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罗鸿讲故事‖《至今百里诵清风》之九里松:美景林荫佑古今

罗鸿讲故事‖《至今百里诵清风》之九里松:美景林荫佑古今

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春来愁杀侬。

郎意浓,妾意浓。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

这是宋代词人康与之的《长相思·游西湖》,每当读到这首词,人们就会浮想联翩:烟霭笼罩的西湖,环境清幽的九里松,青年男女两情相悦的浪漫情怀……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九里松在西湖以西,从洪春桥至天竺三寺之间,是一条幽静唯美的古松径。

九里松形成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袁仁敬任杭州刺史时,历朝历代,这里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吟诗作赋。

今天的“九里松”还是一条景观道的名称。

不过,杭州人仍然习惯将这一片区域都称作“九里松”,更有以“九里松”为名的医院、酒店、公交站、住宅小区等。

根据清雍正时期《西湖志》等书记载,九里松这个地名,和袁仁敬密切相关。

袁仁敬,字道周,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唐朝天授年间考中进士,曾任职汤阴(今河南安阳)县尉、福昌(今河南宜阳)县尉等。袁仁敬因雷厉风行、办事果断、政绩显著而受到过朝廷多次嘉奖,也因清正廉洁、执法严明而深受百姓的爱戴。而且,袁仁敬在文坛名声响亮,与张九龄、孟浩然交好,这两位著名诗人都很敬仰他。

袁仁敬任杭州刺史时,和很多诗人一样,为杭州的山山水水着迷。

在公务之外,他常常去西湖北面的灵隐寺、天竺寺一带游玩。

寺庙里佛音袅袅,使人神清气爽,心灵也为之沉静。

然而一到盛夏时节,这里便十分炎热,过路的行人,拜佛的香客,常常走得汗流浃背,却迟迟不能到达目的地。

袁仁敬见此情景,很为此担忧,便一直琢磨着怎样才能改善这里的环境。

一番思考后,袁仁敬觉得应该在这里的山岭上栽树,既能遮蔽阳光,还能巩固水土,改善气候。

经过很多次比较,袁仁敬认为松树四季苍翠挺拔,树形十分美观,除了遮阴,还能形成一种高雅清幽的景观。

而且,当时的松树苗价钱低,非常适宜大量种植。

他多次察看地形,决定把行春桥(今洪春桥)到灵隐和天竺三寺之间的路上都种松树。

袁仁敬派人买来大量松树苗,又在公务之余,亲自带领官差们栽种这些松树苗。

袁仁敬指挥大家在道路的左右两边各种三行松树,每行距离八九尺远。

在他的有序安排下,有人负责挖坑,有人负责栽种,还有人负责培土、浇水。

附近的百姓见此情形,都很好奇,纷纷跑来看热闹。

等他们弄明白袁大人是为百姓酷暑时节行路方便而植树时,他们都很受感动,便自发地行动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就找来更多的松树苗进行栽种。

那以后,百姓们常常跟着袁仁敬一起种树,一棵一棵,一行一行,一里一里……这一干,就是好几个月,就这样,栽满松树苗的道路绵延了九里之远。

远远望去,那一长排稀疏的松树苗,就像一条绿色的带子绕着山岭,袁仁敬欣慰地笑了。

几年过去了,松树不断生长,慢慢形成浓绿的树荫,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绿色的云朵笼罩在山岭之上。盛夏时节,阳光透过松枝泻下来,就像细碎的金子洒落在地上,行人赶路再也不必担心暑热难耐了。

因为这条栽满松树的道路,长约九里,人们就把这里命名为“九里松”。因松树茂密,像绿云笼罩,这里也被称作为“九里云松”。

袁仁敬还在行春桥修建了九里松亭,过路人可以在此休憩。暮春三月,草长莺飞之时,这里游客络绎不绝,他们总会相约到此地沐浴春风,欣赏西湖美景。僧人释智鹏在诗中写道:“十里西湖九里松”,甚是应景。

袁仁敬一生为民着想,他留下的九里松为民众带来了幽静的风光。

他的清正廉洁和松树象征的高洁品质也非常契合。

他一生被人景仰,在他去世后,有一位诗人悲痛地写下《袁仁敬歌》:“天不恤冤人兮,何夺我慈亲兮。

有理无申兮,痛哉安诉陈兮。

”赞美袁仁敬为政清廉,执法公正,是真正爱民如子的父母官。

相传,袁仁敬去世的时候,大牢里许多囚犯也掩面哭泣。

千百年来,人们游览九里松,赞美九里松,何尝又不是在纪念袁仁敬呢?


语录网网友观点:袁仁敬一生为民着想,他留下的九里松为民众带来了幽静的风光。

他的清正廉洁和松树象征的高洁品质也非常契合,早上好,读古人,学自古以来就植树造林,休养生息,造福子孙后代,清正廉洁,理应得到后代敬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l20220609124611e7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