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五千年来最有影响力的五句话

五千年来最有影响力的五句话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既缔造了世界文明史的高度,也流传下了思即回甘的千古名言,为后人所警醒所自励。

TOP1: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语出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见《 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全文如下:“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于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

匈奴 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 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

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 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

宜悬头槀街 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具体历史细节,这里不谈。黑体字白话翻译如下:“应该把砍下的头悬挂在蛮夷居住的槀街,让他们知道,敢于侵犯强大汉帝国的人,即使再远,我们也一定要杀掉他们。”

表面上体现的是陈汤本人的霸气,但背后反映出的却是当时大汉民族的一种气概,同时也逐渐引深为了每个中华儿女心目中的英雄情结。中华民族自古便被称为“勤劳勇敢”,所谓“勇敢”,最贴切的形容词语应该便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里面既有中华民族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也有每个人内心深处在国恨家仇面前一往无前的英雄情结。试问哪个中华男儿没有一个武侠梦?仗剑走天涯,除暴安良,杀富济贫,或者进而安邦定国,或许是每个少年人的梦想吧?!

每个中华男儿心中的武侠梦,或许就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TOP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似乎用不着白话翻译了。每个人都明白的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论语》最精华的一句了。简单易懂,却行之艰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虽然儒家思想后来披上了程朱理学、三纲五常的外衣而为人们所诟病,但其实读读这些简单的语句,能不感佩“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可行性吗?站在道德高地上“存天理、灭人欲”,搞得那么神秘?其实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就很好了么?是不是也有点“无为”胜“有为”呢?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TOP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语出张载《横渠语录》。冯友兰先生将其称作“横渠四句”。其言简意宏,推而广之,则无极。道尽了,天下读书人的心声:即其心当为天下而立,其命当为万民而立,当继承发扬往圣之绝学,当为万世开创太平基业。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北宋大儒,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 关学”创始人,徙家凤翔府郿县(今陕西眉县) 横渠镇,学者称横渠先生。

这里把“横渠四句”列出来,绝不单指儒家家思想,而是推而广之,说明天下读书人皆以此为追求抱负。什么“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什么“曲线救国”,什么“德先生赛先生”,似乎均在“横渠四句”所涵盖范围。文安天下,武以定国,科技强国,可以说所有个人抱负均可囊括。

横渠四句

TOP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语出唐代诗人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对这句著名的诗词,相信很多人都会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其意绝不亚于艰涩难懂的李商隐诗词。所以翻译起来是十分困难的。不过大意应该是,触摸过苍茫大海后,还有哪里的水能算作是“水”呢?观看过巫山的“云”后,还有哪里云能够算是“云”呢?

这首爱情诗,千百年后,既表达着爱情本身的美好,但更演绎着对一种美好事物坚贞不屈的追求,也是极符合人性的一种含蓄却坚贞的意境。相比之下,“人生若只如初见”就缺一分高度,“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缺一分回味,“何日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就缺一分悠远……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一种深沉的意境

TOP5: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句话是王阳明先生临终所言。古代中国青史留名者数不胜数,都留下很多经久传诵肺腑之言。但唯独此言,更能表达一个公忠体国、鞠躬尽瘁之豪杰之士之气概。

话说,已经立有“三不朽”之功勋的王阳明,在广西剿匪后,多年的奔波使得身体已经严重透支,再也无法支撑下去了。便向嘉靖皇帝请辞,希望能够入土为安。当乘船走到章江河畔一个叫青龙铺的地方时,面对弟子周积问:“老师有何遗言?”王阳明用他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笑了一下,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我们这里,不讨论阳明先生及其“心学”。

这句话之所以具有千古影响力,是因为说尽了王阳明先生前后芸芸历史人物的心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千百年来多少感人话语跌宕着中国人的内心?

但若问,那句话最能代表一个人临终之际的光明内心,而不需要战战兢兢地等待盖棺论定,那么首推“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m2022091210580792d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