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床头屋漏雨   疑义相与析——“屋漏”辨析(床头屋漏的屋漏意思)

床头屋漏雨   疑义相与析——“屋漏”辨析(床头屋漏的屋漏意思)

有网友问床头柜漏水是什么意思,下面小编就用2960字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估计阅读需要8分钟!

床头屋漏雨 疑义相与析

  ——“屋漏”辨析

王传学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被秋风吹破的茅草屋》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诗中写到他新建的茅屋,在八月秋高气爽的风中,屋顶上的茅草屋被卷走,屋破屋落,夜雨淋漓,他一个人推着别人,发出保护天下贫民的号召,一直为人称道。近年来,关于诗中床头屋漏无干处句中屋漏的解释出现了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应解释为房间的西北角,其主要依据是《尔雅》中对屋漏的解释,为了准确理解诗的内容,似有必要加以区分。

我们先来看看全诗的内容及其分析。其全诗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德万楼,天下寒士皆欢颜,风雨不动。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史之乱后,杜甫作左撇子收藏,后因尚书救出丞相方管,得罪皇帝,被诬告为方党,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被贬为华州军长,今冬回洛阳出差,次年春从洛阳回华州途中,亲眼看到战争和不合理的兵役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感慨万千,写下了辉煌的诗篇《三官》《三别》。这一年化州发生饥荒,他对朝政不满,于是弃官,带着家人到钦州、铜鼓等地躲避饥荒,但仍无法在这些地方生活,他长途跋涉来到蜀地,今年底抵达成都,先住在浣花江边的寺庙里,第二年在做地方官员的亲友帮助下,勉强在浣花江西侧盖了几间草堂安家。

歌曲《茅屋被秋风吹破了》写于同年八月,写的是茅屋被秋风吹破,被秋雨淋湿的苦楚和感慨,整首诗可分为四层:

诗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描写了茅屋被大风吹破的情形。

秋日的天空越宽,风越猛烈,当然,这样猛烈的风不仅会卷起屋顶上几根沉重的茅草,而且似乎会撼动世界,就这样,诗人用有力有力的笔,简明扼要,生动地写出了狂暴的秋风,并用它来烘托人们在自然力量下的巨大惊吓,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稳定生活保障的强烈渴望。接着,他又极力描写风吹茅草渡江洒江郊、悬长林顶、飘来飘去,沉入池塘的场景,表现出诗人对自己苦心经营的茅草屋正在被毁却无法挽救的焦虑和惋惜。

第二层写一群顽童不听呼唤,抢走茅草的事和诗人的感叹。

屋顶上的茅草被风卷走了,本来还可以再捡一些的,没想到却被顽童们抢走了,他们不仅抢走了茅草,还无视诗人的叫声,堂而皇之地抱着茅草躲进森林里,惹得诗人嘴唇发干,不理不睬,更让人讨厌,在这里诗人把自己和顽童作比较,让老人和顽童的表情看起来非常生动。严词斥责顽童,可见老人当时的暴躁,同时也让人觉得老人和孩子很可怜,是生活所迫。

风停了不久,下起了大雨,房子漏水,床湿了,诗人彻夜未眠。

秋天黄昏大雨落下前的短暂沉寂,衬托出诗人深深的忧郁,诗人把被子的形象比作铁,直观地给人以冷破的印象,说明了被子的陈旧,也反映了诗人生活状态的窘迫,被子冷,儿子睡不好,难安生,何况茅屋被秋风吹破,大雨不断,屋漏偏逢连,床湿,屋内没有干燥的地方,怎么睡?况且,诗人长期饱受战乱和忧国忧民之苦,长期失眠,今夜他淋着雨,一眨眼都睡不着,积压在心底多年的家国深沉悲哀和当下的伤痛交织在一起折磨着他,让他渴望黎明。

末层写诗人在风雨不眠之夜,产生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

从当前的苦难中,诗人联想到过去的一系列悲惨经历;从个人的悲惨经历中,联想到全世界穷人的悲惨生活,从而产生了为全世界穷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强烈愿望。这是诗人在漫长的不眠之夜和艰苦的思考之后,从个人痛苦中体验到的一种极其伟大和珍贵的思想和感受。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思想和感悟,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悲哀命运的哀叹,而且洋溢着救世救人的激情,具有深刻而广泛的时代社会意义。

应该说,对这部作品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意义的评价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反映了社会现实,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存在差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是可以理解的。《齐文共赏,疑意解析》(金陶渊明《迁徙二歌》一),通过辨析和论证,找出最合理的解释,得出正确的结论。

诗中床头屋漏无干处句中对屋漏的解释,近年来有人认为应解释为房间西北角,其主要依据是《尔雅》中对屋漏的解释。

诚然,先秦典籍中一般将"屋漏"作为名词使用,《尔雅史公》中对房间四角的解释是"西北角屋漏",修订本《辞源》中的"屋漏"一文的第一个意思是:"屋的西北角,古人在房子的北窗旁设一张床,因西北角有天窗,阳光照进屋内,故称为屋漏"说明"屋漏"一般指"屋内西北角"。

然而,随着语言使用的发展和变化,大约从汉代开始,“屋漏”就被用来指代“破屋漏雨”,并成为主谓结构的短语。西汉刘翔在《说远》中说,有一种说法是:“屋漏者往其中,水浅者从其中逃脱,树高者留鸟,德者从其中,......"句中的"浅水"、"高树"、"厚德"都是主谓结构的词组,与之相对的是"屋漏",当然也是主谓结构的词组,即"屋破屋漏雨",整句的意思是"屋破屋漏雨人会离它",如果解释为"房间的西北角"就没有意义了,到了魏晋南北朝,"屋漏"就被用作"屋破屋漏雨"。如:《三国志·魏征·王郎传》:夫家屋漏上,知底;然糊涂而知反,则离迷途不远;能改则改,不能说. "" 《南史传·邱居远 ":" (出处)少好学穷居,屋漏恐湿坟典,乃蜀被封面书,书全而被大湿,当人以比肩疾风。南朝文学家燕子推《燕家训》有一句话:灵床上的屏风,生活的旧物,屋漏偏湿,出了外露。这些句子中的屋漏应理解为屋破漏雨。可见,将屋漏解释为屋破漏雨是有道理的。

宋代诗人曾几首诗《苏秀道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至苏溪雨尽》诗中不愁屋漏床湿,又似溪岸深》,最后一句是借用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诗,写出自己久旱逢雨的快乐心情,即使屋漏床湿也心甘情愿。可见古代诗人对这句话屋漏的理解也解释为屋漏雨。

从整首诗的语言风格来看,这首诗写得平实流畅,接近口语,有些句子甚至是口语,如“南村一群孩子欺骗我又老又弱”、“公然抱草入竹”等。如果用“屋漏”作为参考,会破坏整首诗的语言风格,显得非常不协调。

从整首诗的内容和前后诗句的衔接来看,"屋漏"的意思是"屋破屋漏"更自然、更符合逻辑;屋上茅草被秋风卷走,诗人四处寻觅,再加上年老体衰,当然无暇顾虑屋会不会漏雨;夜里大雨倾盆,梦中从雨中惊醒,最先感受到的自然是"床头"屋漏,又怎会无缘无故顾及所谓的"西北角"呢?如果把“房子漏水”解释成“房间的西北角”,显然是不合理的。

最后,从诗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风卷屋茂”与“床头屋漏”有着直接的联系,这是由“风卷屋漏”引起的。诗人从自己的“屋漏”中想到了世界上的穷人,并发出了“和平拥有成千上万的建筑,并庇护世界上的穷人,他们都很幸福”的热切期望。这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担忧世界的宽广胸怀。如果随意曲解引起诗人联想的关键词“屋漏”,准确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是没有用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m20220411221440b4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