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举手投足传神韵 字句入耳情谊真》——浅谈王双福的快板艺术

《举手投足传神韵 字句入耳情谊真》——浅谈王双福的快板艺术

自从去年认识王双福老师,我就想写这篇文章,随着对王先生的不断了解,这一篇文章我也反复修改了多遍,终怕自己漏下了什么,我不敢说自己写的多么的专业,但我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让更多的朋友了解王双福老师,了解快板艺术。

一、含蓄细腻 语言精炼

众所周知,快板的特点是短、明、快,同时它的艺术感染力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快板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一种美的享受,它的艺术技巧是复杂中的简单,又是简单中的复杂,它融语言表达、肢体表演、道具配合于一体的表演形式,因此非常受观众喜爱。

反观王双福老师的快板作品,不管是小段也好,他所创作的大段也好,他的语言是非常精炼的。

往往开篇两三句话就直奔主题,但用词准确考究,同时能传达给观众作品中的信息这一点是很难得的。

(王双福老师给我讲课)

二、跳出跳入 切换变脸

快板多是一人进行表演,这也就要求演员在舞台上要分饰多角,笼统的说,一个合格的快板演员在舞台上是要把“你”、“我”、“他”清晰完整的呈现给大家。

有的演员为了好区分人物对话,会在作品中加入大量的“XX说”、“XX道”进行铺垫或说明,这样的句子一多,不但使得节目臃肿,观众也会感到疲倦。

有的演员会把重点放在“语言化妆”上面,但节目中对话的人物一多,也容易发生混乱,同时会使不同作品中的角色千篇一律,出现僵化。

但是在王双福老师的快板作品,他即使是站在第三人称叙述的时候也是夹杂着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的,而且他不光是运用语言,他手中的快板,包括快板节奏的转变都是他切换角色的道具,这个转化是眨眼之间的。

例如,在快板书《武松打店》中“去了二哥三大件”这一句,王双福老师在演唱时手中快板一磕,演绎出了去枷锁的过程,同时快板的声音让大家也感受到了去枷锁的过程。

这样一来,这句就不是简单地叙述了,即完成了“说书人”到“武松”的转化,同时情节也发生了转化。

三、心板为主 节奏多变

快板的节奏流畅,这种音韵抑扬、节奏明快的特殊语言形式,使演员易于上口入板,听众记忆深刻。

但这也给观众造成一个误区:

快板=顺口溜

其实,快板虽然对“合辙押韵”的要求很高,但并不是一味地只追求辙韵。

快板的板式有闪板、赶板、跺板等多种形式。不管是哪一种板式,演员对于“心板”的掌握是最重要的,这一点,王派快板创始人——王凤山老师的作品最能够得到体现。

而我们在欣赏王双福老师的快板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很多作品:句子紧凑,起伏跳跃,气口轻松,字巧句俏。

王双福老师的快板作品不会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板式:

他或是颠点和联点相结合,把四五句唱词集中起来一气呵成,字头紧咬字尾,如同颗颗珍珠落玉盘。

或是一板一眼的赶板,眼起板落。

或是一字一板的跺板,板起板落。

总之这些变化,使得一段快板节目的节奏更加铿锵有力,情绪更加激昂,层层见高,泼辣火爆。

四、博采众长 灵活呈现

王双福老师是相声界有名的“娃娃腿”,他从五岁开始登台表演相声,除了他父亲王本林和师父连笑昆指导他外,马敬伯、朱相臣、冯立樟、高元均、林红玉、高凤山、王凤山、李润杰这些前辈大师都曾在早年指点与他。

这就使王双福老师“肚囊宽绰”,不管是相声、快板、莲花落、地方戏、山东快书、京韵大鼓、太平歌词都可以驾轻就熟。

他的父亲王本林,擅长将当地的民俗民情用在表演的节目中,这一点王双福老师就很好地继承了下来。

他在快板《劫刑车》当中,把茶馆老板娘的唱词改成了四川金钱板,更加符合故事发生的地点,增加了真实感!

在快板《单刀会》关羽观江水时加入了昆曲,增加了关羽的高大形象,突出了节目的厚重。

他加这些内容,不是显摆自己会的多,而是运用不同的曲艺手段,不断地完善节目,使人物形象更加的鲜活。

我有时候在想,到底什么是真正学会了一段传统节目?

我想肯定不是鹦鹉学舌,一味地模仿外在的东西,而是揣摩角色,在基础扎实的情况下,再融入自己对角色的理解。

结束语:

新的一年,希望王双福老师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奉上张我为王双福老师绘制的画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k20220831072010c8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