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自闭症妈妈的心声(自闭症妈妈的心声 活得)

自闭症妈妈的心声(自闭症妈妈的心声 活得)

有网友问自闭症妈妈的心声,下面小编就以5336字给大家详细介绍自闭症妈妈的心声 活得,预计阅读需要14分钟!

今天是世界自闭症日,我们想送你一份礼物。

还记得第一季的《朗读者》,来了这么一对嘉宾:秋爸爸和秋妈妈。

他们是一对双胞胎的父母,和其他孩子不同的是,这两个孩子患有自闭症,可能终生都需要人看护。

秋爸爸是是一名博士,原本立志献身科学,秋妈妈是一名白领。为了孩子,夫妻俩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生活,唯一的愿望是俩孩子在这个社会上能够生存。

患有自闭症的人,又被叫做“星星的孩子”,他们不能和人建立正常的情感交流,像被困在躯壳里,我们和他们之间好像隔着一堵冰冷的墙,一堵怎么也无法消融的墙。

就像董卿在节目里说的那样:

“他们不聋,但是对声响充耳不闻。

他们不盲,但是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

他们不哑,但却不知道怎么开口来表达自己。”

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有超过1000万的自闭症群体,其中14岁以上大约有800万人。

他们都在哪里?

能接受教育吗?

是否可以站在阳光下?还是年复一年待在属于自己的那个房间?

长大了可以就业,能独立生活吗?还是和年迈的父母住在一起?

当父母走了,他们的归宿又是什么?

正如中国的大街上见不到多少残障人士,我们往往只在某些特殊纪念日,或是因为某个新闻中的自闭症天才,才会留意到这个群体。

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太少太少了。

也许你不自闭,也没有自闭症的孩子,但阅读今天这份书单,至少能让你有一天天在公园里,见到迎面走来一个有点怪的家伙,能做到不厌恶,不嫌弃,不绕着道走。

毕竟,我们对待特殊群体的方式,决定了我们在本质上是怎么样的人。

今天的6本书,都和自闭症有关。如果你对其中一本感兴趣,请拉到文末,参与我们的“转发赠盲袋”活动,即可获赠书单中的一本书。

这是我们送给你的礼物,而善意,是你送给这个世界的礼物。

《爸爸爱喜禾(纪念版)》

蔡春猪著

新星出版社

2017年4月

有谁还记得这本书吗?

2011年,那是一个还没有微信的年代,微博和blog一统江湖。

当蔡春猪把《给儿子的一封信》贴到博客里,一夜之间,他和两岁的自闭症儿子喜禾就这样爆红了。后来诞生的这本《爸爸爱喜禾》,书名就是他为了记录儿子的日常琐事而注册的微博名。

再加上小蔡的身份——在脱口秀《东方夜谭》里,他是刘仪伟的副主持,路人缘不错;《爸爸爱喜禾》出版的时候,不仅刘仪伟,崔永元、蔡明都专门写了文章推荐。

所有的这一切,让这本书成了一个事件。

此前人们虽然也听过“自闭症”,但总觉得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爸爸爱喜禾》是第一次把“自闭症”三个字带到大众面前的一本书。小蔡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这个群体浮出水面,让那些家庭不用再像做错事的孩子,闪烁在阴暗的角落里——从科普和推动社会进步角度而言,居功甚伟。

而小蔡本人,甚至因此被誉为“自闭症之父”。

第二年,蔡春猪又出版了《爸爸爱喜禾2:十万个是什么》,依然用他擅长的方式——佯装轻松的吐槽,来记录自闭症家庭的种种艰辛。

人们之所以热爱小蔡和喜禾的故事,也许就是因为这种面对苦难的方式:

和撕心裂肺的眼泪相比,我们更爱看那张不屈不挠的笑脸。

时间就这样“咻”地过去了。2018年,小蔡又出了新书《爸爸爱喜禾:你一直在和自己玩》,收录的是喜禾被逼着学了几年画的成果。这一次,无波无浪,人们都忘了那个一夜爆红的喜禾。

其实,这未必是坏事。高光时刻总是一小会儿,大多数时候,生活就是平淡。

点进小蔡的微博,看到喜禾新近和爸爸逛公园的照片。

照片里,喜禾已经长成了和爸爸差不多高的小小少年。他在校运动会上笑得没心没肺,逛商场也会不耐烦,坐了邮轮从日本归来,乖乖完成作业……

怎么看,他都是一个健康正常的孩子。

《爸爸,我们去哪儿?》

【法】让-路易·傅尼叶著

李欣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年2月

也许我不该比较,但如果要说真话:

在写自闭症的父子之爱这件事上,这本《爸爸,我们去哪儿?》比《爸爸爱喜禾》要深刻得多。

作者让-路易·傅尼叶是法国一位非常知名的幽默作家,写过一些充满想像力和童趣的书,比如《小傻瓜,让我教教你礼貌吧》《自然科学狂想曲》。

  • 让-路易·傅尼叶

读他的书,会认为他家里一定有特别聪明、天真可爱的小孩,但事实上,他却有两个残障儿,大儿子叫马蒂约,小儿子叫托马,一个连话都不会说,另一个只会说“爸爸,我们去哪儿”。

年轻的时候,傅尼叶对家里的不幸闭口不谈。直到他70岁,才出版了《爸爸,我们去哪儿?》,首度写出身为两个残障儿父亲的心声。

这种时间积淀下来的厚度,让这本书充满智慧。后来,大儿子马蒂约也去世了,妻子离开了他,唯一健康的小女儿不在身边,傅尼叶独自编织生活的残破。

写到马蒂约之死:

“也许有一天,我们三个还会再相见。我们能认出对方吗?你们会变成什么样子?你们会穿什么衣服?在我的记忆里,你们总是穿着背带裤……”

而托马什么都不知道,连悲伤都不会。

“刚开始的时候,他翻箱倒柜,到处乱找,但没过多久就不找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别的事儿……”

不可能在别的书里,找到比这更悲哀的句子了。

台湾作家简媜说过这么一句:“做父母的很痴情的,就算小孩出生的时候算命仙说他到十七岁会去跳楼,做父母的也会很痴情地把他养到十七岁。”

面对生活给他的一切,傅尼叶的处理方式让人动容。他高高昂起自己的头,用尖锐而辛辣的自嘲,让那些让人落泪、痛苦的东西,显得极其可笑。

抛开自闭症,这原本就是生活残酷的样子啊。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

【美】奥利弗·萨克斯著

赵永芬译

中信出版社

2016年7月

天宝·格兰丁,坦普尔·格兰丁,坦普尔·葛兰汀,都是她。

她的英文名是Temple Grandin,在自闭症的世界,这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葛兰汀自幼患有自闭症,这意味着她将很难与人正常交流,终生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离不开24小时监护。但是葛兰汀居然成长为拥有博士学位的大学教授,发表了200多篇专业论文,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动物学家之一,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 动物学家坦普尔·葛兰汀

她独特的人生经历,也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自闭历程》,获第68届金球奖。

关于她的故事,其实最想推荐给大家的,是她的自传,可惜目前翻译过来的只有繁体字版。

  • 坦普尔·葛兰汀自传英文版及繁体字版

唯一可替代的,是《火星上的人类学家》。著名的神经病学专家奥利弗·萨克斯在这本书里采访了7个案例,讲述他们不可思议的人生故事。第一个故事,就是坦普尔·葛兰汀,可以看做她的一篇小传吧。而“火星上的人类学家”这个书名,就来自葛兰汀一句自我解嘲的戏言。

在奥利弗看来,葛兰汀确实有着常人不同的能力——超强的专注力和记忆力,这种能力或许是她成功的基础。但除此以外,奥利弗也发现对现实社会来说,葛兰汀仍然是“正常的边缘人”。

例如,葛兰汀的卧室里有一个挤压机,这个机器是为了满足她被拥抱的渴望。另外,葛兰汀在情感生活上始终空白,别人问她:你爱过某人吗?她想了半天回答:没有,我只知道“爱”的定义,却从来没有这种感觉。她去参观科罗拉多自然公园,理智上知道这风景壮美,可实际上什么感觉也没有。

最痛苦的是,作为一个自闭症患者,她不得不假装出被他人认可的行为和礼仪。年过四十开始理解什么是“朋友”,也交到了几个朋友,她觉得自己越来越接近人类。

这本书里的故事,让我们领悟到:

第一,有了适当的成长和教育环境,自闭症人群同样也能获得社会认可。第二,他们只是和我们不一样。而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不是么?

当认识到自己缺陷的葛兰汀明确表示,一生也不愿去除自己身上的病症时,那一刻才真的被戳中。

除了葛兰汀的故事,她本人的专著,国内也引进了好几本。关于自闭症,推荐阅读这三本:《我心看世界:天宝解析孤独症谱系障碍》、《用图像思考:与孤独症共生》和《我们为什么不说话》。

《我想飞进天空》

【日】东田直树著

张怀强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6年4月

严格意义上来说,坦普尔·葛兰汀所患的,叫做阿斯伯格综合症。作为自闭症的一种,它是程度比较轻的,患者一般都有语言能力。

然而重度的自闭症患者,就像一个神秘的生命体,人们从不来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这也是我翻开这本书的最初动机:好奇。我很想看看当事人自己的描述,不是家长老师的煽情转述,也不是研究专家的刻板报告。

应该说,东田直树是幸运的,自闭症普遍的沟通障碍决定了他们大都没法表达自己,而直树学会了一种特殊的键盘打字方式。

  • 东田直树

在书中,直树通过一问一答,简单直接地回答了我们的很多疑惑。比如:

——你为什么不能正常对话呢?

我心里想说的话从来没法正确表达出来,反之,我嘴里总是会冒出一些毫无关联的废话。我们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没法按照别人的要求去行动,就像在远程控制一个失灵的机器人。

——为什么你会一遍又一遍问相同的问题?

刚刚接收到的信息和很久以前接收的信息,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太大区别。我猜正常人的记忆是线状连续存储的,而我的记忆更像是杂乱无章的一堆点。v其实我们不是故意的,而是完全忘了上次的事情。

看了这些对话,你会发现:

凭借语言去解读一个人的内心是极其粗暴的沟通方式,眼神、表情也具有极大欺骗性。

这本书的英文版译者,是著名小说家、《云图》的作者大卫·米切尔,他也是一个自闭症孩子的父亲。2014年,他专门去日本拜访了东田直树,日本NHK当时曾拍过一个纪录片《自闭症少年的内心世界》,记录了二人见面的过程。

访谈的最后,大卫·米切尔问了一个他最想问的问题:

作为一个父亲,对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应该怎么去帮助他?

“孩子所期待的是父母开心的笑脸。在我小的时候,家人从未让我觉得他们因为我而牺牲了自己,这是我的家人最了不起的地方。”

当直树用怪怪的甚至听上去有点刺耳的声音,通过键盘说出这句话时,大卫·米切尔的脸上全是泪水。

都说他们是来自星星的孩子,可有多少人把他们当星星一样呵护和喜爱呢?

无条件接纳他们,或许才是和他们相处最好的方式。

对了,这本书的简体中文版里,还附有一个中国自闭症患者“大宝”的画儿。大宝5岁开始学画,在很多地方都办过画展,2015年还和郎朗同台献艺。配上他的画,看起来温暖又心酸。

《和你在一起:淘气小猪和自闭症男孩》

【英】乔·贝利著

龚兰蕴译

天地出版社

2019年12月

关于自闭症的电影和书,其实非常多。给大家推荐这一本,重点想说英国的一个特殊教育体系:对自闭症儿童教育有专长的学校——CAIRB(交流和互动资源基地),该学校会把自闭症儿童引进主流的班级。

这本书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乔·贝利是英国作家,她的大儿子山姆两岁半时被诊断出自闭症,为了给山姆更好的治疗,乔·贝利离开了生活20年的西班牙回到英国,自此,她一直和山姆的的自闭症做着斗争。

全书从一个母亲的视角,记录了十年的心路历程:山姆在迷你猪和家人的帮助下,慢慢适应这个社会,很温情很治愈的故事。

最感动我的,倒不是人宠之间的友谊,也不是妈妈的无私付出,而是CAIRB班的老师和助教们。

曾经看过一个自闭症的记录片,印象非常深的是,一个中国农村的自闭症孩子,仅有的玩具是一块砖头,他沉浸在砖头和自己构成的世界中。

读心理学的书,特别向往一个词,叫“无条件支持”。这个词,我在《和你在一起》中的母亲身上看到了,在母亲的男友戴伦身上看到了,在CAIRB的各位老师身上也看到了。

为了减少山姆对新事物的焦虑,一次次地做图画书帮他适应;上学放学时,牵着山姆的手领他出入教室;山姆上课时,两位助教观察和帮助他……

在英国,全社会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友好接纳,以及对自闭症家庭的支持,让人眼前一亮。许多正常的儿童学校,都有接收自闭症儿童的名额,入学后还会帮助他们和正常的孩子一起上课,彼此适应,有利于共同成长。

忍不住想到那个和砖头为伴的中国孩子,如果CAIRB教育体系在国内普及,他的生命里,会不会能有不同的色彩?

《这世界唯一的你:自闭症人士独特行为背后的真相》

【美】巴瑞·普瑞桑、汤姆·菲尔兹-迈耶著

陈丹、黄艳、杨广学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年3月

前面讲的都是案例,我们需要一本真正权威的专业书。因为很多时候,爱和耐心不是万能的,科学和理性更能帮助他们。

“自闭症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人类存在的独特方式。”

巴瑞·普瑞桑博士的这句名言,刷新了很多人对自闭症人群的认知。

这本书是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著作,代表了当代自闭症研究和干预的重大转折。

作者普瑞桑博士是国际知名的自闭症专家,他认为所谓“自闭症”人群的行为方式,并不像某些专业人士几十年来宣称的那样,是毫无规则、偏执怪诞、错乱无序的,而是他们用来适应这个信息超载并且令人恐惧的世界,试图与人沟通的应对策略。

  • 摄影师蒂莫西·阿奇博尔德的儿子以利亚被确诊患有自闭症后,他决定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他的一切。

而自闭症儿童也不是病人,他们所经历的发展阶段,全部都是正常人类本能的延伸。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画地为牢,想方设法地“修理”他们,而是准确无误地理解他们,并改变我们的所作所为。

换句话说,视人为人。

如果你曾体会到生而为人的本质,也就会明白,自闭症人群和自己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可惜所见范围里,行为治疗是主流。很多不懂行为治疗的父母,学了方法就去给孩子矫正“问题行为”,我真的很怀疑其中有施虐的成分,潜意识里存在那种对自闭症孩子的恐惧和厌弃。

推荐大家看一看的理由,还因为它是教育类的杰作。在普瑞桑博士的论述下,大家的行为都是自洽的,每个人都需要尊重、帮助和启发。它也帮我理解了自己和亲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865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