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论语与修养|人可以善良,但不能善良过度

论语与修养|人可以善良,但不能善良过度

视频推荐

步骤/方法

善良是一种美德,但过分的善良会伤人。

冬天的一天,一个农夫在路上看到一条冻僵的小蛇,慈悲的农夫觉得小蛇很可怜,再冻肯定会冻死的,忍无可忍,弯腰抱起小蛇,放进怀里,想用自己的体温给它取暖,温暖的小蛇动了动身体,咬了农夫一口,农夫中毒身亡。

这是《农夫与蛇》的寓言,告诉人们不能对坏人手下留情,否则会被坏人伤害。

《论语》中善良的句子-论语中写人善良的句子(图4)

善良有仁心无可厚非,但如果不讲原则,不顾境遇,慈悲心泛滥,这就是坏人,有时候过于善良,不仅会失去良苦用心,还会受到伤害,比如农夫对蛇的好,就是血的教训。

孔子主张以仁为本,这是那种同样反对仁,不能过分的人,他说:好仁不易学,其盖也愚;仁,仁;盖,弊端,问题;愚,愚弄;学,学,指认真思考,分析判断,要掌握适当的度,做正确的事。

仁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但在应用仁爱之前,要分析情况,如果情况分不清,爱被误用,就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上当。

《论语》中善良的句子-论语中写人善良的句子(图8)

春秋时期,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为人和善有礼,即使在战争中,也采取仁义礼让的方式,带着自己的军队在洪水抗击楚国,宋军已经在洪水岸边布阵,而楚军还在渡水,有人建议宋襄公赶紧进攻,但宋襄公不听。楚军过了红水之后,正在组队,有人建议趁对方没有站稳脚跟,赶紧进攻,宋襄公还是没有采纳。

楚军列队冲向宋军后,宋军战败,宋相公受伤,差点沦为俘虏,人们对宋相公怨声载道,他却说:"我要讲仁义,君子打仗,不攻受伤的敌人,不攻头发花白的人,不攻没有立阵的敌人。"

战斗的目的是为了胜利。两军对峙,生死与共。宋相公不看对象,告诉敌人仁义之道。春秋时期,礼貌崩溃,欢乐破裂,战争中没有仁义战争。告诉不讲仁义之道的人是富有的。仁义的结果只能被打败,只能以失败告终。

《论语》中善良的句子-论语中写人善良的句子(图12)

当然,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像蛇一样恶毒的人还是少数,有的人并没有多大的邪恶之心,但占人便宜的心理往往会欺负心地太善良的人。

俗话说,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善良的人应该有好人缘,按道理不会树敌,为什么经常被人欺负,就是因为太善良,不懂得保护自己,才会被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利用,善良被侮辱了,善良没有得到回报。

如果你努力工作,不关心别人,有些人会找借口把工作扔给你,你的老板也会让你做不属于你工作的事情。

《论语》中善良的句子-论语中写人善良的句子(图16)

你很能干,经常为做不到的人收拾烂摊子,这就是所谓的能者是弱者的奴隶,勤奋者是懒者的奴隶,你活得很累,而别人活得很轻松。

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你总是为别人着想,总是照顾别人的感受,处处包容,让别人舒服,却经常委屈自己,别人都习以为常,感受不到你的善良和谦卑,也感受不到你的委屈。

你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要求,对人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敢拒绝,你的尴尬只是让你觉得自己很不讲理,过着卑微的生活。

你的善良让你无法拒绝,不拒绝,只能委屈自己《人间失格》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的不幸正是因为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就会在对方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论语》中善良的句子-论语中写人善良的句子(图21)

一个富人有一个穷亲戚,他想帮助他,但又怕不好意思,他决定每天给穷亲戚1元钱,每天一个月积累30元,解决了他一部分生活问题,刚开始穷亲戚对富人心存感激,时间长了,他就把这笔钱当成收入的一部分,心安理得地接受了。直到有一天,当富人不再给他钱时,他对富人充满了怨恨,好像富人欠了他很多钱。

一开始,你的善良让人感动,你的付出让人感激,但时间久了,当别人习惯了你的付出,没有人认为你的付出甚至牺牲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而是应该享受你的付出,不带一丝愧疚和歉意,不带一丝感恩和感激。

《论语》中善良的句子-论语中写人善良的句子(图24)

张爱玲爱胡兰成,爱她爱到骨子里,她说:"喜欢一个人,就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花"她卑微到尘埃里,即使花开,胡兰成也不珍惜她的爱情,她用她的钱泡女人,践踏她的爱情。

在生活中,我们身边可能没有大恶之人,但是有很多自私的人,因为一些小事沾沾自喜,经常欺负老实善良的人,而善良和宽容只会让他们越来越坏地伤害和欺负这些人。

像一句话,你的善良需要锋芒,不是让自己锋芒到伤人,而是保护自己,不要让自己的善良成为别人伤害自己的理由。

我们可以善良,但善良必须有底线,我们可以适度宽容,但不能容忍被欺负;给好人以善良,坚决拒绝坏人和好人。

#网站图书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删除)

阅读感悟生活,书写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武典,与您一起了解传统文化之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74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