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在共建绿色家园的历程中我们有太多的感动(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是谁)

在共建绿色家园的历程中我们有太多的感动(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是谁)

有网友问在共建绿色家园的历程中我们有太多的感动,下面小编就以1738字给大家详细介绍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是谁,预计阅读需要5分钟!

库布其沙漠长长的黄沙逐渐变成绿洲,迎来了绿色的蜕变。本报记者鲍宏摄

□本报记者 胡芳 帅政

霍晓庆 包荭

把市区140平米的楼房放下后,裴飞夫妇又回到了老家库布其沙漠腹地的官井村、达拉特旗和鄂尔多斯市西镇镇。

“别看这里的沙漠,现在这里有我的林场,这是我的‘绿色银行’,余生我们将在这里守护这片绿色,为孩子们留下一个绿色的家。”走出家门,裴飞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家族企业,家门前是一片一人多高的沙柳林,绿波荡漾,看不清边。“裴飞家族林场”的蓝色标志在他家旁边很显眼,以他名字命名的林场占地5000亩。

裴飞提到的家庭林场,正是鄂尔多斯市在荒漠化地区探索实施草原生态治理模式——家庭草(林)场生态治理模式的一个缩影。

过去,草原生态修复的重要方式是项目招标,但由于过程复杂,农牧民接受度差,治理成效不明显,现在传统的招标模式下放到基层农牧民户,用家庭个体承包代替原来的项目招标,以户主的名义将有资质、有治沙基础的林场命名为家庭林场,让农牧民转化为生态治理项目的直接承包人。所谓家庭林场,达拉特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郭建中作了生动的介绍,即已确权的林地由家庭为单位经营,林地可以归家庭所有,也可以对外承包,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在不破坏林地的前提下,管护好林地,同时带动他人致富,向黄沙要生态效益、要黄金。

为鼓励农牧民更好地参与家庭林场建设,鄂尔多斯市不断加大对家庭林场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完善技术指导和财政补贴的同时,改变要求农牧民只能种植公益林的传统思路,积极鼓励家庭林场户发展林下经济,家庭林场主可以领取护林员工资和残茬灌木补贴,农牧民在治理荒漠化的同时也能获得收入。

裴飞所在的官井村是一个位于库布其沙漠南缘的小村庄,过去的官井村就像是沙海中的孤岛,村民生活困苦,大多都搬到了外地谋生,裴飞也在2010年离开了这个村庄,听说有这么好的政策后,夫妻俩把城里的生态移民楼锁了起来,归乡心急如焚。

他们开始在自己的沙地上种植沙柳,还承包了本村和邻村公益林建设、京津风沙治理等造林工程,采取全年分区轮流放牧的方式,合理利用自己的林草牧场,饲养优质山羊...

如今,裴飞林场的面积已经发展到5000多亩,主要种植杨树、柳树、柳树和锦鸡儿。他每年按地区修剪柳树和锦鸡儿,修剪的树枝可以销往周边地区和其他省市进行沙漠治理,也可以作为优质饲料喂养300多只羊,仅林下经济一年就可以赚20多万元。

“牧民一直有在草原上种植锦鸡儿、沙柳的习惯,但种植的规划和方法缺乏科学性,只有因地制宜精心种植,生态治理的效果才能更好。”郭建中介绍,当地林草部门根据家庭草(林)场现状,分类施策,加强技术指导。在轻度退化草原,采取围栏、轮作措施,促进草原生态自然恢复;在中度退化草原和油蒿草原,采取围栏+条带改良+禁牧措施,促进草原生产力恢复;在严重退化草原,关闭采用种植锦鸡儿,显著增加草地容量,通过分类施策,可提高草地总产量20%以上。

“以前,沙柳是凭感觉种的,而现在不仅有政府的技术指导,还有财政补贴,不仅治沙还让我们治沙人发家致富,这片沙地真是生金了”裴飞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生态治理的好处。

农牧民从草场的使用者转变为保护者,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生产生活的和谐统一,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如今,官井村拥有林地19.2万亩、公益林15.34万亩、草地13万亩,被评为国家级森林村庄,小村庄周围是成片的青沙柳树、锦鸡儿林和远处的库布其黄沙,给人以视觉冲击,这道绿色屏障“锁住”了库布其沙漠。

目前,鄂尔多斯市已培育发展家庭草(林)场500家,其中家庭林场168家,生态总面积近200万亩,这些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依托政策扶持,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绿色致富产业,成为林业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许多年前,我在沙地上种下森林,把绿色放在'银行'里,现在我从这个'绿色银行'里拿出来的是真金白银!"裴飞和其他家庭林农亲自种植的绿色正在更远的沙漠中蔓延成树荫。

黄河奔腾,黄沙安宁,鄂尔多斯市家庭草(林)场创新生态治理模式,在高效落实生态修复任务的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参与生态治理的积极性,使生态、生产、生活达到最佳平衡点,绿色文化、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语录网网友总结:为了净化空气,干枯的沙漠上植树造林,绿化大自然,造福全人类,伟大的功德,上天也会感动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777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