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钟南山刻骨铭心的短句,2020年的爱国英雄?

钟南山刻骨铭心的短句,2020年的爱国英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陈薇临危受命担任军事医学专家组组长。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二,她率领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前出武汉。

“做最坏打算,拿出最充分方案,准备最长期奋战。”陈薇率领团队围绕新冠病毒的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与军地有关单位,迅速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工作机制并取得明显成效。

那些抗疫画面,刻骨铭心。仅用一天时间,陈薇就带领专家组完成了帐篷式负压实验室和检测平台的搭建,她第一个进入实验方舱;队友执行高风险任务前,她挨个检查防护措施是否到位,激励大家“要用科技,让逆行成为逆袭”;在一线超负荷运转,她经常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三个多月下来,人瘦了一大圈……

高原深处的加勒万河谷,群山矗立。这里是祖国的西部边陲,也是守卫和平安宁的一线。新疆军区某边防团营长陈红军坚守高原边防10年,用热血和青春筑起巍峨界碑。

2020年6月15日,陈红军奉命带队前往一线紧急支援,在同外军战斗中,英勇作战、誓死不屈,为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壮烈牺牲。

在陈红军生前部队门前,有一座“铁拳”雕塑,上面写着“铁拳尖兵忠诚守防、祖国山河寸土不让”,这句话激励着来自天南海北的一茬茬官兵们,在海拨5000多米的高原坚守下来。初来喀喇昆仑,很多年轻的战士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要经受艰巨的考验,身为营长的陈红军就曾这样跟大家说过。

新疆军区某边防团政治教导员 李彦斌:为祖国守边防,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这种经历并不是人人都能有机会的。看到喀喇昆仑山这种壮美壮阔,再想一想我们能够为祖国去守卫边防,这种青春,慢慢地就变成了坚韧不拔、坚毅的青春。

2009年,陈红军从地方大学毕业走进火热军营,第二年就来到平均海拨4000多米的喀喇昆仑山一线边防部队任职。

10年间,他和战友无数次奔波在寒冷刺骨的冰雪高原上,践行着“在没有界碑的国土上,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的铮铮誓言。

一次,陈红军带着官兵巡逻至寒风凛冽、遍地碎石的偏远点位,他带着干部骨干在空地上支帐篷打地铺,让义务兵及有高原反应的官兵住进了车厢。

新疆军区某边防团战士 苏万锋:当时我们进来的时候,那天晚上没有地方睡,就是露天的。他把我们所有班长骨干党员全部集合起来说,让义务兵还有一些身体不舒服的同志睡到车厢里面。

2020年6月15日,陈红军奉命带领部队前往一线紧急支援,在同外军战斗中,英勇作战、誓死不屈,为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壮烈牺牲。

祖国山河终无恙,守边护边志更坚。

一年过去了,战友们再次来到烈士牺牲地,面对加勒万河谷崖壁上“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誓言庄严宣誓,一代代年轻的边防军人依然像他们的营长那样,捍卫着英雄誓死捍卫的国土,肩负着英雄用生命践行的使命。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爱国英雄。

这是一个被历史与人民永远铭记的英雄群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他们向险而行;与新冠病毒殊死搏斗,他们与时间赛跑;在抗疫一线战场上,他们始终心系人民。

他们是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是奔赴抗疫一线、默默奉献的英勇斗士。

向险而行,逆风执甲

2020年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我要请战!”

他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当年,在抗击“非典”中他站在前沿;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84岁的他再次选择迎难而上。

面对未知病毒,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组长的钟南山立即奔赴武汉前线,经过实地调研后,在国家卫健委组织高级别专家组召开的记者会上,他向社会公布新冠病毒“人传人”的关键研判。

武汉疫情最为焦灼时,钟南山大声疾呼“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有全国,有大家的支持,武汉肯定能过关”,鼓舞了人们的抗疫信念。

“这个冬天很寒冷,是你的泪,把亿万民众温暖。”网友这样“点赞”钟南山。

钟南山表示,这是医生在危急关头“舍我其谁”的精神状态,是一种能做敢做的责任与担当。

用生命践行使命,用使命守护生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广大医务工作者没有丝毫退缩。

步履不停,英雄无言

2020年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定宇。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无论哪个身份,在非常时期、危急时刻,都没理由退半步,必须坚决顶上去!”

他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定宇。面对尚不明晰的病毒,时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的他选择迎难而上。

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争分夺秒,与病毒鏖战、与死神较量。

从组建隔离病区,到率先采集样本开展病毒检测,再到组织动员遗体捐献,每一步都很难,身处“疫情风暴眼”的张定宇总是挺在最前面。

他步履蹒跚,但眼神坚定。

“搞快点!搞快点!”在医院楼道里、病房里,大家常常听到张定宇的声音。

然而,他的脚步却越来越迟缓,跛行越来越严重。

“能用我的时间,换回别人更多的时间,我没有遗憾了。”张定宇说。

就这样,张定宇和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勇士们,用医者仁心的使命与担当,筑起一道道强大的“白衣长城”。

分秒必争,开拓生路

2020年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

“中国的疫苗,必须由中国自主研发。”

她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面对新冠病毒,她率领团队与北京后方科研基地协同作战,集中力量展开疫苗研制应急科研攻关。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这是陈薇的人生信条。

“做最坏打算、拿出最充分方案、准备最长期奋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陈薇临危受命担任军事医学专家组组长,她率领团队围绕新冠病毒的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迅速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的工作机制。

镜头“回放”陈薇的奋战身影——仅用一天时间,她带领专家组完成了帐篷式负压实验室和检测平台的搭建;在一线超负荷运转,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三个多月下来,青丝生白发……

2020年3月16日,陈薇领衔科研团队研制的腺病毒载体疫苗获批正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这是全球首支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2021年2月25日,腺病毒载体疫苗获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

心藏大爱,人民至上

2020年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

“一定要有中医药阵地,有阵地,就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他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2020年初,72岁的他受命飞赴武汉,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投身抗疫最前线。

分类管理、集中隔离、“中药漫灌”、筹建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初到武汉,张伯礼和专家组成员第一时间开出良方,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悬一壶丹心,济万世生灵。穿上写有“老张加油”防护服的张伯礼,在特殊的中医药阵地上开始新的“战斗”。

白天指导临床会诊巡查病区,晚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超负荷的工作下,张伯礼胆囊炎发作,在武汉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

“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真的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他笑着调侃道。

一串串高温下护目镜后的汗珠,一条条防护面罩下的清晰压痕,一夜夜核酸检测现场的通明灯火……这背后是每一位抗疫英雄的大爱,是亿万群众同心驱疫的决心与坚毅。他们的名字,将被历史与人民永远铭记。

1、为人如立山千仞,为学如海纳百川。

2、不管多么严峻的形势向你逼来,你也要努力去发现有利的条件。不久,你就会发现:你到处都有一些小的成功,这样,自信心自然也就增长了。

3、爱情没开始以前,你永远想象不出会那样地爱一个人;在爱情被忘却以前,你永远想象不出那样刻骨铭心的爱也会只留淡淡痕迹;在爱情重新开始以前,你永远想象不出还能再一次找到那样的爱情。

幸不辱使命,钟南山院士领导大家打败新冠病毒,全民安康。

时下正值高校毕业季,万千学子完成了他们的大学学业,欢庆着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

而有一位来自清华的毕业生,成了今年毕业季的热点人物。

他就是残疾学生魏祥。

1、命运坎坷的魏祥

魏祥出生在甘肃定西。

患有先天性脊柱裂、椎管内囊肿,出生后双下肢运动功能丧失,大小便失禁。

尽管在两岁半后,爸爸妈妈千方百计为儿子寻医问药,也几经手术,然而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治好魏祥的病。

就在2005年,魏祥爸爸因病去世。

从此照料和医治儿子的重任落在妈妈身上。

魏祥之后又经历三次手术,但仍然没有成功,反而随着年龄增长残疾日趋严重。

为了给儿子治病,家里已经一贫如洗。

魏祥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艰难成长。

2、魏祥有一位伟大的母亲

魏祥的母亲曾经是一名医院的护士,但是为了能够给儿子治病和精心照顾,毅然辞职。

单亲妈妈,患先天性难以治愈的儿子,没有稳定工作收入来源,可见魏祥母亲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然而,魏祥的母亲用她柔弱的肩膀硬生生扛起了这一切。

为了让儿子能够享受到正常的教育,妈妈12年风雨无阻背着儿子魏祥上学,一路从小学背到高中。

魏祥在母亲的背上学会了坚强,他发誓要用优秀的学业成绩回报母恩。

好的家庭教育,无需用多少语言,魏祥的母亲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证明了这点。

虽然魏祥身体残疾,且无治愈的可能,但是因为有母亲乐观坚毅的影响,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之中,最终在2017年以648分的高考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魏祥的母亲当时抚摸着儿子的录取通知书,泪眼婆娑,所有的苦,所有的累,所有的罪,都值了!

3、清华用爱接纳了魏祥和妈妈

考上清华的魏祥眼前摆着一件天大的难事。

身体残疾的他该如何开启大学生活呢?

思来想去,他给清华大学甘肃招生组写了一封求助信,将家里的情况如实相告。

招生组将魏祥的情况上报后,很快就得到答复。

清华将会为魏祥和母亲提供一间无障碍寝室,由母亲照料魏祥完成学业。

百年清华,用爱接纳了魏祥母子,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借用清华招生组给魏祥回信的最后一句话:

“我们想对在求学路上荆棘丛生的学子们说: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正是清华相信魏祥能够用他的能力完成学业,也坚信从小在苦难中长大的魏祥一定不负众望,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4、魏祥回兰州继续读博

考虑到母亲一直以来的付出,还有思乡之苦,魏祥从清华本科毕业后,决定回家乡兰州读博。

魏祥之所以能获得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源于他的优秀。

在清华读本科的四年时间里,他付出了比同学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业,多次获得全额奖学金。

很多网友好奇,魏祥博士读什么专业呢?

原来他选择的是中国科学院粒子物理和理论物理研究。

有志者,事竟成。

结束语:魏祥虽然身残,但是他用顽强的毅力,书写着属于他的人生。

同时也给广大家长提供了非常好的启示,今天的你在教育孩子时,该如何让孩子理解你所付出的一切?要知道现在的孩子可是生活在蜜罐里的一代,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几乎没有苦可以让孩子吃,那你拿什么来教育和引导孩子,让他们知道珍惜现在的大好生活,在学业这条路上发奋读书呢?还有我们身为父母,自身素质该如何提升?因为高素质的家长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养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n20220720194046e6d1zu-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