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吴伯箫散文以什么著称?吴伯箫,一个连续入选教科书的散文家,3个写作境界实至名归

吴伯箫散文以什么著称?吴伯箫,一个连续入选教科书的散文家,3个写作境界实至名归

现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

吴伯箫的散文在上一世纪60-90年代备受推崇。

各种教科书及散文选本都收录有他的作品。

比如《山屋》、《难老泉》、《猎户》等。

最早在1966年,《记一辆纺车》就被选入函授学校教学篇目,1977年选入华中师范学校教材;80年代,《歌声》、《菜园小记》、《早》又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进入90年代,《南泥湾》、《我没有见过长城》、《窑洞风景》等又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在长达30多年时间里,一位散文家的作品多次选入教科书,在现代作家中并不多见。

1980年,吴伯箫在北戴河

如果说杨朔是以诗为文,托物言志;刘白羽是以景写文,气势磅礴;魏巍是以情写文,激情与诗情交相辉映;那么吴伯箫的散文就是在平淡中见真情,这与其他散文家截然不同。

吴伯箫散文里多次写到"无花果",无花果朴实无华,看似毫无吸引人之处,却能结出香甜的果实。

这可以用来比喻吴伯箫的散文:在朴实的文字,平淡的叙述中,一定会给你留下真诚的精神思索。

吴伯箫(前排中)与诗人公木等人

吴伯箫原名吴熙成,是山东省莱芜吴家花园人。

在上一世纪30年代,吴伯箫求学于北京师范大学。

精神上的苦闷让他不断诉之于笔端,在北京和天津的报纸上发表大量散文。

兵荒马乱的时代,如何在精神上寻找一条光明之路,是吴伯箫经常思索的课题。

他的处女作是《白天到黑夜》,后来又写了《夜街头》等散文,但遗憾的是,当吴伯箫准备出版散文集《夜街头》时,却在9·18事变中把全部文稿丢失。

师范毕业后吴伯箫到青岛大学教书,又创作了《话故都》、《夜谈》等散文,后来结集为《羽书》。

吴伯箫解释道:羽书就是鸡毛信,去告诉每个中国人,联合起来把敌人从中原大地上肃清。

这是吴伯箫对黑暗的呐喊,对光明的呼唤。

吴伯箫

1938年,吴伯箫奔赴延安。

他先是在抗日军政大学读书,随后又到前线参加战地文化宣传工作。

面对生活的变迁,吴伯箫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变化,他的散文与以前的创作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风貌,从前更多表现出精神上的苦闷,情感上的虚无,虽然对未来有所希冀,但仍然表现出丝丝缕缕的怀疑。

但是来到延安后,吴伯箫的思想情感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一条金光大道出现在眼前,他不再像年轻人一样哀怨和惆怅,而是有了改造世界的宏大志向。

《战斗丰饶的南泥湾》、《出发点》、《夜摸常胜军》、《马上的思想》等,满怀着战斗的激情。

“抗大”毕业后,毛爷爷为吴伯箫题词勉励

新中国成立后吴伯箫散文又进入到一个新境界。

无论在技法还是情感上,都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对旧时代的改造已经完成,对新时代的建设正在开始。

怀疑和惆怅已经没有,战斗的激情也不再是外部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他对生活的美好和热爱,是基于自我内心的经验和自觉。

这时候他创作出《记一辆纺车》、《难老泉》、《菜园小记》、《猎户》等名篇。

尤其是《菜园小记》和《猎户》,成为学生诵读的经典。

在娓娓道来的语气,以及平淡无华的叙事中,真正达到了自然而然的艺术境界,流淌着心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吴伯箫青岛故居

吴伯箫的散文体现出3个特质:

第一:朴实无华的文风,善于在平淡中发现美

吴伯箫散文写的都是小事。

即便《马上的思想》这样写朱德总司令的散文,也没有对朱德形象清晰伟岸的描述,只是把他当做一个被士兵爱戴的、语言亲切的"普通人"。

这与杨朔、魏巍、刘白羽,秦牧等人截然相反。

杨朔写了很多诗化散文,但也写过《三千里江山》这样的战斗小说,杏花春雨的诗意与金戈铁马的诗意是紧密相连的;魏巍描写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主题何其宏大?刘白羽热情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云蒸雾缭,有气吞山河之景象。

秦牧纵横古今,感叹大千世界之变化。

他们的描写都非常具象,让人感到一种"大"的气魄。

但在吴伯箫这里,你看不到太多情绪激昂的描述,他仅仅是描写"一辆纺车","一座菜园","一间窑洞",一次参观鲁迅故居的经历。

《菜园小记》里的菜园何其平凡,简直找不到任何出奇之处,但在平淡中却有一种生活的真正滋味:"暮春,中午,踩着畦垄间苗或者锄草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

""蒜在抽薹,白菜在卷芯,芫荽在散发出脉脉的清香,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

真正的生活与田园乐趣,必定是平淡无奇的;真正的散文也必定是心底情感最真实的流露。

与7-80年代别的散文家相比,吴伯箫的散文之所以延续到今天,并且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和共鸣力,就在于他达到"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

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在激情战斗的年代,金戈铁马肯定比个人生活中的"小感想"更加鼓舞人,但我们不能忘记,任何金戈铁马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类更加美好的生活,这可以说是一个根本,一个基底。

常常是这样的情况,当我们经历了生活中眼花缭乱的技巧与意识形态,以及各种纷繁芜杂的艺术思潮后,回过头来才恍然大悟:原来平淡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越是朴实无华的东西越显得珍贵!

吴伯箫与夫人

第二:真挚含蓄的感情,表达的是崇高理想

《猎户》写了打虎英雄董昆。

但吴伯箫却满怀情感地描写秋天的景致:深秋的太阳,软软的衰草,成熟的高粱,成垛的庄稼……一派丰收景象。

写董昆却又写了"百中老人"和"尚二叔",走到林场又写到红石岩的景致:泡桐、乌柏、刺槐……吴伯箫是白描的高手,朴实无华的语言很快就把一副景致刻画地淋漓尽致,呈现在你眼前,这的确是了不起的才能。

直到散文的结尾才遇到董昆,主题有了升华:不管是狼,是豹,纸老虎,我们统统包打,要打就一定把野兽和强盗全消灭!这是在吴伯箫散文里很少出现的慷慨激昂词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定是作者真情的流露,抒发了一种很广阔的胸怀。

文章的末尾:"天晴了,很好的太阳。

"一个惊心动魄的打猎故事,又以平淡的太阳和日常生活作为收束,作者在太阳光里走向人间。

《早》是吴伯箫的另一个名篇,也被选入高中《语文》教科书。

记叙了作者访问鲁迅故旧,对鲁迅刻在书桌上那个"早"字的感想。

"早"是文章的主题,是升华点。

从这篇文章我们看到,吴伯箫看似很节制自己情感的流露,但在平静的叙述中,无法掩饰内心的一种慷慨激昂。

而这个情感特色,其实可以概括他全部散文写作艺术,也即:在平淡无奇的叙述之下是作者一颗滚烫的心。

这是他散文的最大特色:行文非常含蓄而有节制,深处却是他对理想的炙热情感!

吴伯箫(右一)访问欧洲期间

第三:运用娴熟的白描手法,让读者身临其境

在散文《忘年》里,吴伯箫开头写到:"老张,让我还像四十年前这样称呼你吧,虽然很多同志已经称呼你为'张老'了。

"称呼的改变表示着地位与身份的改变,但吴伯箫还是把"张老"当做"老张",就是一个身份"还原化"的过程,也即恢复生活的本来面目,以白描的手法记录生活和情感。

这种情感非常简洁朴素,没有掺杂别的东西,所以它是纯粹而真挚的。

无论在写景还是抒发情感时,吴伯箫都非常熟练地把"情"与"景"结合起来,景是具有浓重感情的景,情是具有准确白描景物的情,这就传达给读者一种浓厚的信息:用真情把读者拉入作者塑造的艺术氛围中,让读者沉浸其中,运用现在的术语就是有"代入感",仿佛读者一下跳进作者营造的文字海洋里洗了个澡,给人畅快淋漓的感觉。

这是一种很高的写作笔法,因为大多数作家的描写与读者体验之间是有"隔膜"的,看了半天沉浸不下去,没感觉。


王国维在谈到文学作品的意境时,提出这样3个标准:"何以谓之有意境?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叙事则如出其口。

"这样就把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景物描写叙述语言3个方面概括清楚了。

吴伯箫散文可以说达到了这样3个高标准:文学语言朴实无华,有真挚浓烈且纯粹的感情,刻画景物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像一个人在跟你娓娓地聊家常。

吴伯箫(前排左一)在欧洲参加文艺会议

从古至今,散文可以大体归结为这3种形式:1种是小品文,如魏晋时代的散文,现代周作人、鲁迅、汪曾祺贾平凹等人的散文;1种是文化大散文,如当代余秋雨祝勇等人的散文;1种是介于小品文与文化大散文之间直抒胸臆的散文,大多数散文都是最后一种形式,也即不是小品,不是"大散文",而是"普普通通"的散文,数量庞大,无法归类,最终有价值的不多。

吴伯箫的散文可以归结到思想情感"小品"里面。

所谓的"小"是指"体量"小,描写的是日常生活本真的滋味,它脱离一时代的趣味。

因为时代总会改变,在那个时代是最高标准,在这个时代未必会被认同,许多投机取巧的艺术家已经用行动说明了这一点。

真正的艺术不受时空限制,就算一时被埋没,也会被重新发掘出来,因为人类生活的本质趣味从未改变。

就像他赞颂的无花果:没有松的高洁,竹的挺拔,菊花的淡雅,但它结出来的果实,吃到嘴里很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h20220426050605b8d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