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对联入门基础,纯干货:对联入门概述

对联入门基础,纯干货:对联入门概述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分类:

按用途可分为

春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自勉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等

按字数可分为

短联(十字以内)

中联(百字以内)

长联(百字以上)等。

按联语来源可分为

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等。

按修辞技巧可分为

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等等。

今天就来讲对联的修辞技巧。

工对

工对,也称严对。诗律术语。指工整的对仗。即两句在词性、词类、句型等方面都分别整齐相对,甚至同一词类中,还可能分若干小类,也分别相对严整。

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工对例句:

人有鲲鹏志=国呈龙虎姿

凤来春正好=龙起日初长

龙年龙裔看龙腾龙飞天上=春年春风送春到春满人间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三阳开泰=四喜临门

一门五福=三多九如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宽对

宽对属于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与工对相对而言。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

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相对工对而言更为简单。

平仄方面放宽:

汉字的平声为平声外,其它上、去、入皆为仄声。上下联的字词,要求平仄相对,只有平仄交替使用,读起来才抑扬顿挫、铿锵有致。

七言联律与七言律诗中的两副对偶句一样,有时为避免因韵害义的现象,可以“一、三、五(字)不论,二、四、六(字)分明。”这里所说的“不论”,即指平仄从宽;而“分明”,即指平仄从严。有时在不“因词害意、因韵害义”的情况下,对“二、四、六”(字)的个别平仄还可放宽一点,但不宜过宽。

词性方面放宽:

对联的词句应要词性相同,即实词中的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虚词中的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连词对连词,助词对助词,叹词对叹词。在实际运用中,为达到特定、特殊的联意、内容的相对统一性,可在词性方面容宽,如以形容词对动词,副词对助词等。但也不宜太滥太宽。

邻对

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上下句中的对应位置,用相邻两类不同事物的字词(或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互为对仗,所谓词义门类相邻或相似,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

上文中提到的名词的义类包括: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等。

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和邻对相关的有工对和宽对。

邻对例句:

例(1)鲁迅《亥秋残年偶作》:

尘海苍茫沉百感,

金风萧瑟走千官。

上句的“尘海”对下句的“金风”是地理对天文。

例(2)李商隐《筹笔驿》:

徒令上将挥神笔,

终见降王走传车。

上句的“笔”对下句的“车”,是文具对器物。

例(3)李贺《七夕》:

鹊辞穿线月,

花入曝衣楼。

上句的“鹊”对下句的“花”,是鸟兽对花木。

邻对比借对较宽。有时候,不相邻的两类事物的字词也可以互为对仗,只要运用得当,也可以构成工对。

自对

自对属于对仗的一种,为当句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

上下联中分别自行对仗,又在全联中相互两两对仗。自对,可以一至多字。一联内的自对,可以一至多次。这种对法起源甚早。

如洪迈《容斋续笔》三云:“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

盖起于《楚辞》‘蕙蒸’、‘兰藉’,‘桂酒’、‘椒浆’,‘桂棹’、‘兰枻’,‘斫冰’、‘积雪’。

自齐梁以来,江文通、庾子山诸人亦如此。

如王勃《宴滕王 阁序》一篇皆然。

谓若‘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龙光、牛斗,徐孺、陈蕃’,‘腾蛟、起凤,紫电、青霜’之辞是也。

杜诗‘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之类.不可胜举。

又如文中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借对

借对分借义和借音。

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

如杜甫《曲江》诗中写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 “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例如出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

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其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假对

假对,就是指诗文对偶中的借对,即内容虽不成对偶但是字面却成对偶,或者因其谐音字成对偶者。古代“假”、“借”两字相通,假对就是借对,借对就是假对。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借对》引 宋 蔡居厚 《蔡宽夫诗话》:“诗家有假对,本非用意,盖造语适到,因以用之,若杜子美 ‘本无丹灶术,那免白头翁’,韩退之 ‘眼穿长讶双鱼断,耳热何辞数爵频’,借丹对白,借爵对鱼,皆偶然相值立意,下句初不在此。

而晚唐诸人遂立以为格,贾岛 ‘卷帘黄叶落,开户子规啼’, 崔峒 ‘因寻樵子径,得到葛洪家’为例,以为假对胜的对,谓之高手,所谓痴人面前不得说梦也。

”按,贾崔例中的子谐作“紫”,洪谐作“红”,成假对。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文艺二》:“如‘自朱邪之狼狈,致赤子之流离’,唯‘赤’对‘朱’,‘邪’对‘子’;兼‘狼狈’、‘流离’乃兽名对鸟名……如此之类,皆为假对。”

拆字对

拆字联是对联的一种别具一格的形式。

拆字,也称析字,离合,是将汉字的字形各部分拆离开,使之成为另几个字(或形),并赋于各字(或形)以新的意义。

拆字此间有座茅棚,人称笠竺仙庵,镌刻着一副门联: 品泉茶,三口白水; 竺仙庵,二个山人。

这是一副拆字联。

上联将“品”拆成三个“口”,“泉”拆为“白水”;下联把“竺”拆成二个“个”,“仙”拆成“山人”二字。

上下联拆字自然工整,更表达了悠然闲适的心境。

拆字对传说:

宋朝杜文去磊城赴任,差役踢倒了小孩子垒的石头城墙,那小孩随口吟出:

踢倒磊城三块石。

杜文一时语塞,与夫人耳语后才对句:

剪断出字两重山。

上联将“磊”拆为三石,下联将“出”拆成两山,对得不错。谁知小孩笑他堂堂知县,却是妇人之见:大丈夫应倚天抽剑,“剪”怎比得“斩”?

得知诗友徐贞卿之妻生一子,就与好友祝允明商量贺喜之事。谈事这余,唐伯虎以此为题吟出上联:

半夜生孩,亥子二时难定。

传说朱元璋流浪时,夜宿一名叫珠宝的单身女子之家,珠宝与朱元璋交谈至晚,她见朱元璋虽然穷途末路,却慧眼识英豪,大起敬慕之心,于是出上联试探:“深山藏珠宝,你说是朱家宝?王家宝?”将“珠”字拆为“朱”和“王”,既合自己的身份,又暗露许身之意。

朱元璋想起往昔邻家生孩子的情景,立即对道:“半夜生孩儿,我管他子时儿!亥时儿!”机智中又显出一股霸气。

南朝时的江淹,年轻时家贫而才思敏捷。

一次,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一蚕妇,当时有一颇负盛名的文人即兴出联曰:“蚕为天下虫。

”将“蚕”拆为“天”和“虫”,别出心裁,一时难倒众多才子。

正巧一群鸿雁飞落江边,江淹灵感触发,对曰:“鸿是江边鸟。

”将“鸿”拆为“江”和“鸟”,贴切工巧,言近意远,顿时博得一片喝彩。

无情对

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当然,这里所指的文字游戏不含贬义成分,和字游族相似)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还规定即兴属对,不能拖时间。

比如上联:三星白兰地。下联:五月黄梅天。其中字字相对,而且上联指酒名,下联指天气,互不相干,是无情对的典范。

相传,为清代张之洞所创 。

这种对联形式,出句和对句各自成章,通过别解才能上下呼应。

一天,张之洞在陶然亭会饮,以当时人的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张对之以“果然一点不相干”,另一人则对以“萧何三策定安刘”。

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为古代兵器。

尤其是张之洞的对句,以土语对诗句,更是不拘一格。

无情对要点

一、逐字相对;

二、上下必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

三、大量采用借对法。

三个重点

第一要点如上所言,而象:

上联:欲解牢愁唯纵酒;

下联:兴观群怨不如诗。

此联虽然历来被视为无情对,但也可称是一个意境联,其中解对观都是六十四卦卦名,牢中带牛,群中带羊,牛羊相对,这些都是采用了借对法,它在语气、结构上呈联结关系,是属于流水对,不具备歧义关系,不具备第二要点,所以不能算是一个无情对,只是一个使用借对法的意境联。

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中的“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行”也借用了“行走”的意义来和“诛”对仗。

又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

这些都是对仗中局部使用借对法,而不能因此便以此联为无情对。

而一些流传比较广的‘无情对’如:

上联:雄黄酒;

下联:牡丹烟。

此联是从古对:雄黄阵(京剧目);牡丹亭(书名)演变出来的;但我也认为不当列入无情对,因为他修改的歧义不强,上下呈联结关系了,修改的效果很好,烟对酒的对仗比阵对亭工整多了,但一改歧义效果弱了,所以更接近于短语对或嵌名对;

而第三要点是无情对的一个特色,每个无情对一般都应该具备。如:

上联:三星白兰地;

下联:五月黄梅天;

其中星在对联中是等级单位,属于量词,对月则采用了他同时是天文名词的异意;

白兰地在对联中是译名,应属于拟声词,对黄梅天是分别采用了颜色、花卉、天文地理名词的异意来对仗,都是属于借对法。

特点

无情对的特点,首先是对仗上面的工稳,何谓工稳,举例说明: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诸位请看,三对五,数字相对;星对月,天文相对;白对黄,颜色相对;兰对梅,花卉相对;地对天,天文相对。可谓字字相对,工稳非常。

无情对的另一特点,就是上下联意思风马牛不相及,再举一例子:

皓月一盘耳,

红星二锅头。

这是在云心文秀中对的无情对,为云无心出岫的出句,“皓月一盘耳”,是一个感叹句,意思为:皎洁的月亮,象一个圆盘一样。到了对句,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解释成:“红色的星星象两个锅子里面的头”的,只能用其原来的意思,就是一个品牌产品的名称。

上述的例子,是一个很极端的“风马牛”,而无情对中,也有对句意思与出句能作牵强配合的,举例说明:

水发千支终入海,

风流万种尽归天。

下联的意思,很明显是嘲笑“风流人物”要“归天”的,但若要强词夺理的话,也未必是不能说得通:风无论怎样的流动,最后还是要归到天上去。

由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大家不妨探讨一下。

上乘对联特点

1、首先做到基本要求,即字字相对,意意相离;

2、上下句的词性、结构、节奏等等要颠覆;

3、上下句不能有可能的解释相关;

4、上下句都不可以出现为了迁就对应句而牵强的字眼--雕琢,但要不露痕迹;

5、不少于5言;

6、上下句要一庄一谐。

基本上,上面的特点其难度是递增的,但其中的关系又互相渗透,对于无情对创作者来说,其中辛苦实在是比一般的对联要大得多。

无情对,大多为信手拈来,偶然得之,但绝非“拉郎配”、“乱点鸳鸯”所能成功,对句也必须有完整的意思,而且出其不意,方能妙趣横生,却又回味无穷。

错综对

错综对又称“交错对”、“交互对”、“交股对”、“磋对”、“犄角对”,属古诗对仗宽对中的一种现象。对仗时字词位置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

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首联:“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对“一段”,“湘江”对“巫山”,但位置不同,属典型的错综对。

又如刘禹锡《始闻秋风》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整联中,“君”、“我”,“与”、“却”位置不同,属错综对。

错综对常见在首联和尾联,但颔联和颈联中也能见到。如王维的五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出句后三字是“柴门外”,对句后三字是“听暮蝉”,“柴门”和“暮蝉”,都是前一字修饰后一字,可以相对,但从词组位置来看错开的,故属错综对。

使用错综对主要是为了适应平仄而颠倒词序。有时也并非为了平仄,是为了文理上的通顺等原因。

另外,两句完整的诗句中的上、下句分别对仗,这种对仗形式也叫错综对。

如《离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其中的“固时俗之工巧”与“背绳墨以追曲”形成对仗,“偭规矩而改错”与“竞周容以为度”对仗。

例如王维的五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这一联出句的主语“倚杖”与对句的主语“临风”,都是以动词修饰名词,对得还工稳。但后面三字,出句是“柴门外”,对句是“听暮蝉”,如只看“柴门”和“暮蝉”,都是前一字修饰后一字,可以相对。

但从词组位置的安排来看是不能相对的。

因为“柴门外”是以方位词“外”作“柴门”的修饰语而置于后面;“听暮蝉”却是以动词“听”来修饰宾语“暮蝉”。

如要相对,必须把“柴门"放在“外”字后面,或是把“暮蝉”移在“听”字前面方能成对。

但是不论移动上句的“柴门”还是下句的“暮蝉”,不但都不合平仄和韵脚在格律上的要求,而且也不合语法规则。

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交错对的形式把应对的词语错开来补救,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读起来也很自然。

再看杜甫的五律《长江》二首之一的起联: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从这一联上下句词组的性质来看,上联的“众水”应与下联的“一门”相对,“涪万”应与“瞿塘”相对;但如果把“一门”与“瞿塘”的位置互易,变成“一门争瞿塘”,意义就含混不清了,所以只能照现在这样安排。当然,这两句诗是此诗的起首一联,并不要求使用对仗,这里只是把它作为例子,来说明交错对的使用情况。

交错对一般都是在词语对仗安排与格律发生矛盾的时候,才采用这种形式以作补救的。

流水对

一般的对联,上联和下联是平行的两句话,各自意思完整。但也有一种对仗的上联和下联之间往往一气呵成,分别独立来读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种对联称为流水对。

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所以叫做流水对。

例如“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即是。注意:流水对往往出现在尾联中。

典型的流水对上下句用连词串接,或根本是一句话分两半说。

例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

很多流水对上下句分别是两个连贯的动作。例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孟浩然)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与流水对相反,对仗时如对出了两个意思不相贯通的句子,则称为并肩对,往往显得板正生硬。流水对在律诗对联中最受人欣赏,艺术性较高,是比较不容易弄出来的一种对子。一首诗里面有了一联的流水对,就显得灵动了许多。

关于流水对,有这样一些说法:“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流水对使一首诗结构紧凑,如果是用在担当著拓转诗意的重任的颈联,常可使整首诗意像流动,习习欲飞。”

明 胡震亨《唐音癸签·法微三》:“ 严羽卿 以 刘眘虚 ‘沧浪千万里,日夜一孤舟’为十字格,刘长卿:‘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又南飞’为十四字格。谓两句只一意也,盖流水对耳。” 清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五言律﹞中联以虚实对、流水对为上。”

对联中也常常用流水对。如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清代成汝昂一联:

任我纵横千里目

看他吴楚万重山

又如江苏镇江甘露寺清代大臣鄂容安联:

到此已穷千里目

谁知才上一层楼

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吹面生

合掌对

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

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一副对联,一般字都不多(长联除外)。撰写对联,应当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在数字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还意思重复,就没有多少内容了。这就是要“忌”的道理。下面一副对联就是合掌的:

长空展翅,

广宇翔云。

广宇,就是长空;翔云就是展翅。下联的意思完全是重复上联的。这样,八个字中,四个字就算白用了。

上下联的意思完全相同的情况,相对地说要少一些,但部分词语意思相同者,则时有所见。例如:

神州滋雨露,

赤县灿春花。

此联后三字,上下意思有别。但“赤县”就是“神州”的另一种说法,上下意思又雷同了。这种部分词语在意思上的雷同,也是合掌,也应当避免。但这种合掌,常常被人忽略,一些长于撰联的人,有时也在所不免,这就更应引起注意了。

“反对”的意思一正一反,“串对”是一句话分成两半说,上下联的意思一般不会重复。“正对”则不然。“正对”要求上下联互相补充,稍不注意,语意就重复了。因此,完全可以这么说,“正对”是合掌最容易出现的场合。

也有同一联内出现意思重复者。如湖南羊年征联,有人撰联如下:

积极地热情地欢送旧岁;

高兴地愉快地迎接新年。

此联用语就不像对联。下联“高兴地”、“愉快地”意思又雷同。这种雷同,虽然不是出现在上下联中,也是一种合掌,因此也应当避免。

诗词对仗句中也要注意有无“合掌对”

例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两句都是用两种不同动物的叫声来体现“以闹衬静”,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即可视为合掌对。

为了加强对合掌的认识,现特将《楹联报》王妄君戏拟之《合掌对两串》转录如下。这两串“合掌对”拟得很好很有启发性:

其一

瞧对看,听对闻,上路对启程。后娘对继母,亡父对先君。醪五两,酒半斤,扫墓对上坟。乞援双瞎子,求助二盲人。岳父有因才枉驾,丈人无故不光临。十分容颜,五分造化五分打扮:两倾姿色,一半生就一半妆成。

其二

行对走,跑对奔,早晚对晨昏。侏儒对矮子,傻子对愚人。观浪起,看波兴,闭户对关门。神洲千载秀,赤县万年春。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大德似天高,天高加一丈:恩深如地厚,地厚减千分。

美文导读:

纯干货:诗词入门概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o202206112112070eb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