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李耳太上老君 老子是一个人吗,道教三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和老子李耳是不是同一人

李耳太上老君 老子是一个人吗,道教三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和老子李耳是不是同一人

相信大家对于太上老君、老子李耳这两个名字都非常熟悉,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小说、其他文学作品都能看到,但是如果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应该不少人和我一样有些疑惑,那就是太上老君到底是不是老子李耳呢?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陈国苦县赖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又说是曲里人或陈国相人,籍贯、生卒年均不详),生活在春秋后期,与孔丘同一时代,但年龄对孔子(胡适认为老子比孔子大20岁左右,这个说法流传甚广,而其他学者则认为在孔子之后,比孔子年轻。

)大一些,曾任周王室守藏室的史官(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主张无为之说,构建了独特的辩证道论,著有《道德经》五千余言,创建了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这是历史上的老子。

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老“是对文王老儿子聃季族的族称,老子本名老阳子,字来,学称阳子,爵称伯阳,师称老子(子学家),官称老聃或老君,随王子朝携典籍奔楚国曲仁里时字称”老莱子“。

因封地在南之沛泽——聃国彭地(河南省开封一带),后人又称他的地主名老彭和彭祖(和八百岁长寿仙人彭祖陆终第三子籛铿应该不是同一个人吧?他是商朝末年去世,不属于同一朝代,而彭城则是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

至于“李耳”这个名字是汉武帝反黄老之道时,对“聃季”两字各去一半的贬义反称,则无先汉依据。

又据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周王室衰败时,老子辞官西出函谷关入秦,为关令尹喜所留,著《老子》五千言(一说楚国人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属于道家思想体系,疑老莱子即老子。又说周太史儋见过秦献公,疑太史儋也可能是老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随后便不知所踪。

相传公元前573年,老子的父亲宋国上将军老佐领命,发誓以必胜之心携家眷围攻宋国彭城(今江苏徐州。被楚国侵占),欲抢回宋地,老佐阵前督战,不幸被暗箭射中坠马身亡,宋军由此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

其眷属忽闻老佐阵亡、溃不成军,于是驾车保护老佐夫人奔逃。慌不择路奔跑七天,却到了陈国相邑(今河南鹿邑东),此时,老子母亲已怀孕七个月,心中焦虑、身体疲劳,又加丧夫之痛,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

侍女惊慌无措,跑去村里寻找老妇接生,不久,一早产男婴出世,长得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村民邻居称呼为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又因江淮人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老子的小名“狸儿”便成了大名“李耳”,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子母亲望子成龙,请精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商容老先生教授。

三年后,商容老先生自谦因才浅学疏而老子聪敏好学,再无学识可教,指引老子去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圣地的周都深造,知其母亲担忧年仅13岁的老子出远门。

于是,介绍送老子去他师兄周太学博士那里,说他师兄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数位来自民间的神童,无需提供衣食,如亲生子女对待。

商容老先生又说,他师兄听闻老子聪慧超常、好学善思,早已想见他,近日刚好有家仆经过这里,特意嘱咐要带老子去周都。老子母亲听后,悲喜交加,喜老子登龙门有路,悲母子分离,千里相隔,不知何时再见。不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

老子于是抱着母亲哭着说,母亲无需伤心,我必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名就,一定会早日来迎接母亲。

三天后,老子拜别其母亲及商容老先生,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子到周都,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

博士又推荐老子到周朝典籍收藏之所当官,老子在此,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名声响彻海内。

老子久居周都,学问和名声也越来越高,春秋时,尊称学识渊博者为“子”,所以,大家都叫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周都求教老子,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欣然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使孔丘获益匪浅。数日之后,孔子辞行。老子赠言,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

两人到了黄河边上,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感叹黄河奔腾不息,人生苦短不知何处归,又忧虑国家大事,战事不断。

老子说: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又对孔丘说:“ 你何不学黄河之水的大德?”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

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孔丘听后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回到鲁国。

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期间,数次省亲劝母亲去周都居住,可他母亲已经习惯陈国相邑,不愿远迁。

三十余年后的一日,老子收到家信,说其母亲病危,于是请假省亲,可惜到家时,其母已经去世,老子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突然发觉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

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都觉得奇怪,等老子醒来后问他的原因,老子说:人生于世,有情有智。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难断,人之常情也。所以免不了伤心悲痛,但经过沉思,理智恢复了,也就控制住了情绪。

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l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老聃受牵连而辞职。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出函谷关,西游秦国。

七月十二日午后,夕阳西斜,函谷关守关官员关尹忽见关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骑青牛而来,于是奔前跪拜老子。之后,请老子到自己府中,请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礼,恳求著书,将老子的圣智传于后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

老聃答应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写了上下两篇,共五千字。

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称为《道经》,讲的是天地变化、阴阳变幻,宇宙的根本。

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称为《德经》,讲的是人生处世的方式,合称《道德经》。

关尹得此书后如获至宝,终日默诵。

老子临别时告诉尹喜:要他一千天后,去成都青羊肆去找他。尹喜果然准时在青羊肆等待老子,只见老子骑着一头青牛,从天而下。后来,传说老子就在那里度化尹喜得道成仙,并带他一起到西域向佛门弟子传道去。而在老子度化尹喜的地方,还留有一首诗:西出函关佛事拜,东来鲁国圣人参。

一日,老聃骑牛行至梁(今河南开封)之郊外,正闭目养神,忽闻有人大呼“先生”。老聃闻声,睁开双目,发现是弟子阳子居。

阳子居,魏国人,入周太学,闻老子渊博,曾私拜老子为师。没想到在梁会与老子相遇,阳子居慌忙从马上翻身而下,掀起锦绿长袍,跪拜在老聃所乘青牛前。老聃下来,扶起阳子居,与之相并同行。

阳子居很开心与老子结伴向东而行。 行至难水,两人乘船而渡。老聃牵牛而先登,阳子居引马而后上。老聃慈容笑貌。与同渡乘客谈笑融融,而阳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见之施之以座,船主见之奉茶献巾。

到岸之后,二人继续前行。老聃叹息道,刚才看你神态,昂首挺胸,傲视旁人,唯己独尊,狂妄自大。阳子居听完面带惭愧之色,于是解释说是习惯成自然,一定会改。

之后,阳子居一改原来高傲习惯,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骄亦不媚。老子观其行称赞阳子居有长进,又对他说: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顺势而行,借势而止。

话说老聃隐居宋国沛地,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岂知其名,无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问修道之方,学术之旨,处世之要,于是其弟子遍天下。

老子有个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垒山上。住三年,畏垒之地民风大变: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织而有衣可穿,各尽其能,童叟无欺,百姓和睦,世间太平。众人欲推庚桑楚为君主。庚桑楚闻之,心中不悦,意欲迁居。

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名南荣 ,年过三十,向庚桑楚求养生之道,庚桑楚说自己才疏学浅,不足以点化他,让他去南方宋国沛地求教老子。南荣听后辞别庚桑楚,顶着风雪走了七天七夜到老子家中。

南荣拜见老聃求教养生之道,老子说养生之道需要去除求道的欲望,心中清静,大道才可修。南荣听后苦心求道之意顿消,拜谢老子。又问,如今不请教大道了,但愿受养生之经。

老子回答:养生之经,要领在于顺其自然。南荣问这是否养生的完美之境界。老子又回道,祸福皆无,苦乐皆忘才是完美境界。

话说孔丘与老聃相别,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岁,仍未学得大道。闻老聃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

老子见面之后说,一别十几年,听闻你已是北方大贤,此次光临,有何指教。孔丘回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未入大道之门,故特来求教。

老子又说,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于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

孔丘听完,不禁心旷神达地说,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顺本性而变化,即顺道而行也,我日日求道,却不知道在自己身上。

传言老子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才去世,邻居乡亲朋友等均来吊唁,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都非常伤心。

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要转身回去时,乡亲拦住问他是不是老子好友,秦佚回答说是啊。乡亲又说既然是老子好友,为何如此薄情寡义。秦佚又回说有何不可。

乡亲听后非常生气,大声责问他是何道理。秦佚笑着说,我的好友老子有言在先,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我作为老子的好友,遵老子的遗言,顺大道而行,所以不伤心。

乡亲听完似有所悟,又问,既然不伤心,为何又号哭三声。秦佚笑着说,我号哭三声并不是因为伤心,而是和老子辞别。一号是说他出生顺其自然。二号是说他去世也是顺其自然。三号说的是他在世传无为之道也是顺其自然。所以,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我有什么好悲伤的。

众邻居乡亲朋友听完后,都说秦佚是老子的真正好友,于是推荐他作为主葬之人,埋葬时,秦佚颂悼文说,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又有一说,相传老子长寿大约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死于秦国,享年一百零一岁。胡适则认为,老子至多不过活了九十多岁。另一传言则是老子活了二百余岁。

而神圣化的老子,在道教中被尊称为太上老君或道德天尊,道教弟子相信道家哲人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度人无数,屡世为王者之师。而《老子》一书也被改为道家经典《道德真经》,老子也被道教奉为道祖或开山祖师。

道教认为,在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随世立教,事成则隐身,故在世未有诞生之迹。

至商十八世王阳甲践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托孕于玄妙玉女,经八十一年,从腋下产出,于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降生,生下来就白眉白胡子。

这是最早关于太上老君诞生之迹的纪传。

纪传说:周武王时,太上老君仍为柱下史,号经成子。

授道周公,乃布道于西极太秦,竺乾等国,号古先生。

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此后被道教奉为开山祖师

许多道教祖师都自称得到太上老君显灵的启示与教诲,如汉朝的张道陵、南北朝的寇谦之等。唐朝皇室更尊奉太上老君为其始祖。

在东汉时期,老子被神化为仅次于西王母的“太上老君”,孔子率众弟子拜见太上老君遂“得道受书”,不用经过北酆鬼帝之考谪,直接升入仙界。据记载老子身长九尺,鸟嘴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

张陵张道陵(后来的张天师)创设天师道,为了和佛教对抗,而老子的长生思想及传说中老子以修道而高寿,与道教修道成仙之旨相吻合,加以秦汉以后,老子被尊为圣人,受人尊敬,汉初又与黄帝并列,合称“黄老”,地位极高,所以崇奉老子,有助于道教同佛、儒相抗衡,便拜老子为祖师,并尊为太上老君,后称“太上道德天尊”。

在北魏前被称为道德天尊,约自北魏起,又被称太上老君。

又据葛洪神仙传》汇集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或称老子先天地生,或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下来就是白发,故称老子。

亦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下就能说话,指树而姓“李”。据东汉延熹八年陈相边韶的《老子铭》,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道成化身,蝉蜕度世”。

而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其后道教典籍将老子极度神化,谓其生于无始之时,无因而起,是万物之先,元气之先。到了唐宋之际,更是出现了“一气化三清”的说法,到了元代又出现了“老子八十一化”的说法,都是对老子神仙之说的延续。

陶弘景真灵位业图》记载,定太清太上老君为第四中位,居太清境太极宫,即三十六天中之第三十四天,在三十三天之上。《魏书》的《释老志》则称太上老君“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

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耳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号。唐高宗尊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号,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立道教为国教。

在道教记载中,太上老君,全称一气化三清太清居火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气所成日神宝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 ,简称老君,又称道德天尊,全称“太清道德天尊”、或称“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

元始天尊所度的金仙上品,乃一切无有有无之祖,大道化身(自然规律、法则的化身)。是道教“三清”尊神之一,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后,相传居住在三十三天之上大罗天上太清仙境(《西游记》中,老君居“离恨天兜率宫”;《封神榜》中,则是“大罗天玄都洞八景宫”。)。

是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开山道祖,位列至高神三清尊神之第三位,其神像常作一白须白发老翁,手执蒲扇,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被后世奉为道家始祖。

在小说《封神演义》里,道德天尊创立人教,是人教教主,玄都道祖,位居三十三天外的太清境-大赤天-大罗山-玄都洞-八景宫。对任何事情都是持任其发展的态度,即无为,又无所不为。与二师弟元始天尊共掌阐教,就连所创之人教也与元始天尊阐教相交甚密,在封神之战时助元始天尊阐教联合共同覆灭通天教主截教

从某层意义上说,老子演化为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则是神格化的老子。所以,太上老君并不等同于老子,老子只是其化身。

在老子被确定为神仙形象的太上老君之后,历史中还兼有多重身份,即由道德天尊化身而来,据葛洪《神仙传》记载:上三皇时为元中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羲时为玉华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一云为守藏史。

或云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朱公

所以,在先秦诸子的笔下,老子是博学多识的学者。在道家典籍中,老子的形象开始神化。在汉初以黄老哲学治国,仙道兴起,谶纬成为国学,在此背景下,老子的形象逐渐被传说化、神秘化,尤其是张道陵的“天启事件”及佛教的影响,老子终于成为上神。

附老子经典语录: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3、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4、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名道德。

5、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喜欢此文(花了几天才辛苦写完,字数6.5k)的朋友,请麻烦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支持一下,万分感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f20220425013407c4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