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句子大全 发语词的句子,断句的标志性词语有哪些?

发语词的句子,断句的标志性词语有哪些?

解:断句的标志性词语有:

1、找名词(或代词)断句。找出句中几个名词或者代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2、找虚词断句。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3、找顶真断句。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断句。

4、据排偶断句。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断句。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1、名词或者代词

“曰、云、言、谓”等,省略主语。考生找到这些标志,就可以确定对话的起始处,再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此断句。

2、找准虚词

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然而,但是,如果,同时,至于,虽然,不过,有时,等等。

所有在句中表语气、停顿、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助词、连词、关联词、发语词等都是虚词可以看出:一个句子,如果少了它们,它的成分也是完整的。

文言文的虚词多 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使句子结构完整或听上去更流畅

曹刿论战 左 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白话文今译: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会谋划这事,你又何必参与其间?”曹刿说:“吃肉的大官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入宫进见.问“凭什么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的牛羊、玉帛,不敢虚报,一定对神信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的信用,不能使神信任,神不会保佑您.”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事实之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表现,可以凭这个打一仗.作战的话,就请让我跟您去.”鲁庄公和曹刿乘坐一辆战车,在长勺进行战斗.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曹刿说:“可以了.”齐军被打得大败.庄公将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下车,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登车,扶着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以后,庄公问得胜原因.曹刿回答说:“这作战,勇气啊,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消耗尽了.他们勇气已尽我们勇气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这个大国难捉摸,怕有埋伏,我看他们战车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军旗倒下,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曹刿论战 《左传》 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 历史学家 ) ·讲述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原则,是后发制人,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1、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 伐:进攻。 齐师:齐国的军队。

2、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将:将要。

3、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肉食者:“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间:参与。 谋:谋划。

4、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

5、乃入见。

问:“何以战?” 于是他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和齐国作战?”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凭、靠。

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臣子。

” 衣:衣服。

食:食物。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个人专有。

7、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 徧:通“遍”普遍,遍及。 惠:恩惠。 从:听从,服从。

8、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必须对神说实话。”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和丝织品。 加:虚报。信:实情。

9、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小信用不能被人所信服,神不会保佑(你)。”

孚:为人所信服。 福:赐福,保佑。

10、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 必:一定。 以:根据。 情:(以)实情判断。

11、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类。 可以:可,可以;以,凭借。 请:请允许。 从:跟从。

1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鲁庄公和曹刿共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 鼓:击鼓进军。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战。之:此为助词,补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13、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

14、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追击齐军。 驰:驱车(追赶)。败绩:大败。之:齐军(也有一些教材译为“补足音节”同“公将鼓之”的“之”,两个解释都可以用,或者听老师的要求。)

15、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曹刿说:“(还)不行。”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轧出的痕迹, 下:下车。 视:察看。其:他们的。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16、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又登上车,手扶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遂:于是,就。 逐:追击。望:瞭望,眺望。

17、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克:战胜,攻下 其:其中的。 故:原因。

18、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

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

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 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鼓:击鼓 作:振作。

再:第二次。

衰:衰弱。

竭:枯竭。

彼:他们的。

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旺盛。

故:所以 克:战胜。

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是)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我)恐怕在那儿有埋伏。

测:估计,推测。

惧:恐怕。

伏:埋伏。

焉:“于之”,语气助词。

2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我看到他们车轮的印迹杂乱,望见战旗倒下,所以才追击齐军。

” 靡(mǐ):倒下。

故:所以。

之:代词,指,齐军。

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一词多义 1.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逐之)所以

2、 从:(民弗从)跟从 (战则请从)跟随

3、其:(其乡人曰)代他的,这里指曹刿 (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军 4.以:(何以战)(可以一战)凭借 (必以信)按照 (必以分人)把

5、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允许

6、之:(小大之狱)助词,的 (公与之乘)代词,代曹刿

7、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戴上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

8、 间:(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暗地,私自 (颓然乎其间(jīan)者)中间,当中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参与 (安得广厦千万间)表示房屋的量词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顷刻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虽与外人间隔)间断 (奉命于危难之间)时刻 (时时而间进)偶尔 9.焉:(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惧有伏焉)兼词,于此,在哪里

亮采惠畴,语出《尚书·尧典》,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

亮,辅佐;采,事务、政事;惠,发语词,无义;畴,谁。亮采惠畴,有谁能够辅佐我的政事。

舜的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啊!

四方诸侯之长(结合文章应该是互文手法,四岳应该也包括文中提到的十二牧),有谁能够奋发有作为光大尧帝的事业,使居于百揆(与后文提到的司空一样,官位相当于宰相)辅佐我的政务呢?

(这是我的课堂理解,可能不同的老师理解不同吧,我觉得我们老师的理解还比较通透。)

汉语中的词头词尾都不是一个词语,而是词的附加成分。比如“初一”的“初”是词头,“桌子”的“子”是词尾。在文言文里最为常见。

(一)文言文里最常见的词头是“阿”和“有”。

例:1.当舜之时,有苗不服。

——当舜统治天下的时候,苗族不归服。

2、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二)形容词和副词可以带词尾。最常见的词尾是“然”。

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有些虚字,古人一般把它叫做“发语词”或“发声词”,现代有的语法著作把它叫做“语首助词”、“语中助词”,有的语法著作把它叫作“词头”、“词尾”。

可以肯定的词头主要是一个“有”字,可以肯定的词尾是“然”、“如”、“尔”、“若”。

还有“其”、“言”、“于”、“薄”四字,在《诗经》中用例很多,散文中却很少看到,也被看作词头,暂难作出定论。

下面分别作些介绍: (一)有 “有”字作为词头,最常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

常见的有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

例如: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於有殷。

《书经·召诰》

朝代名词前面加“有”,一直沿用到后代,如“有唐”、“有明”等。 “有”又用于某些名词前面。例如: 予欲左右有民。 《书经·皋陶谟》 还可以用于某些形容词前面。例如: 不我以归,忧心有仲。 《诗经·邶风·撀鼓》

(二)其 “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前面。例如: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诗经·唐风·扬之水》 北风其凉,雨雪其滂。 《诗经·邶风·北风》

(三)言,于,薄 “言”、“于”、“薄”用作词头时性质相同,都只能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诗经·周南·葛覃》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诗经·召南·草虫》

(四)然、如、尔、若 “然”、“如”、“尔”、“若”主要放在形容词之后,与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状语(有时也用作谓语)。

此外还有“焉”、“乎”两个字,作用同前四字相同。

“如”、“尔”、“若”可以认为是“然”的变形。

例如: 天下晏如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子路率尔而对。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形容词后面加上这些词尾,能增加形象化的色彩,一般都可以解释为“…

的样子”(古人解释“为…

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m20220920145415ec610sg-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