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年轻人不要太努力世界是不公平的(你还在为现在的生活感到不公平吗)

年轻人不要太努力世界是不公平的(你还在为现在的生活感到不公平吗)

有网友问年轻人不要太努力世界是不公平的,下面小编就以1801字给大家详细介绍你还在为现在的生活感到不公平吗,预计阅读需要5分钟!

有的人在辛苦奋斗好几年付了首付,得知公司实习小女生的毕业礼物是两套房;

普通人一场病就能落得倾家荡产,而有钱人一边做着慈善,一边周游四海,把生活过成了诗;

《少年的你》里,欺负陈念的是成绩优秀、家境良好的学生,理由是“只能自己一个人考北大”......

01.不是“人间不值得”,是你没有认真过

最近看过太多上面这些戳心的视频和文案。

有些年轻人因此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世界如此不公平,奋斗又有什么意思?很可能半辈子也赶不上别人的起点。

于是,他们眼红科比球技过人,就埋怨老天没给自己一个强健的体魄,却没看见科比每天四点起床练球,为了篮球放弃了美食、娱乐;他们嫉妒马云身家过亿,就抱怨自己怎么没碰到一个好的机遇,却没看见马云夜以继日地调研,一次次失败却不放弃的时候。

现实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捷径可言,上帝在赐予对方财富的同时也可能赠予了你比他顽强的意志,或许你脸蛋不及她,但可能你比她有智慧。

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也会告诉自己,这个世界就是不公平,确实有很多人生下来就拥有了我羡慕的一切,但这个跟我没有一毛钱关系,也不是我一蹶不振的理由。

能引人妒忌的成功都不是偶然,当我们怨天尤人感叹世事不公的时候,那些被我们嫉妒的发狂的人,一定都在疯狂的锤炼自己那项被上帝恩赐的技能,或者被上帝忽视的短板。

而那些躺在床上气愤又焦虑一遍又一遍感慨“人间不值得”的人,有没有想过,你又何曾为这个人间认真过?

02.校园贷背后的真相:不甘心脚踏实地的工作

近几年来“校园贷”“裸贷”像狗皮膏药一样贴在这个社会阴暗的角落。我们确实是该痛恨那些幕后的操作者,为了赚钱无所不用其极,没有底线。但转念一想哪些去贷款的人哪个不是心甘情愿地钻进他们的圈套里呢?

懒惰和虚荣心用力撕扯着他们,这些放弃认真生活的人都是这些邪恶者的猎物,可能是我们身边很受欢迎的斯文又大方的男孩子,本以为家境优渥,现实却是生活清贫靠借贷强撑;可能是隔壁班级平时精致漂亮的女孩子,本以为是天生丽质,可是现实却是靠借贷整容。

追求美丽本没有错,整容也不是罪,但靠自己双手打拼就那么不堪么?真的很想知道,那些用糜烂的日子麻木自己的人,那些吊儿郎当想躺着生活的人,那些遇风遇浪就放弃生命的人,他们真的能感受到生活的存在么?

不可否认,大多数走这些歪门邪道的人都心比天高,看不起一些较低端的工作,怕努力时狼狈的样子玷污了自己的人生。

他们想过灯红酒绿的日子,却鄙视忙碌奔波的身影。却不曾想酒吧的喧嚣只能暂时能使人放松,可是它带不来安宁。脚踏实地的生活是会很累,但换来的满足感也是不能替代的。

03.年轻人,你认真生活的样子一点也不狼狈

之前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那一瞬间你感觉世人皆苦”,无数人参与讨论。天灾、人祸各种凄惨到我想都不敢想的遭遇都写在了话题里。

印象最深的有两段,一是有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冬日的风口售卖糖果,她笑盈盈地说:这些终于卖光了可以先交一部分孙女的医药费了。

第二个就是一个男子半生积蓄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痛失至亲,自己也被烧伤,但还是可以带着那个丑陋的疤痕漏出漂亮的笑容,继续埋头为生计奔波。

悲痛不曾停止,生活还在继续,那些没能击倒他们的磨难不仅没能使他们放弃生活,反倒让他们更加坚定地挣扎来证明自己活着的意义,等到大雾散尽笑着说出曾经的苦难。

有人说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千百年来的哲学家都在思索生命的意义,但这千千万万的哲学家从没有一个否定过平凡生活的意义。

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去操控自己的人生,或许它没有那么炽热而精彩,但它一定配得上你的努力。人生百态也不过酸甜苦辣咸,感到苦的时候就想想曾经的甜。

就像《少年的你》里的经典台词:路上总会有阴影,抬头就会看到星光。

年轻人啊,你要记得,你认真生活的样子一点也不狼狈。不要怕时间太短追赶不上你遥远的梦,也别怕时间太长等不来你日思夜想的追求。

你只需要用这普普通通又独一无二的生命,认真又热烈的活一次。

作者简介:幽柒年,95年白羊座妹子,希望我的文字能在某一个瞬间温暖你;喜欢旅行,也在等你。(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语录网网友总结:教育小孩子,重在让他明白一个道理:知识就是力量、就是金钱、就是地位,从小不好好学习、就永远改变不了“底层公民“的命运!

年轻人啊,你要记得,你认真生活的样子一点也不狼狈。

不要怕时间太短追赶不上你遥远的梦,也别怕时间太长等不来你日思夜想的追求。

你只需要用这普普通通又独一无二的生命,认真又热烈的活一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73101-0.html