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霍乱与鼠疫(霍乱时期的爱情剧情详解)

霍乱与鼠疫(霍乱时期的爱情剧情详解)

有网友问霍乱与鼠疫,下面小编就以4140字给大家详细介绍霍乱时期的爱情剧情详解,预计阅读需要11分钟!

多年以后,当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时,他一定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是世界名著《百年孤独》的第一句话,很多人说,单凭这句话,《百年孤独》就堪称不朽名著,因为在这句话中,马尔克斯创造了一种几乎前所未有的叙事方式:将未来时和过去时完美地融合在一句话中,以未来的视角回忆过去的日子,仿佛碰撞出一条穿越时空的隧道,让读者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时空的深邃与遥远。

《百年孤独》一书近30万字,被誉为再现拉美历史社会图景的巨著,1982年马尔克斯凭借《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很多作家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再也写不出更好的作品了。但是马尔克斯并没有陷入这个怪圈。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三年后,马尔克斯出版了他的另一本书《霍乱时期的爱情》。

《霍乱年代的爱情》的剧情并不复杂:穷小子弗洛伦蒂诺·阿里扎爱上了衣食无忧的富家小姐费尔米纳,两人通过书信交流爱情。但费尔米纳的父亲很快发现了女儿的早恋,一气之下把费尔米纳送到了很远的舅舅家。和所有谈恋爱的年轻人一样,来自家庭的反对让弗洛伦蒂诺和费尔米纳更加深爱着对方,两人成为笔友,通过更多的书信传递爱意,甚至决定结婚。

费尔米纳对弗洛伦蒂诺的想法是完美的,但两人再次相遇后,费尔米纳发现自己与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相去甚远,书中写道:【费尔米纳】惊恐地问自己,怎么会如此残忍地让这样一个幻影占据她的心这么久”费尔米纳最终拒绝了弗洛伦蒂诺,但她自己却因为重大打击而染上了霍乱,这时,男二号乌尔比诺医生出现了。

乌尔比诺医生是镇上最有名的医生,两人因为给费尔米纳治疗霍乱而开始了缘分。不久后,两人结婚了。当弗洛伦蒂诺得知心上人要结婚时,他下定决心要成为上流社会的人。他从公司的一个小职员到董事会主席,风光无限。他总是在等待一个机会,再次向他的缪斯·费尔米纳表达自己的心意,但他却等了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里,弗洛伦蒂诺每天沉溺在一个温柔的村庄里,喝醉了,做梦了,但在他的心里,他始终保持着对费尔米纳的爱。

他漫长的等待期的结束是乌尔比诺博士的意外死亡。有一天,年迈的乌尔比诺博士因为爬梯子去抓鹦鹉而意外坠楼身亡。本来就步履蹒跚的弗洛伦蒂诺听到这个消息后放下了一切,赶到费尔米纳家表达自己的感受。费尔米纳最终同意弗洛伦蒂诺和他一起乘船旅行。两位老人再次坠入爱河。然而,费尔米纳非常担心两人的复联会成为一个到处传播的丑闻。一旦他们的旅行结束,现实生活和流言蜚语会把他们送进无尽的地狱。

这艘船是弗洛伦蒂诺的。为了让费尔米纳继续享受她的旅行,弗洛伦蒂诺决定把其他人都赶下船,但她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船长被他们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坚定不移的爱情所感动,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当时的霍乱疫情。如果一艘船挂上了一面黑黄旗,那就意味着船上的人感染了霍乱。于是,船长升起了一面代表霍乱疫情的黄旗,并成功地把其他乘客赶下了船,让两位老人享受了他们浪漫的爱情。

有意思的是,过了一会儿,费尔米纳本想靠岸回家,但因为船上挂着黄旗,当地人坚决不让船上岸。两位老人只好继续赶路,去哪里?其实对他们来说,去哪里并不重要,只要我们在一起就好,继续这份等待了51年7个月4个昼夜的爱情。

《霍乱年代的爱情》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名著之一,作品讲述了一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穷尽了爱情的所有可能:忠贞、隐秘、粗暴、羞涩、柏拉图式、放荡、转瞬即逝、生死相依......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爱情小说,虽然情节比较简单,但小说的时间跨度非常长,从19世纪80年代到30年代,立意深刻。《华盛顿邮报》曾这样评价《霍乱时代的爱情》:一部华丽而耀眼的作品,书写了爱情、死亡和记忆的所有主题。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小说以弗洛伦蒂诺和费尔米纳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情为主线,描述了危及哥伦比亚的三大灾难:战争、霍乱和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个人的孤独。战争和霍乱时刻威胁着拉美人民的生命,个人与社会的冲突让每个人都感到不安全,像漂浮在水中的海藻,无助,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就像一条巨大的鸿沟,无法逾越,无法沟通。例如,爱情不应该受到社会条件、物质和财富的限制,但在现实社会中却恰恰相反:爱情受到所有因素的限制。

这也迫使弗洛伦蒂诺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面对费尔米纳父亲的死亡威胁,弗洛伦蒂诺发出了惊人的誓言:“没有什么比为爱而死更光荣的了。”但是有人理解他的想法吗?不,人们只认为这很荒谬,所有的沟通都是无效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有时甚至死亡都无法解决。

当时,霍乱被认为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瘟疫,如果染上霍乱,生存的可能性很小。小说中的"霍乱"不仅代表了今天癌症一样的不治之症,还有一个象征意义:爱情。马尔克斯通过"霍乱时期一段不平凡的爱情"告诉读者,坠入爱河的人就像霍乱一样,每个人都无法抗拒,无法摆脱,也没有出路,但仍有人为之奋斗,冲破时间和伦理的枷锁,在荒诞和绝望中寻找希望。

在天灾人祸面前,人类是渺小而脆弱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麻木和逆来顺受,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唤起人类反抗的意识,正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所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小说《瘟疫》讲述了一个人类奋力与瘟疫抗争的故事。

《瘟疫》是加缪1947年出版的作品,加缪是荒诞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一,加缪以其荒诞文学《局外人》闻名于世,《局外人》的主人公莫索尔麻木而冷酷,对世界的态度是绝望而冷漠的,小说中莫索尔对母亲的死乃至自己的死都持局外人的态度。

小说的最后,莫索尔误杀了一个人,但法庭上没有一个法官讨论案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法官们判处莫索尔死刑的真正原因是,莫索尔不记得他母亲的忌日,所以他一定是一个十恶不赦、该死的罪犯。莫索尔生活的世界是荒谬的、可笑的、不可理喻的。这正是加缪思想在那个阶段的反映:整个世界都是荒谬的、没有希望的。但在《瘟疫》中,加缪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在这个荒谬的世界里,也许还有真理和一线希望。

《瘟疫》主要讲述了医生Rieu、志愿者Talu、牧师Panaru、记者Lambert、小店员Gran、罪犯Kotar在面对瘟疫时的不同态度和最终选择。小说中瘟疫发生在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地区,突如其来的瘟疫让所有人无所适从,当地政府一方面告诉大家不要惊慌,但另一方面却把所有人困在城市里,甚至试图利用灾难发财。城市里的人们要么惊慌失措,束手无策;要么与黑市、政策合伙谋取私利;要么得过且过,坐以待毙。

店主基利厄医生一直秉承着"治病救人"的医生职业道德,他不认同帕纳鲁牧师"瘟疫是上帝对人类的集体惩罚"的观点,面对一个荒诞的世界,面对一场如洪流般来势汹汹的瘟疫,基利厄医生不再麻木冰冷,不允许瘟疫肆虐,而是竭尽全力抗争,虽然有时会感到孤独绝望,但最终还是会挺身而出抵抗瘟疫。而塔鲁则积极奔走,成立了卫生防疫志愿组织。

两个人都为抗击瘟疫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瑞厄的妻子感染了瘟疫,瑞厄生前无法与她见面;塔鲁死于瘟疫。最终,瘟疫终于退去,人们欢呼雀跃,锣鼓喧天,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但夺去无数亲人生命的瘟疫却成了奥兰人永恒的噩梦。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

《瘟疫》不仅传递了一种在绝望中坚持导通电阻和正义的伟大自由人道主义,也探讨了一些深刻的哲学问题。例如,个人幸福和社会义务之间的冲突。在书中,记者兰伯特想让Rieu医生给他一张他没有感染瘟疫的证明,这样他就可以逃离瘟疫,和他的爱人约会。但当Rieu拒绝这一要求时,兰伯特指责医生"生活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中。"志愿者太郎提醒他,他必须在个人幸福和抵抗瘟疫之间"做出选择"。兰伯特问"你是否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放弃了幸福?对于这个问题,塔鲁和莉亚没有回答。两人沉默了很久。最后莉亚艰难地挺直了腰杆,说:原谅我,兰伯特,我不知道这个问题,他补充道:世界上没有什么值得为此放弃自己的爱。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也抛弃了我的爱。

这个片段展示了加缪个人思想的悖论和矛盾。当个人幸福和客观现实发生激烈冲突时,如何才是正确的选择?加缪也"说不清楚"和"不知道为什么"。但最终加缪还是通过里厄博士的陈述为这个问题找到了"暂时"的答案。里厄博士说:"人不可能一边治愈疾病,一边知晓一切。那就让我们尽快治愈他人,这才是当务之急。"加缪最终选择了与荒谬作斗争。

同时,加缪的《瘟疫》不仅仅是一场瘟疫,他还用瘟疫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厌恶和声讨。《瘟疫》创作思想开始酝酿的时期是1940年巴黎被德国法西斯占领后。1942年,加缪肺病复发,从炎热的奥兰迁至法国南部山区帕纳里,不久德军占领了法国南部,加缪曾在日记中将恃强凌弱的德军比作像老鼠一样。加缪认为,当时的法国人民处于法西斯专制政权的统治之下,就像中世纪欧洲瘟疫流行时期一样,长期与世隔绝地生活,而他自己也在承受与家人断绝联系、孤独无助的痛苦。

加缪用老鼠来映射法西斯主义,瘟疫象征着恐怖的战争,这段经历为加缪写作《瘟疫》提供了真实素材,他曾在小说中写道:有多少次战争就有多少次瘟疫,面对瘟疫和战争,人们总是同样不知所措。

无论是霍乱还是瘟疫,文学作品中的灾难其实都是对过去、现在乃至未来人类无法摆脱的战争、瘟疫、疾病等灾难的隐喻;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类,没有理由盲目自大自负,没有理由肆意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当然,当瘟疫真正来临时,不要惊慌,或许你也能邂逅一场瘟疫期间的爱情,就像当年北京的“非典”一样,开启了电商网购的黄金时代。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作者李光斗:中国品牌第一人,央视品牌顾问,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华盛智业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843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