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诗词 静夜思李白思念家乡的什么(思乡诗李白静夜思)

静夜思李白思念家乡的什么(思乡诗李白静夜思)

有网友问静夜思李白思念家乡什么,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思乡诗《李白静夜思》1639字,估计看完需要5分钟!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忍不住抬起头,望着那天窗外的明月,忍不住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故乡。

注释:

疑:似。床:今传统有五种说法,一指为井台,二指为井轨,三"床"为"窗"的假字,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皿,吴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又称"横床"、"顶椅"、"绳床"。古时可折叠的轻便座椅,马扎的作用类似于小板凳。

举头:抬头。

诗词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诗人在异国他乡作客的特定环境中瞬间产生的错觉,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白天可以四处奔波,但也可以冲淡心事,但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心中难免会有一阵阵思念故乡的情绪,别说是月夜,更别说是月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从梦中醒来,恍惚间误以为床前寒光照耀的月光是地上厚厚的霜;而霜字用得更好,不仅是形容月光的明亮,也表达了季节的寒冷,更带出诗人漂泊异国他乡的孤寂与凄凉。

诗的后两句以动感和风度加深乡愁为特点,“希望”一词与前一句中的“怀疑”一词相呼应,表明诗人已由迷恋转向清醒,他抬头凝望月亮,不禁想起此刻故乡也在这一轮明月下闪闪发光,这自然引出了“低头思乡”的结尾句,“低头思乡”的动作描绘了诗人在完全沉思。而思念二字留给读者的想象是丰富的:故乡的父亲、兄弟、亲朋好友,故乡的山川草木,逝去的岁月和往事......都在思念中,一个思念二字所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林说:"太白绝句由字而成,所谓无心劳作而不劳作的人。"(《诗·雅布·内编》第六卷)王世茂认为:"(绝句)盛唐时,只有青莲(李白)和龙彪(王长岭)是两家,李比较自然,他靠王生活. " ("艺苑余款")怎么算"自然",而且是"无心劳作而不劳作"呢?这首"寂夜思"就是一个样单。所以,胡适特意把它放了出来,说是古今奇葩。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奇的想象,也没有精巧华丽的辞藻;它只是用一种叙述的口吻写出了远方游子的乡愁,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在异国他乡做客的人,大概会有这样的感受:白天还好,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之情难免会在心中掀起波澜;别说月夜,别说明月;别说秋夜霜!

月白霜,是清秋夜景;用霜来形容月光,在古典诗歌中也经常见到,如梁建文皇帝萧刚在他的诗《宣普暖梁》中,有句夜月如秋霜;而比李白更早的唐代诗人张若虚,用《霜在空中流而不自知》来写空旷清澈的月光,给人一种立体的感觉,尤其是奇思妙想。但这些都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出现在诗中。诗中的“疑是地上霜”是一种叙述,而不是对具象对象的模仿,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瞬间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不难想象,这两句话描写的是客中半夜睡不着觉,短暂的梦境初回的场景,此时的院子里一片寂寥,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照在床前,带来了一种寒冷的秋夜寒意。诗人第一眼望去朦胧,恍惚般的心情中,似乎地面上有一层厚厚的白霜;但当他仔细一看,周围的环境告诉他,那不是霜痕,而是月光。月光不可避免地吸引他抬头,窗前挂着一轮卷卷苏魂,秋夜上的空间是如此清晰!此时,他已经完全清醒了。

秋天的月亮格外明亮,但也是寒冷的。对于一个孤独的旅行者来说,它最容易触动旅行和秋天的心灵,让人觉得客情萧条,岁月转瞬即逝。凝视月亮也最容易让人遐想,想到家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他的头逐渐低下,完全沉浸在沉思中。

从疑惑到抬头,从抬头到低头,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清晰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的生动画面。

短短四行,这首诗写得清新朴实,字正腔圆;内容朴实,但同时丰富;通俗易懂,但用之不竭;诗人所说的并不比已经说过的多,立意缜密深邃,却脱口而出,无迹可寻;从这里,读者不难理解李白绝句“自然”和“无心之劳而不工”的奇妙境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n2022041715562366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