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诗词 论语12章古今异义词语(什么叫今古文之争)

论语12章古今异义词语(什么叫今古文之争)

有网友问论语12章古今异义词语,下面小编就以3882字给大家详细介绍什么叫今古文之争,预计阅读需要10分钟!

古今词义的变迁

上期试题答案

在括号内填入正确字形

1.( )鳟 (hónɡ) A. 红 B. 虹

答案:B。鳟鱼的一种,体侧扁,长约30厘米,背部淡青稍带褐色,中间有一条红色的彩带,其形如虹,故名虹鳟。

2.滑( )肉片 (liū) A.熘 B.溜

答案:A。菜肴名称,将肉片用芡粉拌匀,入滚油锅略炒,再加入作料,迅速勾芡出锅即成。熘:把菜肴油炸、水煮后,加入调好的卤汁再急火翻炒。

3.肉( )(rónɡ) A. 蓉 B. 茸

答案:B。肉末的意思。茸:细碎,代指细碎之物,如虾茸、蒜茸。误写作“肉蓉”,是受“椰蓉、豆蓉”的影响。

4.( )心鸡蛋 (tánɡ) A. 溏 B. 糖

答案:A。煮过或腌过后蛋黄没有完全凝固的鸡蛋。溏:像泥浆一样半流动的。

5.羊( )子 (xiē) A. 蝎 B. 羯

答案:A。剔剩下的从颈项到尾尖的完整的羊脊椎骨,因形状像一只巨型的蝎子,故名。拆开成段,炖熟可食,其汤鲜美。

6.宫( )鸡丁 (bǎo) A.保 B.爆

答案:A。宫保鸡丁,川菜系中的传统名菜,宫保鸡丁的来历,和丁宝桢有很大关系。而丁宝桢官任“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故名“宫保鸡丁”。

7.做菜的( )料 (zuó) A.佐 B.作

答案:B。作料:烹调时用来增加滋味的油、盐、酱、醋和葱、姜、蒜等。佐料:面食、菜肴做成后或临吃时所加的调味配料。

正文

谭汝为先生的《读文言文忌讳以今律古》一文中提到这样一个例子。王充《论衡·案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刘子政(向)玩弄左氏,童仆妻子皆呻吟之”,在一次古汉语考试中,被翻译成“刘子政是个大流氓,他玩弄一个姓左的妇女,连他家里的妻妾、孩子、仆人都痛苦地呻吟”。按照这个解释,大学者刘向集霸占妇女、同性恋于一身,简直是无恶不作,品行恶劣。

现代汉语“玩弄”这个词,基本属于贬义,如“玩弄女性”,是戏弄的意思;“玩弄词藻”是搬弄的意思;“玩弄伎俩”是施展诡计的意思。现代汉语“呻吟”这个词,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如“病人在床上呻吟”。 古汉语“玩弄”这个词有两个义项,一是研习,二是戏弄。发展到现代汉语,“玩弄”的第一个义项(研习)已不复存在,只延续下第二个义项(戏弄)。古汉语“呻吟”这个词也有两个义项,一是诵读,二是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发展到现代汉语,“呻吟”的第一个义项(诵读)已不复存在,只延续下第二个义项(发出痛苦的声音)。而“左氏”在这篇文章中,也不是所谓“姓左的女性”,而是《左氏春秋》。

这两个词古今的词义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而那位考生对古汉语一知半解,不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就出现了解释中狗戴嚼子——胡勒的现象。

古今词义的变化是我们在阅读古文时经常遇到的语言现象,这要求我们理清古今词义的变化,从而正确地理解古文。古今异义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词义扩大

是指某一词语的现代词义相对古代有所扩大。如,“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孟子·滕文公》中说“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显然是指“长江”和“黄河”。又如《西门豹治邺》中的“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与品德无关;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可以用于对人、事、物的修饰限定。

二、词义缩小

是指词语的现代词义相对古代有所缩小。如《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利”一句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丈人”古代泛指一切老年男性,现代只把自己的岳父称为“丈人”。如《苏武传》说“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这里的“丈人”就解释为父辈,再比如“亲戚 ” 古义指父母兄弟姐妹及各种血缘亲属和姻亲,统指家里亲人。今义仅指旁系亲属。

三、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龟虽寿》中“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王安石《伤仲永》中“稍稍宾客其父”的“稍稍”,古义是渐渐,今义是稍微。《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狱”, 古义是“案件”,今义是“监牢”。《出师表》中“今当远离,临表涕零”的“涕”, 古义是眼泪,今义是鼻涕。

四、感情色彩变化

是指古今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主要有包括“古褒今贬”和“古贬今褒”两类。

(一)古褒今贬

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如“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危就安,适应环境,是褒义词,如《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

如“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如杨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周书噩噩尔。”句中的“浑浑”是“浑厚”的意思,“噩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

(二)古贬今褒

比如“乖巧”的“乖”古文中就是贬义词,是偏执、不驯顺的意思,如《红楼梦》中有一首《西江月》说贾宝玉“行为偏僻性乖张”,这是典型的贬义词,而现代汉语中“乖”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

再比如“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属于贬义,如《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通过生产劳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力,变成褒义词了。

还有一些词语原来并没有感情色彩,但现在带有了感情色彩的意味。如《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均为自谦之词,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五、词义弱化

是指古汉语中某一个词的词义,在程度上出现了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六、词义强化

是指古汉语中某一个词的词义,在程度上出现了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古今词义的变化,是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要正确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千万不要因为不求甚解而错误的理解古文,否则就会闹出前边提到的笑话。那么,我们又该怎样避免这种错误呢?

首先,要追本溯源,弄清词义的源与流。汉字的原始意义,就是源;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字的意义发生了变化,这就有了流。使用不止,演变不停,词义的演变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这就使词语的意义有了古今的变化。

比如上面提到的对“刘子政玩弄左氏”中的“玩弄”,在《说文解字》中这两个字的解释分别是“玩者,弄也”“弄者,玩也”。这种转注方法说明两个字的意思是相同的,“玩”,从玉,是把玩玉器的意思;“弄”,是个会意字,字形是下边两只手捧着一个玉器的样子,表示把玩玉器的意思,因此,又引申为“玩味研习”的意思。而“童仆妻子皆呻吟之”中的“呻吟”,古义有吟诵之意,这是现代汉语中所没有的。考生由于没有正确理解这几个字的本源,错误的将今义作古义,才有了那样的“神解释”。

其次,要了解古汉语与现代汉语词汇特点的区别。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在阅读文言文时如果遇到文中的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与现代汉语的某一个双音节词一样,千万不要把古汉语的两个词当作一个词来理解。比如:“妻子”是指妻子儿女,“可以”是“可以凭借”,“地方”是“土地方圆”,“绝境”是“与世隔绝的地方”。这些词如果把它当作与现代汉语一样的双音节词,那就完全理解错了。

再次,不要以今律古。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但不等于古今没有变化,静止是相对的,而变化则是常态,文化也是如此。文化背景的古今差异是文言文翻译的一道藩篱,文言文翻译忌讳用现代思维来理解古代文化,而应以古人的视角去还原其文化的本真,避免失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望文生义,必然会贻笑大方。

比如《元史·谭澄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在一年高考中被考生翻译为“谭澄到任后,掩埋暴露在外的尸骸,修理焚尸炉,赈济饥饿贫寒的百姓,民心渐渐安定”。

“焚尸炉”是现代汉语中的常见词语,然而这一现代化的设施在元代还没出现,这里的“修焚室”是“修缮被焚烧的房舍”的意思,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谭澄到任后,掩埋暴露在外的尸骸,修缮被焚烧的房舍,赈济饥饿贫寒的百姓,重新聚集逃亡的民众,民心渐渐安定”。

又如《后汉书·赵壹传》中一句话“(袁)逢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延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被考生错误的翻译为“袁逢就收拾起衣服走下堂来,拉着赵壹的手,请他坐在上位,于是问他西方的事,非常高兴”。考生错误地将“敛衽”解释为现代的“收紧衣服”,其实古人“敛衽”是“将衣襟夹于带间”,以此来表示敬意。文中的“西方”也不等同于今天所说的“西方”;上文中提到,赵壹“汉阳西县人也”,由此推断句中所说“西方”即指“西县”。因此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袁逢就赶紧将衣襟夹于衣带间,拉着赵壹的手,请他坐在上位,于是问他西县的事,非常高兴”。

总之,我们在阅读古文时,要明了古今文化的差异,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古文,从而避免牵强附会,贻笑大方。

本期试题

您知道下列词句中红色的字在古文中的意思吗?

1.涕泗横流

2.头悬梁,锥刺股

3.文过饰非

4.久假不归

5.母大虫顾大嫂

6.明日黄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806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