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句子大全 浣溪沙时令的句子,晏殊的浣溪沙写的是什么季节?

浣溪沙时令的句子,晏殊的浣溪沙写的是什么季节?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写得是春末夏初花落时节。

原文: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全词抒发了悼惜残春之情,表达了时光易逝,难以追挽的伤感。此词之所以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上片写柳阴宴别。夏日杨柳飘拂的时节,绿阴深处,送别友人,暂时挽留行人车骑,在荷花香郁的水边设宴送行,荷花芳香之中举杯畅饮,筵席上吟词配曲歌唱,酒宴间有管弦与小词助兴。“杨柳”,赠别之象征物,开头便暗点题旨。“驻彩旌”,中途驻车设宴饯别。

下片写深情话别。

词人对朋友的感情之真、之深,以及他们之间离情别恨,颇有动人心魄之处。

“只有醉吟宽别恨,不须朝暮促归程”,与刘梦得《赴连州途经洛阳诸公置酒相送张员外贾以诗见赠率尔酬之》的“如今暂寄尊前笑,明日辞君步步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词人劝慰行者,多饮酒能够纾解别恨,旅程中要放宽心情,不要朝暮惦记着归程。

结尾总束一句,烟雨㳽濛中的柳枝、柳叶,都牵系着离别的情思。

烟雨杨柳无边,离思也就漫无边际,那密如雨丝的烟叶柔条已经牵系住了人们的离情别绪。

在写法上,此词将景、事、情融合在一起来抒写,最后缴足“惜别”的题旨。

杨柳为古诗词中赠别、惜别的象征物,此词即用之作为贯穿首尾的抒情线索。

开篇即写在杨柳阴中暂驻车马,中间铺叙杨柳阴中开设的饯别酒筵,以及筵上的感情交流;末尾移情于杨柳的“雨条烟叶”,使之成了离愁别恨的负载物。

这样写,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含蕴无穷,耐人寻味。

春末。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春季。

公元1082年春,苏轼写下了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春季。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写的是暮春景色。

描写的是晚春时节。

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诗句可以看出花的凋落,燕子归来,表达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

这些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

描写早春时节。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宋代】晏殊

暮春(晚春)

第一句: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晚”,一指傍晚,朝花夕谢,形容落花的时间,一指晚春,花事凋零,形容落花的节令。

《浣溪沙》中苏轼描写兰溪的句子是: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

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季节:兰芽,子规 

季节:暮春

时间:暮雨,

时间:晚上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兰芽:山脚下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春季)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河中环胜楼感怀 暮点明了时间。

垂柳阴阴水拍堤,欲穷远目望还迷。平芜尽处暮 天低。

万里中原犹北顾,十年长路却西归。 倚楼怀抱有谁知。

河中,今山西永济县,作者的家 乡。环胜楼在县境内。

上片记登楼所见。

“垂柳”句写近眺。“垂柳”, 低下头的柳。“阴阴”,显得幽暗, 大约这一天是阴天。垂柳还布着阴 阴,当然不是秋季,但已给人以阴沉 沉之感。环胜楼大约面临着河,河边 没有游人,“水拍堤”,水只是重复 着一个单调的拍打堤岸的动作,阴沉 之中带着几分萧条和寂寞。

第二三两句写远眺。

“欲”,想。

“穷远目”,要尽自己的目力向远望 去。

这里运用了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 登楼远眺的名句——“欲穷千里 目”,自然贴切。

“望”,写动作。

“还”,包含了比较。

作者在没有上 楼前,也曾远眺,“还”就包括了这 个潜台词。

“迷”,迷濛一片,看不 清楚,这是一层意思。

“迷”,迷 惘,因为看不清楚,心里就空落落、 沉甸甸的,这又是一层意思。

楼下远 眺如此,楼上远眺还是如此。

楼下楼 上,没有什么差别。

尽管这样,作者 还是尽力远望。

“芜”,丛生的草。

“平芜”指草原。

作者在楼上,只能 见到茫茫草原的尽头是天,仍是不清 楚。

“暮”,点明时间。

“低”,低 沉。

正因为暮,天就显得更低,加重 了压抑感。

下片抒怀。

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因为 受到了北方强大的蒙古武力的压迫, 迁都开封。

在这以后,国事日非,危 机四伏。

“万里”句抒发了这种忧 虑。

“北顾”,注视着北方的蒙古。

值得注意的是“犹”字。

万里中原为 国家所有,不是人力不充足,不是资 源不丰富,而今天,落到个朝不保夕 的地步。

作为金国臣民,是一种奇耻 大辱。

可是,事实已经如此,又有什 么办法呢? “犹”字中还包含着无限 辛酸,这个“犹”字和上片的“还” 字,意境广阔,说明作者是锤炼字词 的高手,非寻常流辈所及,有着深厚 的艺术功底。

“十年”句写回家。

贞 祐三年,金朝特赐作者词赋进士,廷 试第一。

入翰苑,凡十年。

在这以后 不久,以镇南军节度副使充河中经 历。

作者回家,大约是充河中经历时 事。

金国这时已风雨飘摇。

“长 路”,漫长的道路。

作者本意不愿在 如此艰难的时刻,回到家乡,而形势 所迫,国家命运所系,不得不回。

“却”字写出了此种心境。

结尾“倚楼”自然点题。

作者倚 靠着环胜楼,想到国家前途,忧心忡 忡,这是上面说出了的。

这只是一部 分。

还有一部分,这就是: 作者是一 个很有抱负的人,满腹经纶,得不到 施展。

二者加在一起,就是句中所说 的“怀抱”。

“有谁知”,以问出 之,肯定答复即在其中: 没有人了 解。

这里,已经不仅仅是寂寞、凄 苦,而是有着满腔悲愤。

格调深沉, 是金词中难得的佳作。

《浣溪沙》是宋代词人晏殊

原文如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白话译文:

填曲新词品尝一杯美酒,时令气候亭台池榭依旧,西下的夕阳几时才能回转?无可奈何中百花再残落,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宋代】苏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年老,感慨时光的流逝。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细雨斜风作晓寒”,“细雨斜风”引典于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的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得不说,把前人的字词颠倒顺序,既达到引典的效果,还能带着典故的逆行走红。

“轻寒”,不免想到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

“轻寒”与“寒轻”,哈哈哈。

我不禁拿起小本本,记下这个写词技巧,注明出自苏轼大大的现场教学。

张志和的《渔歌子》和宋祁词写的都是春天的情景,苏轼此处引用这个典故,暗示的也是春天的时节。

“淡烟疏柳媚晴滩”,其实是与上句“细雨斜风作晓寒”是对仗的,同时下阙的“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也是对仗的。

从对仗的角度来看,“媚”字作动词,将疏柳拟人化,凸显柳姿旖旎婀娜。

“淡烟”,淡淡的烟雾,与上句的“细雨斜风”对照。

“晴滩”指南山附近的十里滩。

南山位于泗州附近,洛河的南岸。

“晴滩”引出下句的“清洛”。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宋·苏轼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喜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在这首小词之中,苏轼丝毫没有描写自己的心境,但透过词人所见、所闻、所想的一切,读者自可体会词人无比兴奋之情,含蓄

隽永,耐人寻味。

《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历代名家均留下了不少名篇,常见的我们所熟知的像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再如高中课本里我们学到过的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以及唐人韩偓的《浣溪沙》是最早采用此调的作品。

苏轼《浣溪沙》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当年,是宋朝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游历泗州的山河和亲尝时令野菜后,苏轼或许向往田园恬淡宁静的生活,日落而作,日落而息。或许,仕途的波折,人心的真假,人情的冷暖,他早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m2022082123302511b9sg-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