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句子大全 春望哀情的句子,永遇乐中以乐景写哀情的句子?

春望哀情的句子,永遇乐中以乐景写哀情的句子?

、《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让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前者是乐景写哀,后者是哀景写哀,而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2、李煜《采桑子》中的“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无奈之下朦胧入睡,却见伊人入梦来。这里用的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美景却更让诗人伤心,这里用的也是“以哀景写乐情”的手法。

第四句“恨别鸟惊心”。

鸟无恨而惊心,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恨别”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作者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春望》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李煜《采桑子》

此去今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的《雨霖铃》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以乐景写哀情

涵义

乐景写哀情。实际上,乐景写哀情说的是景与情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大致有四种:一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即乐景写哀情;二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欣喜之情,即乐景写乐情;三是用衰败之景表现昂扬、欣喜之情,即哀景写乐情;四是用衰败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即哀景写哀情。

在表现手法上的作用分析

杜甫有这样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以碧江、白鸟、青山、艳花等意象描绘了春末夏初的美景,一句“今春看又过”使人无暇欣赏眼前的美景,而将诗歌的情感引向了“何日是归年”的漂泊异乡的思念家乡的伤感。

景虽是美景,情却是伤感。

这份伤感源于诗人有眼前的美景想到了家乡。

在景与情的关系上,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在表现手法上就叫做衬托:用美好之景衬托伤感之情

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在诗歌中,诗人起笔抒“恨”,即亡国之痛,然后描写“旧时游上苑”的繁华盛况:车水马龙,花月春风。

诗人的“恨”全在这“繁华盛况”之中,情与景的连接点就是“昨夜梦魂中”一句。

在这里,“旧时游上苑”的景致描绘的越美,越能够表达出诗人梦醒之后被囚的亡国之痛。

从景与情的关系上讲这就是以乐景写哀情,在表现手法上就叫做衬托:以繁华盛况反衬亡国之痛。

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春愁》中的“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表达了同样的感情。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春愁难遣强看山”,貌似平淡,其实蕴含的情感特别丰富。这一句诗中,作者化用的意思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往事惊心泪欲潸”,道出了起句中“强”字的答案,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也直接化用其中。

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

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

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

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

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春愁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草绿林青,百花争艳,连春山也显得格外妩媚。

但诗人为什么觉得春愁难以排遣,以致勉强地观看春山也毫无兴致呢?

这是因为诗人始终未能忘记去年春天发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

台湾本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诗人生于斯、长于斯,想不到满清卖国政府竟将它割让给了日本。

这是对台湾人民的无耻出卖,也是台湾人民的奇耻大辱。

回想起这一惊心动魄的惨剧,诗人怎能不愁情满怀、怆然泪下呢?“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吴乔《围炉诗话》)此时诗人被迫离开故乡,看见大陆的春山,联想起故乡台湾的青山绿水——那片被日寇侵占的土地,自然触景伤怀了。

春愁难遣,看山落泪,正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和故乡山水的热爱。

末两句诗中,诗人又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台湾被割让时,四百万台湾人民同声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

这一催人泪下的情景生动地表明了全体台湾人民是热爱祖国的,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这一角度讲,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又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主要是由于诗人与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爱憎,泪洒在一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首诗的动人,主要是因为它真实而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的情感和心声。都是对国家和家人的伤痛和思念之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记住万金只不过是一个虚指,由此可见在战争中的亲情可贵。

《春望》,便是一首关乎家国之痛的千古绝唱。

它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之手,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值得注意的是,杜甫这首诗写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

而就在前一年的六月,安史叛军攻进了长安,烧杀抢掠,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都城顷刻之间成为了废墟。

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今属延安)羌村后,自己却在北赴灵武(今属宁夏)途中被俘。因此,杜甫这首《春望》,实际上就是他被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触景伤怀所写。知道了杜甫创作这首诗的历史背景,相信我们再来看这首《春望》,会有更深刻地感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先,诗的开篇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杜甫在沦陷后的长安,暮春时节里的所见所闻。即国都沦陷,旧日的山河却仍然存在,暮春的长安城里是乱草丛生,林木荒芜。其实如果不是“国破”,那么“城春”的花草树木,应是繁盛茂密,郁郁葱葱的。可惜国都沦陷,也就失去了春色,留下的只有颓垣残壁。

此情此景,相信一个局外人,也会睹物而伤感,更何况是亲身经历国都沦陷的杜甫呢。

所以这两句诗,短短十字,实际上就已经表现出了强烈的家国之痛,读起来扣人心弦。

然后,我们接着看下面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它的意思是说,因为我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所以见到了花开却潸然泪下,又因为我的内心有怨恨,所以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从艺术手法来看,杜甫这两句诗,明显是以乐景衬哀情。

本来春天的花鸟,是可以给人以喜悦、美好的。

但因为杜甫心有家国之痛,反而遇到乐景引发了更多的痛苦。

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便是杜甫痛苦的延伸。

本来杜甫就为国都沦陷而痛苦了,这时又想到了身在异地的妻子,无疑更悲痛了。

因为战火导致了杜甫和妻子取得联系。

即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此时家人的一封书信能值万两黄金啊。对于流落被俘的杜甫来说,妻子此时就是生死未卜,所以他对获得妻子书信的迫切可想而知。而这不仅仅是杜甫一人的迫切,而是整个受到战争牵连的人们所共有的心理。因此,“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历来就为人所称道,感人至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o202206080916238322zu-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