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一稻济世,万家粮足,缅怀先生袁隆平”,一稻济苍生,青史永留名!感恩袁隆平先生

“一稻济世,万家粮足,缅怀先生袁隆平”,一稻济苍生,青史永留名!感恩袁隆平先生

2021年5月22日13:07,杂交水稻之父,农业大师袁隆平先生安详辞世。

自消息发布直到今日(5月24日)举办告别仪式,明阳山外人潮涌动,从各地赶往悼念者络绎不绝,万人空巷,鲜花如山,都是为了感谢和怀念那个平凡又伟大的人!

来源于新华社

我不知道饥荒是什么,只听到父母提过那些物资匮乏,凭票买米的艰难岁月,在书里读到过饿殍遍野,易子而食的“人间鬼域”,在外媒的报道和文献里得知,在这个互联网覆盖全球,智能科技蒸蒸日上的时代里,地球上依旧有将近七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2020年10月16日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

这一天,联合国统计显示,全球近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

图片来自网络

2020年疫情泛滥期间,自媒体上一度传出“屯粮”的风声,我也在超市亲眼看到有人往家里搬运二百斤大米。看着他们屯粮,我想起了“袁米”——我吃过那种在盐碱地里种出来的稻米,粒粒饱满,米香满屋,口感极好。

在我看来,屯粮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我们有高产的杂交水稻,有“稻士”袁隆平先生,还有丰足的国库储备。

图片来自网络

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人口141178万人。十四亿人,每个人都要吃饭。一日三餐,以米饭为主食的人基本上一天至少吃一碗饭。即便不是每个中国人都吃米饭,但在有限的耕地上种出足够的稻米(粮食),对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不仅是民生问题,更关系到国家安全,民族存续。

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是空气、水源、食物。

干净的空气是来自地球的恩赐。而自炎黄创世,历代祖先披荆斩棘,为我们争得了这片广袤的土地,拥有了这片土地上的丰盈水源。但要养活更多的人,要让每个人都能吃得饱,活得长,我们必须向土地要粮食。为此,人类学会了栽种和培植,农业自此成为文明的奠基石。

在这块基石上,粮食的种植和增产就是基石之中的基石。

粮食为养,因为每个人都要吃饭;医药为护,因为吃五谷生百病;武力为盾,因为只有守住这片沃土才能长久地生息繁衍。

粮食,医药,武力相辅相成,方能护佑华夏绵延久远,奠定中华盛世之基。所以,高产的水稻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更是民族存续的基石,国家安全的底牌。

碗里有米,心里不慌,就这一点而言,袁公的贡献可谓之卓著!

图片来自网络

可惜,人间纵有千百愿,不敌生死与离分。安然度过疫情,那位“不在田里,就在去田里的路上”的人终究驾鹤而去了。

隔着手机屏幕,看着长沙城里自发赶去悼念的人群,我感觉到了由衷的悲伤,发自内心的感佩。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鲜肉花旦日日刷屏,渣男婊女轮流演戏,道不尽的八卦,说不清的是非,演不停地爱恨情仇,打不完的王者荣耀。可是,没有前辈们的负重前行,哪来的燕舞莺歌,醉生梦死?

所幸,我们还不曾在虚假的奢靡中迷失,不曾在浮华的幻象里沉睡,我们还记得那个让我们“端牢饭碗”的老人。

图片来自网络

头条智能配图

红尘有爱,大爱无声。

他的守护,没有洋洋洒洒的文章,没有浮夸虚妄的感言,而是脚踏实地地弯下腰,一株一株的培育,一点一滴的改良。

他的仁爱,不为名利虚荣,不慕富贵浮华,只为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心愿——让所有人吃饱饭。

一米一执念,念念为苍生。仁爱之心,泽被天下,他是活在人间的神。

那万人空巷的哀悼,十里长街的送别,承载的是五十年三代人的敬仰和信赖。

惠泽天下,仁者为圣!

袁隆平公,光耀千秋!

今日,先生远去了。他一生跋涉,功德圆满,终究把守护华夏的重担交到了我们的肩上。

人类文明如同一场场的接力赛,唯其代代延续才能历久弥新,不断前进。但愿我们不负先辈期望,沉得下心气,扛得起未来!

谨以此文,致敬袁隆平先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l202205070154084bc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