屁精,家长群里的“马屁精”让人反感,老师发的“消息”更让人气愤

十多年前,如果老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发现学生不完成作业或者有其它不良表现,老师除了找学生谈话批评外,可能还会让学生给家长带话,让家长来学校沟通研究孩子的教育情况。甚至,有的老师还利用休息日去学生家家访。那时,老师和家长沟通一次确实不方便,这也直接导致家校联系少,信息不畅通。

如今的情况和以前相比却大不一样,这也源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互联网业的崛起。一部手机在手,就相当于家长和老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面对面交流。家长和老师合作意识增强,教育孩子更加方便。孩子有什么风吹草动,老师会第一时间告之家长,这样一来,对孩子的教育及时有利。

特别是自从有了家长群,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互动就更加频繁了。

这也大大方便了老师,使老师的工作效率更高。

老师可以把学校的通知,班级工作一些安排随时发送到家长群里,家长看到后也会配合老师开展工作。

家长群除了利于老师工作外,闲暇时间,家长会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展开讨论,甚至老师也会参与其中,老师偶尔会对于孩子教育问题抛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也会转载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让家长阅读。

对于老师发的东西,家长一般情况下,还是非常重视的。

当然,对于家长的正常回复也无可厚非,但总会有个别“马屁精”家长出来,对老师发的东西进行一番点评,大加赞赏。

说是点评,还不如说成是“溜须拍马”。

因此,往往会引发有些家长反感。

其实,不只是有些家长有想法,有些老师也不喜欢这样。

因为,家长的一言一行也关乎孩子的成长,老师也担心这样的家长给孩子灌输不正确的思想。

实际上,家长群就是一个利于大家学习交流工作的平台,没有必要让人觉得那么势利,应该把它经营成和谐向上的一块净土,从而更好地为家校服务。

卢梭说: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教育了。

由此来看,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如果说这样的“马屁精”家长让人担心,他们只不过是影响自己的孩子,而作为老师如果思想言论上有问题,那么影响的可就是全班的孩子了。家长把孩子交到这样的老师手里,还可能那么淡定放心吗?

最近,就有这样一位小学老师,在家长群里讲话了。通常来说,老师在家长群里说话,要注意语言的严密性,说文明话,讲文明语,更要顾及自己老师的身份和形象。可是,这位老师却在家长群里说出了这样一句话:“这些不要脸的东西,家长也有责任,监管不到位。”

老师把这句话发到家长群里,相信“马屁精”家长也不会“溜须拍马”了,心里也会不痛快。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老师不顾及自己的身份,公然在家长群里说这样的话呢?原来,是因为有几名学生没有完成作业,让这位老师十分气愤。

她把这几名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揪出来后,先是对他们进行罚站,然后,又拍了照片,并且发到了家长群里,随之又说了那样一句话,显然这话有点指桑骂槐的意味。

家长们看到照片后,纷纷确认照片里有没有自己的孩子。

有的家长看到自己孩子没在上面,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心里对老师说出这样的话也不赞同,有的家长更是气愤,但不好在群里发表言论。

而对于在照片上看到自己孩子的家长沉不住气了,马上在群里对老师说:“孩子作业不完成家长是有责任,但是不能在公共场合骂他们不要脸的东西,这话也太伤人了。

为此,这位老师还在群里这样解释说:“我赞同老师对我子女严格要求,我女儿曾经被高中老师罚站门口一星期,最终考上了一本大学,我在此十分感谢她,否则高中后来没有这么好的成绩。”

与此同时,又有家长在群里对老师进行了回复,这位家长说:“老师是有素质的人,我们也知道你严格要求是对孩子负责,但是说话的语气我不认可。哪怕孩子不听话在学校该打该骂我都不会多说一句话,这是一个公共平台,你把孩子的尊严放在哪,如果换位思考别人这么骂你的孩子感想如何,我们也天天在监督,每天拍图上传。”

现在看来,和家长群里的“马屁精”相比,这样的老师更让家长不放心,古语说得好“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身为老师都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怎么正确教育引导学生呢?家长把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又怎么会放心。

这件事后来惊动了教育部门,学校也对此事做出了回应。这位老师是临时应聘的,不是在编教师,现在已经做出解聘处理。看来,学校在聘用临时老师时也要擦亮眼睛,一定要认真考核,否则遇到这样的老师家长不放心,孩子的教育也令人担忧。

语录网网友观点:是谁先用“临时工”这个词顶包的,尼玛太有才了,幼儿园家长群里,老师也骂家长自私,问题是家长什么也没干。

她自己臆想的,我临时工不背这个锅,是不是哪天有校长出事了不会也来个临时校长吧,所以我们不背这个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p20220422093005f01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