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燕山山脉从哪到哪?如何穿越燕山山脉

燕山山脉从哪到哪?如何穿越燕山山脉

中央之国的形成<先秦篇> [第115节]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平冈道在经由“古北口”进入燕山腹地后,并没有向北延伸,而是拐向东北方向,在到达滦河西岸时,东向穿越滦河,切入“老哈河”谷的南端,最终与卢龙道合二为一。而“平冈”之名,正是源于当年在建筑在老哈河畔的一个军事重镇“平冈”。

如果从行政区划上来说,平冈的位置正处在现在河北与内蒙古的交界处。如果从地理结构上看,沿老哈河谷过了平冈这个点,就等于走出了燕山山脉的主脉,进入了“辽西丘陵”地带,属于两个地理单元的交汇点,自然也就成为了战略要地。

如果从穿越燕山的功能来看,古北口可以看作是平冈道的南起点,这一地区也是两条发源于燕山腹地的河流,潮河和白河的交汇地,它们也是现在密云水库的主要水源。不过潮白两河南北向的的河谷,基本没有成为平冈道的通行基础。

平冈道的大部分道路,是借助一条连贯的,转折前行的山谷,横切入老哈河谷的。这其中也有些小型河流阶段性的流过这条山谷,也就是说,在无法凭借一条河流完成你的前半段路程时,你必须不断的在一些河流中穿行,其中还包括横渡滦河。

如果从出入口来看,平冈、卢龙、无终这三条“辽西古道”,其实是一个“南三北二”的基本格局,即南面有三处基本的入口(潮白河口的“古北口”;滦瀑河口的“喜峰口”,以及“冷口”等进入青龙河谷的山口);而在这组古道的北边,通往西辽河的老哈河谷,和通往辽河下游的大凌河谷,是两个基本出口。

当然,后世以这三条基本道路为基础,又变化出了一些其他的走法,包括从不同的山口切入这三条道路。但万变不离其宗,如果你打算越过燕山山脉而不是走“辽西走廊”的话,都无法绕过这条基本路径。

至于说那条山、海之间的“辽西走廊”,燕人肯定还是没办法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秦始皇东巡到辽西走廊南端的“秦皇岛”时,就可以认定自己所开创的帝国,在东面已经到达极限了。

而沿辽西走廊通行的“伴海道”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要到辽、金时代了,不过那时候的海岸还不算稳定,并不能全天候的保证通行。能够全天候通行,并且成为沟通东北、华北两大平原的主要通道,则要到明朝了(所以辽西走廊北端的锦州城,始建于辽代;而南端的山海关,则是明朝建的)。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清楚燕山以及燕山以北的地理结构了,下一步我们需要清楚,燕国在这一地区的布局如何。正如齐国用“五都”之制,控制它所覆盖的五个地理单元一样,燕国在控制这些土地后,也将这些边缘土地作了分类,并设置了相应的机构以为控制,这就是燕国的“塞上五郡”。

所谓“塞上五郡”指的是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个郡。

即使你只关心秦以后的历史,应该也经常会在历史类书籍中看到这些郡名,因为作为华夏帝国第一阶段的秦、汉两朝,还是很大程度继承了战国时代的地缘规划,那些当初为各诸侯国所设立的郡县有很多都被保留下来了,特别是在边缘地区。

而燕国所设立了五郡,除了西北方向的上谷郡以外,其他四郡都在燕山南北,也就是我们最近所着力解读的部分。

对于燕国的塞上五郡,究竟是如何划分的,一直以来不是很明确。这一方面是因为燕国所留下来的资料很少;另一方面则是受到现代划分行政区域思维的影响,即希望为各行政单位之间寻找到一条明确的分割线。

其实对于古人来说,除了地缘潜力巨大的平原地区以外,对于山地的控制,往往仅限于分布于交通线上的点。也就是说,以控制交通线为目的。至于说交通线以外的山地,只要不对交通线的安全造成影响,生活在其中的族群是否归于自己管理并不是最重要的。

从这个角度看,希望对燕山、太行山这些山脉依照行政规则作一个准确的切割是没有意义的。对于古人和我们来说,了解清楚这些山脉中,究竟有哪些道路,以及道路两头的地理单元为谁所控制就足够了。

就燕山南北的情况而言,比之太行山两侧要简单的多,因为在这里燕国并没有华夏族的竞争者。

因此我们也可以认定,整条山脉都为燕国所控制,以让燕国的名义国土看起来更大些。

当然,依照惯例我们还是“无视”了那些边缘部族的存在,即使它在史书中也被冠以一个“子”爵级的国名(“子”这个级别,是专门送给那些非华夏级别的边缘小国的)。

语录网网友观点:也就是说,在辽代时期,辽西走廊还被海水所包围着吗?直到明王朝时期海水退去才逐渐的形成辽西走廊。

沿海泥泞,行军艰难。

最早的东北华北沟通需要翻越燕山。

“子”爵是周朝始有的,受封者基本上都是与商有关系的一些小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n2022051712060586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