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曹娥与《水仙操》| 端午听琴

曹娥与《水仙操》| 端午听琴

又快到一年的端午节了,我们下次再聊元稹,这次聊聊端午。每到端午节,人们总易想起屈原。我们上次在讨论有关屈原的琴曲《搔首问天》时(琴曲《搔首问天》学习笔记),曾提到清代流行的《搔首问天》与《秋塞吟》《水仙操》被认为是一个曲子,《秋塞吟》与王昭君有关,而《水仙操》怎么会和屈原联系起来呢?

《水仙操》的“操”,是曲子的意思,“水仙”却不是指水仙花,而是字面“水里仙人”的意思。根据严晓星老师和一些学者的考证,在清代,屈原被认为是“水仙”,因为屈原是跳水而死,屈原忠义,死后就成神仙。

忠义之士死在水里,就成了神仙,这是古代的一种传统认识。除了屈原外,例如上古时舜帝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舜帝死了,她们很伤心,投湘江而死,成为了湘水女神,古琴曲《湘妃怨》就与此有关。另外还有一个水仙,是伍子胥

我们曾讲过伍子胥和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与伍子胥),根据历史记载来看,端午节更早与伍子胥有关。伍子胥是忠义之臣,被他的老板夫差杀了,投尸在江中,东汉时代的《越绝书》记载说伍子胥成了水仙,东吴地区的百姓在端午节都要迎接水神伍子胥,进行赛龙舟活动,直到今天苏州人仍然在端午节纪念伍子胥。

曹娥庙壁画

与端午节有关的历史人物,除了屈原、伍子胥,还有一个女性——曹娥。曹娥是东汉时期浙江上虞的一个普通姑娘,她死在江中,也成了水仙。曹娥怎么与端午节产生联系的呢?记录东汉女性历史的《后汉书·列女传》里有曹娥的故事:

“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为立碑焉。”

东汉时,今天浙江上虞有个叫曹娥的小姑娘,被政府认定为“孝女”。原因是曹娥的父亲曹盱(xū)是一个职业祭祀人(巫),在汉顺帝的汉安二年(143)的五月初五,按照习俗要在江中迎浪涛来祭祀水神,大概就是冲浪型祭祀。但曹盱的祭祀出了意外,溺死了。

他的女儿曹娥只有十四岁(古人的岁数多虚岁,大概相当于今天实岁的十二岁),小姑娘沿江哭着寻找父亲的尸体,连续找了十七天,找不到,就投江而死。

八年后,汉桓帝元嘉元年(151)上虞的县令度尚觉得曹娥孝行可嘉,把她改葬在江南道旁,给她立了碑纪念。

这就是最早的“曹娥碑”,这个碑大概在唐代中期被毁掉。

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8),王羲之到曹娥庙,写了小楷的碑文祭祀曹娥,这个碑现在也没有了,只有临摹本。

王羲之小楷曹娥碑

大约到宋代,靠着曹娥墓的那段河被称为曹娥江,是上虞一带重要的水路,因此还设立了曹娥镇,当地的水利工程、驿站等等也以曹娥命名。大概在宋神宗时,曹娥墓旁建起了曹娥庙,王安石的女婿、当时的知州蔡卞重新抄写曹娥碑碑文,刻了新的曹娥碑立在曹娥庙里,这个碑至今还在曹娥庙里。

蔡卞行书曹娥碑

曹娥被树立为“孝女”的典型而受到祭祀,这是官方向百姓搞宣传所强调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曹娥被作为水神祭祀。曹娥的父亲就是职业的巫。在最早的曹娥碑里,把曹娥的事迹写得更具有神奇色彩:

曹娥的父亲是端午节祭祀伍子胥时溺死的,曹娥投江以后,过了五天,抱着父亲的尸体出水来,当时她自己也已经溺死了。度尚祭奠曹娥,还给她写了悼词,悼词里表彰曹娥的孝道,说国人都感动于曹娥的孝行,曹娥堪比湘水女神。

另外《列女传》《水经注》都提到曹娥在投江前,把外衣投到江中,祷告衣服在哪里沉,哪里就有父亲的尸体。果然衣服在特定地点沉了,曹娥就在那里跳江。

西晋时,《晋书·夏统传》记载说曹娥死后,当地人创作了《河女章》,把她塑造为呼风唤雨的水神。《太平广记》引用唐代人的记载说,太湖一带的水神大聚会,曹娥也受邀出席。

因为曹娥江在水路上的重要性,曹娥庙还临近运河,所以往来江上的人们就习惯向曹娥祈祷,曹娥水神的身份在民间更加凸显。至今,上虞的民间还会在五月举行祭祀曹娥的活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a202209172338056cc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